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麗霞:藏在心底的一抹鄉情 | 原鄉文學獎徵文(散文)

藏在心底的一抹鄉情

王麗霞

清風,明月,話團圓。每到中秋,我總會回憶起兒時過中秋節的情景,像一壇窖藏多年的老酒,綿長醇厚,回味無窮。那時中秋節的氣氛,是從做月餅就開始了,家家戶戶都備足材料,精選的白面、紅糖、素油是必不可少的,講究點的人家還會備點花生米、葡萄乾、青紅絲,和紅糖、用烙餅搓成的末拌成餡,與現在的五仁餡堪比。媽媽勤勞賢惠,會操持家務,這些自是早早就準備妥當,等到中秋前幾天,抽出一天的時間開始做。記憶中做月餅的程序和操作是非常有講究的,單是和面就有比較嚴格的操作,面、油、糖和水都有精細的比例,油、糖的多少取決於個人的口味,但都有嚴格的上下限,低於下限的做不出月餅的味道,高於上限的會讓月餅成不了形。配好油、糖、水後,支起大鍋,燒開,攪勻,晾到適宜的溫度倒入盛好面的盆里,均勻的和起面。

接下來就是做餡了。用擀麵杖把事先烙好的餅搓成均勻的碎末,搓好末,再與紅糖、花生仁、葡萄乾及青紅絲拌勻,為了口感更好,再拌少量白酒,色、香、味俱佳的餡就做成了。包餡,擀餅,壓花紋,炭火上擱平底鍋烙,這一程序開始就是簡單的重複,但也是非常講究技巧的,包餡的多少,擀餅的薄厚都會影響月餅的味道和外形,火侯更是必須要掌握好的,一撂撂月餅不斷堆積起來,堆滿了豐收的喜悅,也堆滿了對來年一切美好的希望,成為許多年以來我對中秋節的又一種感知,豐收,希望。

整個做月餅過程中,搓餡、壓花紋一般都是我的任務,從一開始的好奇嘗試,到後來的索然無味,已然成了我在做月餅過程中必須參與的程序,也每每受到爸媽的表揚,以致於我堅信自己操持家務的韌勁就是那時做月餅練就的。

做好的月餅晾涼,放入事先準備好的罈子里,放上幾顆蘋果,封存幾天後,散發出醇香味道,成為那時物質並不豐腴的農村整個秋天甚至冬天無以替代的美食。媽媽做的月餅因餡多味美形狀好看自然得到親戚鄰里讚賞,這種讚賞來自於親戚鄰里之間年復一年相互贈送月餅的過程中。送月餅是我和弟弟樂於完成的任務,姐弟倆奔跑在鄉間小路,穿梭於村頭村尾,將媽媽事先包好用細繩捆住附上一小塊紅紙的月餅,送給近親,友鄰,或三個,或五個,傳遞相互之間最淳樸的祝福,最真誠的禮尚往來。

雙牛是村裡的殘疾人,眼盲、略有智障,有時愛耍無賴,自幼父母雙亡,與弟弟二黑眼相依為命,二黑眼靠自己算是娶妻成了家,但日子過得非常緊巴,年年送月餅,媽媽總也不忘給雙牛包上一份,村子裡大多數人會給他送去幾個月餅,默默傳遞對於殘疾人的愛心。我對雙牛是好奇加害怕,生怕他會揮舞髒兮兮的手追打,於是送月餅進屋就是弟弟首當其衝,我則站在院子中間靜觀動態,不過大多數時候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雙牛有時還會拿出幾顆別人送他的糖果給我和弟弟,咧開嘴笑。

如果說做月餅、送月餅是「台下十年功」, 那「台上十分鐘」便是中秋這

一天了。中秋正值農忙時節,但到了這天,各家各戶都會備上一頓豐盛的午餐,遇上豐裕的年景,村裡總有幾戶人家宰一隻羊,張家五斤,李家三斤,一隻羊可供應好幾戶人家,不需付錢,而是在冬季自家宰羊後如數歸還,約定俗成,勿需討價還價。八月的羊體壯膘滿,正值味道鮮美時,整個村莊里瀰漫著濃濃的肉香味,打場的場面堆滿成垛的莊稼,孩子們嘴裡或啃著蘋果,或嚼著月餅,老人們臉上笑盈盈的,一派豐收的景象。

到了晚上,各家各戶都會在院子里支起桌子供月亮,月餅、各色水果、西瓜等等,西瓜用小刀刻成花籃狀,瓜身刻上"中秋快樂」等字樣,只等那一輪明月升起。記憶中那時的月亮特別大,特別明亮,皎潔的掛在天空,我也常常會靜靜坐在院子里,托起腮幫,仰望天空,尋找玉兔的影子,想像嫦娥的樣子。

告別鄉村生活已多年,城市的高樓林立,燈火輝煌,看不見皎白的月亮,聞不到炭火烙月餅的味道,隨著通訊網路的迅速發達,中秋節在朋友圈發個祝福,各種群里或搶或發幾個紅包,增進彼此的溝通交流,成為一種新的過中秋的方式。無論時代怎樣變遷,中秋節團圓是不變的主題,而我也獨愛家鄉的那輪明月,在心底藏一抹鄉情。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

精選散文閱讀: 心繞牽牛牆
在散文中散步
因為多看你一眼(抒情散文詩)
優美散文欣賞—— 詩意教壇情未了

TAG:文學 | 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