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國外大城市下水道的秘密

盤點國外大城市下水道的秘密

2013年11月28日 14:06 來源:新華國際

分享到:

3人參與 1條評論

突如其來的暴雨是對城市排水系統的重大考驗。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東京,巴黎等一些國外大都市的下水道系統。

古老的巴黎排水道。

法國巴黎下水道博物館。

巴黎地下排水系統成學習典範 下水道開發博物館

巴黎地下排水系統規模龐大、設計合理、建設有序,一直以來是世界多國學習的典範,驕傲的巴黎人甚至還將下水道的一截開發成了博物館。

從位於埃菲爾鐵塔東側的樓梯一步步往下走,進入一段經過整修的下水道,就抵達了下水道博物館。從盧泰西亞時代至今,巴黎的排水技術和水質改良的發展歷程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在遊客面前。下水道博物館的整個遊覽過程大約需要1小時。遊覽者可以看到波斯蓋特大街的地下水管、科尼亞克傑伊街道的下水道設施、巴黎南部排水管的起點……遊覽過程中,清沙船、老抽水泵等清淤作業工具以及一些模型觸手可及。遊走在陰冷的坑道里,以往排污人員利用這些工具進行排水工作的情景彷彿浮現在眼前。

1370年,巴黎的排水網路只是一小段由磚砌成的拱形下水道。如今人們看到的交錯複雜的下水道,是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而來的。1850年,豪斯曼公爵出任塞納河省省長,他攜手工程師歐仁貝爾格朗擴建巴黎的排污水道網路和巴黎的供水系統。在他們的努力下,這個龐大的地下水道不僅成為雙重供水系統(飲用水和非飲用水),到1878年時,它已經是一個長約600公里的排水系統了。之後,貝爾格朗的繼承人完善並發展了巴黎的下水道網路。如今,整個巴黎排水系統隧道長達2400公里,這幾乎是北京到深圳的距離,也超過了巴黎地鐵的總長度。

毫不誇張地說,這個龐大的下水道網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完全可以稱作一個地下迷宮。如今,為了方便下水道清潔工作業,每條下水道都標上了與地面街道對應的名稱――只要熟悉巴黎街道,就不會在這個「迷宮」里迷路。

東京:建世界最先進排水系統

東京下水道

日本是個颱風多發國家,颱風季節首都圈地區也經常降暴雨,但東京卻很少出現內澇。首先,東京設有先進的降雨信息系統來預測和統計各種降雨數據,再進行各地的排水調度。其次,暴雨後東京路上不積水得益於人工建造的「川」。類似壕溝的「川」密布東京都,排澇作用非常大,所有細小水道都通往「川」,再通過比「川」更深更寬的地下水道通入東京灣進海。

此外,東京投資24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00億元),耗時14年(1992年—2006年)建成了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下水道排水系統——首都圈外圍排水道,整個排水系統的排水標準是「五至十年一遇」,全長6.3公里,包含5根直徑30米、深60米用管道聯通的豎井和1個調壓水槽,系統總儲水量達67萬立方米。

倫敦:河流下方建排水隧道

倫敦城下某處暴雨排水管道

英國首都倫敦的排水系統建於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時代,距今超過150年歷史。1865年,倫敦共修建了超過20000公里的排水工程,構成了倫敦排水系統的基礎。

2007年,倫敦政府投入17億英鎊實施「泰晤士隧道」方案,即在泰晤士河下方建設一條長35公里、最深處達75米的「深層排水隧道」。隧道將連接34條位於「污染最嚴重」地帶的下水道,有效阻止未經處理的污水在降雨的時候流入泰晤士河。

2011年,倫敦泰晤士河水務公司又投資36億英鎊修建一條近40公里長的超級污水排水溝,據稱能有效吸納污水,並能解決泰晤士河100年的污染問題。

羅馬:2500年後仍在使用

羅馬:2500年後仍在使用

說起城市排水的文明史,必須從古羅馬說起。古羅馬下水道建成2500年後,現代羅馬仍在使用。

公元前6世紀左右,伊達拉里亞人使用岩石所砌的渠道系統,將暴雨造成的洪流從羅馬城排出。渠道系統中最大的一條截面為3.3米×4米,從古羅馬城廣場通往台伯河。

公元33年,羅馬的營造官清潔下水道時,曾乘坐一葉扁舟在地下水道中遊歷了一遍,足見下水道是多麼寬敞。

「窪地——滲渠系統」示意圖圖片來源:新浪

德國停車場的透水路面設計

柏林:推行「雨水費」制度

從1873年興建第一條下水道開始,德國柏林至今已建成總長9300公里的下水道系統,其75%的下水道採用雨水和污水分別處理的獨立排水系統。

柏林在全國較早實施了「雨水費」制度。無論是私人房屋還是工廠企業,直接向下水道排放雨水必須按房屋的不滲水面積,交納每平方米1.84歐元的費用,採取雨水處理措施的用戶可獲得減免優惠。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廣場,19棟高層辦公樓的屋頂雨水都被收集起來,儲存在五個地下水庫,每年儲水量可達2.3萬立方米。

紐約下水管道

33歲的城市冒險家Steve Duncan嘗試了一次大膽的冒險,他與自己的夥伴一道探秘倫敦和紐約神秘的地下世界,目睹了這兩座偉大城市表面以下的樣子,隨著他的照片,看看倫敦紐約的下水道長什麼樣子吧。(編譯自《每日郵報》 國際在線)

紐約布魯克林區地下某處污水排放管道

紐約皇后大街地下

紐約地下某處

倫敦橋下某處下水道,最終匯入泰晤士河。

倫敦calpham街地下的管道

倫敦地下的暴雨排水系統

倫敦地下某處的管道

倫敦這條下水道原是一條河,改造後連接海德公園和斯隆廣場,流入泰晤士河,最終匯入大西洋。

鹿特丹:水廣場一舉三得

歐洲最大的海港城、荷蘭第二大城市鹿特丹的海拔低于海平面,卻鮮有「水漫金山」式的澤國景象,這得益於其完善的排水系統。為了從源頭上對降雨進行分流和吸收,該城鋪設了透水性能好的磚塊,並根據一定坡度向周圍綠地透水。實施多年的「屋頂綠化計劃」更是讓屋頂發揮「吸水海綿」的作用,減緩雨水進入地表的速度。該城正計劃新建「水廣場」。水廣場順地勢而建,由水池和溝槽組成,相連形成一個巨大的可循環網路。水廣場大部分時間是乾燥的,供民眾休閑娛樂。下小雨時,溝槽中的水會流至水池,形成天然水景,遇到暴雨時即刻變身為高效的防澇系統。

水浸街,大城市的夢魘

在高度聚集和彰顯人類先進科技的現代化大都市,為什麼自然災害仍能隨意肆虐,彰顯巨大的破壞力?各國為此都經歷了哪些教訓?吸取了哪些經驗?災害面前,沒有人是贏家。背後的原因,值得所有人深刻反思。

孟買

未發暴雨警告讓城市癱瘓

2005年7月26日,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遭遇百年一遇的暴雨,暴雨引發洪水泛濫,造成包括首府孟買市在內的多座城市大面積積水、房屋倒塌、數十萬民眾受災,至少5000人死亡。

在印度金融中心城市孟買,市內部分地區日降水量高達944毫米,打破印度歷史上最大降水量紀錄。由於此前氣象部門未能及時透過電視台、電台等媒體及時發布暴雨警告,令大部分市民措手不及。

這場暴雨導致孟買整座城市運作處於癱瘓狀態,大面積積水導致鐵路、公路運輸和手機通訊中斷、大部分地區一度停水停電、機場關閉、部分房屋倒塌、15萬市民滯留在火車站、還有數以萬計的市民滯留在辦公室過夜或深夜步行回家。

暴雨發生後,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宣布7月27日和28日放假兩天,並下令受災地區的所有學校停課至8月2日。當局派出軍隊、出動橡皮艇協助救援數萬被積水圍困的民眾。市內一些學校和體育場開放給失去家園的災民作臨時庇護所。政府和慈善團體向災民免費派發食物。

在此之前,印度最大的暴雨紀錄發生在1910年7月12日,地點是梅加拉亞邦的乞拉朋齊,日降水量為838毫米。

紐約

罕見暴雨地鐵進水

2011年8月13日,美國紐約出現百年一遇的暴雨,日降水量為203毫米,創美國國家天氣服務在116年前開始記錄降水量以來紐約市單日降水量最高紀錄。

通常,紐約市整個八月的總降雨量只在100毫米左右。這意味著當天一天下的雨等於平時一個月降雨量的兩倍。暴雨引發紐約市部分地區道路被淹,火車延誤,很多小汽車在積水中「泡湯」。此外,市內一些地區一度斷電,有居民家裡也被水淹。部分鐵路被水淹沒,還有一些樹木被暴風雨颳倒在鐵軌上,令一些火車站關閉,火車延誤。

暴雨帶來的洪水倒灌入地鐵站,使得地鐵暫停運行。不過,到了當日傍晚,紐約地鐵已經開始逐步恢復正常運營。

在地勢比較低洼的長島地區,水甚至從窗戶湧入一些位於一樓的單位,整個一樓被浸在水裡,令樓內居民措手不及,只能離家暫避,等雨停後返家,用抽水機把家裡的積水抽走。

不過,紐約在這場暴雨中傷亡為零,這部分得益於美國強制性防城市內澇的法律制度,對城市內澇防範、治理措施以及問責任手段規定得相當詳盡。此外,紐約的排水系統標準為「10至15年一遇」。

里約

一場暴雨百餘人死

2010年4月6日,巴西里約熱內盧發生特大暴雨,暴雨引發洪水和山泥傾瀉,造成該市至少102人死亡,161人受傷,1.5萬人喪失家園,一萬多座房子成為危險建築。

據報道,這場暴雨日降水量為287毫米,超過4月平均總降水量,打破里約熱內盧以往30多年來的日降水量紀錄。大多數喪生的民眾都居住在里約熱內盧位於山坡上的貧民窟,那裡因暴雨觸發小型泥石流,大量泥土和亂石傾瀉而下,沖毀和埋掉山上一些房子,有民眾因此來不及逃生而喪命。

當時的市長伊度奧承認,市政府在防雨防洪方面準備措施嚴重不足,但是又稱面對這麼大的暴雨,「沒有城市能安然無恙,不可能一點問題都沒有」。(廣州日報/王希怡)


推薦閱讀:

盤點:曲靖附近13個好玩的地方
歷代瓊女郎美艷盤點
盤點TVB藝員培訓班裡走出20大巨星
盤點被老外拋棄的女星們
盤點26項世界之最:最長腿美女PK最矮小男人(組圖)

TAG:城市 | 國外 | 盤點 | 下水道 | 大城市 | 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