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宮頸癌臍部轉移一例

宮頸癌位居發達國家女性最常見癌症類型第十一位。其生物學行為多為直接侵犯周圍解剖結構、或通過淋巴管及循環系統遠處擴散。血行轉移一般導致骨、肺、肝臟受累,而淋巴道擴散一般首先累及髂內、閉孔淋巴結,其次為子宮旁淋巴結。

文獻報道宮頸癌確診至出現皮膚轉移的間隔期平均為 16.9 個月,而皮膚轉移很可能意味著宮頸癌進入快速進展期。此前曾報道宮頸癌出現皮膚轉移是終末期事件,確診至死亡的時間間隔為 3 個月。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醫學院的 Yeung 教授等在 2015 年 10 月的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 Case Reports 報道了一例宮頸癌轉移至膽囊切除術臍部切口的病例,為大家詳細介紹如下。

患者女性,52 歲,因尿失禁、排尿困難、肛門墜脹 6 周入作者所在醫院急診。此前曾門診行環丙沙星治療,癥狀無改善。內窺鏡檢查見宮頸處有一外生性腫瘤,雙側宮旁增厚。

腹腔、盆腔增強 CT 檢查,見宮頸處 5.8 cm × 5.7 cm高密度腫物,伴左宮旁、左輸尿管受累,導致腎盂輕度積水,左髂外可見兩枚病理性腫大淋巴結(圖 1)。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測 HPV-16陽性;宮頸外口活檢結果為宮頸中分化浸潤性鱗狀細胞癌(圖 2)。

圖 1. 患者治療前 CT 掃描,上方兩圖示宮頸處原發腫物;下方兩圖示左側髂外淋巴結腫大

圖 2.(A)宮頸腫物組織學切片,見低分化癌細胞巢浸潤性生長,細胞核多形性、細胞界限清晰。可見大量核分裂及單個腫瘤細胞壞死。(B)HPV 替代性標記物 p16INK4a 在腫瘤細胞呈瀰漫性強陽性,胞質和細胞核著色

該患者診斷為宮頸 IIIB 期(T3bN1M0)HPV 陽性鱗狀細胞癌,行 PET-CT 檢查確定分期,見臍部有一攝取增強灶。影像學提示臍部有一約 2 cm 的增厚區(圖 3),考慮為肉芽組織、既往感染、甚至可能為腫瘤種植,但後者可能性極小;建議活檢。

圖 3. 圖示前腹壁臍部 PET 檢查陽性。左側為軸位重建,右側為矢狀位重建進一步問診,患者此前曾經臍部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因此考慮為瘢痕組織炎症所致。

經綜合評估,計划行全盆腔野放療,單次 1.8Gy,總計 45Gy;盆腔雙側壁及影像學陽性的淋巴結加量至總劑量 61.2Gy。四周放療完成後,再次評估以考慮進行腔內近距離增強放療。放療期間加用治癒劑量的順鉑化療。

開始體外放療四周後,患者出現疝所致的臍周疼痛。因為患者此前 PET 掃描見臍部攝取增強,因此將病例轉至婦科腫瘤小組會診。

會診意見為手術切除該腫物。術中見臍下一處 3 cm結節,累及筋膜;病理檢查為轉移癌,符合低分化鱗狀細胞癌(圖 4)。免疫組化證實腫瘤細胞 p63 瀰漫性核陽性、p16細胞核及胞質強陽性,符合宮頸原發的轉移性鱗狀細胞癌。

圖 4.(A)臍部腫物代表性組織學切片,見癌細胞巢生長於緻密纖維性間質內。形態學與宮頸原發腫瘤處細胞(圖 2A)一致。(B)免疫組化 p63 染色,證實惡性細胞為鱗狀細胞來源。(C)免疫組化 p16INK4a 陽性進一步證實惡性細胞來源於宮頸

綜合上述資料,上調該患者分期為 IVB 期(T4bN1M1),但由於患者化療及放療已經幾近結束,因此仍完成了放化療。臍部腫物恰好位於 18 個月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臍部入口處。

該例十分罕見:轉移部位為宮頸癌確診前 18 個月時無關手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癒合的創口處。據作者查閱文獻表明,宮頸癌臍周轉移僅有一例發生於宮頸癌手術治療後的報道。

本例的獨特之處在於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及轉移灶切除這段時間間隔內未行任何手術。推測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時微小病灶種植到臍部切口所致。

編輯:張秦溪

推薦閱讀:

EBCC-11︱乳腺癌寡轉移的局部治療
《愛情呼叫轉移2》雷人台詞中英雙語
成文武教授:複發轉移忌焦慮,「發物」陷阱是誤區
腫瘤康復期更要防複發和轉移

TAG:宮頸癌 | 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