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面對貧窮,我們應該相信這些(中國青年報 2009-8-26)
這份標準過於龐雜,短短538個字,幾乎是一份社會問題的雜燴。它提到貧窮,比如「熟悉人民幣分幣的購買力」;它也提到不公,比如「從迷戀個人奮鬥到覺得奮鬥根本改變不了命運」;它批評保障制度,「害怕自己尤其是家人生病,特別是慢性病」;它還順帶著抨擊了管理政策,「有當城管的衝動,好罩著天天被驅逐的父母」。
符合其中一項或幾項的,據作者宣稱,就是「貧二代」,一個承受著父輩的貧窮,並且目前看上去將延續這貧窮的群體。
相比之下,這份「標準」更像是一份即興創作的社會評彈,而不是一次深思熟慮的學術考量。其中所論述的問題,大多數確實是這個社會正在忍受、並久受詬病的事實,但其中的許多,並不僅僅與貧窮有關。
無論是創造者還是傳播者,都將「貧二代」這個尚未被認可的新辭彙,和「富二代」這個已經臭名昭著的辭彙放在一起。結果,這份「標準」被籠罩在另一種情緒下,人們關心的,並不是它折射的社會問題,而是耳熟能詳的關於窮人和富人的對比。目前所能搜索到的大多數評論,都可以嗅出濃濃的敵意。
簡言之,一個意在為窮人立「標準」的舉動,被自然地轉變成又一次對富人的抨擊。這一次,窮人的後代和富人的後代被對立起來,「富二代」被當做與貧窮者比較的標杆,無處不在。
與大多數人一樣,我對「標準」里所列舉的許多問題感到無法忍受。同樣,我也對飽嘗生活艱辛的所有人心懷牽掛。因此,我願意懷著極大的善意來看待這份「標準」,並且體諒這個社會裡許多人心裡的屈辱和不安。
然而我無法接受這份「標準」及其傳播者背後的邏輯。這個邏輯將「貧二代」和「富二代」天然對立起來,事實上,無論是基於常識還是基於統計數字,我們都無法證實這個觀點。那些受媒體轟炸,被認為「不仁」的「富二代」,在富人的子女中實在比例太小,無法拿來支撐對整個群體的抨擊。
相反,這份「標準」中所折射出的許多問題,是這個社會所有成員一起承受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發生,主要由於我國尚不夠完善的社會模式。將矛頭引向與我們一起承受這種不完善的富人群體,只能積攢一些無益的憤怒,卻無助於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本身。
隨著這份「貧二代」標準一起傳播的,還有更讓人擔心的東西。除了對於富人群體的並不理智的偏見,還有對於「貧窮」本身的誤解,以及我們面對貧窮的不當方式。
就在不遠的幾十年前,我們曾被某種畸形的「越窮越光榮」的觀念所綁架。如今,又見一種不健康的對於貧窮的恥感。我們的先輩曾經崇尚的美德是,既不放棄追逐富裕的生活,又對目前的貧窮坦然以對,並且不輕易放棄改變命運的希望。如今,這種傳統恐怕正在遠離我們。
我們的社會存在許多不完善——它不夠公平,沒有為所有人提供足夠平等的機會,反而給貧窮者製造了許多障礙——是的,我們承認這些,我們厭惡這些,但我們不應該懷著怨恨來對待這些。怨恨是一個人能找到的最不明智的自我安慰。
我們應該相信,這一切都可以改變,而改變它,需要每個人,包括窮人的後代和富人的後代,來一起努力。無端的仇恨和滿腹的牢騷,無助於這種改變。
我們應該相信一些雖然艱難,但通過努力可以實現的原則和目標,而不是悲觀地認為自己已經無路可走。悲觀不是命運的益友。
我們應該相信,即使在目前,每個人也都有機會改變人生。那些可以被稱為「貧二代」的人,都還處在自己人生最好的年紀,有足夠的時間來改變命運。
我們應該相信,貧窮並不恥辱。請不要唾棄和仇視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改變它。
這些才是我們,無論是否自認為是「貧二代」的人們,應該相信的東西。這些也才是我們這個社會,無論發展路徑如何設計,必須守住的底線。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8/26/content_2822446.htm
推薦閱讀:
※佛教相信超度亡靈的功用嗎?
※永遠都要相信自己
※美國貧困人口12.3%,中國2%還不到,你相信嗎?
※為什麼別人不相信你? 研究五蘊心理學的門徑
※我始終相信愛情,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