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來評課(14)從童話里走出來的老師

我來評課(14)

從童話里走出來的老師

——由橫港小學曹燕老師執教《猴子種果樹》一課想到的

時 間:2011年3月30日

聽課地點:橫港小學

這一階段,聽了一些語文課,有中學的也有小學的,一直在想一些問題:我們到底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閱讀教學課堂生態?什麼樣的閱讀教學才是學生們最嚮往的和最留戀的?我們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歡上我們的閱讀教學?今天,曹燕老師執教的這節課讓我一下子豁然開朗,讓我找到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說實在話,作為一名有著近20年教學經歷的語文老師,我現在還沉浸在曹老師的課堂里,還沉浸在童話故事帶給我的精神享受里,還不時地在腦子裡浮現出那些可愛的孩子們聲情並茂的讀書聲和那些歡快跳動的身影。我甚至還有一點非常幼稚的想法,我要是是這個班裡的孩子該多好呀!

作為一名觀課者,四十分鐘的教學讓我感受到的是輕鬆、活潑和快樂,讓我真正地體會到了「語文課真的很好玩兒」「語文課真的很有味兒」「語文課真的很美」。我想,這也是參與聽課老師們共同的體會和感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這全在於曹老師對語文教學的一種準確的理解和把握,在於這節課中的師生表現。所以,在評這節課前,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對曹老師的印象——一位從童話里走出來的老師。

在語文研究的領域中,我們常常希望所有的「語文老師」走進課常就是「語文」的代表——身上充盈的是語文的元素,一言一語,舉手投足,都是「語文」的;課堂呈現的是語文的真義,每一個教學環節,每一項教學活動,都是「語文」的。或許,只有這樣的老師、這樣的課堂,才是理想的語文教學所期盼的。今天,曹老師很好地詮釋了這層意思。

《猴子種果樹》一篇十分通俗易懂的童話體文章,曹老師很好地把握住了童話教學的內涵與特點。大家看,她一走進課堂,便用她充滿童趣的教學語言將孩子們引進了文本,一字一句說得清晰流利,既不過分地「賣弄」語言,也絲毫不吝嗇用「編好」的充滿情趣的童話語言與孩子們交流。特別是讓我感動的是,曹老師在「猴子是怎樣種樹」的教學中,運用了「表演」的方法。這一段教學是我見到的最和諧最具語文味兒的「表演」,也肯定會成為我的一段抹不去的教學記憶——曹老師用輕快、明麗、充滿磁性的語言將猴子種樹的過程演繹成一段輕鬆活潑的律動,孩子們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跟著曹老師一邊說著,一邊動著,既感受著猴子種果樹的過程,也感受著猴子種果樹的快樂,自然而然地走了「猴子種果樹」的童話世界裡。這是課剛剛開始不久的一段教學,個中所體現出來的教學意義十分有價值。不要簡單地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片段,從這個教學片段上,曹老師告訴我們,語文老師必須要錘鍊教學的有聲語言和肢體語言,一定要讓自己的教學語言成為教學文本的最好演繹,不多一個字,不少一個字,說出來的每一句話一定都是「文本的聲音」;一定要讓自己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神情、動作都適切文本的特點、孩子的特點、課堂的特點,自然,協調,既不木訥,也不誇張(木訥的表演讓人不適,誇張的表演讓人不安)。這樣的教學形態,體現了執教者的教學基本功,更充滿了執教者的教學智慧。

同樣,正是這樣一種表演,很自然地創設了一種與童話文本相匹配的教學情境,無意識地形成了「文、境、人」合一的課堂生態。這讓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著名特級教師韓軍教學《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課——一位高中語文男教師,將自己對語文教學的情感投入到詩人艾青的作品中,用他特有的充滿激情的軍厚音質,和學生一起走進了「大堰河」。曹老師的這段教學,同樣有著韓軍老師的風彩。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都想達到的境界——我就是文本,我就是語文。

應該說,我們這一地區的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已經在不自主中成為情境教學的實踐者,但是,我們在運用李吉林老師情境教學思想和成果時,往往會在不經意間走進「為情境而情境」的怪圈,特別是在教育現代化的推進中,「聲」「色」「光」等媒介主宰了課堂教學,教師的本我意識被淡化成一種陪襯,文本的言語風格被異化成一種註腳。於是,我們時常在聽課的過程中被一種莫名的煩惱所困擾——不自在,不自由,對原本充滿情趣的語文失去了興趣。

當然,一節語文課是不是因為教師的素質有了就成了一節好課呢?肯定不是。一節好的語文閱讀課,還必須充分落實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必須讓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得到陶冶、濡化和提升。曹老師在這一節課上,對學生的語言文字訓練是有序的、有效的。

首先,曹老師從文本的整體入手,在學生聽完了這篇課文的錄音後,提出「猴子種了哪些樹」「結果怎樣」的問題,通過三個層次的訓練,引導學生用一句話將兩個問題連起來回答——自由說→用「先,接著,然後,最後」說一說→用「拔了,種了」說一說。這三個說話訓練,不僅僅是讓學生整體感知了《猴子種果樹》的內容,而且讓學生學生概括文本內容的三種話語方式,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同一個內容。這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訓練項目,每一篇文本,每一次說話,我們都必須給我們的小學生一個閱讀的規範,讓他們在這樣的過程中激起言說的興趣,生成有效的公共話語體系。

第二次訓練是在師生共同表演之後,學生正處在一種欲言不達的狀態,曹老師拋出了「說話訓練」專題「累得滿頭大汗了,猴子卻樂呵呵地想 」「猴子天天為梨樹苗澆水、施肥,心裡想 」。因為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的語言潛能一下子被激活,「想」的內容非常有趣並符合文本的價值取向,「想」(說)的語氣也充滿了童趣並融進了個人對文本主人公的認同感。這樣的語言思維訓練突破了單一的純技術性的束縛,賦予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和價值旨向。也可以說,這樣的訓練方式,學生的表達是一種積極的言語方式,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第三次訓練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方式學習和第二、第三自然段相近的四至八自然段,通過填表格完成對全文的解讀。這其實是訓練學生如何從文本中尋找有效的解讀路徑,避免了文本解讀過程中的方式重複,讓學生理清了這篇童話的故事情節,學會從文本語言中提煉最緊要、最關鍵的語段,為呈現故事的寓意作了有效的鋪墊。提供的表格具有舉一反三的教育學意義,不僅僅使得文本的框架變得更為清晰,而且更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掌握了學習語言的一般方法。

第四次是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表演。這一部分再一次掀起教學的高潮。我注意觀察了一下,雖然最後在班上展示的只有一組學生,但在準備的過程中,所有學生情緒高漲,充當的角色尤其是那種童話的語言被表現得淋漓盡致。特別是對「梨五杏四」和「你有這個耐心嗎」的表達十分到位,讓我已經完全忘記了這班學生是一群農村孩子,而且是一群來自五湖四海的農民工的孩子。從表演形式到語言呈現,孩子們明顯建立在對文本的深入體察與感悟之上,語句清晰流暢,體態自然諧和。

第五次是課堂結束時讓孩子們續編故事。曹老師在說課時講到這一環節本是安排在課後,認為是教學的敗筆。但我可以肯定地說,這一教學環節恰恰是這一節課教學的最亮點。大家看,在充分的誦讀與感悟中,學生早已與文本融為一體,對童話的寓意早已瞭然於胸。在這一個時候讓學生續編故事,講一講「第二年春天又來臨了」後的故事,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如果說,當開始進入這一節課時,教師的情感是由「文」生,那麼,這時候學生自然會「言」由「境」生。在這樣的教學情境和氛圍中,學生做這樣的練習是那樣輕鬆,那樣言不由衷。所以說,假如曹老師真的將這一教學環節放到課後,反倒是教學的失敗。大家想想看,因為前面有了這樣的情境,學生的言說是順暢的;如果到了課後,我們還會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情境嗎?學生還會有這樣的心境嗎

可以說,曹老師的這節課還有許多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地方,我們可以從這節課中汲取取更多的閱讀教學的思想,明晰閱讀教學的方向。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說課的開始,完全可以丟掉課文的錄音,憑曹老師的基本功,她的朗誦也一定不會比錄音的效果差;比如說讓學生「對猴子說些什麼」,一定要敢於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糾偏,對幾個小孩子得出的「不能聽別人的話」要敢於糾偏,強調在聽別人話時要善於分析,以此凸顯課文的寓意「做事要有耐心,有主見,不能急於求成」。

非常感謝曹燕老師帶給我們的這次教學享受,讓我明白了閱讀教學中的許多問題。最後,我要說,我們需要一個像曹老師提供給我們的這樣閱讀教學課堂生態,這樣的閱讀教學才是學生們最嚮往的和最留戀的,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會喜歡上閱讀教學,喜歡語文!

一點感受,與大家共享。

推薦閱讀:

初三厭學女孩寫給老師的一封信:句句銘心,看哭了無數家長!
南懷瑾老師: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道家《清靜經》
相面老師傅閑談透漏:「養面相」比整容更有用
一心念佛② 第二集 答問 (二)| 胡小林老師講座
(1)【胡小林老師】百善孝為先

TAG:童話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