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代咸陽儒生(術士)為啥逃往酉陽?

秦代咸陽儒生(術士)為啥逃往酉陽?

關鍵詞:秦始皇焚書坑儒咸陽儒生酉陽桃源

田景和

《荊州記》: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學,因留故梁湘東王雲訪酉陽之逸典,是也。

又記:「大酉山下有石穴,中有藏書千卷,舊雲秦人於此避讀。堯時善綣,因扃之」。

該書成於南北朝時代,記載中的大酉山,就是指今天酉陽縣城附近的「大酉山(桃花源)國家森林公園」;石穴即桃花源區「大酉洞」、「二酉洞」以及「伏羲洞」;傳說當年秦始皇「焚書坑儒」之際,秦有儒生數人,為避坑儒之禍,相約負笈遠逃黔中,輾轉入酉室,避讀許多秦代或者以前的「太古藏書」。而且,早在堯舜時代,就有其國師「善綣」,同樣也在這裡閉門苦讀和領悟上古伏羲之王道聖道思想。後來就有湘東王雲專門去酉陽訪問上古流傳下來的典籍藏書。

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秦人為什麼要冒著被殺頭的危險,不躲在秦嶺巴山避難,卻偏偏要翻越秦嶺、巧闖劍門、徒步巴山、輾轉武陵酉水,不遠數千里避讀於大酉山太古桃源的真正原因與目的了。

那麼,尋訪入酉的秦人都有些什麼來頭?叫什麼名字?此前在幹些什麼?是從秦宮裡逃出來的那兩位「儒生」嗎?

我們不妨首先回到2220的秦始皇時代去看看吧!

公元前213年,嬴政為了控制思想,採納李斯的建議,將秦國的歷史、醫藥、卜筮和植樹以外的書下令焚毀。第二年,方士盧生和侯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貪權專斷,濫施刑罰。嬴政聞知後派人追緝,侯生、盧生逃跑。嬴政大怒,將有牽連的四百六十多位儒生(方士)全部活埋。這兩件事,史稱『焚書坑儒』。

然而,始皇帝「振長策以御宇內」,統一了天下、統一了文字、車軌、度量衡等等。後世者卻有研究發現:關於「焚書坑儒」只不過是後人根據字面上的意思,望文生義,以訛傳訛,誤認為始皇帝統一中國之後為了清除異己曾大開殺戒,竟讓他背上了兩千多年來「焚書坑儒」的黑鍋。

關於秦始皇的是非功過暫且不提。但從上述記載里,我們便發現原來確有(方士)盧生和侯生逃跑之事。那麼,他們是逃往幾千里以外的酉陽了嗎?本文中但求咸陽儒生(方士)盧生和侯生為啥要爬涉幾千里,到巴方酉陽大酉山下的洞穴里去學習「太古藏書」,但求咸陽、洛陽、洑陽、安陽與古酉陽有啥關係,還原本真,以正視聽。

通過對《秦始皇本記》的研讀得知:原來,侯生乃夷門郡守,悉知故國巴蜀乃有太古藏書及長生不老仙丹產地,只因為天高路遠,不便達到,漸被遺忘,實可再得。而盧生更是了得,能夠直接與千古一帝秦始皇對話的人,絕非等閑置輩。且看盧生說始皇曰:「臣等求芝奇葯仙者常弗遇,類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時為微行以辟惡鬼,惡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則害於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願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葯殆可得也。」此番話已經十分明確地告訴了秦始皇:我等在戰國燕齊一帶近海地區,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長生不老仙丹。真正代表祖先羲皇真人的長生不老仙丹卻是在巴方鬼國,那個地方特別美麗,那裡的人和睦相處,能夠上刀山、下火海,能夠騰雲駕霧。只有去了那個地方,才能夠見到我們真正的祖先,學到那裡的王道聖道,並獲得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

真不愧為兩位方士(或者儒生)高人。正因為他們曾經飽讀古籍,熟知真人(人文始祖)所在巴方酉洞。因此,當秦始皇違背自然規律與客觀事實,想要借故修理他們的時侯,他們卻早有準備,未等秦始皇下手抓捕之前,便沿著「馳道」一路飛馬南下蜀地,順渝水既轉巴境,渡長江逆烏江,翻郁山達酉陽,整整三千餘里迢迢遁入酉山桃洞,終於找到了他們夢昧以求的理想家園:山水飄渺、與世隔絕,民風淳樸、安寧祥和——羲皇故地。並將他們帶來的部分書籍與「酉陽天書」一道藏於大酉洞中,時而習之,自得其樂。同時,他們很快就融入了當地土著人的生活習慣之中,不斷地學習和傳承桃花源之上古伏羲聖道王道: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返璞歸真、誠實淳樸、安寧祥和、仰善郁惡、德被蒼生、萬物皆興。從此不復出焉!

因此,逃往酉者應該就是侯生、盧生等人,甚至還帶有家眷一同逃往酉陽,遁入桃花源避世而耕讀古聖。直到500年後的東晉時代,才被武陵漁人黃道其發現後報官,武陵太守張欽及南陽高士劉子驥等先繼派人尋找未果,陶淵明作為江州「祭酒官」,便根據該事件內容,結合自己掌握「萬古遙籍」記錄「羲皇上人」與「夸父逐日」等故事,乃是「陶唐共祖」家園的世外桃源,因此而作《桃花源詩》與《桃花源記》,還原秦人於此避讀之地,實乃上古羲皇祖先所出。

事實上,酉陽作為「三皇之首」伏羲的家園,已經影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進程。無論是酉陽「大溪文化」的考古發掘、桃花源伏羲洞內發現7-8千年左右的古人類半化石、「酉陽天書」的發現、「南方鹽丹之路」或者「馳道」的發掘、巴清氏擁有丹砂其利數代獻與秦始皇,還是與酉陽相距70公里的湘西里耶之「天下秦城」——「遷陵以郵洞庭,酉陽丞印」等等……無不證明:早在秦代及以前,酉陽就是武陵山區甚至中國上古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

同時,中國古代的重要地名幾乎都與酉陽有著千絲萬婁的關係:重慶酉陽——太古桃源伏羲女媧出生的地方,河南洑陽——傳說中的太嗥伏羲歸天的地方,湖南萊陽(現炎陵縣)——炎帝歸天的地方,河南安陽——殷虛甲古文,河南洛陽——九朝古都,陝西咸陽——秦朝帝都……根據漢字「同字同根,同音同源,同形同宗」的總規律,可以肯定地認為,酉陽乃陰陽之始,日月之光,文明之源。也正是歷代文人心中嚮往「人間仙境,世外桃源」的精神家園。

可是,當年交通不便,他們又是怎樣走到酉陽來的呢?

我們現在不妨繼續走進秦始皇,走進那由他締造曾經輝煌但又充滿血腥的秦國及重要的秦巴楚軍事「弛道」。

據史記載,秦之祖先是帝顓頊(大約是伏羲的第八代傳人)之苗裔孫女修之後,女修織布時吞燕(鳳凰)卵而生子大業。大業娶少典之女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助禹治水有功,受禹在舜前褒揚,帝舜喜之,因其功復賜姓為嬴,這就是史載之嬴氏起源。後來的秦嬴政就是系出此此。秦國也可以說是由此開始。始皇帝嬴政在武力統一中國後,針對長期割據所形成的各地區差異仍舊存在,他以秦國制度為藍本,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進行了全面改革,目的就是建立龐大的中央集權制的統一的封建帝國。百事頭為先,若無一個強力的領袖,一切將都無從談起,所以贏政先從自已的名號開始。作為一個繼往開來,前無古人,武力、經濟創新高度的龐大帝國,始皇帝必須要具有一個合適他尊榮的名號與相關的禮儀來維護他的尊嚴與威儀,這是當時實際的需要也有嬴政本人好大喜功的原因。皇帝,這個前無古人的名號由此而誕生。關於名號,群臣也曾幾經討論,最後議定為秦之前最貴的名號「泰王」。但嬴政猶嫌不足,最後一句中的,選定了皇帝二字來作為自已的身份,取意德超三皇,功蓋五帝之意,於是兼三皇五帝號皇帝。並以自已始,稱始皇帝,後世以數延席,二世三世延至千萬世。隨著相關禮儀的制訂,相關用詞的以條文方式確定。秦在立國之初就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維護皇權的規章制度,確立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甚至於皇帝不但是整個帝國的最高首領,就是整個帝國,也都是屬於他的私人財產。皇權以法律條文的形式確立,也意味著大秦帝國真正的完全的進入了封建社會。立國之初的始皇帝嬴政是英明的,對世事沒若觀火,他知道大秦帝國要長治久安,必須得確立自已的正統地位。由於其時剛進行完統一戰爭,百姓猶認為周室才是正統,加上秦原地處西僻,很難為關東及中原人民所接受,在樹立了皇帝的至高權威後,下一步如何讓老百姓認為秦才是正統的地位,接受秦的統治就是接受正統的中央統治成了重中之重。

因此,秦始皇開始了三個方面的準備工作:

第一步,古有「百善孝為先」的立君原則,秦贏政要當始皇帝,首先就必須擺正自己的血統關係。傳說除了需要緣於鳳鳥(女媧化生)卵蛋傳世以外,還需要找到盛產丹砂----長生不老仙丹,就表示找回了自己祖先的家業。因此,秦始皇親自主持發動了尋找代表「三皇五帝」文化之「長生不老丹」的求仙運動,以正族源。而南方巴蜀地區很好地解決了他提出的這個重大的歷史問題,特別是《貨殖列傳.巴清氏》中的巴清氏,作為巴方始祖文化的繼承者,同時擁有開採丹砂的絕對權利,最大程度地支持了秦始皇實現統一中國的偉大夢想,因此而被賜封為「國姐」,並築「懷清台」以示敬仰,並誤認酉陽旁邊的「松桃」(桃祖)為祖山加以朝拜。

然而,北方黃河蓬萊燕齊一帶並不出產丹砂,那些地方的術士肯定找不出秦始皇所要的結果,但又出於對孔聖人等關於歷史記載的信賴,因此就出現了反對和污衊巴清氏獻丹砂的功勞,并力挺泰山為祖山,秦始皇因此而對那些自命不凡的術士進行了歷史上的所謂「坑儒」(坑術)打擊。

第二步,始皇帝採用了戰國時流行的五行學說,用五行來解釋朝代的變化,叫做「五德始終」說。虞舜為土,夏為木德,商為金,周為火德。由此推論五行始終說,秦代周,當為水德,由此將秦代周,視為上天必然的正統接替而非是篡逆也。自此秦行水德,並以此頒布水德的開始,也宣告了一個正統王朝的誕生。第三步,秦建立了一系列祭告天地,社稷廟堂的禮儀,以天授大秦治理中國來讓百姓無形中接受大秦。後始皇帝受周禮影響而登泰山舉行封禪典禮,告祭天地神祗,進一步確立了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正統地位。

只可惜他當時受到歷史局限,不能深入道傳說中武陵腹地的酉陽一探究竟,既受孔子關於祖先文化黃河說的重大影響,便選錯了封禪的地方。在後來的南征北戰到秦帝國建立前夕,秦的統治力就已經到達了現今的雲南西北部以及貴州全境。

秦並未對西南用兵,據周武王賜封巴為「宗姬(宗祖)之國」,並定「秦不犯巴」之盟約。但「頗置吏焉」,也就是說要設置官吏進行統治。秦之時已對西南設置郡縣,雖史無所考,但據考古學家分析,秦在其西南地區設置郡縣是肯定的。既有郡縣設置,並輔之以官吏以管理,這就標誌著西南夷在秦統一後正式歸入全國統一的行政系統,或者說西南夷地區實際上已歸於秦之領土。秦帝國統一後,始皇帝簽署的第一項龐大工程就是「馳道」。馳道修建對當時的秦帝國來說是必須也是必要的。因為秦帝國的中心咸陽所在地關中平原地處西僻,而作為中央政府所在地,在當時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無疑會阻礙中央集權政府對各地的控制力,這對一個龐大的帝國來說,是會威脅到根本安全的,何況當時六國剛收服,人心不穩,皇帝的威儀無法及遠,更是影響秦帝國的統治力。為了便於控制遼寬的領土,也為了皇帝的威儀恩澤遍布四方,更為了加強各地的物資交流,修建馳道勢在秦帝國建立後的必然。當時始皇帝下令在中原地區修建的馳道主要有三條,都是以咸陽為中心,成扇形狀輻射,有效的連接了中原各大要點與地區。一條馳道北向,通內蒙,此道又名直道,目的是為了加強與北方地區的聯繫,也為了對北方用兵的需要。第二條馳道東向通今山東、河北海邊,這條馳道是秦最主要的馳道,該馳道的修建,秦帝國就可以更有效的對五國舊地加以安撫與統治,並將整個的黃河文明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第三條馳道南下巴蜀,經兩湖而達吳越,也就是楚之故地。當時開築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征南越的秦軍物資供應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通糧道」,軍馬未動,糧草先行,軍事行動打的實際上是後勤仗。始皇帝要打贏這場陷入人民戰爭的戰爭,必須要有強大的經濟力支持,而關中及中原地區的經濟力要通過輾轉運輸到嶺南才能體現出來,「馳道」的建設也可以說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軍事需要。這第三條路也正是秦滅楚的重要軍事通道,其中,有部分道路竟然是重複使用了古代「南方鹽丹之路」——一條以重慶酉陽桃花源及彭水郁山古鹽都為核心、真正開啟華夏歷史文明、創造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良諸文化、金沙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的遠古文明之路。而且,這條路也正是咸陽侯生、盧生等儒生(方士)趁機逃往酉陽大酉山之石穴避讀的唯一通道。

因此,我們在研究酉陽、桃花源、大酉洞、二酉洞、伏羲洞、三十七洞天、大溪考古、里耶秦簡、鍾靈山、不周山、西山、丹山、郁山等地方的同時,還需要對鏈接東西方文明的「南方鹽丹之路」,進行系統的深入研究,力爭把一個完整版「書通二酉,學富五車」的「東方伊甸園,酉陽桃花源」王道聖道人文景區,特別奉獻給每一位有緣人。

無論如何,歷史均由強者撰寫。秦皇坑儒,漢武尊儒,千秋是非,各有選擇。儒生避秦,尋訪入酉,太古藏書,世代佳話,長生不老!

同時,我們相信:隨著酉陽諸多歷史之謎被破解,將會有更多的方外高人一如「咸陽儒生」那樣,千里迢迢尋路而來,酉陽桃花源文化旅遊必將迎來又一個偉大的發展時期。

2012年9月26日於重慶


推薦閱讀:

《帝都咸陽》解說詞*第四集 不朽之根
咸陽塬上西漢帝陵分布圖
咸陽清渭樓
咸陽城東樓*

TAG:術士 | 咸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