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美須接受中國崛起現實

港媒:美須接受中國崛起現實

2011-3-24 10:24來源:參考消息評論 1 條 查看評論 【字體:大 中 小】

世界銀行總部

  題:美國「必須適應中國在世界銀行的崛起」

  美國一份中美關係安全評估報告指出,中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的影響日益增強,這是不可避免的,美國必須接受這一現實。

  為美國國會提供建議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18日發布題為《中國在國際機構中的角色發展》的報告,提出了以上建議。

  受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委託,經濟戰略研究所撰寫了這份報告。報告警告說,中國不會滿足於繼續局限在美國主導的全球體系之內。報告建議,美國不應阻止中國的崛起,而應以務實態度,適應美中兩國在全球機構中影響力此消彼長的現實。

  報告指出,「中國的影響日益增強,將限制美國推行其解決方案的能力,從而影響美國在國際體系中追求自身利益的能力」。「憑藉不斷增強的經濟和戰略實力,中國最終可能會從根本上改變現有體系,其程度遠遠超過目前正在考慮的在很大程度上只具有象徵意義的改革」。

  經濟戰略研究所自稱對美國對日本、中國和歐洲的經濟政策有著重要影響。報告稱,過去10年來,中國影響imf等國際機構的能力不斷增強,而且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影響力加速提升。

  報告還說,幾十年來,「華盛頓共識」所體現的美國對經濟發展的觀點在主要國際機構中幾乎沒有受到過挑戰,「由於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美國解決方案占絕對支配地位的時期現在很可能已經結束了。美國對全球問題推行自身政策設想的能力比幾十年前大大降低了」。「試圖抓住反映66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世界局勢的權力體制結構不放,將置美國於歷史的錯誤一邊。這將加深中國人對美國決意阻撓中國的擔憂,導致中國立場強硬」。

  本月早些時候,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直言不諱地對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說,美國和中國在爭奪全球影響。報告指出,中國在影響國際機構政策方面取得的成功已經增強了其抵制美國壓力的能力。報告認為:「在美中立場不一致的問題上,國際機構正變得更加中立,在有些情況下,還支持中國的觀點。」

  一個例證是美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中國成功地讓二十國集團保持中立,二十國集團沒有提及有關人民幣匯率的任何問題。在imf 也是如此,這個多邊機構的聲明體現的更多的是「中國將以中國的步伐前進」的論調。報告警告說,中國不會像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一樣,屈服於美國在匯率問題上的壓力。中國通過改變對話主題,巧妙地轉移了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報告說:「中國是個精於戰術的國家,有時處於非常強有力的地位。」

  報告指出,近期中國官員受命擔任世界銀行和imf的高級職務,這表明中國在這些機構的影響日益增強。

  2008年,中國教授林毅夫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這一職務此前曾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約瑟夫·施蒂格利茨和美國前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擔任。早些時候,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朱民被任命為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的特別顧問。卡恩說,朱民將加深imf對亞洲和新興市場的理解。

  報告說:「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在imf中擔任更高級的職務反映出經濟力量從西方向東方轉移。」

  報告認為,中國在美國觀點一向佔主導地位的國際組織中阻撓美國利益的能力逐步增強。美國應尋找其他途徑推進其利益。

進入『 國內大事 』參與討論>>-12下一頁>>

英媒就「中國崛起」搞全球民調 超三成人持負面看法

2011-3-29 10:26來源:環球時報評論 0 條 查看評論 【字體:大 中 小】

  據3月29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 英國廣播公司(bbc)27日發布其就「中國崛起」問題在全球27個國家進行的民調結果。調查顯示,50%的受訪者對中國經濟增長持正面看法,33%持負面看法。如果分別來看,和2005年該機構首次進行的類似民調相比,發達國家的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在變壞,在七國集團(g7)國家中,認為中國經濟崛起「是件壞事」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在所有發展中國家中,對中國持友好印象的佔了絕大多數,其中非洲人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持度最高。

  bbc27日以「中國崛起引起更多擔憂」為題報道稱,該機構國際部和國際民調機構「全球掃描」以及隸屬於美國馬里蘭大學的民調機構pipa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在27個國家的28619名受訪者中,50%的人對中國經濟力量增長持正面看法,33%的人持負面看法。南非「時代」新聞網指出,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為,在未來10年中國對該國經濟的重要程度將超過美國。被問及受訪者所在國未來10年同美國、中國、歐盟經濟關係的重要程度時,在滿分為10的評分中,中國的平均得分為7.27,超過美國和歐盟。

  但從國別來看,發達國家受訪者對中國的印象在變壞。和2005年的數據相比,對中國經濟實力增長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有不同程度增加:在美國,這個比例從2005年的45%增加到了現在的54%;在德國,從44%增加到53%;在法國,該比例從31%增加到53%;在加拿大,從37%增加到55%;在義大利,從47%增加到57%;在英國,這一比例從34%增加到41%。此外,在同為新興經濟體的墨西哥,2005年時只有18%的人對中國經濟增長持負面看法,現在這個比例增加到43%。調查同時指出,在英國和墨西哥,雖然對中國經濟增長持負面看法的受訪者比例有所增長,但仍低於對此持正面看法的比例。根據bbc的這項民調,在調查涉及的發展中國家,希望中國經濟增長的比例都遠超過反對者。非洲國家對中國經濟實力增長的看法最積極,其中奈及利亞有82%的受訪者樂見中國經濟崛起,而在肯亞也有77%的民眾認為,中國經濟強大是個好消息。

  bbc稱,在對中國經濟發展不抱好感的各國受訪者看來,中國的貿易政策是個大問題。報道稱,中國的主要貿易國的受訪者都認為中國的貿易政策不公平,其中對中國貿易政策最不滿的是日本,人數比例佔到70%。其後依次是法國、韓國、德國、義大利、美國、英國、墨西哥以及加拿大,但即使是這些批評中國貿易政策的人,仍然將中國的發展視為機會。為什麼發達國家的民眾憎恨中國經濟的強大?bbc分析稱,2005年,西方國家正經歷「大蕭條」,將中國視為「救星」,現在中國「引領」著世界經濟的復甦,西方國家卻仍遭受高失業率之苦。報道引述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的話說:「中國的崛起是毫無疑問的,但這和西方主要國家蔓延的停滯、麻痹感相碰撞,令西方人產生了心理上的不安。」bbc還稱,在媒體報道和商業行為中,人民幣匯率問題被不斷提起,造成很多西方人認為中國在國際貿易中佔了便宜。弗里德曼說:「民眾普遍擔憂,中國更多是國際貿易體系的吃白食者,而不是利益攸關者。」為什麼發展中國家民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支持率如此高?bbc分析稱,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進行了很多投資,給當地帶來了很多就業機會,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他們樂見一個挑戰西方富國的中國。

  據悉,bbc此項民調由民調公司隨機電話抽樣進行。該調查的題目設計等並未隨結果公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28日告訴《環球時報》,該民調反映的結果未必客觀公正,它所設置的問題可能引導性很強,加上西方媒體一邊倒的聲音,民調的西方色彩非常濃厚。丁一凡說,認為中國是國際貿易中的「佔便宜者」,從根本上就沒有搞清楚什麼是國際貿易。批評中國的發達國家都是從對華貿易中得到好處的,是中國生產的物美價廉的產品讓這些國家的窮人也過上了中產階級的生活,是中國讓這些國家長期保持低通貨膨脹。

  倫敦智庫—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資深經濟學家薩拉穆雷2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西方工業國對中國經濟不抱好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它們看到自己的貿易優勢正在因為中國的崛起變成劣勢。她說,多數西方人都知道,世界政治和經濟發展正在走向多極化,這不會因為一次民調的結果有絲毫改變。美媒:美國「有充分理由」擔心中國崛起

中國海軍艦艇編隊

  【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3月21日文章】題:謝謝,登馬克,但中國依然讓我擔心(作者 美國新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帕特里克·克羅寧)

  美國的國家安全計劃制定者有充分理由擔心中國崛起。經濟的迅速增長可能使中國的政治軍事領導人更為自信和咄咄逼人。中國軍隊不僅為台海局勢制定演習方案,還轉向範圍更廣、旨在壓制美國軍事投放實力的積極防禦戰略。中國的外交戰略與美國的地區聯盟和夥伴關係網路相悖。中國對全面及非對稱性實力的追求使之暗中成了某些新領域中的領先者,包括網路和太空。中國繁榮發展的經濟和巨額儲蓄增強了它對鄰國和全球行為者的影響力。

  在面對這些趨勢時,美國忽視這個正在崛起的最大對手構成的潛在威脅將是愚蠢的。一個由中國共產黨統治的對手,因此是一個保留著太多神秘性而且很不負責的對手。

  對美國將繼續擁有支配地位抱有信心是一件好事,除非這種信心導致我們歪曲現實。在國際上,美國學生在數學和自然科學考試中得分較低,在自信心方面卻排名第一。

  對中國在過去30年中取得的成就不以為然的美國人是在犯一個類似的、但是更為嚴重的錯誤。如果你希望證實下述先入為主的偏見,即中國這個龐然大物無法長期維持其令人窒息的增長速度或者說火箭般的上升軌跡,那麼,要找到證據是一項簡單的任務:中國的社會和政治的分裂,未能轉向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日益老化的社會,資源緊缺,環境災難,缺乏軟實力。

  然而,中國幾乎肯定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而且印度很可能最終會將美國擠到老三的位置。雖然這一切並不能保證中國能將其日益增多的財富轉化為影響力,但毫無疑問,看起來它一心想這麼做。事實上,這方面的標誌之一是,中國最近是如何認識到印度之崛起的。另一個標誌是,中國最近在南海和東海展示實力。還有一個標誌是,恰恰就在美國談論需要削減本國的國防預算之際,中國的國防開支恢復了兩位數增長。與此同時,在我們等待各種挑戰阻撓中國復興以及滿足它正在迅速增強的權力慾望時,我們應該確保自己明白,美國的實力具有易變性和內在的可再生性。這正是奧巴馬總統在最近的國情咨文中闡述的中心意思。他提到了中國在經濟和技術方面的進步,並要求這一代美國人意識到他們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也就是美國人必須從睡夢中醒來、加倍努力地在使原先的美國之所以偉大的那一方面進行投資的時刻。

  在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和印度沒過多久就擺脫了經濟衰退,這是一個例外;美國仍在慢慢地努力爬出蕭條泥淖,現在,它面臨著石油市場中的不確定性,而它的重要經濟夥伴日本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中國相對於美國所取得的進展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在美國成為全球強國的相對較短的這一時期內,戰爭的性質——雖然並非戰爭的原始本性——已經發生變化。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吹噓進行了轉型,然後違背克勞塞維茨的第一原理,發動了一場他不理解的戰爭。但我們可以認同拉姆斯菲爾德在其回憶錄中反覆指出的基本論斷:軟弱招致麻煩。

  美國人有自信是好的,只要不掩蓋以下現實:中國是美國的對手,至少這與中國是潛在夥伴的可能性程度相同。讓我們不要懷疑,中國對美國構成潛在威脅。遠在中國能在全球範圍內挑戰美國之前,中國就將能在亞洲挑戰美國。政治目標不應是憑空指望中國不構成潛在威脅,而是努力防止中國成為敵人。

  事實上,正如新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阿貝·登馬克最近在向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作證時指出的那樣,美國的戰略應該是鼓勵中國在世界上扮演一個更加負責的角色,但也必須繼續扞衛美國的利益並阻止中國可能採取的挑釁行為。

  雖然我們的技術和一體化系統比中國領先一代,但仍然可能遭到各種非對稱性襲擊,包括網路戰爭、經濟進攻和在中國周邊遠離美國海岸的地方玩弄狡黠的政治軍事花招。面對一個迅速崛起、高度自信、可能詭計多端而且在遠離我國海岸的本國周邊地區採取非對稱性和非傳統性戰爭手段的對手,軟弱顯然將招致麻煩。


推薦閱讀:

中國結算修訂賬戶管理規則 全面放開一人一戶限制(2)
莫佳慶:中國困境之信仰危機
中國歷史朝代皇帝列表
近年中國超自然「神跡」
他本是為中國開疆拓土打下半邊天的名將,卻被演義黑到體無完膚遺臭萬年

TAG:中國 | 現實 | 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