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小故事裡體現大才華
我本來不是特別想寫這個書評,但是有感於最近簡書上看到的一些現象,讓我覺得噁心,便借這個書評一道評論一番。
對於簡書上自封為王自認才女,互捧臭腳,拉幫結派形成一個禮尚往來的交際圈等現象,我很是鄙視。我認為,但凡對自己有點要求的作者,都應該避免這種淺薄的行為;但凡對作者有點要求的讀者都該鄙視這樣的作者。
一個寫作者的你最該做的是把文章寫好,拿文章說話,單就這一件事就足夠讓你忙活的了 。我不認為一個人僅憑天賦就可以獲得寫作上的進步,所謂的寫作天賦,也是在那些通過努力後獲得成功後,才具有談及的資格。
一個人有沒有寫作才華,看其正在寫的一兩篇文章就可以作判斷,甚至通過幾百字就能看出作者的筆力如何。如果那些作者對於自己文字具有什麼樣的水準都不清楚,那麼可以很確定地說他是沒有寫作前途的。
一個人書讀得越多就會越覺得自己匱乏,一個寫得越多越會覺得自己以前寫得差。我想,這樣的心理才是正常的,這樣的寫作者起碼具有發展空間。
我在這裡可以提供一面鏡子,讓那些長著自吹自擂的大舌頭者們照照,什麼樣的文字才叫才華?這面鏡子就是《呼蘭河傳》。
圖片發自簡書App
《呼蘭河傳》是一部體現出作者寫作才華的作品。蕭紅也是憑藉這部作品和張愛玲、呂碧城、石評梅被稱為民國四大才女。
對於呂碧城、石評梅兩位知曉的在年輕讀者中應該不多,我也沒有讀過。張愛玲算是四人中粉絲最多的,她的作品很有充沛的生命力,還會流傳下去。
我要談及的蕭紅的作品,有漸漸消退的跡象,但是對於《呼蘭河傳》這本書,你要是錯過了,我就為你感到可惜,因為這本書有其獨特的魅力,讀了它,你會有收穫,讓你明白小故事裡的大才華。
這種才氣是一般人所不及的。這種不及不是作品情節上的不及,而是文字上的不及。所以說,《呼蘭河傳》的成名不是憑藉它的故事性,而是它的寫作力。
這部作品就其情節和結構來說,不像是嚴格意義上的小說,而更像是一部散文。說它不像小說是因為沒有一個從一而終的故事主角和主旨。雖然「我」作為敘事視角,一直存在,但是有些故事是與「我」無關的,而且「我」的故事也不是文章的主旨,也不符合小說人物情節所該具有故事感染性。
就故事性來說,這部書缺乏情節曲折的內容,讓讀者最為心情波動的應該是團圓媳婦之死和馮歪嘴遭遇的幸和不幸,其他的部分都是風土人情的描繪,而作者的才氣正是體現在這樣的描述。
把賣麻花、賣豆腐、大泥坑、火燒雲這類尋常的、瑣宵的當地生態和環境風貌描繪的生動有趣,她像似把讀者拽在身邊一般,正指著這個那個給你做介紹,讓你好像聽到做買賣的吆喝聲,聞到食物的味道,看到景色的變化。
跳大神、放河燈、野檯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等當地的人文活動,蕭紅的描述也是生動,她的生動體現在細節上捕捉能力和描述能力,她總是能抓到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段對話把人物最顯著的特徵顯現出來。就像一個高明的漫畫家,抓住人物最顯要的特徵,寥寥幾句勾勒出一個生靈活現的形象來。
蕭紅在歷經十多年的跌宕流離的生活後,回憶起多年未回的家鄉,無數次生動地夢著的家鄉,她生出了喜歡和柔情,她的這份情感就像柔和的光輝,輝映到家鄉的事物上,讓一切變得親切宜人。
特別是幼年的她和祖父之間的情感,或許祖父原本不是那樣柔和慈愛,但是在回憶里祖父的形象讓賣火柴的小女孩眼中的老祖母一般,被賦予了神聖的光輝。如果想到蕭紅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我想這其中不免會有她自我情感慰籍的成分。
並非所有的事情在回憶里都會美好。團圓媳婦悲慘命運,就是封建愚昧和迷信對於生命的極其殘酷而冷漠的扼殺。有二伯、老廚子、馮歪嘴等人的命運構成眾生相。
從這些普通人的命運故事裡,反封建者從中看到了黑暗,革命者看到了壓迫,文人看到了鄉土文化,女性則看到了悲哀。
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麼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蕭紅用極短的篇幅納入了豐富的內容,她的故事都是簡單的,不事雕琢的,但是具有很大的彈性。如馮歪嘴的故事沒多長,但是刻畫得很深,他妻子死了後,他餵養孩子的情節,幾句話就把感情寫到深入骨髓。
把鄉土人情描繪得仔細生動,好像把一副動態的畫卷呈現在讀者的面前。這種描述效果得益於作者的觀察力、文字表達力,還是作者豐富的性格意趣的體現。
說到意趣,它是一個人的氣質,也是才華的體現,會通過作品反映出來。蕭紅有幽默的意趣,這使她的眼光能捕捉事物有趣的特質,比如在寫爭搶油條的幾個孩子的場景就有趣生動。她在描寫她家園子里的花草植物時,在一花一草上都賦予了情感,讓童年孤單的生活光澤動人,這是她的審美意趣的體現。
蕭紅的文字又具有與她意趣相呼應的能力,所以盡然地把她的這些優點表現出來了。偶爾夾雜的詩歌語言,和作品本身的悲涼氣氛相得益彰。
蕭紅雖然寫《呼蘭河傳》的時候已經發表了不少作品,但是在寫作上她不能算是成熟的作家,那時她也只是三十歲左右的年紀,這倒是成了寫《呼蘭河傳》的優點。
她不用刻意構築文體,僅憑直覺去寫,結果寫出她最流暢自然生動的作品,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小說,也不是完完全全的散文,而是兩者兼具。而這恰恰成全了她,跟同時代的文學作品相比,它如同一股清新的泥石流。
《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矛盾
在看完《呼蘭河傳》後,我想到另外一部作品《城南舊事》,同樣有著類似細膩的文字表達,在生活細節上凸現功力。但是兩部者的氣質相差很多,《城南舊事》要溫暖的多,《呼蘭河傳》要更遼闊、蒼涼。
蕭紅的另外兩部作品《生死場》和《馬伯樂》,雖然顯現了她對於人物刻畫具有相當的功力,但是這兩部作品現在看來並不是那麼有吸引力。當然這兩部作品的寫作背景是戰爭年代,我們現在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和氛圍已經缺乏感知了。
而它們沒有刻畫出深刻的人物形象也是作品漸被遺忘的原因,雖然《馬伯樂》這部小說主要刻畫馬伯樂一個主角,不同於蕭紅其他作品刻畫多個人物形象,但是馬伯樂這個人還是不能在讀者心裡留下深刻形象。
主角要不讓人喜歡,要不讓人恨,要不就是某些獨一無二的人物特質,才能讓人記住。
我說的這點可以通過比照蕭紅的老師魯迅先生的作品得以佐證。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就要鮮明立體的多,一看過後就讓人難忘,作品的影響力也就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
所以對我而言,看這兩部作品時不如看蕭紅回憶魯迅先生的文章覺得有趣,她的《回憶魯迅先生》被認為所有紀念魯迅先生文章里最好的。
它的好是由於蕭紅和魯迅夫婦有親近的接觸,使她可以近距離地以女性角度觀察魯迅,比如她通過和許廣平的接觸,能寫出很多不為人知的細節,而人物總是由於細節的支撐變得豐滿和鮮活起來。
蕭紅的早逝讓人對於她才華未盡而扼惜,她和幾個男人曲折的情感經歷則給喜歡窺秘的人們提供了津津樂道的話題,毋庸諱言,這些也是成就她名聲的因由。
有評論說蕭紅在做人方面是失敗的,我無材料也無意去評點這方面,單就《呼蘭河傳》這部作品來說,蕭紅是成功的,理由很簡單:我們做不到。
推薦閱讀:
※一個女人可能因為才華被愛上嗎
※真神食神得用,才華橫溢.
※奧巴馬的領袖才華與領導能力
※才華橫溢的女詩人李清照竟然是酒鬼
※痛苦莫過於 你的才華配不上你的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