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里的相思
◆◆◆
原創文章丨稿費你做主
坐在書房的飄窗邊,手捧《王小波作品精選》,鼻翼間竟傳來一陣陣濃郁的肉香。那種香,很特別,煙氣與肉香雜存。直到傍晚出門散步才發現,原來小區牆外有人用柏樹枝在熏臘肉。
架子上煙霧裊繞,火塘里火星跳躍,大人孩子臉上都洋溢著笑容。噴香的臘肉為什麼要拿煙熏呢?問一位打扮時尚的婆婆,婆婆笑說,圖的,就是那煙火的味道!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圍坐一起,必須有一盤煙熏臘肉。不吃煙熏臘肉,就等於沒過年。
去半山菜市,山路邊搭了好幾處棚棚,撩人的肉香在臘月的天空四處彌散。煙熏臘肉,莫非便是山城人的年味?
我的家鄉則不然。過了臘八,大街小巷的路邊就熱熱鬧鬧地支起一口口炒米大鍋,炒米嫂子每天像藝術大師一般,在熱烘烘的鐵鍋前不停地揮舞著炒把,從早到晚,把生意做得如同鍋中的炒米一樣火爆。炸魚圓、肉圓、藕圓的小伙現場表演,把空氣炸得一片橙黃香脆。大紅的燈籠、大紅的春聯、大紅的窗花、大紅的服飾、堆得像小山一樣的「大地紅」鞭炮、一張張紅彤彤寫滿喜慶的笑臉有如一幅幅精美的年畫……走到哪,年味就瀰漫到哪。
元旦不是年,只有春節才飄散著玉液瓊漿一般濃烈的年味!
爆竹聲聲辭舊歲,梅花點點迎新年。春節愈近,年味愈濃。年味愈濃,遊子思鄉的情愫愈烈。「有錢無錢,回家過年」。即便再遠,即便再忙,即便再累,即便你這一年混得再囊中羞澀,也會背起行囊風雨無阻地擠上回家的火車汽車,馱著一身疲憊,跨過千山萬水,必定要趕在萬家燈火的大年夜裡回到屬於自己的那個家。當你在一片熱情洋溢的祝福聲里舉起手中的一杯美酒,當你在驚天動地的鞭炮聲里捧著手中的一碗熱飯,你會覺得,家,對漂泊在外的遊子來說是一種多麼的奢侈,有家人在燈下守候,是何等的幸福!
還是青蔥少年時,恨不能像一隻乳燕,早早地飛離家園,飛向遙遠的天際。可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種叫做家的東西又反過來像夢魘一樣緊緊裹挾著我,嚙咬著我,使我時時地情牽故土。特別是年關將近的時候,總是一次次朦朦朧朧地走進古鎮的老屋,走進父母燈前兒女膝下的日子,走進家鄉那熱熱鬧鬧的春節,享受著那其樂融融的溫情:明亮的燈籠掛起來了,大紅的春聯貼起來了,艷麗的楊柳青年畫擠滿了我家廳堂四壁,空氣中到處飄散著一種濃郁鮮甜沁人肺腑的醇香,兄弟姐妹穿著母親為我們縫製的新衣新鞋,那個歡天喜地的勁啊,一張張小臉上每天都無一例外的陽光明媚……
醒來方知是夢,可齒頰,卻還留有幸福的年味余香。
「客舍并州幾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詩人的心境,與我此情此景竟是何等的相似!當年,我從家鄉小鎮走進宜城,又從宜城漂至千里之外的山城。與圓心的直線距離越走越遠,思鄉的情結卻越來越深。
雖然,父母雙親已駕鶴西去,我也無法再次走進那座充滿溫暖充滿親情充滿歡樂的古宅,可是,白盪湖畔的那個小鎮,父母燈前兒女膝下那個讓遊子彌久思念的家,彷彿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親情酵母,在心靈深處發酵,不可遏止地散發出一股濃濃的味道來。
那味道,就像熏肉婆婆說的,煙火的味道!
山城的年味,豈止是煙熏臘肉。可年三十的佳肴再豐盛,盤盤碟碟壘成小山,少不了的,還是那盤煙熏臘肉。那是一種任何珍饈也無法替代的年味!它,在遠祖火塘的房樑上熏過,在父輩灶間的煙囪上熏過,年復一年,就熏成了年味,熏成了一種叫做年的文化。
身處異鄉的我,家鄉的年味是無法消受的了,可舌尖上的年味還是可以分享的。早早地,我便備下糯米——雞湯泡炒米,將是大年夜餐桌上的一道風景。我要讓這獨特的年味,消解我濃濃的思鄉之情。從那碗香氣四溢的雞湯里,我會看到家鄉的山,家鄉的湖,家鄉的老街,家鄉的父老,還有那片被皚皚白雪覆蓋的多情沃土。
猜你喜歡:
中國年
那江,那水,那碼頭
小年味道
故鄉的臘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