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兵教授專欄】《阿含經》及部派佛學的深層心識說(上)

深層意識,乃近現代西方精神分析學的核心思想,弗洛伊德將人類通常能覺察到的表層意識比喻為海上漂浮的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而覺察不到的深層意識則如這冰山隱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早在西方人注意到深層心識之前兩千多年,東方佛教徒便由內向觀心的修行,發現了表層心識之下的深層心識。一般認為,深層心識是大乘唯識學所立,實際上,通常被認為只講表層六識、不講深層心識的原始佛教,也「密意」說了深層心識,後來部派佛學對此進行了解釋和討論。

《阿含經》密意說深層心識

在表層心識之下有深層心識,可以從部派佛教所奉、被公認為原始佛教聖典的《阿含經》中找到多條依據,這些依據,唯識學家們在論證必有末那、阿賴耶識時有的被引證,有的則尚未注意到。諸如:

心意識。

《阿含經》中常將心、意、識並舉,如《雜阿含》卷二第35經:「此心、此意、此識」,雖然未一一嚴格區分,但其所指應有不同。若相同,為什麼要同時用三個語義有別的詞?「心」(巴titta)的定義為集起,「意」(manas)的定義為思慮,「識」(vij?āna)的定義為了別。「識」,在經中一般指眼等六識或「六識身」,如《雜阿含經》卷三第52經佛解釋識蘊為「六識身」,那麼,「心」和「意」,按理應指六識之外的深層心識。

意根、意處、意界。

《阿含》中處處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其中的意根,指產生意識之根本,即是十二入中的「意(入)處」、十八界中的「意界」。意根、意處、意界為心識而非生理性的機制。《雜阿含經》卷十三第331經佛言:

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謂「意處」——即能產生意識的「意根」或「意界」,非物質性的色法,不可見、無對,屬心意識,而非肉眼可見的生理性機制。

3、依意生識之「意」。

《中阿含》卷五八《大拘欷羅經》大拘欷羅尊者答舍利弗問說:

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自受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意為彼依。

謂眼耳鼻舌身五官各自了別自己所了別的境相,如眼觀色、耳聞聲等,意根則能了別眼等五根所了的一切境,為眼等五根所依。又說「依意生識」。這裡所說受一切境界、為前五識所依的「意」,非僅指第六意識,可以看作一種能作顯意識之依處的「細意識」或深層心識。

4「取陰俱識」及涅槃識。

《雜阿含》卷二第33經佛陀以植物的五種種子,比喻「取陰俱識」,以使植物種子能生長增廣必須之根本條件地界比喻「四識住」,水界比喻「貪喜四取攀援識住」,謂聖弟子斷攀援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自覺涅槃,「彼識不至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欲入涅槃寂滅清涼清凈真實。」此「取陰俱識」意謂與「五取蘊」(色受想行識)同時運作的心識,顯然不包括於五取蘊中,是則此心識應指深層心識,即是大乘唯識學所謂具有儲藏心識種子作用,亦稱「一切種子識」的阿賴耶識。而入涅槃者「無所至趣」的「彼識」,既然已離五取蘊,那麼也只能是指凈化了的阿賴耶識,或阿摩羅識,或大乘如來藏學所謂自性清凈心、真心。

5、與名色相互為緣的識。

《雜阿含》卷十二第288經,佛先為眾比丘解釋名色,謂受、想、行、識四無色蘊總稱「名」,與色蘊合稱「名色」,然後又以三捆蘆葦互相依靠始得豎立為喻,說識與名色「展轉相依而得生長」。名色中的「名」既然已包括了被釋為眼等六識的識蘊,那麼這與名色展轉相依的「識」,又是何指?《中阿含》卷七《大拘欷羅經》佛言:

謂因識便有名色,是謂知名色集如真。……謂識滅名色便滅,是謂知名色滅如真。)

此與名色相互依存的識,當指大乘所言阿賴耶識。又:《長阿含經》卷十《大緣方便經》佛問阿難,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言:「無也。」佛言:

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

《中阿含經·大因經》說法略同,一方面謂識為名色的因、習、本、緣,一方面又說名色亦為識的因、習、本、緣,「是為緣名色有識,緣識亦有名色」,由是建立「識、名色共俱也」。這與名色互為因緣、住於胎中,起著使胎孕能成為嬰孩作用的識,當然非眼等六識,那只有解釋為六識之外或之下的深層心識了,亦即大乘唯識學所謂阿陀那識。

6、入滅盡定者不滅的識。

滅盡定,具稱受想滅盡定,是一種自行滅盡感知活動的深定,唯佛教中證得第三阿那含果以上的聖者方可進入。《雜阿含經》卷五八,《中阿含經》卷二一、卷五八等,皆說入滅盡定的聖者身行皆滅,而「根不變壞,識不離身」,既然已經滅盡了前六識乃至意根的活動,這不離身而使諸根不變壞、身體不死亡的識,究竟指哪一識?《雜阿含》卷十七第455經佛稱此識為「滅界」,云:

有滅界。……滅界者緣有身故可知。……滅界者於有身滅正受而得。

滅界,指滅盡定所依的根本,或維持滅盡定中根不變壞、識不離身的「識」。此識與滅界,只有理解為六識之下能起維持身體不死作用的另一心識,此即大乘所說起執受有色根作用的阿陀那識或阿賴耶識。

7、阿賴耶識。

唐譯《本事經》多次說阿賴耶,如卷三云:

為彼怖畏諸有阿賴耶者。

謂能除滅憍慢渴愛,害阿賴耶。

同經卷六佛言:當修行者出離無色界時,「滅阿賴耶,斷諸徑路(截斷輪迴於三界之路)。」《增一阿含經·如來出現四德經》中說:

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熹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

此阿賴耶,釋為著落處、依處、窟宅、家、藏,指被執為內在自我的深層心識或心體,為煩惱之根,與大乘所立的第八雜染的阿賴耶識同一意趣。

8、無形而有光的識。

《長阿含經》卷十六《堅固經》佛答比丘此身四大何由得滅之問云:

何由無名色,永滅無有餘?應答識無形,無量自有光,此滅四亦滅,粗細好醜滅,於此名色滅,識滅余亦滅。

此與名色相對而言、此滅則名色亦滅的識,當於大乘所謂心體阿賴耶識或《雜阿含經》及真言宗所謂六大中的識大。

9、解脫心。

《阿含經》佛多次說聖弟子由如實正觀五蘊、六入、十八界的苦、空、無常、無我,而得「心解脫」、「心善解脫」,如《雜阿含》卷一第1經說正觀五蘊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同經第17經說由觀五蘊無常,色愛乃至識愛除:

除識愛已,我說心善解脫。……愛欲斷故,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此能得解脫而入涅槃的心,既然不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識,亦非眼識等六識,那麼究竟是哪一心識?完全可以理解為五蘊六識之外的清凈心,或大乘所言「自性清凈心」、「涅槃心」、「阿摩羅識」。

是則《阿含經》及早期論典中,實際上已經說了後來大乘經中所舉的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乃至作為佛、菩薩、阿羅漢清凈心的第九阿摩羅識。不過對深層心識還只是「密意說」,很不清晰系統。

(原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推薦閱讀:

負利率時代:要讓房價下跌太難-董登新個人專欄-搜狐博客
【中華玄學專欄】
縱隔腫瘤,等你分析丨讀片專欄 493期
《Saft專欄》日本當局單挑匯市 贏家卻將是投機客與中國 | reuters.com.cn
全球注視哥本哈根【陸以正專欄】

TAG:佛學 | 教授 | 阿含經 | 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