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4件事上給孩子自由,遲早會害了他
看到一位網友的吐槽貼,說他們小區有一個媽媽經常帶孩子在小區院子里玩兒,但是這個孩子特別調皮,「劣跡斑斑」。
孩子特別喜歡拔小區的花草、喜歡把小區內的路障踢來踢去,遇到小區里的小貓小狗也總是湊上前招惹,跟小區里其他小朋友玩兒的時候,也容易一言不合就動手。
關於這些,孩子媽媽看見了都不怎麼管。後來小區也就沒人願意自家孩子跟這個孩子玩了,所以孩子在小區也沒什麼固定的朋友。
有一天這個孩子可能也是閑著無聊,反覆的敲打小區保安室的玻璃。裡面的保安大叔應該在休息,被打擾到很不爽,就出來追著孩子罵,孩子媽媽跟保安爭執了起來。
最後說著說著,孩子媽媽就開始特別委屈的哭:「我知道你們都不喜歡我們家孩子,可是他才這麼小,不能現在就綁住他的手腳,不讓他探索吧,我就是想讓他自由點,開心點,我有錯嗎?」
小區保安該不該追罵孩子這個事情有待討論,但這位媽媽的提問,答案卻顯而易見,當然有錯,不僅有錯,而且如果不及時糾正,會對孩子日後發展,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不管」並不會讓孩子真正自由
只會讓他內心焦慮並缺乏安全感
很多時候,有些父母或者長輩親人想得跟那位小區內不太去管孩子的媽媽一樣,覺得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現在社會的壓力已經很大了,不如就讓孩子在童年時期開開心心的,順應自己的天性發展。
其實這種想法是很好的,關鍵就是在執行過程中的尺度。給孩子的「自由」超過了必要的界限,孩子感受到的就不再是快樂,而是焦慮和恐慌了。
比如說那個在小區里沒有朋友,到處搗蛋,惹是生非的孩子,他真的比同齡人快樂嗎?未必。
孩子再小,也是會受到周圍環境影響的。他得不到同齡人的尊重,也得不到周圍大人的喜愛和認可。他沒有辦法在規則和自由之間進行比較,沒有辦法感覺到邊界也沒有成年人的指導,這個時候,孩子的內心一定是非常紊亂和焦躁的。
仔細觀察這類的孩子,我們通常都能發現,這些孩子能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很短,而且傾向於用搗蛋甚至暴力的行為,來不停的破壞和挑戰環境,挑戰規則,挑戰權威。
他們總是想去通過這樣的行為,來探索邊界,來獲得對自我的肯定和認識。也來緩解不安全感和煩躁情緒帶給自己的痛苦。
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放任和所謂的「自由」,而是幫助。
他們需要在自己困惑和不遵守規則的時候,有人能站出來告訴他們什麼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因為他們是渴望尊重、讚美,也渴望朋友,渴望融入集體的。
無論多麼疼愛孩子
這4件事不能給他們自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走向社會的領路人。給孩子愛與耐心是一定的,給孩子指導與教育也是必須的。無論多麼疼愛孩子,在這些方面都不能由著孩子性子來。
?用錯誤的言語和行為對待他人的「自由」,不能給
有位南方的朋友講自己小侄子11歲,在哥哥嫂子的寵溺下很是調皮,飛揚跋扈。朋友的奶奶也在哥嫂家,87歲高齡,聽不懂普通話。
有次朋友去哥嫂家看奶奶,早上起來就習慣性的問奶奶:「阿婆,你在幹嘛?」
小侄子就學著她的樣子,對著太奶奶叫:「雞婆,你在幹嘛?」
當時孩子的媽媽就在旁邊,充耳不聞,朋友氣不過,想到平時孩子就是這麼跟奶奶說話的,就教訓了孩子一下,結果孩子的媽媽不樂意了,搞的全家都很不高興。
當孩子對待他人特別是對待長輩的態度如果總是無禮傲慢的、父母就必須去干涉。這與年代無關。對他人、長輩的尊重,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也體現著一個人的基本修養。對孩子的人格養成,至關重要。
?冒犯他人身體或財物的「自由」,不能給
之前在微博上大家可能都看到過這個新聞:
一個姑娘在等地鐵的時候吃炸雞,旁邊一個小孩子就盯著看。孩子媽媽跟孩子說:「想吃就自己去問阿姨要」。
姑娘不太想給,就扭過頭自己吃,孩子狠狠瞪著姑娘,結果等地鐵快來了的時候,孩子猛的在後面推了姑娘一把。
那個地鐵站台沒有遮擋物,在火車過來的時候摔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好在身邊一位男士及時拉了姑娘一把,才沒有釀成慘劇。
在姑娘還沒回過神的時候,那位媽媽卻已經護著孩子進車廂里了,絲毫沒有道歉或批評孩子的意思。
「孩子還小」,「大人跟小孩子計較什麼」是很多父母給孩子的開脫之詞。但就是一件件小事,最終卻可能將孩子推入道德的低谷。
未經同意,不能動他人的玩具、財物。不可以欺負別的小朋友,不可以冒犯他人身體,這些聽起來老生常談,但實際上,卻是教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必須要讓孩子理解並學會。
?不遵守群體中已經形成的規範的「自由」,不能給
在野生動物園下車,而被老虎撕咬的女士已經出院了,但這個事件留給我們的教訓卻不能不銘記。
規則就是規則,規則的制定不是為了為難和約束某個人,相反的,是為了維護絕大部分人的自由。打破常規的人,是智者,但挑戰規則的人,只能說是愚蠢。
孩子天性好動,難免想橫穿個馬路,想插個隊,想在動物園近距離接觸一些沒見過的動物,但父母不能隨著孩子的性子,必須去監督和阻止。從小就讓孩子有規則意識,是對孩子人生最大的負責。
?在有人身危害的環境中探索的「自由」,不能給
每年暑期,都能看到很多起孩子在野外溺水的新聞。有些是父母帶領去的,有些是孩子自己偷偷跑進去的。
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心裡都非常難過。孩子是未成年人,沒有能力分辨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否存在危險,但父母是成年人,安全這根弦必須時刻緊繃著。
放任孩子在情況不明的水域中玩耍;隨意在商場扶梯上攀爬;在行進中的公交車、地鐵中奔跑等行為,都是會給孩子帶來危險的。這時候的放任通向的不是自由,而是深淵。
教育孩子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哪些東西可以探索,哪些東西不能探索;哪些話可以說,哪些話不能說;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是件極其耗費智力與耐心的事情。
這比百無禁忌的溺愛孩子和簡單粗暴的控制孩子都要難上千萬倍。但是,正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耗費的這些心力,才體現出教養的價值。
總有一天孩子會進入社會,要面對數不清的規則和挑戰,只有孩子真正理解了何為自由何為規範,孩子才能想得更透,走得更穩,過的更好。
推薦閱讀:
※山裡面有沒有住著神仙?其實沒有,因為傳說中的神仙住在這裡
※看陶淵明如何在這首詩中瀟洒無畏,贏得後世稱讚
※來曾厝垵別再去美食一條街了,最好吃的都藏在這兒
※關於老料器天珠,你想知道的所有都在這裡!
※每個嬰兒都是白紙,20年後卻千差萬別,根源竟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