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薇洲:馬克思恩格斯論證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邏輯視角及當代啟示

資本主義必然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所替代, 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變革資本主義舊制度, 建立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新制度, 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生反覆論證的一個基本原理, 是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也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這一原理科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及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從根本上粉碎了資產階級辯護士鼓吹的「資本主義永恆論」, 為無產階級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歷史趨勢的論證是多視角、多層次的, 為今天客觀認識並正確對待資本主義提供了科學的指導。

一、邏輯起點:階級對立與「兩個必然」

對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發展趨勢的論證, 馬克思恩格斯最早是從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矛盾和對立著手的。可以說, 無產階級的產生、發展及其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和對立, 以及在此基礎上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問題, 始終是馬克思恩格斯密切關注的問題, 是他們探討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將階級對立和矛盾作為論證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邏輯起點, 是由其所處時代背景決定的。

眾所周知, 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產業革命, 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 已經在歐美一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作為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產業革命在促進資本主義經濟高度繁榮和迅猛發展的同時, 造就了一個人數眾多、日益貧困化且逐步覺悟、日漸成熟的工業無產階級, 從而使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明顯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利用機器對無產階級進行殘酷剝削, 使無產階級陷入貧困、失業和飢餓的境地。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和鬥爭, 已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等歐洲最發達的國家 (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活動的重要國家) 上升到首要地位。

資本主義社會日漸凸顯的階級矛盾和不斷激化的階級鬥爭, 促使馬克思恩格斯在繼續進行科學理論研究 (包括研究各種社會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著作, 探討各種現實的社會問題和理論問題) 的同時, 開始積極投身於當時的革命活動, 深入了解工人階級發展的狀況, 認真總結工人運動的經驗。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的相互推進中, 馬克思恩格斯愈來愈清晰地認識到階級利益的存在, 認識到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及其在未來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9世紀40年代初, 馬克思恩格斯開始參與一些重大政治和社會問題的討論, 並在論戰過程中堅定地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上, 積極為一無所有的貧苦群眾辯護, 努力捍衛「下層階級」的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但總體說來, 當時的馬克思恩格斯雖然認識到了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 但其觀點還沒有完全成熟, 「還有必要通過徹底的科學探索去詳加論證並作進一步發揮」。[1](P51)

為了更好地剖析資本主義社會, 探討無產階級如何完成其把全人類從被剝削被壓迫的苦難中解放出來的歷史使命, 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初完成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 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產主義的轉變後, 立即將其研究重點轉向了資本主義經濟制度領域。同時, 為了更好地把自己的理論認識與社會的政治實踐結合起來, 他們也開始注重經常走到工人中間, 與無產階級組織和團體建立聯繫, 從而更加科學地論證和闡述無產階級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

在《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這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最早的經濟學著作中, 恩格斯揭露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階級實質, 闡述了以勞動和資本相對立為特徵的資本主義私有制, 並進而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矛盾。「工人要生活就得工作, 而土地佔有者可以靠地租過活, 資本家可以靠利息過活, 萬不得已時, 也可以靠資本或資本化了的土地佔有過活。其結果是:勞動得到的僅僅是最必需的東西, 僅僅是一點點生話資料, 而大部分產品則為資本和土地佔有所得。」[2](P83)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文中, 把「現實的經濟事實作為出發點」, 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剖析, 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中資本與勞動的不可調和的對立, 提出了必須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式, 才能使社會從私有財產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思想。在《神聖家族》中,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異化理論, 考察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僱傭勞動和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及其發展和解決的途徑等問題, 說明了兩大階級的社會地位, 得出兩大階級具有相反歷史作用的結論。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 恩格斯系統闡述了英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史, 深入說明了工人階級形成壯大的過程;以大量具體生動的材料, 真實地展現了工人階級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受壓迫和剝削的悲慘情景, 明確宣告: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必然會推動它為爭取自身解放而去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在《共產黨宣言》中, 馬克思恩格斯從分析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產生、發展及其相互對立和鬥爭入手, 得出了「兩個必然」的科學結論。「隨著大工業的發展, 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3](P43)

從上述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歷史地位和歷史使命的論證過程可以看出, 他們「始終把自己的學說同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緊緊結合在一起」。[4](P363)在他們看來, 「工人階級的狀況是當代一切社會運動的真正基礎和出發點, 因為它是我們目前存在的社會災難最尖銳、最露骨的表現。……為了一方面給社會主義理論, 另一方面給那些認為社會主義理論有權存在的見解提供堅實的基礎, 為了肅清贊成和反對這種理論的一切空想和幻想, 了解無產階級的狀況是十分必要的。」[2](P385)

概括起來,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無產階級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的科學闡述主要包括: (1) 無產階級是產業革命的產物, 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是從物質的、經濟的生活條件中產生的, 這兩個階級對立的鴻溝, 隨著大工業的發展, 越來越深。「資產階級從它產生的時候起就背負著自己的對立物:資本家沒有僱傭工人就不能存在」。[5](P525)(2) 無產階級受剝削和壓迫的地位根源於資本主義制度, 資本家利用機器對工人進行殘酷剝削, 使無產階級陷入貧困、失業和飢餓的境地, 從而造成了從18世紀中葉起, 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日益加劇, 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根本對立和階級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3)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 無產階級處在社會的最底層, 除了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之外, 一無所有, 經濟上受剝削, 政治上受壓迫, 它的階級利益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是一致的, 同時, 隨著大工業的發展成長起來的無產階級是最革命最堅決最徹底的階級, 是對社會進行革命改造的強大力量。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充當資產階級的掘墓人, 承擔起推翻資本主義, 創建社會主義的歷史使命。正如《資本論》強調的:「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後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6](P90)恩格斯也指出:「現代被壓迫階級即無產階級如果不同時使整個社會擺脫階級劃分, 從而擺脫階級鬥爭, 就不能爭得自身的解放。因此, 共產主義現在已經不再意味著憑空設想一種儘可能完善的社會理想, 而是意味著深入理解無產階級所進行的鬥爭的性質、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一般目的。」[7](P233)

二、經濟視角:資本積累與「喪鐘論」

資本積累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論證資本主義歷史地位和發展趨勢又一重要視角。19世紀40年代中期, 馬克思恩格斯深刻認識到, 要進一步分析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 需要求助於政治經濟學, 於是他們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由哲學、歷史學、政治學領域轉向政治經濟學領域, 撰寫了大量的政治經濟學閱讀筆記並發表了一系列重要經濟學論著。在這些著述中, 馬克思恩格斯深入透徹地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詳細具體地闡述了「構成現代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物質基礎的經濟關係」。[2](P711)從再生產過程和歷史發展的角度, 從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趨勢的高度, 系統闡發了資本積累理論, 深入考察了資本積累的必然性、特點以及歷史趨勢, 並在此基礎進一步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論證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

涉足經濟學研究不足一年, 馬克思就發表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文, 通過對異化勞動的探討, 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結構的初步剖析, 深刻認識到了私有制的本質和基於私有制之上的勞動和資本、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根本對立, 並在此基礎上, 論證了人類社會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 他深刻地指出:「勞動和資本的這種對立一達到極端, 就必然是整個關係的頂點、最高階段和滅亡。」[2](P172)

1849年發表的《僱傭勞動與資本》一文, 馬克思論述了以剝削僱傭工人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 揭示了資本積累和無產階級貧困化的關係。他明確指出:「生產資本越增加, 分工和採用機器的範圍就越擴大。分工和採用機器的範圍越擴大, 工人之間的競爭就越劇烈, 他們的工資就越減少。」[2](P741)由此馬克思得出結論:資本的增加和資產對新的技術、新的生產方法的運用, 一方面造成大量的失業者, 另一方面又使大批較高社會階層中的人被驅趕到工人階級隊伍中來。「如果說資本增長得迅速, 那麼工人之間的競爭就增長得更迅速無比, 就是說, 資本增長得越迅速, 工人階級的就業手段即生活資料就相對地縮減得越厲害;儘管如此, 資本的迅速增長對僱傭勞動卻是最有利的條件。」[2](P742~743)

在《資本論》中, 馬克思以剩餘價值為主要線索, 從分析資本主義的積累過程及其必然趨勢出發, 通過系統闡述剩餘價值的生產、實現和瓜分, 做出了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必然要被消滅的歷史性判斷。在馬克思看來, 資本積累對資本主義來說具有雙重後果:一方面, 通過資本積累, 資本的規模得以擴大, 對於單個資本而言, 可以提高競爭力,獲取超額利潤, 這也是資本主義具有強烈的積累衝動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 資本積累客觀上使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加快, 推動了生產社會化, 又為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消亡奠定了物質基礎。因此, 資本積累實際上起著加快資本主義滅亡的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積累的實質和規律的理論, 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 揭示了資本積累的實質, 分析了資本積累的必然性和決定資本積累量的因素。正如《資本論》中明確提出的:「把剩餘價值當做資本使用, 或者說, 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 叫做資本積累。」[6](P668)資本積累的實質就是剩餘價值資本化, 是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中, 資本家利用無償佔有的剩餘價值, 不斷擴大資本的規模和擴大對僱傭勞動的剝削, 繼續佔有更多的剩餘價值。資本積累的真正來源是工人所創造的剩餘價值。對剩餘價值的無止境貪慾, 是驅使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 而激烈的競爭則是迫使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的外在壓力。(2) 揭示了資本積累對工人階級命運的影響, 分析了資本積累的規律及其與無產階級貧困化之間的關係。馬克思恩格斯認為, 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和擴大, 購買勞動力的可變資本部分地在資本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減少, 而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部分在資本總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加。這種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趨勢, 造成了越來越大的排擠工人就業的客觀力量, 造成了資本財富積累和工人貧困積累之間的對立運動, 即在資本積累過程中, 「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 同時在另一極, 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 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6](P743-744)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 追求越來越高的剩餘價值率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決定性動機, 這一目的和動機決定了無產階級的貧困化是資本積累的一個必然的結果。(3) 在揭示資本積累歷史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喪鐘論」。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 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的資本積累, 主要是依靠生產力的發展和剝削僱傭工人的剩餘價值來實現的。不斷積累資本, 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客觀要求, 也是資產階級的強烈慾望,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 使投入工業企業的資本有不斷增長的必要, 而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制規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競爭迫使他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 而他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6](P683)這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必然是一個連續的再生產過程和剩餘價值不斷轉化為資本的積累過程。在資本積累過程中, 個別資本通過資本的積累、積聚和集中等諸多形式不斷增大, 從而使社會財富愈來愈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同時, 隨著資本積累的發展, 資本家必然要不斷改進技術, 提高勞動生產率, 從而使資本有機構成發生質的變化, 使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率越來越小。而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 要求擴大個別資本的規模, 從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財富的集中。

馬克思恩格斯的資本積累及其歷史趨勢理論, 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被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的客觀必然性。正是據此, 他們「做出了資本主義從發生到滅亡的歷史性總結, 作為論述資本主義的積累的理論和歷史的結論」, [8](P55)「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 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6](P874)

三、基本主線: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與經濟危機的周期爆發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其引發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是馬克思恩格斯論證資本主義必然滅亡歷史趨勢的紅線。如果說, 從階級矛盾和對立入手, 馬克思恩格斯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的階級條件, 從資本積累規律和趨勢著眼, 馬克思恩格斯論證了資本主義滅亡的物質條件, 那麼, 從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出發,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做了全面的剖析和論證。

在《共產黨宣言》《政治學批判序言》《資本論》《反杜林論》《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一系列經典著作中,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其所創立的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 透徹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即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 進一步連貫而清晰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 生產力性質和生產關係不相適應是資本主義本身不可調和的矛盾。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斷發展, 「新的生產方式越是在一切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和一切在經濟上起決定作用的國家裡占統治地位, 並從而把個體生產排擠到無足輕重的殘餘地位, 社會化生產和資本主義佔有的不相容性, 也必然越加鮮明地表現出來。」[9](P287)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這一基本矛盾, 在階級關係上表現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 在生產上表現為個別工廠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中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對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這兩種表現形式中運動著」, 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就是這一基本矛盾「惡性循環」的結果。經濟危機的出現表明:「一方面,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暴露出它沒有能力繼續駕馭這種生產力。另一方面, 這種生產力本身以日益增長的威力要求消除這種矛盾, 要求擺脫它作為資本的那種屬性, 要求在事實上承認它作為社會生產力的那種性質。」[9](P294)因為, 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達到尖銳化程度時, 社會生產結構嚴重失調, 經濟的衝突達到了頂點, 從而引發了經濟危機, 而危機的爆發,只能暫時緩解而不能徹底根除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這樣,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高漲,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 必然導致再一次經濟危機的爆發。「對資本家來說, 擴大自己的生產規模的單純的實際可能性也變成了同樣的強制性命令。……但是, 市場向廣度和深度擴張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規律支配的。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衝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而且, 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 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了新的『惡性循環』」。[5](P555-556)對於經濟危機的周期性特徵及其發展趨勢, 馬克思恩格斯有過許多精闢論述。「自從1825年第一次普遍危機爆發以來, 整個工商業世界, 一切文明民族及其野蠻程度不同的附屬地中的生產和交換, 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軌一次。」[5](P556)「生產資本越增加, 它就越是迫不得已地為市場 (這種市場的需求它並不了解) 而生產, 生產就越是超過消費, 供給就越是力圖強制需求, 結果危機的發生也就越猛烈而且越頻繁。」[2](P752)

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由其引發的周期性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深刻地表現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局限性。因此, 資本主義私有制必將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代替。在這裡, 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具體表現入手, 深刻闡釋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激化必然導致經濟危機的爆發, 並由此得出:由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引發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過渡性, 表明了資本主義的存在是暫時的, 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產生、發展, 決定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必將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所代替, 資本主義必然走向滅亡, 最終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替代。

四、生態視角:人與自然的矛盾與兩大「和解」

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從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階級對立、資本積累的過程與趨勢、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運動等諸多層面, 深刻揭示並論證了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及其被社會主義代替的歷史必然性, 而且還從人與自然的關係入手, 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著眼, 也即是說, 從資本主義對資源的濫用、對環境的破壞等角度, 提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應當更加合理地調節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的思想, 進一步論證了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

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和自然關係的論述、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的思想、關於只有共產主義社會中才能達到「人和自然之間, 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的觀點, 主要集中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資本論》以及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述中。

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是自然的產物, 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 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9](P38-39)人類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類以各種具體勞動為中介與自然發生關係的自然史。

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 人與自然的矛盾還沒有特別尖銳地表現出來, 但他們還是敏銳地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在他們看來,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造成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對自然的佔有, 伴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又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尖銳對立, 從而造成嚴重的環境危機。正如《資本論》中指出的:「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彙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佔優勢, 這樣一來, 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 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 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歸土地, 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恆的自然條件。這樣, 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6](P233)

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早在19世紀40年代, 恩格斯就以其在曼徹斯特居住時的見聞為基礎, 揭露了當時英國工人階級居住和生活環境的惡劣狀況, 並提出了資本主義所面臨的兩大「和解」問題, 「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2](P63)在《自然辯證法》中,他更是深刻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自然界的破壞。在他看來, 在資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衝動下, 從剝削勞動財富轉到掠奪自然財富是資產階級的必然選擇, 資本家為了直接的利潤而從事生產和交換, 他們考慮的只能是最近的, 最直接的後果, 只要生產能為自己帶來剩餘價值, 什麼工人的持久健康、環境的持續清潔, 資源的永久存在等都可以忽略不計。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 單純的經濟效益已經將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淹沒和抹煞了。正是資本家唯利是圖的本性和自私自利的短視行為, 才導致了他們對大自然的掠奪性開發和利用, 才造成了產業中的生態破壞性, 從而最終使資本主義條件下的人和自然的關係不可避免地帶上了污染和破壞的特徵。

對於如何徹底解決人類與自然的矛盾, 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也進行了深入思考並給出了比較明確的答案。在他們看來, 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自身無法解決的一個矛盾, 即便是資本主義在其有限的範圍內發展了生產力, 發展自然科學, 這一矛盾也是無法解決的。因為資產階級的本性, 決定了其儘管在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下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讓步, 但決不可能徹底解決人和自然的矛盾。要真正協調人和自然的關係、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的關係, 從根本上消除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首先必須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 實現生產者聯合起來的公有制社會, 從而最終在人類「和解」的基礎之上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和解」。因此, 馬克思把勞動者聯合起來並消滅了私有制的共產主義社會作為解決「人類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的最高理想, 他明確提出:「共產主義是對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這種共產主義, 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於人道主義, 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 等於自然主義,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2](P185)也就是說, 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中, 人類才能擺脫社會關係的束縛, 特別是資本主義各種關係的束縛, 才能成為社會的主人, 才能成為自主的、自由的、自覺的、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的人, 從而成為自然界的主人, 使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因此, 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五、幾點啟示與思考

第一, 「解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 是人類面臨的兩大主題」。[10](P152)從這兩大主題出發,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多視角、多層面的論證。對於資本主義制度下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分別從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層面、經濟層面、制度層面, 層層遞進地進行了具體的歷史的剖析。對於人與自然的關係, 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主義過度消費帶來的全球生態災難著眼, 論證了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取代的歷史命運。

無論從哪一視角和層面出發, 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始終是貫穿馬克思恩格斯論證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全過程的一條紅線。

上述表明, 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論證, 建立在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尤其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殊運動規律的分析之上, 他們緊緊抓住的, 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具體表現形式。「把資產階級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放在它的產生和運動中來加以揭露, 這種方法, 象紅線一樣貫穿在馬克思的全部研究中。」[11](P8)因此, 考察、分析和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問題, 也應緊緊圍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尤其是這一矛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新發展而展開。如果說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曾一度被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所掩蓋, 那麼, 伴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演進, 經濟危機不僅越來越頻繁, 而且越來愈劇烈, 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蔓延, 更使資本主義的社會矛盾和制度弊端一覽無遺地暴露出來。

第二, 同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自由資本主義相比, 當代資本主義在諸多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資本主義進入到全球金融資本主義時代」, [12]其基本矛盾也進一步擴展到全球。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 金融資本「轉變成了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 「金融資本藉助網路、媒體等新型技術手段實現了金融業資本統治的社會化、大眾化, 實現了橫向的統治。其次, 金融資本憑藉國家經濟、政治實力在世界範圍內實現了縱向的統治。」[13]相應地, 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已由一國範圍擴展到全球層面, 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派生出來的矛盾更為錯綜複雜和尖銳突出。

當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顯著表現為: (1) 經濟全球化造成了跨國壟斷資本家與世界範圍內勞工之間的對立。在經濟全球化的壓力下, 各資本主義國家政策取向逐步向資本傾斜, 致使僱員的收入下降。工人階級所遭到的剝削越來越深重。資本主義階級關係中存在的這種資強勞弱的態勢, 進一步深化了兩大階級間的對立和矛盾。 (2)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 國際壟斷資本作為壟斷的新形式, 憑藉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 在發展中國家攫取高額壟斷利潤, 對發展中國家的人民進行盤剝, 使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矛盾不斷激化。這種矛盾和對立, 在經濟上突出表現為世界範圍內南北發展的差距和貧富兩極的分化不斷加劇, 在政治上集中體現在發達國家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以及發展中國家的反霸權和強權的鬥爭。(3)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以及內部的對立和矛盾更加凸顯出來, 在這種矛盾和競爭之中, 發達國家內部的不平等也在加劇, 「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的社會生活中, 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社會不平等的擴大。」[14]經濟學界的新銳、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 (Thomas Piketty) 以大量數據論證了金融危機以來西方國家日益擴大的不平等, 並闡述了「當前貧富分化程度已經逼近甚至超越了歷史高點」這一事實, 「2010年以來, 在大多數歐洲國家, 尤其是在法國、德國、英國和義大利, 最富裕的10%人群佔有國民財富的約60%。最令人驚訝的事實無疑是, 在所有這些社會裡, 半數人口幾乎一無所有。」[15](P2)2013年, 美國全體勞工的報酬——包括醫療和養老保險等——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降至50年來的最低點, 而公司利潤在同時期則達到了頂峰。[16]對於資本主義制度弊端可能造成的後果, 「金融大鱷」索羅斯在20年前就表達過擔憂:「全球資本主義體系已經造就了一個非常不公平的世界,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可能導致社會崩潰」[17]恩格斯更是在一百多年前就有過精闢闡釋:資本主義「造成了分配上的對立——一方面, 資本積聚於少數人手中, 另一方面, 一無所有的群眾集中在大城市——, 因此它必然要走向滅亡。」[9](P155)

第三, 經濟危機的範圍已經從馬克思恩格斯所詳盡描述過的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伴而生的生產過剩危機, 進一步擴展到經濟結構性危機。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 隨著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的加速推進, 全球流動性金融資產高速增長, 虛擬經濟規模日益增大, 金融業逐漸演變為社會經濟的中樞與命脈, 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危機也頻繁發生。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在阿根廷等拉美國家出現的金融危機等。「20世紀末以來連綿不絕的國際金融危機, 讓我們看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已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無政府狀態惡性競爭所導致的產能過剩和獲得新一輪發展的常態機制, 阻礙了人類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將人們置於不顧任何社會、生態和政治後果的無止境的資本積累的資本主義制度, 終將被一種全新的、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社會主義新秩序所替代。」[18]尤其是近年來,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 重創了美國主導的全球資本主義。國際金融危機迄今已歷時整整8年, 儘管危機爆發後資本主義國家迅速採取了多種反危機舉措, 然而, 這種以維護壟斷資本利益為出發點的調整, 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也沒能改變金融資本與實體經濟脫節的現狀, 反而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引發了社會衝突, 充分暴露出資本主義制度的不穩定性、不可持續性、寄生性和腐朽性。近年來, 資本主義國家持續低迷的經濟形勢、此起彼伏的罷工示威運動以及震驚世界的暴力恐怖事件, 充分表明當代資本主義陷入了經濟、政治、社會和意識形態等全面的系統性危機之中。

第四, 隨著危機的不斷深化, 資本主義制度在全球範圍、尤其是在西方社會被打上了越來越多的問號。目前, 無論是西方左翼還是西方主流, 越來越多的人更加清醒地認識到, 此次危機並不是單純的金融危機, 而是以金融危機為其突出表現的周期性的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 是資本主義體系和制度的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 資本主義國家為擺脫危機採取了包括加大對壟斷資本的援助, 削減公共開支和社會福利等措施, 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由危機造成的經濟蕭條和失業率增高的現象、在短期內避免了國際金融體系的崩潰, 但由於這些措施沒有改變資本追逐剩餘價值的本性, 沒有觸動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根基, 因此, 經濟危機難以從根本上得到克服。正如不破哲三所言:「資本主義國家的救治措施治標不治本, 資本主義已經無法統治世界。」[19]薩米爾·阿明也指出, 資本主義是已經陳腐過時的系統, 延續資本主義只會導向野蠻狀態, 再沒有其他形式的資本主義是可行的。[20]

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資本積累模式已陷入僵局, 需要進行改革和轉型, 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受到了半個多世紀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不少西方學者都深刻認識到, 資本主義永恆的神話、歷史終結於西方國家實行的自由民主制度的論調在資本主義遭遇的制度困境下不攻自破了, 「在冷戰結束後的20年里, 戰爭爆發, 全球不安全, 現在又陷入了經濟危機,這一切使得1989年以後所宣揚的更廣泛的和平、資本主義繁榮和歷史的終結看起來十分荒謬。」[21]曾經極力鼓吹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終結者」的日裔美籍學者弗朗西斯·福山, 也不得不修正其先前的觀點, 被迫承認西方自由民主可能並非人類歷史進化的終點, 並發出了「這場危機凸顯了資本主義制度——甚至像美國這樣先進的制度——內在的不穩定性」[22]的感慨。所有這些都再度印證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理論的科學性。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馬克思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作者:呂薇洲,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副總編輯、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常務理事。曾任中國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國際共運部主任。


推薦閱讀:

孟廣竹 | 閑聊:資本主義的終結
俄羅斯左翼觀察:尤克斯事件的前前後後
反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全球體系危機
俄羅斯為什麼會回到資本主義?
銀行用儲戶存款開展金融業務後利潤為什麼分給股東?

TAG:邏輯 | 發展趨勢 | 發展 | 趨勢 | 資本主義 | 視角 | 資本 | 論證 | 主義 | 馬克思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