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遠端骨折的手術治療
作 者:魏 丹 四川省骨科醫院
編 輯:馬雲飛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視頻導讀
股骨髁上及髁間骨折的治療歷來是一個難題,通常為不穩定的粉碎性骨折,多發生於老年人或多發傷患者,大於75歲的老年女性和15-24歲的青年男性發生率最高,由於骨折靠近膝關節,所以很難完全恢復膝關節的活動度和功能。術後畸形癒合、不癒合及感染的發生率相對較高。
本視頻中,魏丹教授首先列舉了內固定失敗的病例,提出了自己在處理股骨遠端骨折時的四個困惑:骨折受傷機制問題、切口併發症問題、內固定鬆動斷裂問題及功能不滿意的問題;然後分析了骨折本身的原因、手術對血供影響、術後功能訓練等因素。最後提出了選擇合適的手術時機、合理的內固定選擇、MIPO技術的應用,術中體位、手術切口、複位技巧,甚至雙鋼板的應用等對策;強調了穩定固定有助於提前實現關節功能恢復的目標。
▲ 長按二維碼觀看精彩視頻
視頻重點
重點一:股骨遠端骨折術後,內固定斷裂和切口併發症的發生率分別高達8.1%和11.2%。而根據膝關節的HSS評分,術後優良率為78-88.2%。
重點二:股骨遠端骨折主要發生於老年(低能量損傷,軟組織情況可,但是嚴重骨質疏鬆)和青年男性(高能量損傷,骨折粉碎,通常為開放性損傷,有張力性水泡)。
重點三:股骨遠端骨折後,局部軟組織條件較差;高能量損傷會導致開放性骨折且伴有張力性水泡;手術時機不確定;並且手術容易造成二次損傷。
重點四:股骨遠端骨折術後會發生內固定鬆動或斷裂。其原因包括:骨折本身的原因、內固定材料的選擇、手術對血供的破壞以及術後不正確的功能訓練。
重點五:股骨遠端骨折術後出現的功能不滿意的原因包括:骨折粉碎,內固定不能滿足早期的功能訓練要求;軟組織損傷重,關節內骨折,容易發生粘連和攣縮;缺乏系統的功能訓練指導。
重點六:骨折本身的原因——股骨遠端有兩個解剖學的薄弱區;內外徑逐漸增寬,髓腔增大、骨量減少、皮質變薄、松質骨增多,導致骨折粉碎、骨質缺損。
重點七:手術對血供的破壞——開放複位,大切口,為達到解剖複位而過分剝離,導致血供的二次損傷。
重點八:術後功能訓練的影響——急於求成;CPM鍛煉(關節僵硬的情況下,鍛煉的是骨折斷端而非膝關節本身)。
重點九:手術時機的選擇應當是傷後7-14天,待腫脹消退,張力性水泡干痂,皮膚皺紋出現,開放性傷口乾燥及全身情況好轉時。
重點十:應當根據骨折的分型來選擇內固定方式。
重點十一:股骨遠端骨折可以選擇經皮接骨板接骨術(MIPO),但是應當把握原則:使用拉力螺釘對關節內骨折進行解剖複位和剛性固定;對干骺端結構的長度、軸線和旋轉進行穩定的固定;通過間接複位保留骨折區域內的血供。
重點十二:股骨遠端骨折的體位選擇:股骨遠端墊高,糾正腓腸肌對股骨遠端的牽拉,有利於複位。
重點十三:股骨遠端骨折可以常規選擇外側切口,也可以選擇髕旁入路或外側 內側入路。對於關節內的骨折,一定要選擇比較好的顯露,才能達到較好的複位和固定。
重點十四:通過股骨遠端影像學觀察確定鋼板放置的位置。
重點十五:如果鋼板不貼附,首先考慮複位的問題,而不是鋼板本身的問題。
重點十六:術中可以採用克氏針幫助複位,透視下達到複位和固定。
重點十七:鋼板的放置位置可以通過體外比劃。鋼板的遠端選擇一個正確的位置,近端應該是在股骨幹側方的中間位置。這樣才能貼附鋼板固定,達到骨折滿意固定。
重點十八:關節區域重建後,對干骺端的骨折複位,在接骨板插入後採用牽開器或手動牽開方法間接複位。
? 術中可以藉助Collinear複位鉗、骨錘以及外固定輔助設備協助複位。
? 關節面複位完整後,採用拉力螺釘輔助複位固定。
? 內側置入斯氏釘或克氏針,提拉推擠幫助複位。
? LISS鋼板固定的原則:長鋼板、少螺釘,高跨度固定。
總結
魏丹醫生指出:股骨遠端骨折多發於老年人低能量的損傷和年輕人高能量損傷,臨床處理中往往存在骨質和軟組織的問題。需要理解股骨遠端骨折的受傷機制和分型;可以選擇不同的內植物,盡量微創操作。對關節內骨折進行絕對穩定的解剖複位。同時指出拉力螺釘的位置極為重要,遠端接骨板的正確放置非常關鍵。干骺端骨折可以採用間接複位技術,而穩定的固定有助於提前實現關節的功能活動。
推薦閱讀:
※最近快考試了,想買個護腰,請問什麼類型的好呢?我看到有醫用那種感覺有些誇張吧?
※脛腓骨骨折要開刀嗎——送給我的母親(一)
※肩胛骨粉碎骨折-治療的挑戰!
※試論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老年性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