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如何不糾結
導讀:
35至55歲這個年齡段,就像是連接生命初體驗與人生盡頭的關節,人到中年,站在這個既能向前看又能向後望的十字路口,學會安住當下,學會溝通,順其自然,為所當為,便能收穫幸福
文|《小康》雜誌中國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尤蕾
人到中年的田文潔與丈夫賀立群傾盡半生積蓄,終於湊齊了一套商品房的首付款,寄居岳母家多年的賀立群以為幸福的新生活即將開始,他怎麼也沒想到,這竟是一連串煩惱的開端。這個核心家庭周圍,充斥著大家庭中三代人有關親情、愛情的糾葛與紛爭。2009年播出的電視劇《人到中年》道出了「夾心層」在巨大經濟壓力、親子關係與中年情感危機交織的漩渦中的矛盾。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35歲,就是邁向中年的年齡分水嶺。其實,這個年齡也不那麼糟糕,即便是《人到中年》里有諸多不順遂,但不可否認,這群中年人對於生活另有所悟之後也收穫了幸福。幸福與壓力,組成了中年最獨特的一個特質——糾結。
由《小康》雜誌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並會同有關專家及機構而進行的「2015中國幸福小康指數」之「中年人幸福感調查」的結果中,中年人對於幸福感的體會恰恰印證了這一點。在對不同年齡段受訪者的幸福水平進行了單獨分析後,《小康》發現,35—55歲的中年人群體幸福感平均分為7.67,這一分數比參與此次調查的全部受訪者們的「幸福平均分」低了0.13分。將自身的糾結「暴露無遺」的是,受訪的中年人既認為中年時期最容易享受到幸福,同時也承認不幸福感更會在此時出現。
35歲,走向波峰還是跌入波谷?
中年,是幸福的波峰,亦是最不幸福的波谷?
「2015中國幸福小康指數」調查之「中年人幸福感調查」得出了上述看似「悖論」的結果。人在哪個階段最容易有幸福感?近1/3的中年人選擇了35—55歲的中年期。人在哪個階段最容易不幸福?39.1%的中年人認為,中年是最不幸福的階段。
在慧明內觀心理工作室專家心理諮詢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鄭予禪看來,這樣的「悖論」恰恰非常客觀地反映了中年人的現狀。
「幸福感有多個維度。」鄭予禪解釋稱,人到中年,從生理基礎看,人的大腦發育和創造力達到一個峰值,有研究發現,在科研人員群體,中年是創造力極爆發的年紀,也更容易出成果,而在其他腦力勞動的行業中也有類似的結論。創造力本身以及它所帶來的各種榮耀和個人價值的實現都會使人感受到幸福。另外,與25—35歲的青年人相比,在職場上,大部分中年人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物質基礎、社會地位和人脈關係。
隨著年齡的增長,雖然中年人缺少了年輕人朝氣蓬勃的血性與鬥志,但從心理發展階段看,中年完成了成熟的過程,青年期的淬鍊使得他們解決了自我同一性,找到並確定了人生的方向。更具確定性的生活與目標也會給中年人帶來不一樣的幸福體驗。
鄭予禪強調,親密關係是另一個支撐中年人幸福感的核心維度。大多數人在中年期之前完成了結婚生子這一人生大事,人生伴侶的確認、孩子的到來,使得中年人克服了青年期的孤獨感,獲得了人生的繁衍感。
這僅僅是中年期的一個維度,在與之相對的另一端卻出現了截然相反的情況。中年是連接生命初體驗與人生盡頭的關節,就像一個向前看向後看的十字路口,風景獨特而豐富。
最近,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政策研究中心完成的最新調查和數據分析顯示,中年人最沒有幸福感。這與《小康》調查的其中一個結論是一致的。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分析認為,夫妻通常在第一個孩子出生的前一年生活滿意度最高,而在孩子出生之後開始下降,一直下降到孩子滿六歲,直到孩子上學的年齡。自此以後,夫妻的生活滿意度開始有微弱的上升,但總體仍然處在一個很低的水平。直到人步入老年,幸福感才開始明顯上升,並且可能在80歲左右再次達到頂峰。造成中年人幸福「低谷」的因素很多,但最關鍵因素是就業情況和經濟狀況。
對於澳大利亞的這項研究,鄭予禪認為與《小康》調查的一部分相吻合併不奇怪。她解釋稱,一是作為發達國家的澳大利亞和發展中國家的中國,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因此對於幸福感的體驗會出現一些差異;二是證明了中年的確是一個危機時期,無論哪國人都會小小地經歷一把,若如澳大利亞的研究結果,幸福感在老年升至峰值,則說明在大多數人那裡,中年危機最終被解決了。
人到中年,沒有「傳說」中那樣悲催
「2015中國幸福小康指數」之「中年人幸福感調查」顯示,中年人對自身的評價雖呈現出一定的負面性,但仍有平和與積極的一面。「身體狀況不如以往」是他們認為形容中年人最為貼切的表達,排在第二至十位的依次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拼不過年輕人了、上有老下有小、養兒育女、但求平安、忙忙忙、不惑、奉獻、事業鼎盛。
中年人對自身的評價其實與公眾眼中的中年人並不完全相同,在「2015中國幸福小康指數」的調查中,《小康》請所有參與調查的受訪者們都為他們眼中的中年人貼上了「標籤」,結果被排在首位的是「上有老下有小」,位列第二至十位的「標籤」則依次是:壓力大、身體狀況不如以往、為家庭拚命、平平淡淡才是真、感覺老了、養兒育女、青春逝去、心累、家庭美滿。
若把這些評價及「標籤」按照積極、中性、負性進行分類,「養兒育女、奉獻、事業鼎盛、家庭美滿」可歸為積極的一類;「平平淡淡才是真、上有老下有小、但求平安、忙忙忙、不惑、為家庭拚命」可歸為中性的一類;「身體狀況不如以往、拼不過年輕人了、壓力大、感覺老了、青春逝去、心累」可歸為負性的一類。
按照這樣的分類,中年人對自身的評價里,有3個積極的評價,2個較負性的評價;公眾為中年人貼上的「標籤」里,則有2個積極的標籤,5個較負性的標籤。
中年人的幸福感受究竟如何?還要看中年人自己的感覺。「中年人幸福感調查」結果顯示,七成(72.2%)中年人覺得,幸福是他們對於當下生活的真實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眾為中年人貼的「標籤」上,「壓力大」排位第二,但這個詞並沒有出現在中年人的自我評價中;此外,排在第四位的「為家庭拚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壓力大的表現,但這個詞也沒有出現在中年人的自我評價中。那麼,中年人對於壓力的感知程度是怎樣的呢?「中年人幸福感調查」發現,67.5%的中年人認為中年人的確承受著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重的壓力,但這種「習以為常」的壓力若不經提醒,則會被他們遺忘。
「不一般」的女性中年危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的病區主任崔永華認為,中年危機是一種心理危機,指人們在中年時期,面對各種困惑或難以處理的問題時產生的一種無所適從、矛盾或不適應的心理狀態。不論人們的財富多少、社會地位如何,到了中年,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幸福的缺失,這是一種必然現象。
哪些因素對中年人的幸福感影響最大呢?「中年人幸福感調查」結果顯示,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收入、健康、婚姻、家庭關係、社會保障。
另外一道題則更為直接地給出了中年人的幸福感被「秒殺」的原因:父母身體不好、工作太累、婚姻不幸福、錢不夠花、干不喜歡的工作,都使得中年人感到身心俱疲無所適從。
鄭予禪表示,從調查中不難發現,對於中年人而言,不論有多少不幸福的理由,歸納起來,還是集中在錢、家庭和健康這三方面,尤其是收入的多寡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影響幸福感。她認為,中年期對於錢的需求大量增加,這是因為中年人此時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無論在贍養老人、撫育子女還是維繫自己的人際關係上,都有大量的矛盾需要解決,再加上促進個人成長和個人健康,其背後都難以離開錢這個作為經濟基礎的主角。
而健康則是維繫一切的基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同等重要。不敢生病、不能生病甚至生不起病,恐怕是一眾中年的無奈。甚至,現今社會流傳一種說法,「一次大病消滅一個中產家庭」。基於此,中年人對於強有力的保障渴求更為迫切。調查發現,提高工資水平、提高養老保障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改善醫療衛生服務和提高醫保水平成為中年人減輕中年危機的重要保證。
鄭予禪提醒道,其實,中年危機在男女身上表現也不盡相同。英國政府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男性比同年齡的女性更容易陷入中年危機。其中,橫亘在中年男人心中最難以逾越的坎兒就是事業的天花板效應。剛過完38歲生日的駱超供職於上海一家4A廣告公司,每當同學們羨慕他能夠學有所用時,駱超卻一點被羨慕嫉妒恨的優越感都沒有,反而會更失落。他說自己這些年來總是有種恐懼,被採納的好的廣告創意越來越多地出自「90後」之手,讓他這個Team Leader「壓力山大」,駱超越來越擔心自己隨著年齡衰老而喪失好的創意,說不定哪天就被「90後」一腳踩下去了。至於晉陞,他更不敢奢望,高管位置區區幾個,真是「僧多粥少」。
當社會快速飛奔向前發展,一代又一代的人被貼上時代的標籤,尤其是被稱為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0後」進入職場,廣闊的眼界與靈活的頭腦確實讓職場中堅「70後」和「80後」望而生畏。在鄭予禪看來,當最早出生的一批「80後」步入35歲的中年門檻後,他們已經開始出現當下人們關注的中年危機。不過,鄭予禪認為,中年是成熟的年齡,這時的年齡反而是一種優勢,「90後」不夠成熟,何必與他們相比?
而且,對於事業的懼怕感與不確定性,在鄭予禪看來,這種不上不下的懸空感並非是人到中年才有的恐慌。「事實上,這種害怕一直存在,他們被這種恐懼捆綁著生活,在中年時危機與害怕碰撞在一起,爆發了。」鄭予禪說。
尤其是中國女性,其中年危機也帶有特殊性。在中國這樣一個傳統國家裡,在近幾十年發生了巨大變化,其中就包括女性的角色與自我定位。鄭予禪認為,現在不少女性身上帶有王熙鳳的影子,她們從小習慣被父母當成男孩養,尤其是在獨生女家庭,父母有意無意地會告知諸如「你今後就是家裡的頂樑柱」等說法。但是另一個現實則是,在「女漢子」的成長過程中,許多傳統家庭給予女孩的心理、經濟等支持遠不如給男孩的多。步入中年後,這類女性一方面希望做好事業,多賺錢,另一方面還要把家庭照顧好。要強,是這類中年女性的突出特點,但內心卻缺乏安全感,她們內心更容易不平衡,容易對別人期待過高而抱怨,而發泄的對象常常是丈夫,例如將自己的不滿轉移到丈夫身上,將成功男人與丈夫作對比,並為此發生爭吵。其根源,是這類女性成長期所受到的養育並不夠充分而寬容,導致她們期待長大後獲得更多的物質以及心理補償,因此期待過高。
「被趕著長大的女孩就容易將不滿發泄給丈夫,從而造成現在一種特殊的離婚現象,其原因就是女人越抱怨,男人就會越躲。正所謂陰盛陽衰。」鄭予禪補充道,從生理方面看,女性進入中年之後,尤其是在40歲到55歲,會陸續進入更年期,這一生理性的巨大變化也會帶來或加重女性的中年危機。
中年人的幸福需要「為所當為」
危機,這個詞拆開來看,一邊是「危」,一邊則是「機」,中年是危險但有轉機的年齡。自身的優勢能夠幫助中年人客觀評價自我,在參與「中年人幸福感調查」的這些中年人看來,他們這個年齡段最大的優勢便是收入優勢,他們相信自己正值事業的高峰。
其實,中年還有另一項優勢,對過往人生道路的總結,能夠幫助他們得出新的感悟。此時,中年人對於幸福的理解恐怕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他們對於一個完整和睦家庭的需求更勝以往。此外,擁有一個平和健康的心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以及享有自由,都排在了房子和鈔票之前。
正如鄭予禪所言,中年期總是希望收入能夠達到一定的峰值,但錢到了一定程度後,中年人的幸福感便與此關係不那麼緊密了。家庭,尤其是婚姻成為中年人特別看重的東西。在此次調查中,提升中年人幸福感的因素排名中,婚姻排在了家庭關係之前。對此,鄭予禪認為這說明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也呈現出越來越重視核心家庭的趨勢了。「在我們這個傳統國家裡,曾經人們更重視大家庭關係,而西方社會則是更重視由夫妻與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鄭予禪說道。
作為兩性關係研究者,鄭予禪認為,夫妻關係在核心家庭里應該居首位。尤其對於中年人,在鄭予禪多年的心理諮詢師經歷中,這是一個婚姻非常容易出問題的時期。人們看重婚姻,重視家庭,這僅僅是非常美好的主觀願望,但客觀來說,很多中年夫妻並不會經營婚姻。也因此出現了此次調查結果反映出的現實,在受訪的中年人中,60%的人認為婚姻不一定能夠帶來幸福,28.6%的人認為一定可以帶來幸福,10.7%的人認為不會帶來幸福,還有0.7%的人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
中年人的幸福婚姻應該包括哪些必要因素呢?參與調查的中年人給出了他們心中的答案,包容心、責任感、孝敬雙方父母、物質基礎、相互理解、換位思考、志同道合等,是他們最看重的婚姻相處法則。
對此,鄭予禪說,對比心最好不要有,這會招致夫妻間的不滿與抱怨。她舉了個真實的例子,前些天一位女士在微信推送的新聞上看到王健林再次以龐大的財富成為首富,她回到家裡,便對在國企的丈夫發泄心中的抱怨。事實上,她的丈夫也非常優秀。最終,這位女士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對比產生不滿,不滿導致不幸福。
「女性,不要做女漢子,還是應該要有些『貓性』,柔軟、滿足、無為。」鄭予禪如是說。另外,她也提醒道,對於中年人而言,一定要學會安住當下,學會溝通;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無論在工作還是家庭中,還需要學會「內觀」,觀自己心中的不滿,觀自己真實的想法,觀自己的恐懼等等。
如果說中年是調和青年與老年的中間地帶,那麼,在這個為事業與家庭奔走的年紀,中年人是如何處理工作與生活的關係呢?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中年人都不再極端,超過90%的受訪者努力讓兩者做到相對平衡。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中年人也非常樂於享受人生樂趣,和家人在一起、旅遊、和朋友聚會、吃美食、運動健身、逛街購物、聽音樂、帶孩子、看電影等等,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都願意嘗試。正因此,當下的中年人中,36%的人從工作與生活中都能獲得幸福感,33.5%的人從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收穫更多幸福,26.2%的人從工作中獲得的幸福感更多,僅有4.3%的人無法從兩者中感知到幸福。
推薦閱讀:
※哭泣、親吻、糾結……當你在做這些事時,請讓孩子看見
※【經典名言薈萃】483??煩惱糾結,看開就好,心中無塵心自安
※還在糾結寶馬or可樂?真的精英已收到總理邀請
※香港與上海的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