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 | 環武漢—最典型的單核城市群
小Q導讀:討論過長三角、珠三角後,本期大數據讓我們把目光轉向華中的武漢城市群。
文/克而瑞研究中心 數洞里的歐尼
區域經濟發展一直是國家發展規劃中的重點,討論過長三角、珠三角後,我們把目光轉向華中的武漢城市群。對於武漢城市群,我們最熟稔的莫過於武漢。說起武漢,我們會想起武漢的熱乾麵,武大的櫻花,光谷,以及武漢的工業,而對於城市內群的其他地區,最深的印象可能就是「黃岡真題」了吧。
從地理位置來看,環武漢城市群是以武漢為中心,輻射包括荊州、荊門、襄陽、宜昌在內的12個城市,其中武漢與其100km距離內的8個城市形成了武漢城市圈:從GDP來看武漢的經濟領先地位十分顯著,2016年GDP達到1.19萬億元,超過了其餘8個城市的GDP的總量,城市群經濟發展差異巨大。排名第二位的宜昌的GDP為3709.36億元,僅相當於武漢的三分之一。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武漢依舊獨佔鰲頭,可支配收入達36436元,圈內其餘城市均不足30000元。客觀的說,武漢相比長三角城市經濟、人口優勢雖不明顯,但相對於城市圈內其他地區還是無可匹及的。
表:環武漢城市群經濟情況及商品住宅成交均價
01
武漢配套密度遠超城市群其他城市
從配套總量的集中度情況來看,武漢作為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總配套服務數量17.14萬間,占環武漢城市群配套總量的36%;其次,襄陽和宜昌的配套總量分別為4.5和4.1萬間,三個城市合計佔比超過50%。
在配套密度方面,武漢的配套密度位列城市群內第一,每平方千米有20.17間配套。鄂州和仙桃分別以9.97間/平方千米和5.48間/平方千米的配套密度位列第二、三位,其餘城市的配套密度均低於5間/平方千米。鄂州在地理位置上緊鄰武漢,不僅是旅遊城市也是「冶金之城」,且地理面積小,因此配套密度相對其他城市而言較高。此外,仙桃作為湖北省僅有的三所省直管市之一,在2016年是全國百強縣市,經濟基礎較好,配套密度位列第三位。武漢城市圈內除武漢外的其餘8所城市的配套密度為3.29間/平方千米,而荊州等4個城市的配套密度為2.20間/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武漢相對周邊城市的發展優勢非常顯著。
圖:環武漢城市群生活配套總量情況
02
城市群餐飲消費差距較小
環武漢城市群的餐飲配套中,武漢的餐廳數量仍舊高居一位,且餐廳佔比為32%。黃石、襄陽的餐廳占配套設施的比例分別為34%和33%,比武漢略高。除這三個城市外,其餘城市的餐廳佔比均值約為22%,相對偏低。
從消費均價來看,武漢作為省會城市位列第一,人均消費38元/人,但領先並沒有太多,餐廳比例相對較高的黃石和襄陽的人均消費分別為27元/人和30元/人。整體來看,城市群內所有城市的人均消費均在25元以上,除武漢外,其餘城市的人均消費價格分布在25-31元間,城市之間的消費差距相對較小。
圖:環武漢城市群餐廳數量/其他配套數量/餐廳人均消費情況
03
武漢,長江中游城市群最「一枝獨秀」的城市
環武漢城市群與江淮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共同組成了以武漢、合肥、南昌和長沙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將環武漢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作對比。儘管各中心城市在本省的城市群中都是發展重點,但武漢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國家級地區中心城市,《武漢市人口專題研究》提出,2030年武漢人口最多可達1700萬。從配套總量上看,武漢的配套總量僅次於長沙,為17.14萬間,是環武漢城市群內第二名宜昌的4倍左右,是最後一名天門的38倍,明顯優越於武漢城市群內其他城市。再從配套密度來看,武漢的優越性更加得以體現,其配套密度為20.17間/平方千米,位居長江中游城市圈中首位,比第二名長沙高出4.6間/平方千米。
經濟總量差距更大、更多的就業機會、城市規劃地位更高、配套數量更多密度更高、消費水平與周邊城市相對接近,共同鑄成了武漢的發展優勢,也使得武漢在省內的「一枝獨秀」地位更加鮮明。
圖:環武漢城市群與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配套情況對比
04
城市群人口向武漢遷徙,孝感、黃岡遷入量最高
從環武漢城市群人口的遷徙流動來看,以2017年春節的最後一天法定假期為基準,城市群人口外遷第一目的地即是武漢,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武漢在該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此外京滬穗深等一線城市也是城市群人口外流的主要方向,合計佔比達到37%。
具體來看,武漢市近年來流動人口持續增加,2016年常住人口比戶籍人口多增長了11萬人。從騰訊位置大數據上可以看到,城市群內所有城市的第一遷徙目的地均是武漢。17%的外遷人群流向了武漢,其後是深圳、北京、廣州、上海四個一線城市,佔比均在8%以上,而孝感、黃岡、荊州等省內大市均不超過4%。
孝感、黃岡與武漢間的人口遷徙最為頻繁,分別有22%和26%的遷出人口以武漢為目的地。先一步建成通往武漢的城際鐵路,更是大大加速了這兩座城市與武漢的人流往來。騰訊大數據顯示,孝感和黃岡至武漢的遷徙指數 分別達到了42.3和43.1,作為對比,同日蘇州到上海的遷徙指數只有34.0,武漢對於這兩座城市的人口吸納效應可見一斑。克而瑞調研數據顯示,在2017年武漢的外地客群中,孝感、黃岡合計佔比約為23%,是武漢外地客群的最主要來源。
圖:環武漢城市群城市外遷人口主要流向城市
總體來看,武漢的區域發展優勢異常突出。儘管國家出台政策大力發展區域經濟,武漢到周邊城市的距離在快速拉近,與武漢聯繫緊密的孝感、黃岡等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承接武漢的輻射利好。但不論是從經濟總量、就業機會、城市建設還是配套發展進行比較,湖北省內其他城市均與武漢差距甚遠,再聯繫武漢的地區中心城市定位和人口現狀來看,在200萬左右的人口凈流入規模、1077萬的人口總量基礎上,武漢市人口總量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間。至少在近五到十年的時間裡,武漢仍會是湖北省乃至長江中游城市群最值得看好的城市。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數據評估員
※好戶型的數據標準,史上最詳細!
※Hive數據類型轉換
※今日數據行業日報(201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