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治療的新策略
房顫治療的新策略
心房纖維性顫動,簡稱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持續性心律失常;人群患病率約1%,我國約有1300萬房顫病人。近年來,房顫患病率呈增高趨勢,預計未來5年可能增加1倍,達到2600萬人。65~85歲的病人約佔70%。《2010年SEC房顫指南》,將房顫治療的新策略調整為抗凝治療、率律治療和上游治療,由於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療一躍排在治療總策略的第一位。抗凝和上游治療能降低死亡率,率律治療主要緩解癥狀。
一."三升三降"增加房顫的危險
房顫的危險性在於,明顯增加了腦梗塞的發生率,增加了死亡率,顯著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房顫的危害主要有『三升』和『三降』:
(一)『三升「
1.死亡率升高:房顫的死亡率比竇性心律增加1倍。
2.住院率升高:因房顫住院者,約佔心律失常住院病人的1/3;住院主要原因是,房顫誘發急性冠脈綜合症、心衰加重、腦栓塞、心律失常急需處理等。
3.腦卒中率升高:約20%的腦卒中由房顫引起。房顫病人缺血性腦卒中的危險增加,與房顫相關的腦卒中常常病情嚴重,預後不佳。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71%的腦栓塞在觀察隨訪的6周內死亡或遺留有嚴重的神經系統癥狀。兩項前瞻性研究顯示,房顫病人發生腦卒中,致死或者致殘的比例分別有63%和44%。
(二)『三降』
1.生活質量和運動耐力降低:房顫病人的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有不同程度的受損和下降。
2.心功能下降:房顫發生之後,心房輔助泵的作用消失,心功能約下降10%~11%,心室率的絕對不齊,也使心功能下降9%;心輸出量下降,左室舒張末壓升高,心功能下降。
3.認知程度降低認,出現認知障礙:小型臨床觀察表明,無癥狀性血栓事件,可能是無明顯栓塞患者認知障礙的源泉。
二.細化分類分級指導治療
新版《指南》根據房顫持續時間將房顫分為5類:1.首發房顫:首次發現房顫,與房顫持續時間及相關癥狀無關;2.陣發性房顫:有自限性,持續時間小於48小時,可以自行終止;3.持續性房顫:持續時間超過7天,或不足7天但需緊急藥物或直流電轉復的房顫;4.長期持續性房顫:房顫時間持續超過1年並決定進行節律轉復治療的房顫;5.永久性房顫:房顫長期存在,患者已處於適應狀態。除此之外,《2010年ESC房顫指南》還提出無癥狀性房顫,因腦血栓或其他原因住院而發現房顫,僅偶爾在心電圖檢查或發生房顫相關併發症(如缺血性腦卒中或心動過速性心肌病)時診斷,而患者本身無明顯癥狀。與2006版指南相比,增加了長期持續性房顫和永久性房顫,分類更加細緻,便於臨床管理。
新《指南》提出了房顫危險度分層的概念,主要依據患者癥狀以及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分為四個等級,即:Ⅰ級:無癥狀;Ⅱ級:癥狀輕微,日常活動不受限制;Ⅲ級:癥狀嚴重,日常活動明顯受限;Ⅳ級:不能從事任何活動。
三.房顫治療的革新
《2010年SEC房顫指南》,開創了以降低死亡率為直接治療目標的新時代,即從根本上逆轉房顫危害,達到「三降三升」:降低死亡率、住院率、腦卒中率,提高生活質量、心功能及活動耐量。在新治療目標的驅動下,房顫治療策略調整為抗凝治療、率律治療和上游治療,由於能有效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療一躍排在治療總策略的第一位。新指南強調在房顫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儘早和全程給予高度重視,抗凝和上游治療能降低死亡率,率律治療主要緩解癥狀。
(一)抗凝治療
房顫病人如果有下列情況之一慮實行導管消融根治的危險較大者, 應當進行抗凝治療:1.年齡≥65歲;2.以前有過中風病史或者短暫腦缺血發作;3.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高血壓5.糖尿病;6.冠心病;7.左心房擴大;8.超聲心動圖發現左心房血栓。
抗凝治療是預防房顫病人血栓形成和栓塞的必要手段,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可以使發生腦卒中的危險性降低68%。抗凝治療只是針對房顫的一種血栓栓塞危險的預防性治療方法,它並不能消除房顫,因而亦並不能改善病人的臨床癥狀。
《2010年SEC房顫指南》,把抗凝治療一躍排在治療總策略的第一位。通常用的主要是香豆素類抗凝藥物,臨床常用的有可密定和華法林。
中國人一般從每日3mg開始,>75的老年人適當減量,必須監測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整用藥劑量。
1.國際標準化比值
INR,即國際標準化比值,是從凝血酶原時間(PT)和測定試劑的國際敏感指數(ISI)推算出來的,INR=(病人PT/正常對照PT)ISI,採用I NR使不同實驗室和不同試劑測定的PT具有可比性,便於統一用藥標準。
2.用藥的調整
用藥前必須測定INR,用藥3~4天和1周各1次,1個月內1周1次,連續2次INR在正常範圍後過渡到1個月1次。
如INR低於或者高於治療的目標範圍,應適當增加或者減少可密定的劑量,每次增加或者減少的劑量為每日0.5~1mg。
如遇到可以改變INR的情況,或者發生出血等不良反應,應及時就診,並測定INR。
3. 一些研究報告了與肝素抗凝相關的有癥狀的腦出血。國際腦卒中試驗(International Stroke Trial)房顫亞組的分析顯示,固定劑量的皮下普通肝素減少缺血性腦卒中的複發,但這一獲益被同時增加的腦出血抵消。
4. 近50年歐盟首批新型抗凝藥用於房顫卒中預防 。RE-LY 是房顫治療領域規模最大的研究之一,共納入超過18000名患者。研究結果顯示,與華法林相比,達比加群酯 150mg 每日兩次治療能降低卒中和全身性栓塞發生風險35%,與此同時,還能顯著降低顱內出血的發生風險,而顱內出血正是華法林治療的嚴重不良反應。
5. 強烈推薦高危病人(大於75歲和/或存在危險因素)長期口服抗凝劑,維持目標INR 2.5(2.0~3.0),阿司匹林的效果不如抗凝劑。對於不願接受抗凝治療或無力承擔費用者,可口服阿司匹林。年齡65歲以下,沒有以上危險因素的個體,即便不抗凝,腦卒中的發生率很低,約為1%/年,華法令抗凝沒有獲益,可口服阿司匹林。年齡65~75歲,沒有其它危險因素的病人,選擇阿司匹林或華法令應根據病人的喜好或經濟狀況、是否有條件監測INR或出血風險而定;有高危因素應考慮口服抗凝劑。
(二)上游治療
《2010年ESC房顫指南》首次將上游治療正式肯定為房顫治療的新策略、新方法。所謂上游治療,即用非抗心律失常藥物預防和治療房顫的一種新方法。分成一級預防性治療和二級預防性治療。針對房顫的高危患者或是已發生過陣發性房顫,減少其首發或複發率,阻滯其進展為永久性房顫。 通常心律不齊都有—些潛在原因,所以要治療心律不齊,需同時治療潛在的疾病,如:冠心病、風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此外,戒煙.戒酒.不喝含咖啡因的飲料和藥物,放鬆情緒,不生氣,保證充足的睡眠,對心律不齊的控制也有幫助。房顫控制後,要用小量藥物維持治療,防止複發。
(三)率律治療
1.電擊復律:房顫發生時,醫生會選擇有適應症而無戒忌症的房顫病人,使用除顫器,在病人胸部電擊,使心臟恢復正常的竇性心律心律。也可使用心律調節器。
2.藥物治療:抗顫藥物可控制房顫,使心律恢復正常,或減少心跳不規則的頻率,但通常只能控制,卻不—定能根治.
3.手術:經電氣生理學檢查後,有些房顫可用射頻消融術,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推薦閱讀:
※房顫合併中重度腎病,如何抗凝治療?_心在線
※中西醫結合治療肝性胸水的療效觀察
※宮頸癌治療,讓絕症患者不再談虎色變_醫學前沿
※膝骨關節炎的康復治療
※治療濕疹的方法(超全)(轉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