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的人性空間

三維的人性空間

(2010-11-30 00:08:51)

轉載

標籤: 雜談

一個多月前,我發表了一篇博文,《宇宙起源和理性終結》。有人說我『傳教來了』。 這一說法有誤解成分,但我也不能說它完全離題,所以索性寫一篇博文談談我的宗教觀,為什麼我認為宗教值得人們尊重和研究,和為什麼我自己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

『信仰危機』是國內流傳已久的說法,在我出國前就見諸報章,當時關注的是為什麼共產主義理想在青年人中失去魅力。現在說這話的,往往是指社會上沒有『任何』信仰了。

我上學時,學的信仰是『科學共產主義』。該理論起源時,歐洲工業革命接近尾聲,蒸汽機、火車、織布機等的發明,使科學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新宗教』,因此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特別地在共產主義的前面冠上一個科學。作為科學共產主義哲學基礎的唯物主義,用廣義化的『力』來解釋一切。力在物理學中是非常有效的概念和解釋手段,被馬恩『科學地』推廣和轉化了。然而,力在日常生活中,是沒有生命的、機械笨拙的東西,不小心被碰到還會很痛。所以,以『力』為基礎的信仰,很難讓人衷心景仰而趨附。

馬克思的『宗教是大眾的鴉片』(Die Religion ist das Opium des Volkes)的說法,說明他對信仰的動力學要麼研究的不夠,要麼研究之後輕易摒棄。這就決定了馬克思的學說不能深入到人類最深處的渴求和不安全感,不能解釋『力』解釋不了的問題,滿足不了信仰的基本條件。因此,我們那時其實沒有出現『信仰危機』,因為我們根本沒有真的信仰。

當我說『理性終結』(也就是科學的局限性)時,有些人不同意,覺得人類理性的增長空間是無限的。我無法『科學』地證明這一空間是有限的,姑且把這一爭論放在一邊,各自保留意見。這裡我想討論一個更狹隘的問題:理性的『使用局限』。

現代科學技術相比10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沒有人用更科學了的理性去評判印象派畫家的優劣。這是一般人都接受的常識,文學藝術和科學是人類感性和理性兩個不同方面的體現,有個不成文的『互不侵犯條約』。有趣的是,今天仍然有很多人違背這一條約,用理性去批評否認屬於人類『神性』範疇的宗教。

人的神性是我在北京一次聚會上,從一個初次見面的朋友處聽來的,想想後很有道理。幾乎所有原始社會都有神話,和由神話慢慢演繹出的宗教。唯物主義者一般把這一現象歸結於早期人類相對於自然的弱勢,但我覺得這一說法不能讓人信服。我們不妨拿事實來說話:現在世界80%以上的人有宗教信仰,如果人沒有『神性』,這個數字在科學普及的今天應該是0.8%。

如果理性的來源是對自然界和社會規律的解釋慾望,神性的來源又是什麼呢?是幾個簡單而深奧的問題:獨立於人體的靈魂是否存在?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後的世界是怎麼回事?唯物主義者可以否定這些問題的有效性,但世界問這些問題的人遠超過唯物論者的數量。

讓我們再看看用理性批評宗教的一些邏輯問題。

最讓理性批評家得意的宗教批判之一,是Epicurus的『邪惡命題』(Problem of the Evil):如果上帝是全能、全知和無限慈善的,為什麼他讓邪惡在世界上存在?因此,邪惡的存在意味著上帝要麼不全能、要麼不全知、要麼不慈悲。這一批判忽視了宗教里、也就是神性的上帝,比人類要偉大永恆,於是他的意圖是人不可以揣測到的。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手裡拿著一團毛線,用燈光打在牆上,對於牆上的蛾子,毛線到處交叉,矛盾重重,但在你手上的線團卻自然貼切。理性批評家的失誤,是強迫上帝滿足人(或牆上的蛾子)的心理需要,然後再通過人的認知範圍內的矛盾證明上帝不存在,或者不完美。其實通過這種方式證明的上帝是滿足人需要的工具,沒有也罷。一句話,用理性方式證明上帝存在與否,只適用於理性空間。宗教關心的是神性空間,理性的方法和語言不適用於這一空間,就像我無法『科學』地說服你Claude Monet不是個好畫家。

當然,宗教家也試圖在理性空間為上帝做徒勞的辯護。

最有名和最玄妙的一項證明,是十一世紀英國神學家Anselm of Canterbury的Ontological Argument(本體論證)。Anselm定義的上帝是:想像不到比他更偉大的事物了。如果這一事物不存在,就會出現邏輯矛盾。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可以想像到:想像不到比他更偉大,並且存在的事物。所以上帝必須存在。Anselm的本體論證引發了很多哲學爭論,其中重要一點是:『存在』是否屬於『偉大』的範疇。一般人從常識角度會得出『否』的答案。比如說,垃圾不會因為存在,而被認為比不存在的垃圾偉大。

另外一個著名的、但可以被無限庸俗化的『論證』是法國著名物理學家、數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帕斯卡的『賭注』(Pascal』s Wager),(簡化過的)說法是這樣的:你應該相信上帝。如果上帝存在,你信了,可以被拯救。如果上帝不存在,你信了,也沒有什麼損失。為什麼可以被庸俗化呢?我不妨把以上說法代換一下:『叫李剛爺爺可以保證你一生幸福』。根據帕斯卡賭注,你應該叫李剛爺爺。【其實帕斯卡是我最崇拜的科學家之一,批評他不表示我不崇拜】。

因此,宗教的辯護者在理性空間玩邏輯,常常也會搞得灰頭土臉。他們忘掉了信仰的高貴性:上帝不需要向人類證明其存在。

所以,信仰這樁子事,不能在理性空間糾纏。人有三性,感性、理性、和神性。有些人三性俱全,有些人中間只得一二,但沒必要拿著理性的大棒去『橫掃一切』。三性中都發源出了文明的瑰寶,即便你的神性沒有把你帶到信仰的殿堂,你仍然可以從宗教學到很多做實驗、解方程、寫詩學不到的知識。這至少是我的經歷。

那麼我為什麼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呢?出於對人類理性局限的認知,我不能否認上帝的存在,但一般人無法和上帝接觸,必須通過所謂先知,以及他們創立的宗教,來了解上帝的意圖。我們知道,世界上這類先知不少,各自的說法不同,那麼我該如何選擇呢?我神性啟蒙程度較低,選擇不了,故而旁觀,一方面學習,另一方面保留上面行使過的批評權利。

我沒有具體信仰更重要的原因,是對先知身份的疑惑:他們是上帝的代言人,還是人類精神文化的領袖?如果是前者,他們必須證明。因為他們不是上帝,有證明的必要,否則任何人都可以自稱先知。如果是後者,他們創造的宗教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那麼我會滿懷敬意和尊重的去學習,但不會盲目服從。我的理由是個神性加理性的說法:如果上帝創造了我,給了我思考的能力,那麼他一定不會讓我不去使用這個能力,那麼我就不能盲從他之外的任何人與事。換一句話說:上帝給我的指引,隱藏在我的意識和潛意識,也就是哲學所謂的自由意志中。我的信仰就是按照這個指引去生活。

在北京給我提起神性的那位朋友,還說到3這個數字的特殊性。例如,人對時間的概念有過去,現在、未來三段;空間有三維;事物的變化有高、低、持平三種;家庭是丈夫、妻子和孩子三類組成;基督教也強調所謂的三位一體(Trinity)。他認為,感性、理性、神性正對應了這一規律。但為什麼3這麼重要,他久思不得其解。

我自己也無法從哲學的角度說清這個問題,但在數學上,我們啟蒙時就學到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如果只有一點或一線,形狀不佔有任何面積(也就是所謂生活空間),四邊以至更高呢,形狀又不穩定。三角形是既有空間又穩定的唯一解。以此類推,神性和感性、理性的相加,是給人穩定而豐富的精神生活的組合。打開人的神性不表示要皈依任何宗教,而是從宗教中發現智慧,汲取營養,找到更有意義的人生。


推薦閱讀:

【三維立體】3D二,三變立體畫
上海世博園的三維立體圖
不用插件,不用三維軟體,教你用AE做出史詩級文字logo
研究:人意識來自宇宙 腦細胞聯繫超過三維
造物主為三維世界的子孫後代授最後一課

TAG:人性 | 三維 | 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