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的九個階段:90%的人都卡在了第二段,對比下吧!
前一段時間,有人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把財務自由的標準劃分成九個階段,最終是「終極」的財務自由。
每個人在不同時期,對財富都會有不同需求,也會存在不同的焦慮:是否該窮養男孩富養女孩、如何規劃二胎理財、如何把跳槽變成增收捷徑……
吳曉波曾提到,他聽過關於財富最焦慮的一個回答是:超級富豪拚命賺錢,是為了想知道自己這輩子到底能賺多少錢。
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一地雞毛的「小確喪」生活才是常態,如何實現財務自由才是日常焦慮的問題。
為此,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努力提升自我價值,實現從月薪三千到月入三萬的小目標,並通過理財實現財務自由。
正如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說的:
人追求的當然不是財富,但必要有足以維持尊嚴的生活,使自己能夠不受阻撓地工作,能夠慷慨,能夠爽朗,能夠獨立。
BBC最近有部非常拉仇恨的紀錄片《Feeding The Super Rich》(億萬富翁們的饕餮盛宴),講述的是倫敦的億萬富豪們,平時到底都在吃什麼。
300英鎊一杯的蘇門答臘貓屎咖啡、5000英鎊一杯的稀有白蘭地、2.4萬英鎊一罐的頂級白鰉魚子醬……
只得感慨:是貧窮限制了自己的想像力。正如紀錄片一開始指出的:當我們在逛超市買食材時,億萬富翁們看的則是米其林指南。
真是人比人,氣死人,看完這部紀錄片,哭著往泡麵里加了根火腿,在話題「哪個瞬間發現自己窮到骨子裡」下面,給評論區的每一條留言都點了個贊,才找到一點共鳴和安慰。
但話說回來,哭著吃過飯後,還是要走下去。
有人說,不會花錢就不會賺錢。多賺多花,少賺少花,會花錢的人才會賺錢。很多人都信奉這樣的消費真理。
但盲目相信這樣的觀點,會導致你陷入無度的消費中,最後你會痛苦的發現,人還沒死,錢沒了!
理財的關鍵不是你能夠掙到多少錢,而是你能存下多少錢,你怎樣讓錢為你工作。
有人說,在國內如果能給自己存個一兩萬的急用錢,差不多就能超過60%的國人了。
養成「算計思維」,需要注意三點:
①認清一些消費陷阱:
假性實惠,如辦理各類會員卡,看似優惠,但實際上很少使用,白白花了錢;
購物錯覺,買高檔禮服等雖然很想要卻往往壓箱底的東西;
盲目採購,遇上各種大促,或者心情不好時就一味買買買,沒有理智地考慮時效性、實用性等問題。
對此,王詩文提出了「10%」理論:將家庭非必需品開銷堅決控制在月消費額的10%以下,否則既把錢花在了不實際的東西上,還增加了扔東西的煩惱。
②記錄自己的收支情況,重視每一筆小額支出,堅持記賬,一個動作重複21次,就會形成習慣。
③形成省錢套路,使有限的金錢發揮最大的價值和效用。例如盡量買換季打折的衣服,下餐館時使用團購優惠券等。
會花錢、花對錢遠比花多少錢更加重要。錢不是省出來的,而是算計出來的。
理財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財務自由,是一切自由的基礎。不自由,毋寧死。
推薦閱讀:
※對員工手機進行風控管理 解決老闆的後顧之憂
※【朱子原著】通往財務自由之路並不坎坷
※未來財務人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要求
※乾貨 | 財務英語英漢對照表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