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遊戲不是「兒戲」

遊戲,特別是「兒戲」,往往被喻為處事輕率,不認真。實際上,真正的兒童遊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方式。人們要改變世俗觀念,教育工作者要發揚遊戲精神。

3月16日,教育部長陳寶生在人大舉行的記者會上回應教育熱點問題,在談到發展幼兒教育時,指出要綜合治理小學化傾向。他說,好多幼兒園有小學化傾向,應當明確幼兒園的基本教學模式是遊戲模式,不是教學模式。

這一「明確」十分重要。遊戲是兒童的天性,幼兒的成長離不開遊戲。幼兒教育家陳鶴琴說過:「遊戲是兒童的心理特徵,遊戲是兒童的工作,遊戲是兒童的生命。」

幼兒通過遊戲獲得自由與快樂,並從中在情感、態度、認知、技能等方面獲得發展。對幼兒的教育必須與遊戲相結合。幼兒園的教育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以遊戲模式為基本教育模式,寓教育於遊戲之中。

然而,由於盲目的競爭,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在兒童教育上,家長與學校紛紛拉著孩子「搶跑」。低年級的小學生,要學會小學中年級的課,中年級的小學生,要學會小學高年級的課。三五歲的幼兒,則要把進了小學才要學的東西都學會。如此就如陳寶生部長所說,形成了幼兒園的「小學化傾向」。

這就違反了幼兒的成長規律,成了「拔苗助長」,看來是想讓「苗」生長得快些,反而損害了它的正常成長,甚至導致其萎縮枯槁。幼兒園屬於學前教育,基於幼兒離不開遊戲的天性,其教育模式只能是遊戲,「寓教於玩」,讓孩子們在玩耍娛樂中,接受到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幼兒園小學化傾向的出現,除了由於盲目「搶跑」以外,同時也因為「我們現在有一些幼兒園老師是從小學老師轉過去,沒有學過幼兒托育,把小學的一些教學方法帶過去了。」這說明,學業有專攻。加強幼兒教育,需要加強對幼師的專門培養。

不要小看「寓教於玩」,如何安排組織好各種自由遊戲與主題遊戲,既以趣味性吸引幼兒,又有啟示性感染幼兒,是大有學問的。我看過一篇幼兒園的教學文章,講如何讓孩子在遊戲里「玩中學,學中玩」,使幼兒樂在其中,不知不覺中心靈得到暢遊,心智得到成長,品格得到培養,深感幼教的水也很深,是需要專攻,而不可小覷的。幼教老師與大、中、小學老師一樣,是值得尊重的。

實際上,遊戲不僅對幼兒,對已經入了小學的兒童的健康成長,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十一二歲以下的兒童心理都是嚮往遊戲的。上海有一座小學鑒於孩子整天被學業、電視、電腦包圍,體質下降,性格內向,特意開展了「唱童謠,玩遊戲」活動,讓跳皮筋、踢毽子、木頭人、造房子、騎白馬等民間傳統遊戲重新走進了小學生的生活,使孩子們增添了濃濃的童年樂趣。

遊戲,讓兒童動了起來,也讓教育活了起來。孩子們在遊戲中,夥伴多了,心境好了,自然而然地培育提升了他們的人格與情趣。

遊戲,特別是「兒戲」,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喻為處事輕率,漫不經心,不認真,不嚴肅。什麼事如果被說成「兒戲」,就不會被看重了。實際上,真正的兒童遊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方式,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遊戲與童年、幼兒是「同義詞」。

兒童教育工作者要勇於發揚遊戲精神,而人們則要改變世俗觀念,不宜把兒戲看作「兒戲」。


推薦閱讀:

開一家200平米兒童淘氣堡樂園的費用是多少?
放牛

TAG:兒童 | 遊戲 | 兒童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