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內在規定
(李艷:東北師範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和發展30多年的歷程中,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捍衛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拓展學科領域,切實提高實效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貢獻。然而,在國內外日趨複雜的形勢下,各種利益、價值觀念、錯誤思潮相互疊加,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價值理想和精神追求,干擾主流思想輿論導向,出現了話語權問題,更為重要的是某些人以各種話語方式攻擊馬克思主義,顛覆其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使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問題凸顯。這就成為當前乃至今後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歷史生成
從本質上講,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與中國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直接相關,堅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立場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毫無疑問,體現和反映國家意識形態話語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徵,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通過形成話語體系,實現由社會觀念向個體意識轉化的主導權和影響力,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主要渠道。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性實踐不斷證實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內在歷史文化邏輯。其包含如下歷史文化基因。
展開剩餘94%第一,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具有歷史文化的時空機會。近代以來,中國處於現代西方文明的包圍和刺激之中,曾試圖通過向西方國家學習,走向「現代西方文明」。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歷史文化條件,使中國並未出現一個獨立、強大的民族資產階級,這就註定了中國不能通過走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而實現現代化。這為我們選擇馬克思主義提供了時空機會。
第二,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具有歷史文化的革命機會。在中國為什麼選擇馬克思主義之問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文化事實需要我們考慮,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革命性與中國革命的歷史契合。以實踐為基礎的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特徵。實踐是馬克思主義最為重要的概念,以往哲學,從笛卡爾到康德、再到黑格爾都把實踐主要當作倫理學概念,而馬克思則從「解釋世界」轉變到「改變世界」,並與人類解放內在地關聯起來,重新規定了實踐的內涵,解答了「人類解放」的客觀歷史條件問題,使之成為科學的概念。這種實踐原則所包含改造世界的革命思維、創造意識和批判精神,恰好與中國歷史中變法圖新、革命圖強的文化精神氣質相契合。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變革思維與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內核之間存在一種會通共生的界面,尤其是在近代經歷了鴉片戰爭、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尋求變革的迫切需要在內在文化心理上契合革命精神,交織著對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西方各路社會思潮的甄別,這是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獨有的文化機會。
第三,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具有歷史文化的發展機會。現代化作為人類歷史演進過程中一個特殊階段的世界歷史現象,包含商品元素的市場經濟特質的進步與擴張,決定了其由地域性文明向世界性文明發展的內在張力,形成了一種「普遍化」趨勢。中國的現代化過程,離不開對「現代西方文明」的參照。馬克思對現代西方文明進行了徹底揭示,不僅對西方世界尤其對中國都具有現實意義。中國只有依靠馬克思主義才能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才能在革命實踐中獲得發展,才能在世界觀、方法論中找到出路,才能在馬克思主義「化」中國文化傳統,實現傳統的現代轉化中,對西方經驗進行借鑒與消化。馬克思主義能夠使中國走向世界,形成中國的發展道路,這是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特有的發展機會。
第四,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具有歷史文化的大眾機會。在中國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過程中,一直存在不同聲音,懷疑也好,反對也罷,都沒有改變這種選擇,根本原因就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有最佳結合點。中國實際因其國情地域、文化傳統等各個要素的綜合作用,使馬克思主義必然在中國形成具有其特色的表現方式。這種表現方式最主要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完成了在革命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智慧地運用到一種整合中,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求變」的實用思維與廣大民眾改變現實的集體性意識成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和底層大眾發生實質性的生活聯繫,「掌握」了群眾,而其他「主義」或「思潮」卻沒有做到。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成功之處在於「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①。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和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成為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突破口和動力源」②。而在今天,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在由「他者」成功地轉為本土化的過程中,不僅將其確立為國家意識形態,而且發揮著面向現代化、開放、創新的社會動員與精神聚集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直接表現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方面在於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關鍵在於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面向社會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開展靈活多樣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自覺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一元化引導大眾精神生活多樣化過程中,發揮集攏人心與凝聚共識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黨在新時期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馬克思主義一級學科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從1983年增設以來,學界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實踐要求、學科性質、時代內涵、內容框架、文化源流、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了深入研究。這一研究,在理論上是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面向大眾夯實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牢牢掌握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延續和深化;在實踐上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是否在新形勢、新挑戰中繼續有效的深度回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現實狀況及近期的理論成果表明:圍繞實現國家主流意識形態宣傳教育的頂層設計與當前各項工作相結合的研究。在突出主題教育研究中學者越來越關注與實際生活、本職崗位、青少年成長等相結合的話語銜接問題,探索「有效的話語(言說)方式」。在宣解中國理論、闡釋中國道路、表述中國實踐、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中,繼承和堅持已有行之有效的表達和言說方式,在體現意識形態的變革和話語轉換中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面對新情況,討論新話題,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系統化、生活化、具體性、融入性和功能性的問題,圍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型話語,牢牢掌握話語權。這些研究既有學科共同的理論旨趣、學科關切和研究共識,又有學者各自的指向、重點及特點,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話語權方面取得了奠基性進展。
(1)在學科的理論基礎上,從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用馬克思主義引領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大方向上,掌控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奠定學科的理論基礎。
(2)在學術研究的現實任務上,關注國家意識形態話語權的角度,提出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適應時代變化而重建話語權的任務。學科建設以文化軟實力、文化話語權為著力點,夯實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3)在創新的內核重構上,從關注中國意識形態調整的總體布局,圍繞創新,突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重構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對社會思潮的思想領導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4)在網路的主控力量上,關注互聯網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高度關注對於互聯網出現的傳播西方文化價值觀和消解馬克思主義影響力的狀況,保持高度警惕。強調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強化網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5)在文化的國際交流上,關注在與不同國家文化交流、交往和碰撞中,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跨文化比較研究。強調文化自覺和文化影響力,在學術研究中自覺用「中國話語」講透「中國故事」,奠定中國實踐與中國理論的話語權。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國際文化交往中的話語權問題。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內在規定
從學科角度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內在規定,顯然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為學理基礎。對於其內涵,學界比較通用的觀點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範,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實踐內涵、階級內涵、教育內涵。從這一基本內容出發,我們可以得到如下邏輯結果。
首先,從本質上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意識形態建設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屬性,決定了其理論和實踐性質。從思想政治教育史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始終要求圍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並轉化為大眾的自覺意識。中國近現代的歷史選擇和文化實踐直接體現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直接體現為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接受和內化,是中國人共有的精神基礎,它幫助中國人實現了由傳統文化向現代化的根本轉型,實現了在世界舞台上與資本主義對話。因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對資本主義進行了徹底的批判。中國人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重要的思想武器,就在於馬克思主義能夠幫助中國人走出舊世界,以先進的精神意識洗禮舊世界。堅持馬克思主義一直是中國意識形態建設的核心,掌握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成為意識形態領域鬥爭的焦點,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家意識形態成為話語權的本質規定。這是歷史規定、文化規定和發展規定:歷史規定是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話語權內在地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實質,這是由中國近現代歷史事實所決定的;文化規定是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屬性在於中國傳統文化通過馬克思主義躍進到現代,成為新文化形態,思想政治教育承載著文化傳遞和文化培育的作用,這就從文化角度內在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是文化主動權;發展規定是指馬克思主義引領中國人不斷接近先進思想,在從精神指向未來的基礎上邁入新時代,這就從創新發展的角度上規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是價值主導權。
其次,從功能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決定了其具有三個層面的功能:實現對國家意識形態進行宣解和傳播的功能;實現對大眾進行思想引領,形塑精神的功能;實現排除錯誤的干擾,維護社會建設的功能。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掌握群眾。「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ad hominem]。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④一種能夠掌握群眾的理論是那種能夠抓住事物根本的徹底性的理論。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有發揮理論動員群眾、理論掌握群眾的功能,才能產生一種聚攏人心的調節性社會力量,引導人們自覺實現理論所展示的生活前景。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堅持馬克思主義話語權,佔領主流思想陣地。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功能規定:對社會而言,話語權就是對中國意識形態形成宣解力、傳播力、影響力;對大眾而言,話語權就是對中國大眾實現精神的引領力、塑造力、共識力;對管理而言,話語權就是對各種錯誤思潮具有的回擊、控制、破解的能力;對生活而言,話語權就是對日常生活價值具有穿透力、主導力、維護力。綜合起來形成一種引導大眾前行的文化力量,這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砥礪。
再次,從矛盾角度上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三重矛盾關係:主流意識形態的要求與受教育者思想水平存在的差距,各種錯誤思想觀念和西方社會思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干擾與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力的相互制約,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與創新、繼承與發展、整體與個體、硬性與柔性之間的矛盾。這些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問題上,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探討以下重要問題。
(1)在研究的核心內容上,已有研究集中於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的理論探討與經驗性研究,而忽視了從話語權角度,探討如何通過理論的徹底性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權的研究,忽視了在「揭示」和「發掘」中國意識形態的發展中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研究。
(2)在研究的聚焦點上,僅僅給出原則性、指向性的話語體系建構,而未能真正基於回擊各種錯誤思潮甚至攻擊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而提出更有說服力的主導性話語方式,尤其缺少面向大眾、面向生活的話語轉換模式研究。
(3)在研究的具體問題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和效應性研究頂層化、表面化。從已有研究的現實狀況分析,未能真正從中國歷史、文化等社會深層背景及受教育者個體層面去探究話語權的建構路徑與形成機制,缺少相應的對策及實證研究。
我們今天講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就是在反映意識形態的變革和話語轉換中,實現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宣解、回答與闡釋新形勢下中國實踐的新課題,在確定的前提下討論新話題和說新話。目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有如下現實依據。
(1)黨的十八大以後,加強和改進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動權,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話語,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的內在依據。
(2)我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關鍵期,國內外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反映到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非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和宣揚西方資產階級價值觀等錯誤思潮,尤其是以西方文化價值觀為核心的話語,弱化和消解國家意識形態話語權,動搖思想政治教育的馬克思主義立場,不斷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意識形態話語權。這是進行其話語權研究的現實依據。
(3)作為黨的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是學科建設中一個關鍵問題,它關涉到黨的「思想領導權」、價值構築權、精神形塑權、教育引導權及學術話語權。從話語權角度看,學科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五花八門的所謂思想、主義競相發聲,尤其是西方蓄意製造的意識形態和學術割裂、顛覆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頗有市場,使馬克思主義在學術話語權上缺席,在大是大非面前迷茫,使學術研究領域成為西方思想的跑馬場。這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的學術依據。
(4)事實上,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在西方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範圍內展開(導致其失去自身的內在規定),也不能用滲透著「全球話語」「普世價值」話語及各種非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方式來放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關鍵在於學科在整體上還缺少特色的話語體系,形成有效的話語權。在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上缺乏在中國語境下由相互勾連的概念構成的話語系統,為宣傳教育給予必要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層面的話語支撐。這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的學科依據。
三、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自覺鍛造
馬克思主義話語權是當代中國一個不斷增強的文化主體意識,是一個包含未來、傳統、現實和世界的四重維度的時空把握,是一個融聚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國文化面向世界及全球化話語的文化歷程。緊緊圍繞意識形態傳統、意識形態創新、意識形態轉型的中國文化實踐,從話語權的主體自覺上準確傳達中國文化的現實,肯定而不是否定主導中國文化的意識形態「調整」和「定位」。建構在這種文化主體意識上的話語體系契合中國社會發展實踐與實際政治生活的價值選擇,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展開及實現的。因此,無論是基於實踐意義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探索,還是源於歷史文化的中國意識形態話語轉型,都是統合民族與世界、社會與個體、傳承與創新、現實與未來的一種文化實踐,是體現頂層設計的意識形態的一種話語權,這種話語權的實現路徑更是面向大眾、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的宣傳教育過程,所達成的理念共識和價值理想,是一種文化實踐的自覺意識。
1.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話語權的自覺鍛造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不僅是重要的現實理論問題,更是重要的文化實踐問題。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立場、觀點和方法構成話語權研究的根本前提,立足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精髓「實事求是」和我們黨「群眾路線」的基礎上,建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在理論和實踐上破解話語權的前提問題,破解自覺追求和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蘊含的價值理想的生成問題,破解煥發廣大青少年實現中國夢的宣傳教育融入問題。對繼承和發揚黨的理論宣傳與思想教育的優良傳統、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在當代中國的豐富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二,圍繞國家意識形態變革和話語轉型,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內在邏輯、實際價值和社會意義,表明話語權研究可以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構與發展保持一種研究範式上的必要張力,以會通社會思想文化超越由學科的「內在視野」所形成知識體制框架的潛在制約,使對學術問題的討論與思想視域的開啟堅持在中國現時代的文化中展開,形成接地氣的思想基礎。這種研究路徑所彰顯的張力將有力地對峙競相發聲的各種社會思潮,並加強深度引導、正確引導,在跟蹤分析、理性研判和有力駁斥中使任何以各種名義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話語權被有效遏制,堅定不移地以思想的力量支撐國家主流文化輿論和意識形態安全。
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建構依據上,著眼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徹底性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內在關係研究、堅守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話語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學理邏輯上,著眼於「通過學術話語權消解思想話語權,是今天西方意識形態對我國滲透的重要特點」問題的研究。就此,從學理上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文化觀念體系、主體話語結構、認知認同的話語特點、生活實踐話語邏輯(對話交流邏輯、傳播話語邏輯、接受話語邏輯);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實踐路徑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形成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轉型的研究。面向生活旨趣、傳播方式、大眾基點、融入任務、創新訴求實現話語轉型研究。
2.從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出發,進行有針對性的建設工作自覺鍛造
第一,自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理論鍛造。首先,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奠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基礎,是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力,打造出鮮明的話語權的必然要求;其次,自覺堅持意識形態話語權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自覺反映國家意識形態的要求、內容和指向,實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其意識形態定力,掌控社會的話語權;最後,自覺堅持社會主義價值觀是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根本,是自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形成其核心價值觀張力,佔領思想輿論的話語權。自覺進行理論鍛造的關鍵在於使思想政治教育從理論世界拓展到生活世界以及矗立其上的政治文化領域,在實際教育中能夠用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過濾概念、原理的非歷史性和思辨性,中國生動的社會生活實踐是理論的生命力得以延續的路徑或方式。一種理論不能融入現實的社會生活,必然為現實的社會生活所拋棄。這樣的理論只能是理論家頭腦里的思維樂律和意識活動,而不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把自身的本質力量對象化。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政治問題,也不僅僅是學術問題,而是一個基於中國社會發展現實的實踐問題,即理論如何呈現生命力,理論如何具有現實價值的問題。如果單純把學術與政治割裂開來,將理論與實踐割裂開來,斷絕與實踐的內在聯繫,那是學術研究的封閉自鎖。如果理論解釋只是從一種學術資源轉移到另一種學術資源,從一種思想語境轉換到另一種思想語境,迴避和繞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歷程及理論建樹,只能是以單純的學術性價值判斷將其限制在學術領域,而根本不能形成深入生活的話語權。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蘊涵著中國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智慧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思維向度,是面對諸多複雜問題活化馬克思主義精神的思想媒介,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精髓傳導到群眾心中的情感紐帶,是理論智慧向實踐智慧轉化的生活根基。在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認識、研究和理性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是通過教育實現理論掌握群眾的重要方式與從理論獲得實踐智慧和行動力量的現實基礎。如何從根本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對於這個重要問題的探尋與解決,是馬克思主義實現理論武裝群眾的重要前提與主題。因為只有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貫通理論與實踐的聯繫,以接地氣的方式傳播馬克思主義,才能形成抵禦各種風險和干擾的能力與駕馭力量。因此,在這種話語權基礎上形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文化邏輯、社會實踐思維、人民群眾觀念的解釋原則和傳播特點,也就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特質。
第二,自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主體鍛造。首先,尋求、建構、凝練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走向大眾教育的話語權,不僅需要研究範式的創新、實踐指向的學理闡釋和教育內容的中國語境以及起到學理支撐的學術切入點,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備理論的洞察力和把握實踐的穿透力。對馬克思主義當代意義的主體自覺既是社會主體的自我意識,也是民族文化的自覺選擇,更是廣大研究者主體自身對文化的自覺,也是研究者、教育者主動看待、理解自身問題的客觀要求。如果研究者對自己所持的心理和文化態度缺少必要的省思與審視,在研究中就難免出現一些混亂,在遭遇某種挑戰時就處於一種尷尬的處境。其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堅實功力在於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經驗、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現實生活方式以及中西方文化形態的現代碰撞、人類生存狀態的實踐特點進行理論自主性的追求及建構。為此要求研究者、教育者進行自覺轉換舊範式並探求以中國問題、中國實踐為契合點的新範式。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形態,應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語境中拓展深化,需要研究者、教育者主體自覺重審馬克思主義重要文本的現代解讀以及在此基礎上「返本開新」;自覺兼顧與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社會主義、西方文化和西方馬克思主義以及其他學術思潮進行深入的對話;自覺提煉中國意識形態中仍然葆有現實活力的歷史經驗與具有恆久啟示意義的價值主題;自覺重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具有中國氣質和中國精神的文化理路及語境。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主旨和實踐向度,體現中國學者在建構當代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態上的理性自覺。秉承這種理性自覺,為馬克思主義的現實闡釋進行學術特徵、時代功能與價值定位的理論規定,自覺關注必要的文化語境並探求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闡釋的學術結構新轉向。最後,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對主體自覺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其核心就是主體自覺的實踐旨趣:一方面是來自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結構,在「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關係中,更在於「改造世界」,變革中國,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才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真精神,這是主體自覺的實踐理性;另一方面是來自中國社會實踐的文化理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程就是凝聚中國智慧,運用中國人處理解決中國問題的獨特文化思路和文化判斷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集中體現了以文化理路關注中國發展的前途命運。以時代精神引領中國人審視世界的複雜圖景,以主流文化價值引導市場經濟建設的文化脈絡,這是主體自覺的實踐要求。上述雙重需要決定了主體自覺的實踐旨趣。
第三,自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創新鍛造。我們之所以在創新中尋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主要原因在於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如下現象:一味追求馬克思主義話語的原初性,忽視時代化、中國化的文化語境,削弱馬克思主義的現實性;專註於西方文化語境中所謂的「價值中立」,或以西方「馬克思學」、社會思潮中某些觀點肢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當代全球化、現代化為名,歪曲甚至反對社會主義價值觀;曲解列寧、毛澤東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通俗化,把通俗等同於庸俗;把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化、抽象化,脫離中國土壤,形成一些口號式、標語式的話語形式,這些都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再有,當代馬克思主義遭到的種種攻擊,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危機」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隱憂」,使我們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問題;也使我們意識到「學齋-學院式」「學術-專業化」「西化-他者性」都不是其真正出路;更使我們看清了在中國理解、認識、掌握馬克思主義,並非只在於「解釋世界」,而是「改造世界」「改變中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改變中國」的最偉大的實踐,成就了近現代中國的文化轉型,成就了當代中國「超越西方現代性」的文化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離不開這樣的文化歷史事實,離不開由此生成的中國文化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在於通過創新實現理論穿透實踐的闡釋,體現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文化中的連貫性。同時,還有更為重要的方面是,強調科學的意義在於不斷發現新事物、新問題;形成新方法、運用新方式;突破舊範式、舊約束;形成新標準、新規範。用新的科學共同體取代遵循舊範式的舊的共同體,科學發展就是新舊範式間的更替、科學共同體整體轉換的過程。改革開放極大地激發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先後出現了教科書改革、重新以學科角度理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再思考,文本-文獻再解讀再理解,與中西方文化思想對話,社會思潮研究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等多元視域與多樣範式。就此,研究範式呈現出非穩定性、非確定性、非整體性、非典型性的趨向,具體說來呈現如下特徵:從理論知識的角度看,反思傳統學科的體系架構,破除了教條化、公式化的理解;從思想資源的角度看,面向世界,尋求超越闡釋理論命題的傳統範式;從思想視野的角度看,對現代西方相關的主要流派和思想的了解和研究,遠遠超出了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從思想歷史的角度看,「史」與「論」相結合,通過深度探索、重新闡釋經典著作的本真意義,使馬克思的思想能夠超越歷史的時空,走向中國、走向當代;從思想現實的角度看,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反思、求證、創新的研究範式,形成回應西方文化思想、引導社會思潮、激活經典原理、切換學術主題的研究路徑。從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功能來看,研究範式的創新轉換是內在的必然,研究者能夠自覺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應有的基本規範、結構標準和價值取向,並以此來把握創新前提,分析問題、選擇方法、形成思維、確立新的研究結構、設計新的研究框架、創新研究內容,這些無疑將使思想政治教育煥發出勃勃生機,形成堅實的話語權。(編輯:寧友金 校對:耿春曉)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28頁。
②尹占文:《中國人為什麼接受馬克思主義:發生學的再思考》,《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年第3期。
③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0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毛澤東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習近平:《推動全黨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 更好認識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工作》,《光明日報》2013年12月5日。
[4]侯惠勤:《意識形態話語權初探》,《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年第12期。
[5]楊曉慧:《探尋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文化語境》,《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年第6期。
(文章選自《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年3期)
聲明:本文由入駐搜狐號作者撰寫,除搜狐官方賬號外,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場。推薦閱讀:
※建國初期到文革前,中國富人的生活體驗如何?
※埃德蒙·柏克的政治思想
※這條新聞《九一八事變84周年 竟有人在網上為偽滿洲國洗地》說明什麼現象?
※第6章 九紋龍身邊神一樣的對手
※福山:美國政治——衰敗抑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