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講:性格的迷思,你究竟是誰?值得一看

圖: 背走了太陽劉克銀

編者按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名家演講】 專題 第二篇

回顧首篇:【演講】北大徐凱文:學生空心病與時代焦慮

以往精彩專題,請在公眾號對話框回復「專題」獲取。

我是誰? 我真的了解自己嗎? 相信看過成龍電影《我是誰》的可能也會問出來這樣一個問題!

在現實中你是不是也會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我其實並不是真的我,我的記憶被刪去,現在我只是被植入了某些固定的記憶,就像是《逃出克隆島》一樣!

什麼是真實的自己?怎樣才叫做自己?

這裡小編為大家推薦三個與「做自己」有關的精彩心理學演講。

如何認識自我?

第一個演講,題目叫:性格的迷思,你究竟是誰?

演講者Brian Little 博士是國際知名的人格和動機心理學領域的學者。他對日常個人項目和「自由特質」對生活的影響的開創性研究,已成為解釋和促進人類繁榮的一個重要途徑。

Brian教授目前在劍橋大學心理學系的社會生態學研究小組的主任。他也隸屬於劍橋大學賈奇商學院和劍橋大學心理測量中心。他著有《Me, Myself, and Us: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and the Art of Well-Being》

他希望能給每個人「解碼」:

「We try to make sense of how each of us — each of you — is in some respects like all other people, like some other people and like no other person.」

接著就一起來看看Brian教授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關於認識自我的演講!

五個維度,劃分了每個人的不同性格

他說,在心理學家眼中,人的特質有五個維度 - OCEAN

O: open to experience 擁抱各種經歷,區別於那些心態封閉的人

C: conscientiousness 有意識的,區別於那些對人生缺乏意識、追求和熱情的人(lackadaisical)

E: extroversion 外向型,區別於內向型人(introvert)

A: agreeable 討好型,區別於常與人唱反調的人

N: neurotic 神經質的,區別於情緒穩定的人

這五個維度和我們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對我們的人生走向影響很大。

比如,通過O和C維度(開放型和有意識的)能很大程度上推斷一個人是否擁有成功的人生:開放型的人通過大膽獲取成功,有意識的人通過自制力獲得成功。而外向性和討好性都有助於與人和諧相處。

人的三大天性,是如何影響我們社交的?

五個維度以外,在心理學家眼中,人類還有三大天性:

生物天性(biological)

社會天性(social)

特質 -決定你的獨特性的東西(idiosyncrasy)

比如,外向型人與內向型人的交流方式是不同的:外向型傾向於在社交活動中有更多親密的行為,喜歡黑白分明、具體、簡單的語言;內向型則傾向於複雜、視情況而定的,模稜兩可的語言。

性格內向的人的最顯著的特徵是他們精力的來源:性格內向的人,從他們的內在世界,如思想、情緒和觀念中獲得精力。他們善於保存精力,但他們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刺激,並體驗到不舒服的「刺激太多」的感覺。

性格外向的人的最明顯的特徵是什麼?他們的精力的來源是外部世界——如各種各樣的社交活動、形形色色的人們、不同的場合和事物。他們是精力的揮霍者。長時間的置身事外、沉思、獨處,或是只與另一人呆在一起,難以使他們感覺興奮。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變得與眾不同?

雖然對人的特質有了很多分析,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是否就被這些"性格類型"給定義了呢?- Are human beings just a group of traits?

不,顯然不是。是什麼讓我們真正的與眾不同?

有時候,當我們生命中核心關切的事情發生時,我們會一些非同尋常的行為,此時,我們顯示出來的特性,就是自己的自由特性 - Free Traits;自由特性,這是一個人真正重要的東西。

所以,真正要了解一個人,不要僅僅問 「你是什麼性格類型?」 而是要盯著他的眼睛,輕輕地問他,「你生命中核心的東西是什麼?」

的確,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往往是從分析自己的性格、特質開始的。看完這個演講,如果你和我一樣,會對怎麼看待自己的特質有更多的了解,但是也會想到一個問題:我的身體,我的性格,我的行為,這一切的集合,是不是就是我本身?

現在的我是真正的我嗎?我是一成不變的么?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看第二個演講,題目叫:Is there a real you? - 真實的你存在嗎?

演講者是Julian Baggini,《哲學家雜誌》(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的創始人。

Julian Baggini 是一位英國很有名的當代哲學家,他也做了不少關於「自我」的研究,2011年於受到 TED邀請做了一個非常不同尋常的演講,非常精彩。

真實的你存在嗎?

這看起來是個很奇怪的問題,真我當然存在了。我們終其一生,就是為了尋找真實的自我,挖掘自身存在的潛能啊。風靡社會的星座占卜學,性格分析測試,無不是在幫助我們尋找真實的自我。

可是哲學家Julian Baggini卻給了我們另一種答案:如果說真我是一種內在的,永恆不變的特質,那麼這種觀點是錯的。我們本身並沒有任何一種內在的核心的特質主導認知,我們每個人都是由自己的各個部分結合起來而成的,我們的記憶、慾望、意願、直覺等等,這些交錯、疊加,互相作用,才構成了我們這樣的個體,我們的單個行為構成了我們的記憶,我們的記憶形成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他舉了兩個例子,水,是由氫和癢組成的;手錶,是由有錶盤、指針、電池組成的,我們能很清楚的認識到這些事物是由各個元素組成,而不是水和手錶本身存在,而這些組成部分是它們的核心。

我們人類又怎麼會有什麼不同呢?

真實的自己, 並不是等著你去發現的什麼東西, 你不是在靈魂中尋找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或多或少正在做的,其實是在創造真實的自己。

他希望能傳遞這樣的信息: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認為我們自己是可以塑造,規劃,並不斷改變的事物。 佛說: 「水人調船, 弓匠調角,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 這正是我要傳達給你們的理念, 你無須尋找真實的自己, 也許這是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 即便存在真實的自己, 你也需要一邊發掘, 一邊創造。

這是一種自由釋放性的,非常的令人振奮的觀點。演講有點長,大家可以分兩次來聽,耐心聽完,一定會受益匪淺。

怎樣才能成為自己呢?

也許我們要繼續看一看演講三:《認識自己與成為自己—心理分析與探索心靈之旅》

演講者是申荷永教授,是今年東方心理分析研究院獻給大家新春公益演講的主題。以下是演講語錄:

到底什麼是心理學?

作為學生,我翻開大英百科全書,找到其中心理學的詞條,其中這樣寫道「在遙遠的古希臘,有德爾菲神殿,那裡存放著無數的石碑,由於年代久遠,上面刻的文字都漸漸失去了,但仍然有一塊石碑上的文字依稀可辨:人認識你自己。」這個詞條的作者接著說「就是這樣一句話,經過漫漫幾千年的演變,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心理學。」讀到這裡的時候我也是心潮澎湃。心理學的緣起及本來的意義是為了讓我們認識自己。

認識自己有什麼意義呢?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於是,我們知道人貴有自知之明。

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怠。於是,我們知道知己原來如此重要,決勝千里,生死攸關。

很多年前,當柯林頓還擔任美國總統,希拉里還是第一夫人的時候,美國心理學會的主席叫福勒,他前往白宮,拜訪柯林頓夫婦,他們大概有一個下午的談話。臨別之前,福勒先生作為一位心理學家,留給柯林頓一個心理學的武功秘籍,這武功秘籍可用這樣的公式來表達:成功=認識自己(自我認識)+動機。不管我們怎麼評價成功,不管我們各自成功的目標如何,如果你想獲得成功,那麼認識自己都是其中的關鍵;動機,也正是我們精神分析和分析心理學的關鍵,叫動力心理學。

所以,我剛才講的故事,當然一半也是借用了金庸先生的武功秘籍。據說愛斯坦的公式,E=mc2,其中包含的正是他所寄託的,剛才講到的,他遺言中的「愛的力量」,其中也是一種心理學,即成功=認識自己+你的動力。

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自我認識呢?

自我認識,也被稱為自我知識。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去面對斯芬克斯的拷問,獨自去回答斯芬克斯的謎語。大家可能會知道這個流傳已久的故事,所有的心理學家、科學家、哲學家,他們的目標儘管不同,但他們都試著去回答斯芬克斯的謎語——揭開斯芬克斯之謎。

大家可能知道,傳說中的斯芬克斯將德爾菲神殿的箴言化作了一段謎語,提問所有經過的人類。謎語是這樣說的:有個東西,早晨四條腿,中午兩條腿,晚上三條腿,這是什麼?斯芬克斯,大家也不陌生,大家可以看到金字塔前面的大斯芬克斯。如果去到了希臘的德爾菲神殿,進去首先就是要面對斯芬克斯。

斯芬克斯會提問你,會拷問你:你認識你自己嗎?那麼斯芬克斯是「認識你自己」這句神的箴言的守護者,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獨自面對他,來回答他的謎語,才有機會去接觸那塊刻著神聖箴言的石頭。

獲得真正的自我認識,方法何在?

要經歷痛苦!在這個刻有「認識自己」的石頭背後,據說是宙斯當年留下一句話,英文是這樣說的「The Suffering, The Knowledge」,經歷苦難來獲得自我認識。就是說你要想獲得自我認識,想認識自己,必須通過苦難。就像慧能法師,我很喜歡他,慧能法師的教誨是「煩惱即菩提」。

我在《洗心島之夢》一本書中提到過我小時候的一個故事:我很小的時候,我的啟蒙老師告訴我,生活猶如一根棍子,當你拿起它,一邊是幸福,一邊是痛苦,你需要同時面對,你不可能只撿起幸福而逃避痛苦。你要有勇氣同時面對幸福與痛苦。

這個故事中也包含了我們心理分析的觀點:「執其兩端,而用其中。」

「執其兩端用其中」源於我們中國的十六字心經,這十六字心經說的是堯舜禹代代相傳的心法叫「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惟危」用的是危險的「危」,「道心惟微」用的是微妙的「微」,「執其兩端用其中」的「中」就是我們中醫的「中」,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中」,非同尋常。

今天,東方心理成長(微信號:fumuketang2014)和大家分享這三個關於「認識自我」的演講,無論是對於我們自己,還是對於我們怎麼看待孩子的成長和教育,也許都會有幫助。

你或許聽過功夫之王李小龍的一段名言。雖然 Be Yourself 是一句不太容易理解的話,對「自我」的定義也存在很多說法,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成為自己。

電影《功夫熊貓》三部, 也是一步一步的引導我們過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 做自己,你就是成功的。

◎編輯:劉寶玲

東方心理諮詢中心

情緒困擾|厭學|多動|網癮|焦慮|抑鬱|強迫症|自閉症

創傷|青春困惑|人際關係|婚戀情感|自我成長|人格障礙

(工作日時間9:30-17:30)

推薦閱讀:

TED演講丨在職場上,我們要學會向前一步
收藏 | 你真的越成功越快樂? 這5場TED演講值得思考
最值得每一位父母傾聽的兩個少年TED演講者
TED演講 | 「不畏將來,勇往直前」
TED演講:用 30天成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TAG:性格 | 值得一看 | 演講 | 迷思 | TED演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