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刀的技術秘密
日本武士刀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武器之一,為近身戰鬥而設計,尤以致命的利刃聞名。傳奇的武士刀背後到底有什麼技術秘密?
圖:煉玉鋼:傳統武士刀用最純粹的鋼材做成,日本人稱之為玉鋼(tamahagane)。為煉製玉鋼,冶金師把約25噸含鐵的河沙和木炭一起裝進土陶熔爐,連續冶煉3天3夜。木炭既是燃料也是煉製鋼材的重要原料。當熔爐內部溫度達到約1400℃,鐵礦沙和少量木炭結合生成約兩噸玉鋼。最高品質的玉鋼的價格是用現代工藝煉製的普通鋼鐵的50倍。
圖:熔解碳:玉鋼永遠不允許達到熔化狀態。這是為了保證恰當分量的碳與鋼材結合。玉鋼中各個部分的碳含量並不均勻,(在0.5%至1.5%之間)。武士刀製造者採用兩種玉鋼。碳含量高的玉鋼硬度高,可製作鋒利的刀刃;碳含量低的玉鋼韌性強,可吸收衝擊力。單用其中一種材料做成的刀要麼容易折斷,要麼不夠硬。玉鋼出爐後,冶金師將原鋼摔成碎片。通過易碎程度判斷其中碳的含量。
圖:去雜質:質量上層的玉鋼被送給鐵匠,通過反覆捶打,讓鐵和碳更緊密地結合。同時去除雜質。這個過程費時且單調乏味,但至關重要,因為鋼材中的雜質會影響刀的質量。當雜質排除後,經驗老到的鐵匠可以通過玉鋼的彈性判斷其碳含量。
圖:鑄刀:排除雜質後,鑄刀師把玉鋼加熱,將碳含量高的部分捶打成長長的U形。然後將碳含量低的玉鋼捶打成長條,鑲嵌進U形中央。現在,特性各異的金屬都部署在了最恰當的位置上。硬度大的包裹在外面,確保能夠製成鋒利的刀刃,核心的韌性金屬則能承受更大的衝擊力。正是這兩種特性的結合使武士刀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武器。
圖:上塗料:現在刀身已經完成,但鑄刀者的工作還未完成。在最後一道鍛造工序前,還要給刀塗上一層粘土和木炭粉末混合的秘密材料。這樣做可以隔離部分刀刃,讓一部分比另一部分冷卻更快,並在刀上留獨特花紋。然後鑄刀師把刀放回火中,加熱到約800℃。
圖:曲線形成:接下來,鑄刀師將火紅的刀放入水槽,迅速冷卻。這個過程叫淬火。由於刀背和中心部分含碳元素少,收縮程度較大。而刀鋒部分含碳元素多,收縮較小。這種收縮速度和程度的差異創造出彎曲的形狀。淬火是生死攸關的步驟,有1/3的刀在這一步功敗垂成。
圖:打磨:最後一步是打磨。這個過程需要多達兩個星期。打磨師採用的磨刀石價格不菲,一套可能要上千美元。打磨的時候從最粗糙的石頭換到最細緻的石頭,這個工作不但需要耐心和技巧,還很容易受傷。一把武士刀需要許多人合作完成,售價可高達到數十萬美元。
日本武士刀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武器之一,為近身戰鬥而設計,尤以致命的利刃聞名。傳奇的武士刀背後到底有什麼技術秘密?
白天,田中只是人群中一張普通面孔。她在一家中型電子公司擔任前台接待。田中還有一個身份,一名武士。武士是中世紀日本的貴族戰士,類似歐洲的騎士。從12世紀開始,在之後的600年里,日本被地方軍閥所統治。武士既是軍人,又是貴族,有時還是僱傭軍。他們有自己的信念和原則,他們使用的刀是當時最致命的戰鬥武器,能夠一刀把一個人切成兩半。
今天的武士用竹子和稻草捆測驗武器的鋒利。切割這些東西已經不易,然而最難對付的還是人的骨頭。武士刀真的如傳說中一樣神奇,它是否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麥克·諾提斯是一位刀劍專家,利哈伊大學教授。利哈伊大學的材料工程學久負盛名,與曾經輝煌的美國鋼鐵業頗有淵源。諾提斯拿起一把日本刀說,「只看這把刀的表面,看到的是流暢美麗的線條。通過現代工具,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匠人的製造工藝和技術秘密。」
這把美麗得像工藝品的武器顯示了高超的金屬冶煉技巧,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通過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刀刃部分包括不同類型的鋼,它們成就了刀的鋒利和獨特設計。
有兩種刀刃武器。一種的功能是穿刺,比如重劍,另一種是武士刀,用於砍切。日本刀的獨特之處在於,工匠能夠在恰當的地方使用恰當的材料,以達到整體的最佳和諧。
所有金屬都給人堅固的印象,但事實上,堅固的金屬必須具備重要特性。控制這些特性需要專業知識。在不懂得這科學原理的情況下,古代日本工匠如何能夠達到這樣精湛的工藝?
在日本西南部一個叫島根的村莊依然在生產鑄刀所用的鋼材。像過去幾個世紀一樣,製作刀的原鋼在土陶熔爐里煉成。當地人稱這些熔爐為tatara。木原彰是世界上所剩無幾的tatara鍊鋼大師。他可以三天三夜不睡覺地守著鍊鋼爐。
造刀的特殊鋼材叫玉鋼,用島根當地河裡採集的鐵礦沙和木炭煉製而成。傳統日本熔爐用粘土製成,旁邊有一排孔。通過風箱把空氣灌入爐中,可讓火焰溫度達到接近1400℃。在這一階段,鍊鋼和烹調不無相似之處。
材料科學家理查德·文西說,「鋼的主要元素是鐵,添加少許碳,賦予鐵本身所缺乏的強度。」同樣的,佐料不同,做出的菜也不同。
今天,鐵加碳的配方早已不是什麼秘密。難的是「煮」的過程。在鍊鋼的時候,木原彰一直守在熔爐旁,寸步不離。他說,「熔爐就像一個人,我們可以把鐵和木炭當作她的食物,經過消化後成為優質玉鋼。」
在熔爐內,鐵和碳慢慢形成比例適當的混合物。在爐子下方有一個近10英尺深的艙室,兩旁有通風渠道。來自地面的濕氣會導致溫度下降,破壞鋼鐵,如果這樣,一切將必須從頭來過。
在爐子中央溫度最高的地方,鐵和碳結合,這個過程涉及原子結構變化。在自然狀態下,鐵原子按特殊幾何結構結合在一起。加熱後,結構發生變化。事實上,在高溫時,鐵原子之間的空隙變大。此時迅速冷卻收縮,碳原子被困在鐵原子之間。
鐵原子之間的空隙對於碳原子而言非常狹小,它們好像是硬擠進去的,從而形成硬度很大的鋼材。正是通過操縱這一加熱和冷卻過程,控制鋼的成分,讓古代冶金家得以改變金屬的自然屬性。
金屬是基本元素,它們由單一原子構成。元素周期表上的多數元素其實是金屬,雖然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這一點。在普通人的印象中,金屬是固體;閃閃發光;具有良好的導電、導熱性。最重要的是,它們有優良的伸展性,可以加工成各種形狀,換句話說,它們的機械屬性很容易被控制。於是,通過調整其化學構成,加點什麼,減點兒什麼,就能隨心所欲得到理想的效果。因為這種萬金油一樣的特性,金屬堪稱現代社會的支柱。
在傳統的鍊鋼過程中,金屬礦石並未完全達到液體狀態,所以煉成的玉鋼並非均勻的鐵和碳的混合物。某些部分碳成分較多,某些部分較少。這些差異將在刀的製作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更多的碳意味著鋼硬度越大,可以製成鋒利的刃,但太多的碳又會使鋼過脆易折。在工程學上,金屬有一個不折斷的硬度極限。可以通過擺錘試驗測試這個極限。即用擺錘打擊金屬樣本。硬度高的金屬不易彎曲,更容易斷裂。能抵抗擺錘的衝擊力,斷裂之前先會彎折,這樣的金屬可稱為韌性金屬。
利哈伊大學的ATLSS中心是美國最大金屬測試中心之一。文西說,「每建造一座大樓,所用的金屬材料必須經過檢驗。測試屬性包括硬度和韌性。」建造摩天大樓和橋樑的鋼條被運到這裡接受各種檢查。包括地震模擬實驗,重壓(比如重型卡車)實驗等等。在ATLSS的後院有一個「墓地」,是那些未能經過測試的材料的安息之所。
和金屬打交道的工作相當危險。在鍊鋼爐附近通常設有神壇,供奉據說能夠保證冶金者安全的神祗。諾提斯說,這些複雜的儀式不僅為了安全,也是一種質量控制手段。「他們用宗教儀式確保重複每一個正確步驟,得到質量一致的產品。在現代社會,我們依賴科學,質量控制。古代日本的刀劍鑄造者則依靠宗教儀式。」
因為賦予了信仰的意義,所以執行起來特別小心謹慎。同時也解釋了武士刀在日本文化中為什麼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日本人相信刀是武士的靈魂。而在日本,任何自然的物體都可以有神性,包括瀑布、樹木或山峰。以此類推,讓他們把武士刀奉若神明也並不困難。畢竟這是用虔誠的心製作出的美麗而厲害的武器。
這種神聖感驅使木原彰36個小時不眠不休地守著鍊鋼爐。在古代日本,武器工匠是軍事機器的一部分,這解釋了他們高超的金屬加工工藝。1700年,日本的制刀工藝堪稱舉世無雙。這和這個國家長達四五百年代軍事政府統治有關,這讓武器工匠有足夠的時間完善他們的技術。
第4天早上,木原彰看了看爐子中心,他決定開爐取出鋼材。他說,「看上去不錯,我很高興。」但現在還不是放鬆的時候。在鋼材取出來之前,誰也無法判斷它是否夠得上武士刀的等級。
原鋼冷卻後,被打碎。這一過程可幫助分類。輕易碎掉的部分較脆;難以打碎的部分更有韌性。經驗老到的工匠善於利用兩種類型。木原彰將從這些鐵塊中挑選出上品給鑄刀工匠。
堅持傳統的工匠讓上千年的制刀工藝得以流傳,而武士神話則繼續活在人們的想像中。武士對於日本人就像牛仔於美國人,是一個逝去時代的英雄。不無巧合的是,武士電影還曾影響美國西部片。黑澤明的代表作《七武士》被好萊塢改編成著名西部片《七俠蕩寇志》。故事幾乎一模一樣。7名勇敢的武士保護了一個村莊免於匪徒洗劫。這些英雄個個武藝超群,但從不輕易動手。兩位男主角都是禿頭(志村隆和尤爾·伯連納)。唯一的區別是,美國版中,刀換成了經典六髮式左輪手槍。
另一部日本經典武士片《大鏢客》被改編成《荒野大鏢客》,幫助啟動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電影生涯。所有這些影片中都有打鬥場面。好像西部片離不開槍戰一樣。要創造完美的格鬥刀或電影道具,需要功能和形式的結合。物理學原理決定了武士刀的獨特弧形。
為創造這種獨特形狀,先要把原鋼打造成刀刃。鐵匠的工作看上去就是使用蠻力這麼簡單,但真正的秘密卻在於金屬內部的變化。
櫻井是一個距離京都不遠的小鎮。日本著名的鑄刀師貞利月山就住在這裡。他家從事這個行業已經有好幾代。
貞利月山和兒子及助手一起檢驗剛送到的玉鋼,看是否能夠達到他的標準。僅從原鋼的紋理和顏色,他就能判斷其中碳的含量。顏色越淺意味著碳越多。
利茲大學歷史學家史蒂芬·特恩布爾是一位武士刀專家。「鑄刀師他們沉浸在加工金屬的神秘傳統之中。對於如何冶煉,如何鑄型,如何打制,一絲不苟。他們也許不了解它的化學構成,但憑藉多年反覆驗證,代代相傳的經驗,他們能夠造出和傳聞一樣犀利的武器。」
前面提到,從熔爐中出來之後,玉鋼的原子構成並不均勻,有的部分較硬,有的部分較有韌性。貞利月山需要找到兩種鋼材中的最優品。他的任務就是找到一種方法將兩種具有對立屬性的材質結合起來。
即使在今天,學習鑄刀的技術仍然只有一種途徑———拜師學藝。學徒們凌晨起床,幫助幹家務,每周工作6天。學會正確的鑄造技巧需要一年時間。
原鋼先要經過加熱和捶打,讓碎塊融合成整體,捶打還可以排除雜質,把混在鋼材內的爐渣排擠出來。原鋼被捶打成薄片,摺疊,再捶打,再摺疊,反反覆復,直到鐵和碳混合均勻。通過鋼彎曲的方式,貞利月山就能判斷碳的濃度。
如果金屬中含有硫黃、磷等雜質將破壞刀的堅韌。通過電子顯微鏡可以看到真正好的刀中只有鐵和碳兩種元素。經過千錘百鍊,金屬的形狀從原子結構發生變化。反覆捶打後,金屬材料變得更硬。
每次捶打摺疊後,金屬內部出現許多微小的瑕疵,瑕疵越多,金屬變得越硬。但鑄刀師需要不停地改變金屬形狀,所以並不希望它變得越來越硬。於是,他把金屬放回到火上,加熱能去除瑕疵。讓材料回復柔軟,這一過程反反覆復。
那些瑕疵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賦予金屬可彎折性。金屬有一種特性,當你對它施加壓力,原子會發生移動,並交換位置。而其他堅硬材料———比如土陶———可能由兩種原子構成,喜歡以特定方式呆著,不愛移動位置。對其施加壓力,它的原子也會開始移位,但抗拒力越來越大,直到材料破裂。
武士需要既堅硬又有韌性的武器,但這兩種特性確實互相矛盾。硬度高的金屬碳含量高,便於加工利刃,但容易斷裂。韌性金屬容易彎曲,但無法做成利刃。把鐵礦沙熔煉成具有兩種屬性的原鋼,再經過反覆捶打去除雜質,初步成型,接下來的關鍵步驟是將兩種原鋼結合起來。硬度較大的鋼被捶打成薄片,然後折成U形。韌性高的鋼被加熱捶打成長條,嵌入U形中央。這一看似簡單的工序是最終成敗的關鍵。
現在,特性各異的金屬都部署在了最恰當的位置上。硬度大的包裹在外面,確保能夠製成鋒利的刀刃,核心的韌性金屬則能承受更大的衝擊力。
在古代,檢驗武士刀成敗的方法殘忍而有效。武器測試和司法體制緊密相連。取決於犯罪情節嚴重程度,犯人可能失去身體各個部分,比如小偷可能被砍掉一隻手。以現代觀點,這種測試方法殘酷而噁心。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砍人原本就是武士刀的用途。麥克·諾提斯說,「能把人攔腰斬斷的刀當然要比只能切斷手腕腳踝的要好。如果能連斬兩三具,甚至四五具身體當然堪稱上品。流傳下來的寶刀都收藏在日本最好的博物館裡;其中包括能連斬5具軀體的極品———五體刀。」
在貞利月山的作坊,正在進行最後一道鍛造工序,目的是打造鋒利刀刃。先將刀加熱,然後迅速冷卻,鎖住碳原子。這一過程叫淬火,能夠增加外面一層碳含量高的鋼的硬度,對內部的韌性鋼卻沒有太大影響。
在淬火前,貞利月山給刀塗上一層粘土和木炭粉末混合的秘密材料。這樣做可以隔離部分刀刃,讓一部分比另一部分冷卻更快。並在刀上留獨特花紋。淬火是生死攸關的步驟,有1/3的刀在這一步功敗垂成。關鍵在於掌握火候,判斷何時把燒熱的刀放入水中冷卻。大約要等到刀鋒的溫度達到800℃。如果溫度過高會導致裂痕,如果太冷將無法達到淬火的效果。
當火熱的刀被放入水中,內外兩部分屬性不同的材料都開始收縮。碳含量低的部分(位於中心和刀背)收縮幅度加大,因為鐵原子之間沒有被碳原子填滿,有較大收縮空隙。而外面碳含量高的部分,由於沒有多少空間,收縮度較小。內外兩層鋼的收縮程度不同速度不同,迫使刀刃彎曲,形成武士刀獨特的形狀。
最後一道工序是打磨。保奈武是第14代打磨匠人。打磨一把武士刀需要幾個星期。完全掌握這門技術需要畢生時間。保奈武所使用的磨刀石稀有且昂貴,一套的價格可能要上千美元。經過10天的打磨後,他換用比較精細的磨刀石。雖然打磨者在工作時會讓刀刃朝外,遠離身體,但依然免不了受傷。
「武士刀非常鋒利,我小時候經常把自己劃傷。即使到現在,還是很緊張。」
通過不斷的打磨,刀的美麗最終得以展現。在淬火前,刀刃被塗上粘土木炭做的塗料。現在這一效果才呈現出來。波浪形線條被認為是藝術,是操縱鋼材內部結構的產物。
15個人花了6個月的時間才完成一把。當貞利月山看到最終成品時激動無語。現在的武士刀已經完全喪失原來的用途,感謝上帝!但作為古董和藝術品,一把上品售價可以達到數十萬美元。
在槍械取代刀劍成為戰場上主要武器之後,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士兵仍然帶著武士刀上戰場,雖然那些刀大多是工業化生產的粗糙品。即使到了今天,日本人依然對這種古老的冷兵器充滿敬畏。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NovaStaff)
推薦閱讀:
※日本歷史裡常見的鎌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都是什麼來歷
※日本妹子真不怕冷嗎?
※中國4月買進166億美元日本長期國債 創6年新高
※抗戰的時候李先念向日本人收稅是真的嗎?出自哪裡?
※談日本的養老金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