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葉少勇:龍樹中觀哲學中的幾個關鍵概念2

一、緣起與緣生法

  「緣起」是佛教的關鍵概念,在龍樹哲學中也佔有重要位置。「緣起」常被解釋為「生滅不住」,似乎並不符合龍樹「無所有而空」的虛無主義。

  佛教梵文原典中圍繞緣起的論題分別使用了兩個辭彙,一個是抽象名詞pratītyasamutpāda,這裡依玄奘譯作「緣起」,另一個是形容詞pratītyasamutpanna,即依緣而起的、由緣所生的,常與「法」(dharma)字連用,這裡也依玄奘譯作「緣生(法)」。《中論頌》第24.18頌將作為抽象名詞的「緣起」與同為抽象名詞的「空性」等同起來,第24.19頌又用「空」(

)這一形容詞來限定緣生法。(兩頌見後注③及注⑦)大乘佛教一般將「空」與「無自性」(

)視作同義,那麼按照上述形容詞與名詞的對應規律,可以構造出一個抽象名詞「無自性性」(

),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三組相互關聯的概念。大乘經特別是般若經常將「空」和「空性」二詞用於兩個句式,由此就可以將三組概念串連起來:

  (1)一切法皆具有:空性/無自性性/緣起[為其相]。

  

  (2)一切法皆是:空/無自性/緣生法。

  

  上述兩個句式表達的意義完全一致,唯辭彙句法有別。「/」後的詞都可以代入替換「空性」或「空」,而句意仍然符合大乘教理,很多說法也可以在般若經中找到支持[梵本參《小品般若》(Vaidya,1960,173.14—15、157.1);《二萬五千頌般若》(Kimura,1986-2009,Ⅰ—Ⅱ,150.29—30;Ⅵ—Ⅷ,45.17—18)]。這樣,三組概念就十分齊整地對應起來,但如果將筆者主張的虛無主義立場代入「空」和「無自性」等概念,就會出現奇怪的現象。如果空無自性的意義就是毫無所有而無物可生,又怎麼可以和「緣起」、「緣生法」等字面意義表「生」的概念對等互換呢?釐清這一問題,就要對龍樹語境中「緣起」和「緣生法」的特定含義做一番考察。在此之前先來看一段佛經對這兩個概念的區分定義。

  [佛言]:比丘!我將宣說「緣起」與「緣生法」。[……]

  何為「緣起」(

)?即是此有故彼起,由此之生而彼生。即是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乃至有集起。所謂「以無明為緣而有行」,如來出世或不出世,此法性(dharmatā)安住,是諸法安住之根本。於此如來自所覺悟證知,[……]而宣說此,教示此,即以無明為緣而有行,乃至以生為緣而有老死。[……]因此,此法性、法住性、法定性、法如是、不虛妄、不變異、實有、諦實性、真實性、如實、不顛倒性、無相違性、此緣性、隨順緣起性,即說為「緣起」。

  何為「緣生法」(

)?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此等即說為「緣生法」。②
推薦閱讀:

不贏哲學
哲學學生指南
用中國視角解讀早期希臘哲學
哲學與反哲學
中國簡明哲學

TAG:哲學 | 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