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前門到後海遷的不只是招牌(06.8.4)

前門拆遷,深藏在衚衕里的各路京味小吃像山林著火後的動物,一股腦被趕了出來。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將其串成一串,在後海另立新張。京味小吃被打包經營後,更像是一個景點,成為迎合外國朋友的噱頭,如在鋼筋水泥催逼之下的京味文化。 清朝末年誕生、公私合營時期歸公或消亡、改革開放復出卻難尋昔日風采——這些北京小吃大體上走了相似的路線,將來,它們的發展方向又將如何?各家小吃掌門人都在思考:後海能不能成為復興「北京小吃」征途的一個起點所在? 後海「九門小吃」開業已有月余,在這個面積為3000平方米的仿古建築中,具有上百年歷史的11家「北京小吃」重新開業:「爆肚馮」、「年糕錢」、「月盛齋」、「羊頭馬」、「恩元居」、「豆腐腦白」、「德順齋」、「乳酪魏」、「小腸陳」、「茶湯李」、「門框褡褳火燒」,各家掌門人的想法相同:重振「北京小吃」的威風,但是,這件事能不能做到,還沒有定論。 在11家北京小吃中,「爆肚馮」、「戶部街馬記月盛齋」、「瑞賓樓」是剛剛從前門廊坊二條衚衕遷居到這裡的。2006年3月,當他們告別前門廊坊二條衚衕的時候,記者曾經和他們進行了一番對話,當時,除了無奈與不舍,他們已在等待後海「九門小吃」的開張。如今,他們將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後海孝友衚衕的那座仿古建築上。 2006年3月,前門廊坊二條衚衕,三三兩兩的遊人舉著相機,專程到這裡記錄歷史的時刻,不遠的將來,這裡將化為烏有。而將隨之消失的除了老式衚衕建築,還有「爆肚馮」、「戶部街馬記月盛齋」、「門框褡褳火燒」3家遠近聞名的百年老字號北京小吃店。 正如「爆肚馮」當家人馮廣聚老先生所說:「就是這被稱為『一線天』的門框衚衕捅破了天,這裡是北京傳統小吃的起源地。」而如今,百年滄桑,門框衚衕風光不再,能夠覓得蹤跡的,恐怕就只有廊坊二條衚衕僅存的3家「百年老字號」了。 2006年2月17日,《北京市城市建設項目拆遷公示》在廊坊二條衚衕赫然貼出,3家老字號無一倖免。「這是誰都沒辦法的事。」「戶部街馬記月盛齋」掌門人馬國琦老先生滿面實在。 馮廣聚:21年中的焦慮 「要求我們最多只能堅持到3月30日。」2006年3月24日,坐在前門廊坊二條衚衕「爆肚馮」店鋪的窗前,「爆肚馮」第三代傳人馮廣聚老先生向記者述說自家的營生。店鋪不遠處,「月盛齋」和「門框褡褳火燒」都已經貼出了「拆遷停業」的條子。 註定,「爆肚馮」將成為廊坊二條衚衕3家老字號中最晚停業的一家。 在「爆肚馮」,兩層的門面,一層主要賣爆肚,二層還經營火鍋。說話間,還有客人從樓上吃了飯下來,和店主熱情地打招呼,看得出來,那是老主顧。 74年間,馮老先生的主要活動範圍沒有離開過前門大柵欄地區。說起這段跨越70年的歷史時,他的口吻中分明帶著驕傲:「我出生在同仁堂後門,到會走的時候搬到廊坊頭條的小衚衕里。對這個地方我太熟悉了,這個地區的老字號我都能回憶起來,這裡的歷史是積澱出來的。」 馮老先生回憶,想當年,門框衚衕原有20多家小吃,而經常光顧的大都是文人墨客、社會名流,「當時門框衚衕那香味,別提了,從大柵欄就能聞到。」 上世紀40年代,馮廣聚老人只有10歲的時候,開始跟自己的父親學習製作爆肚。當時,馮家的小店已經開在了門框衚衕的南面,已經真正成為門框衚衕眾多名小吃中的一號:「當時學做爆肚,根本也沒想著怎麼把它傳下去,實際就是為了生存。」 「做爆肚的大體過程,得先到屠宰場買肚子,取回來粗洗、精洗,洗完了裁,裁完了切,切完了爆,爆好了蘸著作料吃。」如今,馮廣聚老人說起這些來駕輕就熟,而從公私合營到1985年,20多年的時間,馮廣聚老人與爆肚的製作過程生疏了。 1985年,改革開放開始。在儀錶機床廠做了將近30年車工的馮廣聚老人決定把自家的爆肚生意重新撐起來。於是,在廊坊二條衚衕,「爆肚馮」的店面出現了,而且,這一干就是21年。 「爆肚馮」重新開張,名聲在外。遠道而來的客人中,不少華僑都在詢問馮老先生:「原先在門框衚衕這邊的那些小吃都哪去了?」面對眾多疑問,馮老先生無法回答。於是,在21年時間裡,馮老先生一直致力於一件事:尋找北京的老字號小吃。從2003年開始,馮老先生與現任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會長侯嘉先生取得聯繫,一點點將尋找、復興北京老字號小吃的事情推進。 因為馮老先生祖居前門地區,附近許多小吃的傳人都是他自幼的好友,於是,這些老字號的身影慢慢清晰了。此次,在後海孝友衚衕開張的11家北京小吃中,大部分都源自門框衚衕。 馬國琦:終於可以「再戰」 2006年3月21日,「拆遷停業」的字條已經貼在「戶部街馬記月盛齋」窗口。那是這家老店在前門廊坊二條衚衕營業的最後一天。 「要求我們月底前必須離開。把這清理了,我也少塊心思。」「月盛齋」第六代傳人馬國琦老人坐在不大的店面中,用語言和這個經營了5年的店面告別。當然,除了告別,他還有憧憬:「養精蓄銳,準備再戰。」「再戰」所指的正是此次在後海的重新開張。 儘管,「戶部街馬記月盛齋」的故事從光緒年間已經開始譜寫,200年風雨,「月盛齋」的牌子幾易其主,總算在斷續中重新回到了馬家人的手中。1993年開始,馬國琦老先生決定重振「月盛齋」旗號。而真正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要從1999年「五一」長假說起,那時「大柵欄」的第一個旅遊購物節上,「戶部街馬記月盛齋」重新回到了前門地區人們的心中。到2006年,6個年頭裡,馬老先生對前門的小鋪面充滿了依戀。 「春節前聽說要拆遷,春節期間就聽說『二條』也要動,當時還真有點失落的感覺,好像要天塌了,買賣剛剛見到效益,剛剛有了起色,人氣在慢慢提升,如果要重新找回這種狀態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當時的馬老先生開始等待,等待6個月,後海的小吃城會是一個什麼樣子? 尋回五十年前的招牌 並非所有的北京小吃都能如「爆肚馮」、「月盛齋」那樣幸運,失而復得,繼承祖業。否則,就不會有近70%的北京小吃到如今都下落不明了。「恩元居」就是其中一個。從當年朱家衚衕的「恩元居」,到如今後海「九門小吃」的「恩元居」,其間,跨越的時間是50年。 2006年6月的一個傍晚,前門大柵欄地區朱家衚衕的一個普通民居小院里,「恩元居」第一代傳人馬東峰先生的長子馬振國老先生向記者悉數家中的歷史。 恩元居,20世紀30年代到解放後,在前門地區朱家衚衕鼎盛一時,主要經營北京小吃「炒疙瘩」。然而,隨著公私合營的開始,「恩元居」這個名字消失在北京人的記憶中。時隔50年,「恩元居」參與到後海「九門小吃」中,重新尋找當年的老字號。 提起「恩元居」的歷史,馬振國老先生倒背如流。1904年父親到北京學徒,後來到臧家橋穆柯寨學炒疙瘩,自己又在朱家衚衕開店,用醬油取代原來的黃醬,以及各種改良,馬老先生都記得一清二楚。 然而,遺憾的是,1956年公私合營後,「恩元居」被併入宣武區飲食公司,馬家從此與「炒疙瘩」的營生絕緣。隨著時代變遷,在北京,「炒疙瘩」這3個字已經越來越被人們遺忘,年輕人中很少有聽說過這道小吃的了。 50年來,馬老先生一直希望能有個機會,把父親一手創下的祖業重新振興起來,但是,由於種種困難,他覺得自己勢單力薄,不得不放棄。即便如此,馬老先生卻喜歡自己在家裡用「炒疙瘩」款待親朋好友,從和面到揪疙瘩,從煮疙瘩到配調料,馬老先生從來沒有放下父親傳下來的手藝。 2005年,「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會長侯嘉先生找到了馬老先生,請他出山,一起在後海將11家北京傳統小吃捆綁推出。這與馬老先生之前的想法一拍即合。馬老先生準備帶著女兒、兒子一起到後海乾這個買賣,希望手藝不會失傳。 這次到後海那邊重新開張干「炒疙瘩」,馬老先生說:「不為掙錢,就是想讓更多人知道『恩元居』,知道『炒疙瘩』。」按照和小吃協會的商議,馬老先生準備將「炒疙瘩」製作得更加精細,使客人能夠吃出感覺。 觀點交鋒

捆綁發展才是出路 侯嘉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會長

「北京小吃」的鼎盛時期,在歷史上有兩次,一次是在明清時期,剛剛發展的時候,第二次在公私合營後,20世紀50年代,國營的北京小吃被百姓認可。但是,後來,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洋快餐進入中國市場,「北京小吃」由於環境衛生條件、沒有創新等問題受到了衝擊,由此,小吃逐漸走向消失。有數據可查,公私合營10年後,北京丟失的老字號佔總數的70%。 我們從3年前已經在著手將這些小吃資源整合在一起。之所以要做這樣一件事,是因為北京傳統小吃是北京城的一個重要符號,它代表了北京特有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全國小吃行業中,南京有夫子廟、上海有城隍廟、天津有食品街,而北京是首都,也是古都,有很多種具有上百年歷史的小吃,到現在卻沒有一個品牌,的確是一個遺憾。 歷史證明,北京傳統小吃完全按照家族式管理,單打獨鬥式的發展模式都未能突破發展的瓶頸,所以,這次我們希望在「捆綁發展」的基礎上,引進科學的管理理念,比如數據化管理、統一培訓員工、促成文化交流活動等,將北京小吃推向連鎖發展的軌道,只有這樣,才能使北京小吃的品牌不僅在北京站住腳,而且能夠走出北京,甚至中國。

脫離原貌前途難料 楊大元民俗學家

後海新建的「九門小吃」定名為「小吃宴」,感覺頗像郭德綱在前門擺下的「相聲大會」,都是想留下一些老北京的玩意,境遇也基本相同。據檔案館查證,清朝末年開始興盛的北京小吃高峰時曾有600餘種,但如今留下來的還不到100種。而在這100種之中,現在年輕一些的北京人又能叫出幾種? 目前定位太高和完全指望外國遊客來挽救北京小吃是不現實的。老北京傳統小吃因其地域與風味的特色,最忠實的消費群還是那些中年以上、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老北京人,當然慕名而來的境內外旅客也是客戶群的一種補充。 另外,傳統小吃的差別化是不同文化符號的表現,它帶有異域的風格和吸引力使人好奇。現在的捆綁經營模式中,入駐的每家小吃都將有統一的形象,如統一服裝、商標等,為了更加國際化,每家的每個食品都實行數據化管理,每份食品的油、食鹽、糖等的用量全部按標準操作。用工業化的方式使它們同質化會減少這一產業的競爭優勢。 總體上講,現在的「小吃宴」在價格上、定位上、管理上,都在脫離傳統小吃的原生態,希望這是傳統小吃需求出路的有益探索,而非一次尷尬的鬧劇。

推薦閱讀:

文化古都:後海名邸醇王府
關外透支明顯 後海已現虛高
《北京後海的廣化寺(原創)》——疏桐
後海 南鑼鼓巷
三亞最驚喜的景點:隱秘的後海村,不去你就可惜了

TAG:後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