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玉器工藝特徵與鑒定

獎勵10藏幣作者:ypsh123456 時間:2006-9-2 14:06:33 瀏覽量:1319人

圖1圖2 (圖1 明代雲鶴聯珠紋玉片(正面))(圖2 明代雲鶴聯珠紋玉片(背面))玉器以質地溫潤、光澤優美、雕刻精湛、品類繁多、造型典雅被視為珍寶。中國玉器的歷史源遠流長,各個時期玉器有各自的特徵和用途,或是政治權力的象徵,或是物質財富的標誌,到如今古代玉器不僅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藝術價值更是不容忽視。玉器豐富的文化內涵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質地,致使人們崇玉、尚玉、藏玉之風經久不衰。如何把握古玉器的時代特徵和真偽,就成為收藏領域一項專業性很強的科學知識。鑒玉辨玉首先應以科學考古發掘出土的玉器作為斷代及鑒定依據,並結合古文獻記載及傳世玉器,分析典型作品的造型和圖案的發展規律。每個時期的用料、雕琢工藝都有時代特徵可尋,因此要把握住各個時期的雕玉技巧和工具產生的微妙變化,以及仿古作偽的基本方法。現將筆者總結的明代玉器工藝特徵和仿古作偽的方法介紹如下。一、明代玉器工藝特徵明代玉器風格清新、剛勁,稜角分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當時玉器生產主要使用質地細膩溫潤、玻璃光強的新疆玉。宋應星《天工開物》記載了當時運玉材的盛況「凡玉由彼纏頭面,或溯河舟,或駕駝,經浪入嘉峪,而至甘州與肅州,至則互市得興,車入中華,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價,而後琢之,良工雖集京師,工巧推蘇郡」。當時北京、蘇州、杭州制玉興盛,蘇州則是全國制玉中心,出現很多著名制玉工匠。明代玉器的基本特徵:明早期紋飾總體風格趨於簡練豪放,多以龍鳳花鳥為主要題材,花卉擅長刻畫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題材多刻畫歷史故事。明中期漸向纖巧、細膩的方向發展,花卉題材多採用折枝和纏枝花卉組成圖案,具有清新活潑的特點。明代晚期的風格趨於繁縟,略顯瑣碎。明代雕玉工藝有浮雕、透雕、陰線刻等等,雕刻技法較粗獷渾厚,有「明大粗」之說,鏤空技法普遍使用,器物表面見下鏟的凹槽,槽內玻璃光澤強烈。早期雕琢工藝簡練渾厚圓潤,中期趨向玲瓏繁縟,常將多種技法綜合運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現「花下壓花」技法,和金銀細工及寶石鑲嵌技術的結合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現分層鏤雕手法,顯得玲瓏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藝術效果。明代仿古玉器也十分盛行,有的達到亂真的程度。明代玉器的玉質特徵:表層瑩潤,玉器表面都會閃爍光澤,彷彿罩上一層薄的玻璃質,玉器中出現這種現象是拋光技術方法所致。清代治玉的拋光技術有了變化,玉器不再具有晶瑩透明的光澤,因此質感上較易區別二者不同。仿古作偽者刻意追求古玉的光澤特點,但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容易露出馬腳。近年來的仿古作偽者改變了拋光技術,用皮條和蠟反覆拉扯摩擦,可出現類似玻璃的光澤,但光澤如新,猶如包裹著一層透明的薄膜,仍可看出其中的破綻。這都是由於材料不同,加工工具不同,產生的效果不同。與標準器相互比較,就可以看出玉器表面光澤的差異,找出破綻。明代玉器有磨平圖案邊緣的特點,採用浮雕和凸雕裝飾的作品顯著增多。在這類凸起的圖案邊緣處,鋒利稜角多被磨平,從而形成光潔明亮的窄條狀輪廓線,是以整體平面磨光處理方法磨掉雕琢後造成的鋒利邊棱。磨平稜角的方法產生了很好的藝術效果,增強花紋圖案的渾厚感。明代鏤空玉器層次增多,花紋圖案上下交錯,玲瓏剔透。此時採用鑽孔穿透碾磨法,採用不規則線條的拋光處理,多是表面一層拋光細膩,而裡面拋光粗糙,甚至不作拋光,顯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另外用圓管狀工具碾玉留下的深陷圓痕,鑽孔周邊的圓痕都被磨平,不保留痕迹,巧妙利用鑽孔的圓痕造成特殊的效果。圖1、圖2 為明代雲鶴聯珠紋玉片,長7.7厘米,寬5.5厘米,厚0.7厘米。主紋飾雕琢兩隻仙鶴上下翻飛,圓眼,眼周較毛糙。鶴身以剛勁有力的粗獷陰刻線表示結構,外飾聯珠紋橢圓形邊框。聯珠紋珠面下陷,玻璃光強。整個器物鏤空雕琢,層次感明顯,具有明代琢玉的特徵。明代白玉龍,高5.5 厘米,寬5.2厘米,厚1.5厘米。白玉質地滋潤。器形呈扁平狀,厚薄均勻,龍呈蹲伏狀,昂首鼓腹, 張口,吻上翹,一綹呈板刷狀須彎曲外展,上刻整齊陰線,雙眼外挑似蟹眼。此器具有明晚期的雕刻特徵,角大,毛髮長而彎卷,尾下卷至腹部,胸部畫有間距相等的陰線,身上綬帶飄逸,富動感,後腿上飾火焰紋。明代白玉梅花紋杯,長10.7厘米,寬8.25厘米,高3.75厘米,白玉有赭黃沁。杯呈圓形,陰刻花瓣紋,杯內底有凸出花蕊。周身繞以透雕梅花紋,花朵三兩錯綴,枝幹疏朗圓潤,弧圓中帶方折。這種周身雕花卉的造型在明代流行,具有玲瓏剔透,奇巧雅緻的特殊韻味。明代白玉龍紋桃形帶,長5.1厘米,寬4.7厘米,厚0.8厘米。白玉桃形框內透雕一升龍,背面有三對象鼻眼。明代帶跨除採用兩層透雕的工藝外,還常用減地深挖的雕琢方法,其地子不平,雕工較粗,此件為減地深挖的雕琢工藝典型器。明代白玉魚龍櫻桃紋帶,長7厘米,寬5.2厘米,厚0.7厘米。器呈長方形,透雕魚龍、雲海,櫻桃累累、纏枝過梗,下凹的枝葉透出玻璃光澤。魚龍龍首,尾為分叉狀,有飛翼,其形象似從摩竭魚演化而來,也稱「魚龍化身」或「魚龍變化」。此龍雙目斜向排列,頭髮向上飄揚,為明代龍特徵之一。明代圓形梅花紋玉飾片,直徑5.5厘米,厚0.4厘米。圓形中為一朵大梅花,周圍五朵小梅花,以枝葉串聯。鏤空雕刻,每個梅花中心均有一個圓孔可能是鑲嵌寶石用,構思巧妙,布局勻稱和諧。此梅花佩玉飾片質細溫潤,色白微閃青。鏤雕技藝高超。主體深雕,花瓣枝葉交錯掩映翻轉交搭,再深入葉脈。明代由深凹漸漸變淺,「壓地」「打凹」到中後期成了規格化手法。二、新仿玉的作偽與鑒定鑒定玉器首先應從玉器質地上辨別,新疆和田玉潔白無瑕,潤澤有油脂感,特別是羊脂白玉呈半透明或不透明狀,光澤含蓄,細膩滋潤,柔美可愛,給人以剛中見柔的感受。現在新疆和田玉,數量少,價格高。新仿玉大多用的俄羅斯玉料,此料密度緊細,白的也很白,但在製作過程中,尤其做到細工時容易崩裂,技工稱此玉「起性」,打磨水頭很好,光亮滋潤還可以,但與真正的新疆仔料相比,在滋潤度上還是有距離。青海料,此料大量採用是近幾年的事,其白度與新疆和田玉接近,硬度比和田玉要軟,但透明度高於和田玉。另外還有岫岩玉、獨山玉、新疆山料等玉。玉器製作工藝特徵也是識別玉器真偽的十分重要的依據,也是極為關鍵的環節。古代玉器製作大多世代相襲,從小耳濡目染,琢玉技法爛熟於心,同時皇家貴族用玉,從來不計工本,不惜勞力,碾磨非常精細。而作偽者,是講本圖利,不會下那麼大功夫,作偽時只是一味細心摹擬,功夫不深生怕走樣,刀工也常形似神非缺乏力度。要細心觀察玉器表面刀痕和刀勢。過去的工匠「足踏千里身不動」,坐在木凳上用落後的鈍器工具制玉,在玉器表面反覆刻劃,刀痕表面下凹,上寬下尖,剖面呈V字型。現代制玉剖面刀痕呈U字型。由於現在玉雕行業廣泛使用各種電動設備和各種人造金剛石刀具和鑽頭,最近又出現激光雕琢、打孔以及超聲波打孔等高科技玉雕機器設備,由於用這些設備製作,玉器出現了陰線寬窄若深若淺,線條不均深淺不一致,線條兩側過於鋒利或有崩裂痕迹等現象。老玉器打眼用兩面對鑽的穿孔法,兩頭各呈喇叭狀,中間留有旋痕。但現代機械穿孔後,又稍微斜磨一下孔洞外緣,這樣孔中間的一小部分依然筆直光滑。以上這些是使用現代機械化生產工具造成的現象。同時仿古玉製作由於作偽者腕力不足,刀勢無力,玉器走刀不自然,線條獃滯死板。玉器的沁色在很大程度是鑒定古玉的重要參數之一。沁色是礦物質構成的玉器長年埋在地下受泥土中所含的其他物質的侵蝕作用致使玉器表面甚至肌理所產生的顏色,習慣上稱之為沁色。沁色有土沁、水沁、銅沁、血沁、水銀沁等等,玉器受沁表面有腐蝕剝落現象,可呈片狀脫落。沁色在玉器里顏色自然。現代仿作玉器沁色不外乎以下幾種:熏烤、燒、煮、炸、化學試劑蝕沁等等,仿古玉件很多都用以上方法作沁色冒充老古玉,藏者不可不辨。玉海浩瀚無涯,每個時期的用料、琢磨工藝、風格、紋飾等等都有時代特徵可尋,與當時的審美時尚及用途、工藝水平相聯繫,偽玉器多少會露出一些蛛絲馬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偽手段與鑒別能力都是在彼此較量中發展的,當拿到一件玉器鑒定真偽時要對器物本身進行仔細觀察,多看多比較,多聽多問,不被假象所迷惑,多找疑點。同時要不斷充實自己,這樣才有助於我們對中國古玉器的認識把握。
推薦閱讀:

老帖 手糊工藝,很難得
裁剪縫紉基礎之手縫工藝基礎╭★肉丁網
十五種加工工藝
傳統民間手工藝如何走出「深閨」
鋼管拱加工工藝探索

TAG:鑒定 | 玉器 | 特徵 | 工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