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養老」將成新趨勢? 兒女與老人看法並不同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觀念,大多數老年人上年紀之後都會選擇投奔兒女。但近年來,隨著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期,「421」結構(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漸漸成為普通家庭組成的主流模式。在兒女生活壓力增大的同時,有一部分「新」老人開始過起了自己新的養老模式——抱團養老。
國內出現「抱團養老」
「愛人在身邊,朋友在隔壁,就算老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這種在電視劇《愛情公寓》中反映的生活狀態近期開始受人追捧,同時這也是美國德克薩斯州四對夫婦為自己「抱團養老」行動的總結。他們是相識超過20年的朋友,在孩子們成家離開他們後,他們選擇買下了一塊臨近湖畔的廢棄草地,建了四所房子,一起喝茶、釣魚、散步、旅行。
「抱團養老」是一種新興的會員制養老模式,參與其中的人或是老同學、老同事,又或是同住在一個社區、村子裡幾十年的老街坊,不甘成為「空巢老人」,自發組團一起生活。
乍一看,「抱團養老」是一種很好的解決老齡化的辦法,老人們聚在一起,生活上可以互相幫助,精神上可以互相慰藉,更重要的是這樣的養老模式既解決了空巢老人在家無人陪伴的情況,又可以分擔子女在生活上的壓力。
記者通過搜索了解到,目前「抱團養老」已在國內部分城市形成一種趨勢,老人們一起居住時分工明確,輪流做飯,伙食費AA制,每人每月交500到1000元不等,不會做飯的就負責刷碗、收拾屋子。
兒女與老人看法並不同
「我覺得這種模式很新穎。」今年57歲的老劉對這種「抱團」生活很感興趣。他表示,老伴已退休5年多了,自己也還有3年就可以退休,但是他不願憋在家裡,總想著每天能和自己的朋友一起見見面,出去轉轉。
趙先生退休已經接近10年了,年輕時是某鋼鐵企業的職工,他說,以前廠子還在時,有自己的職工宿舍社區,廠里在社區內設有「家庭委員會」,並蓋了三層樓作為廠里職工的休閑場所,「每天我們就在裡面下棋、打牌,還有唱歌、唱戲的,很熱鬧。」趙先生還說,退休後,自己搬出來與孩子一起住,周圍小區內沒有認識的人了,很懷念以前的生活,「挺想他們的,現在離得太遠了,如果有這樣的養老社區我肯定會去體驗。」對於「抱團養老」,很多作為兒女的「年輕人」並不贊成,70後張先生表示,贍養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果把父母送入養老機構或讓他們自發「抱團養老」,會讓旁人覺得自己不孝順、沒有能力贍養他們,「理解的人還好,不理解的人會在你背後『戳脊梁骨』。」
比其他養老模式有優勢
記者了解到,目前濟南老年人主要養老模式為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及居家養老三種。濟南市受齊魯文化、孔孟之道的影響,重孝道是這一區域人的共性,因此以家庭養老為主體的情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容動搖的。
據濟南市老齡辦2016年初發布數據顯示,目前濟南市老齡化的程度在全國排名靠前,2015年底,濟南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23.17萬,佔全市總人口19.68%。對此,濟南市槐蔭區老齡辦工作人員劉婷稱,濟南市目前還沒有出現「抱團養老」的項目,很多老年人在空巢期還是將養老機構作為第一選擇,「不排除有這樣的個例出現,但還沒有形成趨勢。」她還表示,「抱團養老」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抱團的基礎是老人有自理能力,如果雙方均無自理能力或較差,將會影響抱團效果。」
同時,劉婷還說,「抱團養老」最主要的是幫助空巢老人消除內心的孤獨感,以及避免出現「家中老人去世後多日才被發現」的情況,且「抱團養老」相比機構養老與居家養老更容易讓老人接受,不會出現被迫與人交流及陌生感,「遠親不如近鄰,有時候身邊有伴很關鍵,『抱團養老』將來會成為一種趨勢。」
推薦閱讀:
※【雲帆詩會】178期·清音婉轉溪鳴谷,雜色鋪陳樹抱團
※陶淵明式「抱團養老」走紅,養馬劈柴下鄉破解中國養老難題?
※經濟學家抱團「混圈子」
※平戎 | 以伊戰爭開打!歐盟軍隊臨時抱團,美俄歐三方混戰,一觸即發!
※銀行大佬寄語恆昌:抱團取暖 度過嚴冬 積蓄能量 迎接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