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裡的橋,連導遊都不知道的秘密
1、最長的古橋——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橫跨在東堤和南湖島之中,始建於乾隆年間,它是頤和園裡最長最為精美的古橋。橋長150米,寬8米,有17個拱形橋洞連續而成,橋洞從兩側開始逐漸變大,第九個橋洞為最大。橋體為青石,欄杆是漢白玉,橋欄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石獅544隻,比盧溝橋石獅還多,最多的一個望柱上就有一大五小六隻石獅子。橋欄杆的兩頭各有兩隻石刻異獸,俗稱「靠山龍」,形象威猛,極為生動。
1870年左右的老照片,佛香閣還未修復
民國時期老照片
現在的十七孔橋,青石橋面,橋頭的「靠山龍」, 一橋飛架似長虹!
2、最小的橋----無名旱橋
穿過頤和園裡最長的十七孔橋就來到龍王島上了,不要認為小島上就沒有橋了。在涵虛堂的西側的疊石之上有一座真正的「半步橋」,其長度和寬度遠比頤和園「諧趣園」內的「半步橋」還要小一號,堪稱頤和園裡最小的石橋了。此橋為「一塊兒板式」石橋,一塊兒長約一米寬有四十公分的漢白玉條石架在疊石之間。上面很少有人去走,所以就很少有人關注它,它也就沒有了名字。
3、最有詩意的橋,柳橋,頤和園中唯一的五孔橋
柳橋位於西堤的最南端,始建於乾隆年間,名稱取自杜甫詩句「柳橋晴有絮」。橋基為花崗岩條石,欄杆為青石望柱和欄板,橋上有四角重檐歇山頂橋亭一座,四周有倒掛楣子和坐凳楣子,梁枋繪有蘇式彩畫,橋下有方橋洞,兩側橋肩下各有兩個拱形小橋洞,為頤和園唯一的五孔石橋。此橋的橋亭毀於1860年,光緒年重建。
此橋原名為「界湖橋」,是昆明湖與西湖的界橋,而且在清漪園時期此橋應該是木橋(從乾隆時期的《萬壽慶典圖》中看是木橋),或許是光緒朝頤和園重修時新建。
乾隆年間繪製的《萬壽慶典圖》中的界湖橋看似木橋
清末繪畫上註明現在的「柳橋」是「界湖橋」
現在的柳橋
4、最賞心的橋--練橋,觀荷花的最好地方
練橋建於乾隆時期,光緒年重建。此橋位於西堤平橋北側,為單孔石橋,橋上是一座四方形的重檐攢尖頂的橋亭。「練」是白色的絲織品,此處形容湖水清凈如練。站在練橋上面觀望,南湖島、十七孔橋、佛香閣中軸線建築群、治鏡閣、暢觀堂、藻鑒堂等環橋景緻都能一一收入眼帘。夏日練橋西面的藻鑒堂湖中盛開著一片片紅白荷花,乾隆時期這裡就是觀荷花的好地方。
5、最美的橋——玉帶橋
此橋可稱為頤和園裡最美的橋了, 此橋建於乾隆年間,橋兩側欄杆正中的欄板外側鐫刻著「玉帶橋」三字,為乾隆御筆。橋的兩側各有楹聯一幅,東側:螺黛一痕平鋪明月鏡 , 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側: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
光緒二十三年所繪玉帶橋,可看出是通往玉泉山(靜明園)的門戶
現在的玉帶橋
6、最苦難的橋——界湖橋
界湖橋是西堤上最北側的一座橋,建於乾隆時期。橋基石質,三孔,均為方孔。此橋歷經劫難,一是名稱的更換,此橋清漪園時期被乾隆命名「柳橋」,此橋周邊多柳樹(現在古柳也不少,但不是乾隆時期的),不知何故此橋與西堤最南側的界湖橋相互易名了;二是橋亭被毀,清漪園西堤六橋中五座橋均有橋亭(玉帶橋除外),而且樣式各不相同,只是此橋亭1860年被毀後光緒朝沒有復建,直到今天;三是從老照片看清漪園時期此橋欄杆是石質的,光緒朝重修時改為木質欄杆,建國後又改為石質的。
這張老照片是清漪園被焚後所照,保留了清漪園時期的樣子
現在其欄杆均為後建,可看到小方橋洞上的望柱多了一根兒變為三根
7、最有情趣的橋——七折橋
七折橋位於萬壽山西麓,和荇橋一樣也是鏈接小西泠的橋,只是荇橋早萬字河的南端,七折橋在北端。七折橋為木橋,顧名思義橋面有七道彎,折橋的小小變化就改變了直橋的呆板,增加了情趣。
8、最高的單孔石橋——寅輝城關石橋
此橋位於後御道寅輝城關西側,石橋高架在澗溝之上。橋建於清漪園時期,為石質,單孔,高有十數米,橋拱中間有吸水獸,橋欄杆為羅漢板(沒有望柱、欄板,兩側欄杆各有9塊兒石板組成,由於總共是十八塊兒,故稱羅漢板),這也是頤和園最高的單孔石橋。九十年代為了保護古橋,橋面和欄杆都用木頭包圍保護起來。
9、乾隆最鍾愛的石橋——知魚橋
知魚橋位於頤和園後御道最東側的諧趣園內,建於乾隆時期,是乾隆最鍾愛的石橋。
10、最聖潔的橋——接引橋 ,連接佛緣凈土的橋
接引橋位於排雲殿西側的清華軒院內,進得清華軒垂花門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這座橋接引橋了。此橋為單孔石橋,上有漢白玉橋欄杆,接引橋架在一個八角池上面,八角池稱之為「八角蓮池」,池水象徵佛教的八功德水,這座橋象徵著連接佛緣凈土。因為清華軒乾隆時期是五百羅漢堂,羅漢堂南門正對的就是接引橋,1860年燒毀,慈禧重建時改為住人的清華軒,石橋就保留了下來。
清華軒的前身:羅漢堂
現在的接引橋
11、最善變的橋:輔橋,從圈出又圈進的橋
頤和園東堤最北側有兩座橋,一座「閘橋」、一座「輔橋」,兩座橋穿過「文昌閣」就能看到。兩橋並排,閘橋高、輔橋低。此橋建好後很少用到它,至今橋面上防滑紋飾還歷歷在目。慈禧修建頤和園時將此橋圈出了頤和園,直到九十年代頤和園東牆外擴把它又圈了進來。
光緒二十三年繪製的「輔橋」在頤和園大牆之外
現在的輔橋
12、最不是橋的橋:北宮門外石橋。
昔日橋下走水,如今溝滿壕平,不是橋的橋——北宮門外石橋。
老照片,當年為三孔石橋
現在已是一片綠地的石橋
(作者:希臘之心 ▏美術設計:俞升昇 | 編輯:阿久)
轉載請務必註明北京北京及微信號(beijing-beijing-123)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