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談比喻在作文中的運用
摘要:比喻是一種常用到的修辭手法,在作文生活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古代的詩詞歌賦到現在的散文小說,都有比喻的身影。比喻有三種基本類型,即明喻、暗喻、借喻。它們有各自不同的特點。我們要掌握它的特點理解它,運用它並要多用,妙用。但學生在運用比喻時常出現錯誤,在運用時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一個新穎的、動用恰當的比喻,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氣勢和文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文章和修辭共生共榮,共同發展,達到雙向收穫的目的。
關鍵字:比喻;特點;區分;運用
修辭是我們在作文中經常看到和用到的手法,它是文章的潤滑劑和清新劑。就像巴甫洛夫在《給青年們的一封信》中說:「不管鳥的翅膀多麼完美,如果不憑藉空氣,它是永遠不會飛翔高空的。」修辭在作文中的作用就如小鳥必須憑藉的空氣,才能使文章有文采。如果一個人沒有特有的精神風貌的話,那他再怎樣的高大,也只能成為一個行屍走肉的軀體,沒有生氣,沒有風骨,更沒有靈魂。而作文沒有好的語言來支撐,有再好的主題也難以存在,再好的中心也難以表現,再好的情感也難以寄託,文章難以升華。我們在閱讀作品中,只要看到清新自然的語言,就能使心情為之舒暢,精神為之一振。怎樣才能使作文富有文采,讓讀者為之陶醉呢?方法之一就要學會使用形象化的各種修辭手法,恰當地運用,掌握使語言活潑化的變換句式的方法和技巧。使語言和文章富有變化和宕盪起伏的氣勢。而比喻猶如一滴甘露,如能將這些甘露恰當地灑在作文中,就如沙漠中的一片綠洲,美不勝收。把握比喻這種修辭手法,我們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比喻的作用
比喻,是一種歷史悠久又運用廣泛的形象修辭。早在先秦以前,就被廣泛的運用。到了春秋戰國,比喻已成為非常有效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詩經》《楚辭》中的比興手法,就是為了把話說得更有韻味,所以儘力保持一種含蓄的形態;而諸子散文中使用比喻則是為了把深刻的道理說明白。由於人們偏愛具體形象,運用比喻論事說理,正符合人們喜歡形象思維的特點。這種思維方式依賴於事物的相似性,使論辯進退自如,給接受者以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在以後的詩詞戲曲和小說及生活中也有很多運用比喻的例子。蘇東坡有一個朋友叫佛印,有一天到東坡家做客,進門就先到池子邊洗臉,看到蘇小妹坐在閣樓紗窗內,風姿灼人,便吟到「碧紗帳里坐佳人,煙籠芍藥。」蘇小妹雖感到羞辱,但不便發作,於是對下聯「清水池邊洗和尚,水浸葫蘆」。佛印把蘇小妹比作煙霧籠罩的芍藥花,美麗至極,又有調戲的情趣。而蘇小妹回應的下聯既有報復之爽,又不失大家閨秀之禮,同時又展示了一代佳人的才氣。而到了近代,是錢忠書先生把比喻運用到了極至。並在《讀〈拉奧孔〉》中曾指出比喻的精髓:「比喻體現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處,否則彼此無法合攏;它們又有不同之處,否則彼此無法分辨。兩者全不合,不能相比,兩者全不分,無須相比……。」漢語言學家張斌在《現代漢語》中給比喻下了這樣的定義:「比喻是用與表達對象本質不同又有相似性的其他事物述說表達對象,使表達易於理解的一種修辭格,俗稱打比方。」錢忠書先生和張斌先生對比喻的分析和定義中都涉及到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有相同之處才可比,有不同之處才可分,否則就無法區分何為說明的事物,何為被說明的事物。錢鍾書先生曾在《讀<拉奧孔>》一文中說:「比喻是文學語言的特點。」「比喻是文學語言的擅長」。如果去除《圍城》中所有精彩的比喻,那麼這部小說將會少了許多幽默成分而黯然失色。可見比喻能使抽象化為形象,深奧化為淺顯,複雜化為簡明,平淡化為神奇,它給語言增添鮮明優美的藝術色彩,對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能引發讀者聯想和想像,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強的感染力。。
二、比喻的類型及特點
常見的比喻有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借喻,這是按比喻各部分的異同和隱現來看,除此三種基本類型之外,根據比喻的各個部分的結合情況,其變化形式有:博喻、倒喻、反喻、縮喻、擴喻、較喻、回喻、互喻、曲喻。一般說來一個比喻句包括三個部分: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體」,把拿來作比的事物叫作「喻體」,用來聯繫「本體」和「喻體」的詞語叫作「比喻詞」。
明喻就是明顯的打比方,句子的格式是「甲(本體)像乙(喻體)」,在表達時,本體、喻體、比喻詞都出現。明喻常用的比喻詞是:「像」、「好像」、「像……似的」、「彷彿」、「如同」等等。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翠鳥》)「以上幾個句子都是明喻,符合明喻句子中甲像乙的特點。其間出現在本體:荷葉,翠鳥。喻體:舞女的裙,離弦的箭。比喻詞:像,像……一樣。明喻我們很好理解和辨別,也是最常用到的,在小學二三年級我們就開始接觸了。
暗喻是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它和明喻之間在形式上是相合的關係,說甲(本體)是(喻詞)乙(喻體)。比喻詞常由:是、就是、成了、成為、變成等表判斷的詞語來充當。它和明喻有很多相同之處,本體和喻體同時出現,句式也基本相同,只是比喻詞發生變化。例如:「更多的時候,烏雲四合,層巒疊嶂都成了水墨山水。」(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五一節這天的人民廣場成了歡騰的海洋。」這兩個句子個就是暗喻,它有本體「烏雲」和「廣場上的人們」,喻體「水墨畫」和「歡騰的海洋」,而比喻詞則是「成了」。
借喻是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說成乙。以喻體直接代替本體。如「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魯迅《故鄉》)以「厚障壁」來比喻「我」和閏土之間形成的感情距離。再如:「這輪曉日從我們民族歷史的地平線上一躍而出,閃射著萬道紅光,照臨到這個世界上。」(楊朔《泰山極頂》)用「這輪曉日」來比喻「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這兩個例句中,本體和比喻詞都隱去了。借喻和暗喻很容易混淆,區分它們的關鍵在於比喻句中本體是否出現。借喻由於只有喻體出現,所以能產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達效果,同時也使語言更加簡潔。像上面幾個例子,假如用明喻或暗喻表示,就拖沓多了。
三、學生運用比喻中常出現的問題
對於現在的中學生來說,可以說是談作文而色變,每次談到寫作文和作文課,很多學生就神情緊張,搖頭嘆息。作文教學中,很多時候學生大作小作,教師精改詳評,而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仍然不少,學生的寫作水平也不見大的起色。作文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已成為制約語文教學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多少年以來學生和老師共同的苦惱。很多學生的作文中,多出現一個模式,堆砌華麗詞藻,摘錄佳句名言,或是在「優秀作文」中摘抄其中一段,或是死記硬背一件事,以這件事作為「軸心」,圍著這件事進行語言的旋轉。比喻在學生作文中也是經常出現的。因為一個好的比喻,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質,表達鮮明的感情,增強語言的形象性、生動性,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但遺憾的是,在作文中常常出現比喻不當的毛病,這不僅影響了正確思想的表達,而且還損害了語言的純潔和健康。比較常見的是比得不貼切,比喻的本阼和喻體一定要是本質不同的兩個事物,但又要有一點或幾點相似,否則,就不能構成比喻關係。這是比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原則。一般來說,運用同類的兩個事物打比方,這樣的病例不太多,關鍵出在相似點上。有的兩個事物根本沒有相似之處和可比之處,硬是把它們拉到一起來作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母親。」「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有的事物比較抽象,無法對它進行描述和說明,學生則圍繞在它的旁邊轉圈子,無法進行實質性的表達,例如「誠信」、「思念」等。這樣的情況,我們只要用一個恰當的比喻,就能把比較抽象的概念表述清楚。例如:2001年高考作文《誠信—永遠的綠卡》,有一位學生在作文中這樣寫到:「誠信如春天第一縷陽光,令人嚮往,敞開胸懷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塊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裡;如秋天遠方飄來的一片火紅的楓葉,勾起無限牽掛;如冬天漫天飄飛的雪花,永遠那麼純潔。」這一比喻,使誠信這一詞變得鮮明可感,生動形象。同時又使語言變得清新自然,達到雙重收穫的目的。
四、使用比喻應該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要正確理解比喻句。各種手法有各自的特點,在反映的對象、句法結構、表達效果上都各不相同,我們學習時必須注意,對它們的理解不要僅僅滿足於記住定義,重要的是能理解並恰當地運用到作品中。在我們閱讀課文中,常遇到一些生動優美的比喻句。它們在文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們在閱讀時應很好地理解這些句子,掌握這些句子,使它們成為我們理解課文的手段和工具。我們理解比喻句,主要要抓住關鍵的詞語來理解。例如:「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塊無暇的翡翠。」這個比喻句,只要把比喻詞「彷彿」和喻體中的「無暇」、「翡翠」的意思弄明白,就知道該句子是以無瑤的翡翠來作比,形象生動地描繪了灕江水非常翠綠透明。
其次,正確區別比喻句和非比喻句。在閱讀中,我們常常碰到一些句子,句中雖然也有「像」、「好像」等詞語,但不是比喻句,這些非比喻句成了迷惑我們判斷真正「比喻句」的敵人。要注意不能將是否有比喻詞語作為判斷比喻句的主要依據,主要應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關係。如:「他畫的荷花就像剛從湖裡摘來的一樣。」「畫的荷花」和「從湖裡摘來的荷花」之間只是簡單的像,不是比喻。又如:「貓頭鷹的耳朵很特別,好像一對立起來的貓耳朵。」「貓頭鷹的耳朵」和「貓耳朵」之間是事實上的相像,不是比喻。而「樹葉在空中飛舞,像蝴蝶一樣。」用「樹葉」(本體)和「蝴蝶」(喻體)兩種本質不同的事物,在「空中飛舞」的樣子很相似來作比,它們之間用「像」(比喻詞)來連接,此句是比喻句。通過比較,我們應該更清楚地明確比喻句具備以下兩個特點:(1)句中有本體、喻體、比喻詞三個部分。(2)句中本體、喻體必須是兩種不同種類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處,存在著比喻關係。
第三,要注意運用。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學習的目的在於創新,只有在不斷的運用中才能積累經驗,把經驗轉化成為自己的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正如一個司機要撐握車的性能,一個建築師要知道建築材料的特點一樣。對於比喻的運用,不像數學公式那樣可以照搬照套,在運用時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哪裡要運用哪裡不需要用,而是要跟據自己的情感發展,順其自然,就如桶裝水一樣,滿了自然而然的會溢出來。我相信在錢忠書先生的《圍城》中的那七百多個比喻不是他特意的思考了後加進去的,而是為了製造一種幽默,經過自己的情感醞釀,順理成章而得到的。當然,「文章本生成,妙手偶得之。」在沒有一定功底的人怎樣醞釀情感也不會達到錢忠書先生的高度,但是重要的還是平時的積累和思考,摹仿和創造。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多注意觀察周圍的事物,抓住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和可比之處,發揮自己的想像,運用各種修辭方法造句,不僅能用某一種修辭,還要逐漸做到能綜合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積累得多了,在寫作的過程中,只要某一問題不好用直接的描述表現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用一個比喻來替代。一個新穎而恰當的比喻又會反過來增加文章的色采,這樣使文章和比喻都達到雙重收穫的目的,達到事半攻倍的效果。在閱讀文學作品時,看看作者是怎麼處理比喻句的,所運用的比喻句達到何種效果。如果這裡運用其它方法好不好,試著換一下,看錶達效果發生怎樣的改變。同時注意收集和分析好的比喻句,看作者抓住了它們之間怎樣的特點和哪些可比之處。在運用比喻這一手法時最應注重的是比喻要貼切而新穎,要做到就近取喻而不落入窠臼,設喻翻新而又不流於獵奇生硬,重要的是推陳出新,出新的關鍵在於對於喻體和本體的相似性有過人的深入而細緻的理解,從而發現、選擇新鮮又恰當的喻體。才能使比喻既合情合理,又生動形象。
比喻是我們在作品和作文中經常看到和用到的修辭手法,它對錶情達意和增加文章的文采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想成功地運用它,首先得理解它的特點,抓住它的性質,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在作文中多用,巧用,妙用,能使文章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斌.現代漢語.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6
[2]王榮生.新課程與語文教學內容. 廣西: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
[3]黃家金.漢語幽默術. 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8
[4]http://baike.baidu.com/view/5525.htm
[5]http://bbs.yuwenonline.com/dispbbs.asp?boardid=17&id=1371
推薦閱讀:
※作文課《動作描寫》教學設計
※熊孩子的作文,我硬憋得第三篇就受不了,你試試?
※童年趣事作文800字
※關於"借物喻理"的作文
※不朽的詞帝 (作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