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直播」自殺增多 媒體不能做看客

網路「直播」自殺增多 媒體不能做看客 本報記者 李新玲 《 中國青年報 》( 2015年01月28日 05 版)

1月2日下午,大連一名女子在網上發圖說要開煤氣自殺,迅速引髮網友關注及轉發。約半小時後,有網友發微博表示,該女子已被解救。

1月6日凌晨,廣西南寧市,一名為情所困的女子在微信朋友圈裡直播「割腕自殺」。在接到該女子朋友的報警後,南寧市公安局鳳嶺派出所民警迅速趕到現場救人。因搶救及時,女子獲救。

這是最近幾天,媒體所報道的兩起自殺事件,所幸自殺者都得到了救治。但在前一事件發生後,當地媒體刊登了女孩的微博截圖,第二起事件,當地電視媒體模擬了女子自殺的場景,並公布了當時女孩兒的留言。

檢索2015年以來的報道,還有多篇涉及自殺:一名女子從橋上跳下被救;情侶吵架男子企圖自殺,拍「遺照」傳給女友;東莞一手機代工廠倒閉,董事長留絕筆信欲自殺謝罪……

對此,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教授認為,「長期以來,大眾傳媒在精神健康科普傳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明顯提升了公眾對抑鬱症和自殺行為等的關注度。但同時,新聞追求顯要性、衝突性和異常性的特點,以及記者對精神衛生專業知識的不夠了解,致使媒體對自殺事件格外偏好並且成為報道常態。」

媒體過度渲染可以引起自殺率升高

楊甫德是精神衛生方面的專家,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媒體報道對人群自殺行為影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及奧地利等國家,中國對此問題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不過,已完成的相關調查研究都得出同樣的結論:媒體過度渲染式的自殺報道可能引起自殺率異常升高。

回龍觀醫院的醫護人員發現,近些年公眾每年都能從媒體上獲得大量兇殺、自殺、精神病患者過激行為、「被精神病」等相關信息。

資料顯示,我國自殺人數佔全球的28%~44%,已遂/未遂自殺率為1∶8,其中呈現出「三高」現象,15~25歲人群自殺死亡率佔總人群死亡率比例最高,農村自殺率高於城市,女性自殺死亡率高於男性。另外,自殺人群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為63%,僅9%在自殺前曾尋求過專業幫助。

楊甫德還介紹了一起媒介報道與自殺行為之間存在較大關聯的著名案例。2003年,張國榮自殺事件發生後,各類媒體進行了連篇累犢的報道,並大肆渲染。一些媒體將之譽為「飄然而去」,是用死亡完成了一個「傳奇」。香港的專項研究顯示,張國榮在4月1日自殺,當年4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殺身亡個案,較3月增加32%,也比前一年4月多出18人。有幾名死者留下的遺書中,清楚寫明其自殺與張國榮輕生有關。

媒體報道中存在誤區

研究媒體目前對於自殺事件的報道,楊甫德和同事發現,官員、明星、大學生、城市年輕女子自殺是媒體特別關注和報道的,甚至進行渲染,過多描寫自殺細節。但媒體忽視弱勢群體,對農村自殺問題的關注嚴重不足。事實上,目前我國農村自殺率是城市的兩倍左右,80%的自殺事件發生在農村,老年人特別是農村老年人自殺率明顯上升

將自殺原因簡單化也是媒體報道誤區之一。例如:有報道稱,某女孩兒因為男友接異性電話而數次割腕,某少年因為所買彩票未中獎而自殺,但實際上,這不一定是主因,與事件當事人精神狀態也有關。類似的還有,以《15歲少年因父母分居服毒自殺留遺書望父母和好》、《13歲女孩因家裡無錢繳納擇校費服毒自殺》、《少女未扎頭髮遭拒考後自殺》為報道標題,這種簡單歸因的報道對於青少年來說,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招致模仿。

為了吸引眼球,媒體在報道中經常講述自殺者的凄美愛情故事,把自殺說成是痴情、愛到深處的表現,而且有些媒體還把這些報道做重頭處理。例如:《處男少婦痴心戀?雙雙服毒為抗婚》、《痴心男痛情斷跳江表白》……還有採用聳人聽聞、煽情的標題吸引眼球,例如:《萬米高空割喉——揭開百萬富翁自殺幕後新聞》、《夫妻被追債雙雙自殺老公上吊老婆喝葯》等。

楊甫德認為,與自殺個案報道過多相對的則是缺少反思性報道,缺少有助於減少自殺事件的各種資訊。例如:專家提出的可以提高公眾精神健康水平的各類觀點,自殺的預警信息,自殺救助的方式、方法,還有對自殺未遂者的心理干預措施等。

關注自殺現象,但不應炒作個案

既然自殺報道與自殺行為間存在如此密切的聯繫,那麼是不是就應該放棄報道自殺呢?楊甫德回答:「顯然不是。如果一個生命的非正常殞落都不足以成為新聞,那還有更重要的新聞嗎?況且,各種通訊傳播技術阻擋不了消息的擴散,『鴕鳥策略』不是好辦法。」

楊甫德和同事對此開出的藥方是:削減報道數量,淡化自殺報道;豐富報道體裁和題材,可以通過刊登一些相關的漫畫、哲理小故事等幫助人們正確認識自殺;也可以在自殺新聞後附上離自殺事發地最近的心理危機干預與預防機構的聯絡方式。

「關注自殺現象,但不炒作自殺個案。特別是要改變懸疑的故事化報道方式,正確對待名人自殺,把握好『度』。」楊甫德認為,「媒體既肩負傳播的任務,又肩負著防止出現負面影響的責任。」

在醫生看來,自殺的原因是複雜的,其中精神障礙尤其抑鬱症是自殺的危險因素。但由於對抑鬱症的知曉率低、識別率低,以及因為病恥感而不願意就診等多種因素,導致我國有62.9%的患者在出現抑鬱後從未就醫,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讓他們產生自殺念頭和行為。

針對這些新情況,作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心理危機研究與培訓合作中心主任,楊甫德教授提供了WHO發布的《自殺預防:對媒體從業人員的指引》。書中總結了媒體在自殺報道中的「六要與六不要原則」。

「六要」包括,要與健康或衛生機構專家合作,從事實面報道;要將自殺視為「完成的」自殺,而非「成功」的案例;要將相關報道資料刊登於內頁;要強調除了自殺之外,還有其他解決問題的途徑;要提供救助或輔導專線以及小區資源的信息;要報道自殺的危險因素或可能的前兆。

「六不要」包括,不要刊登自殺者照片或遺書;不要詳細描述自殺的方式,不要簡化自殺的原因,不要美化或感性化自殺行為,不要強調輕生者的個人特質、背景或宗教,不要借報道責備任何人。


推薦閱讀:

虎牙直播是什麼平台?
NBA 轉播中如何迅速的調取以往錄像,及時回放?
一夜間路邊二十多輛車全被放了氣,周圍居民卻並不同情 | 《經視直播》
產品觀察 | 百「抓」爭艷, 線上抓娃娃的飈進史
移動直播,下一個大風口!

TAG:媒體 | 自殺 | 直播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