標籤:

孔子的生態觀

  孔子有「樂山樂水」的生態倫理情懷,因而他對山中的鳥、水中的魚都能持一種節用態度,反對亂捕亂殺。《論語·述而第七》記錄說:「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即孔子捕魚用釣竿而不用網,用帶生絲的箭射鳥卻不射殺巢宿的鳥。這裡揭示了孔子的生態資源節用觀。  我們知道,孔子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那時的中國野生動植物資源是相當豐富的,老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魚狩獵是維持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因此孔子去河邊釣魚和山上射鳥正是參加勞動、維持基本生活的表現,不存在今天意義上的捕殺野生動物問題。  為什麼孔子主張用竹竿釣魚不用繩網捕魚,用帶生絲的箭射鳥卻不射殺巢宿的鳥?這是因為用繩網捕魚可對魚兒一網打盡,無論大小;射殺巢宿的鳥也會大大小小一巢打盡。這樣一來就破壞了生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既會造成資源枯竭,也會阻塞老百姓的靠捕魚狩獵為生的生存之道,是一種不仁的行徑,所以孔子加以反對。當然,這種生態資源節用觀也體現了孔子「泛愛眾而親仁」 (《論語·學而第一》),為了大多數人的生存利益而反對毀滅野生資源的生態倫理思想和對可再生資源保持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發展戰略思想。  孔子的節用觀是跟儒家「愛人」、「惠民」的政治倫理思想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儒家主張統治者以德治國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念。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第一》)即治理千乘之國,必須嚴肅對待,誠信無欺,節用資源,愛護眾人,用工不違農時(這裡,「人」與「民」並用,前者泛指,後者專指,並非「人」就一定指「大人」,不然何必不直接講「愛大人」呢?至於「民」與「時」即農時並用,顯然專指農民)。可見,敬事、誠信、節用、愛人都是同一個層次的道德範疇,是對統治者的道德行為規範。孔子還把「君子惠而不費」 (《論語·堯曰第二十》)即君子給人民好處自己卻節用而不浪費,作為「五美」(五種美德)之首,這表面上是對君子而言,實際上也是對統治者的道德要求。  當然,孔子亦將節用作為仁人君子日常生活的一種美德加以倡導。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論語·學而第一》)即君子吃飯不要求太飽,居住不要求安樂舒適。為什麼要求「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呢?因為飲食太飽勢必多消費糧食,居住太舒適勢必耗費過多的土地空間和建築材料,這都是沒有做到節用,故為君子所不取。孔子說:「以約失之者鮮矣。」 (《論語·里仁第四》)因為節約而犯過錯的人是很少的,所以孔子又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 (《論語·述而第七》)奢侈就顯得不恭順,儉樸就顯得簡陋;與其不恭順,寧可簡陋。

  孔子主張節儉,反對奢侈,哪怕別人說自己簡陋亦無妨。本來「禮」是儒家很看重的,但孔子提出「禮,與其奢也,寧儉」的主張(見《論語·八佾第三》),認為就一般的禮儀來說,與其奢侈浪費,寧可儉樸一些好。孔子講節用儉樸不僅僅是在理論上講,自己也是身體力行的。據《論語· 子罕第九》記載,一次孔子想搬到九夷去住,有人對他說:「那個地方非常簡陋,怎麼好住呢?」孔子回答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即有君子住在那裡,哪來的簡陋呢?他讚揚自己那位生活簡陋卻特別好學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第六》)這正是對「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最好註腳。

  由此可見,孔子主張生活儉樸、節用資源,講究內在的道德修養、君子人格,不追求外在的生活奢侈、豪華氣派。因為他自己出身貧賤,知道民眾疾苦,他講「儉,吾從眾」(《論語·子罕第九》),既然大家都這樣儉省,我也應該跟大家一樣節儉,這說明孔子的確是一個節儉意識很強的思想家。他的這種節用觀無疑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不發達,直接可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減少民眾疾苦,維持日常生活,以及生態資源保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今天,雖然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的生活條件大大改善,但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還是要大力提倡生態節用消費觀。節約光榮,浪費可恥,這應當成為全社會崇尚的一條生態倫理規範。我們說當今世界全球性的環境問題,與人類自身過多地追求高消費,不注意節用,是有直接關係的。如果大家都能發揚孔子「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論語·述而第七》)的生態消費理念,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節儉而又其樂無窮地生活,那麼就會給我們這個地球節省更多的資源,為子孫後代造福。試問,這豈不也是「樂亦在其中」的事情么?!

推薦閱讀:

《孔子家語·卷一》含註解譯文
孔子被尊重是道德和文化而不是政治
十八、孔子由負函返衛,在衛又住了五年
孔子為人類做出「十大貢獻」
「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我們都誤解孔子和孟子了

TAG:生態 |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