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黑社會全方位解析幫派發展史

香港黑社會前世今生 全方位解析幫派發展史

黑幫成員

洪門

有清一代,我國南方數省及海外華僑中活躍著一個民間秘密會黨——天地會,其名取意「一拜天為父二拜地為母」,會內則通稱洪門。

「志士仁人,不忍中原之塗炭,又結秘密團體,以求光復祖國,而洪門之會設也。何謂洪門?因明太祖年號洪武,故取以為名……始倡者為鄭成功,繼述而修整之者,則陳近南也。」

——陶成章《教會源流考》

早期洪門組織以反清復明為宗旨、政治色彩鮮明、民族意識強烈。康熙、雍正期間,人口劇增、耕地大減,無數農民破產流離異鄉,生活極不安定,遊民的生存備受威脅,精神上渴望歸屬於世俗共同體,於是三五成群,異姓結拜,「一人有難,大家相幫」,天地會應運而生。

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前,洪門在抗擊外國侵略者鬥爭中舉足輕重。辛亥革命後,洪門勢力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情勢下仍有發展,在維護平民經濟利益、開展某些經濟政治鬥爭中仍起到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它也日益淪為走私販毒、為非作歹的江湖惡勢力,成了大小軍閥、失意政客爭奪利益的工具。

1949年後,隨著破產勞動者失業隊伍的解體,天地會失去廣泛存在的社會基礎,大陸的幫會勢力逐漸消亡。

三合會

乾隆時期,天地會(洪門)組織基本瓦解、轉入地下。

19世紀30年代,由廣西邊陲至廣州一帶(包括梧州、肇慶和佛山),興起由團練、市鎮民團及村民組成的互保民間組織,均自稱洪門子弟。鴉片戰爭後,珠江水系民心思變,多股民間洪門武裝勢力形成反政府團體「三合會」,在兩廣發動「洪兵起義」。

不同地區三合會互不統屬,流傳歷史亦不相同。基於生活需要,形成各社團自保的局面,能力大的社團收取地方保護費,包括一切娛樂場所,如戲院、斗狗場、斗蟀場、賭館、麻雀館、妓院、大煙館等,都是他們收取保護費的對象。

早在道光年間,港英政府就應清朝要求,頒布《壓制三合會及其他秘密結社》法令,封殺圍剿三合會活動。

二戰後,三合會演變為香港傳統江湖秘密結社的統稱,全港三合會成員逾50萬人。如今,在香港自稱三合會成員、身為三合會成員、使用三合會組織名稱,已是違法行為,一旦發現,最高刑罰監禁7年、罰款25萬港幣。

在世界範圍內,「三合會」泛指華人黑社會組織。

早期本土黑幫

從19世紀50年代起,香港社會經濟發展已具雛型,各行業僱員漸多,尤以西環、上環的搬運工為多。搬運工大部分是海豐或東莞人,雙方經常為爭奪生意發生械鬥。由於華人警察中亦有不同籍貫人士,為維護同鄉利益,便對打鬥聽之任之,不予干涉。自此,搬運工為保障自身利益、抗拒外人欺侮而紛紛成立各自幫會,有的以同鄉為招攬,有的以同業為依歸。

至1858年底,香港成氣候的幫會有:

「東字會」——東莞人的苦力組織;

「萬安堂」、「福安社」及「太平山體育會」,均與內地洪門有聯繫;

「中和堂」——日後「和」字型大小三合會始祖;

「青年國術社」——潔凈局苦力組織;

「全」字型大小——由小販及油蔴地艇戶組成;

「勝」字型大小——客家人幫會,其後客家人逐漸參加潮州人團體;

「聯」字型大小——由海軍船塢工人及打字匠組成。

此外,當時香港還有一個更古老的秘密組織:「福義興」(又名「義興公司」)。它以商戶身份為掩護,半公開活動,主要為福建的洪門組織「萬寶山」向港澳僑胞募捐,實際上是中國大陸洪門在香港的分部,不參與港內洪門組織活動。幾十年後,「福義興」逐漸演變為純粹的潮州幫,是如今潮州幫三大黑社會組織中最具勢力的一環。

「二戰」後

戰爭剛結束,香港百廢待興,政府無暇顧及黑社會,黑社會開始招兵買馬,最先恢復活動的是「和安樂」,其次是「福義興」。經過爭搶,各幫派大致劃定各自控制的地盤。

九龍方面:

「和安樂」——控制旺角地區

「和勝和」——控制深水埗北河街以北地區

「和勝義」——控制佐敦道以北油麻地地區

「聯英社」——控制官涌以至尖沙咀地區

「福義興」——土瓜灣以迄九龍城地區

香港方面:

「單義」——灣仔地區

「和合圖」——中環地區

「和勝堂」——西營盤以迄薄扶林地區

「新義安」——銅鑼灣以迄筲箕灣地區

「同新和」——灣仔部分及西環部分地區

這種某一組織控制某地區的形態稱為「陀地」。幫派勢力有升有降,其陀地亦會相應擴張或縮小。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1950 年左右。

不速之客

1949 年春,國民黨在大陸大勢已去。軍統頭子毛人鳳為日後捲土重來,授意部下聯繫兩廣各洪門組織。

曾任國民黨第93師連長的葛肇煌,受命在廣州再設「洪發山」,重建「內八堂」,並把南寧「大洪山」易名「洪發山」合併,這就是「十四K」的前身。十四,是指十四K的發源地——廣州市寶華路14號;「K」是國民黨(KuoMinTang)的首字母。

廣州解放前夕,葛肇煌帶著各堂香主、心腹逃到香港,不久自己到台灣「歸隊」,剩下的人馬便成為「十四K」的開山祖師。

「十四K」在港設壇立舵之初,自視「洪門」正統,公開承認效忠國民黨,政治色彩濃烈,因而與本土黑幫格格不入。前者自認「不是猛龍不過江」,後者則強調「強龍難壓地頭蛇」,時常火併,勢同冰炭。

「十四K」在香港佔有一席之地後,迅速擴容,1960-1990年間,十四K曾擁有20萬會員,成為全球華人三大幫會之一,更曾被認為是「全球最大黑幫」。

70年代初期,十四K擴展至歐美各國唐人街及東南亞地區。台灣黑社會大派系「潮幫」的執牛耳者,就是「十四K」成員;日本在1973年以後發現「十四K」組織;澳門黑幫勢力中最強者亦為「十四K」組織。

龍頭老大葛肇煌1953年病逝後,幫會便一直四分五裂。葛肇煌死後由其子葛志雄接手,葛志雄到台灣時,曾受中華民國「副總統」陳誠接見,陳誠還給他頒發了勳章。葛志雄實際只是精神領袖,36個「字堆」早已各自為政,再沒有舉行過正式的老大選舉。

大圈仔

所謂「大圈仔」是指由大陸來港的犯罪人物。

嚴格說來,「大圈仔」不是香港的黑社會組織,因其本身沒有正式組織,更沒有明確的規條戒律,也沒有一致認同的文化。這一名號,是香港黑社會圈內人物和媒體的戲稱。

從上世紀70 年代起,部分來自大陸、偷渡入境的青少年,沒有香港居民身份證,找工作、做生意或求學路路難通,迫於生計而幹上了為非作歹、雞鳴狗盜的勾當。這些青少年多數有紅衛兵時「文攻武鬥」派系鬥爭的經驗,進行非法活動時毫不遜色於「陀地」人物,其狠毒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香港黑幫也不敢小看他們。因此,「大圈仔」與本地黑社會就有了非常微妙的關係。一方面,「大圈仔」作案兇狠而不守規矩,擾亂黑世道的「太平」,本地黑幫會在某些情勢下協助警方打擊「大圈仔」;另一方面,由於「大圈仔」很「爛命」(粵語,不要命),本地黑幫也會利用「大圈仔」去做一些他們不願冒險的事情。他們之間的關係既有爭鬥,又相互勾結,相互利用。http://ent.qq.com/a/20120828/000719.htm?pgv_ref=aio2012&ptlang=2052
推薦閱讀:

歪談《水滸》之幫派劃分
世界歷史上最牛的四大黑幫,中國此幫派上榜,百年無人敢惹
清朝第一幫(七) 浦市軍寨 江西人在湘西的最後據點
官場出現庸俗頹廢文化暗流:講黃笑話拉幫派
揭秘全球最兇殘的幫派之雅利安兄弟會

TAG:社會 | 香港 | 黑社會 | 發展 | 方位 | 幫派 | 解析 | 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