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人生百字銘》之第四集 和 諧

《人生百字銘》之第四集 和 諧

默認分類 2008-09-12 08:20:29 閱讀78 評論0 字型大小:大中小訂閱

31天下之正道 32天下之達道

33身修則道立 34中和與中庸

35萬物和為貴 36君子貴乎和

37見賢思齊焉 38仁者安於仁

39知恥近乎勇 40不可不學禮

31天下之正道

中庸,以其不偏不倚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謂之「庸」①。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②。未有中而不庸者,亦未有庸而不中者③。心正莫不正,心乖莫不乖④。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⑤。君子「文明以健,中正而應」⑥,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發於事業,美之至也⑦。

注釋:

①源自宋朝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中庸,只是一個道理,以其不偏不倚,故謂之『中』,以其不差異可常行,故謂之『庸』。」 中庸:中,不偏不倚,既不過分也無不足;庸:常的意思。中庸,即平常的意思。

②宋朝程頤語。定理:確定不移、永恆不變的道理。

③引自宋朝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④引自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思篇八》。乖:乖戾,不協調、差錯。

⑤引自《禮記·中庸》。

⑥引自《周易·同人·彖》。文明以健:稟性文明而又剛建。中正而應:行為守中正之道。稟性文明而剛建,行為又能守中正之道,這是君子純正的美德。

⑦引自《周易·坤·文言》。正位居體:正位即中道,正位居體比喻君子內德之美。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個有道德的人,處事中和、通情達理,應當使自己保持居中的地位,美德就會具備於身體內部,暢於四肢,用於治國、平天下的事業,這樣也就可以說是美德的極致了。

32天下之達道

中和,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①。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②。然情莫不有偏,故以中正者為則;性未能無僻,故以和平者為度③。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④。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⑤。

注釋

①引自《禮記·中庸》。中:不偏不倚。此句意為,喜怒哀樂是人的感情,當這些感情還沒有表現出來時,人的內心便處於虛靜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故稱為中。中節:中,符合。節,法度,常理。喜怒哀樂等感情的表現,都符合常理,中正和諧,就是和。

②引自《禮記·中庸》。達道:天下共同遵守的道理。

③引自唐朝張九齡《千秋金鑒錄》。

④引自《論語·子路》。君子講有原則的調和而不盲從附和,小人則只是盲從附和而不講有原則的調和。

⑤引自清末康有為《春秋董氏學·春秋微言大義·中和》。

33身修則道立

夫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身修則道立。

註:本文皆取自子思所著《中庸》。

34中和與中庸

中和,中庸,一者以性情言之,一者以禮義言之,其實一也①。以中對和而言,則中者為體,和者為用②。以中對庸而言,則庸是體,中是用③。以中和對中庸而言,則中和又是體,中庸又是用④。中者,天下之始終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⑤。故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也⑥。

注釋

①源自宋朝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以性情言之,謂之中和;以禮義言之,謂之中庸,其實一也。」

②引自宋朝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③源自宋朝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以中對庸而言,則有折轉來,庸是體,中是用。」

④引自宋朝朱熹《朱子語類》卷六十二。

⑤引自清末康有為《春秋董氏學·春秋微言大義·中和》。

⑥引自清末康有為《春秋董氏學·春秋微言大義·中和》。

35萬物和為貴

天地之氣,莫大於和①。和者,陰陽調,日夜分②,百物皆化③。積陰則沉,積陽則飛,陰陽相結,乃能成和④。太剛則暴,太柔則懦,太緩則泥,太急則輕⑤。故聖人之道,正在剛柔之間⑥。損其有餘,益其不足,抑其太過,舉其不及,大要歸諸中和而已矣⑦。苟能致中和,則社會平焉、榮焉⑧。

注 釋

①引自《淮南子·氾論訓》。

②引自《淮南子·氾論訓》。

③引自《禮記·樂記》。意為,有了和氣,所以萬物化生。

④引自《淮南子·氾論訓》。

⑤引自《司馬文正公傳家集·答李大卿書》。

⑥源自《淮南子·氾論訓》:「聖人正在剛柔之間」。

⑦引自《司馬文正公傳家集·答李大卿書》。

⑧筆者據上意撰。意為,只要能達到中和,則社會就能和諧、安寧,繁榮、昌盛。

36君子貴乎和

金剛則折,革剛則裂①。剛則不和,不和則不可用②。治人之道,有從性情之內以治之者③。然而,人之情莫不有偏,當以中正者為則;人之性未能無癖,當以和平者為度④。世間萬事萬物,「有利必有害,有損必有益,相糾相尋,至於無盡⑤。」是故,君子貴乎中也,君子貴乎和也⑥。

注 釋

①引自漢朝劉向《說苑·敬慎》。金,金屬。革,皮革。剛,過硬。

②引自漢朝劉向《說苑·敬慎》。

③引自唐朝張九齡《千秋金鑒錄》。

④源自唐朝張九齡《千秋金鑒錄》:「故情莫不有偏,而以中正者為則;┅┅」。

⑤源自清末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思篇八》。「世間萬事萬物」六字為筆者所加。相糾相尋:相糾,相互糾纏。

⑥源自清末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思篇八》:原是兩個「此君子所以貴乎中也,┅┅此君子所以貴乎和也。」

37見賢思齊焉

何謂仁?恭、寬、信、敏、惠五者是也。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②。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③。人而不仁,如禮何④?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⑤。仁者安仁矣⑥。

注釋:

①源自《論語》(17.6):「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恭則不侮:莊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寬則得眾:寬厚就會得到大家的擁護。信則人任焉:誠實就會得到別人的信任。敏則有功:勤敏就會工作效率高,貢獻大。惠則足以使人:對人施以恩惠就能使喚人。

②引自《論語》(6.30)。

③引自《論語》(4.21)。見賢思齊焉:見著賢人就想著向他看齊,希望自己也有賢者一樣的良好品行。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到不賢的人就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與他一樣的毛病。

④引自《論語》(3。3)。人而不仁,如禮何: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禮又怎麼制約得了他呢?

⑤引自《論語》(4。2)約:簡樸,窮困。

⑥引自《論語》(4。2)。仁者安仁: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

38仁者安於仁

仁者四德:行己以恭、事上以敬、養民以惠、使民以義①。仁者安於仁,智者利於仁②。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矣③。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④。故君子當志於仁矣。志於仁,斯無惡也⑤。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⑥?志於仁者,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⑦。

注釋:

①源自《論語·公冶長第五》十六:「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恭:謙遜。事上:侍奉君主。敬:謹慎。君子之人應具有四種道德品行:本人的行為要謙遜有禮,侍奉君主要謹慎小心,對待百姓要有恩有惠,使用百姓要合乎道義。

②源自《論語·里仁第四》二:「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意為有仁德的人安於仁,聰明的人知道仁最終會給他帶來好處而實行仁。

③引自《論語·里仁第四》三。意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慎重地去喜愛人,也才能夠嚴肅地去批評別人的過失。

④引自《論語·里仁第四》二。意為不仁的人不可能長期處於貧困中,也不可能長久處於安樂中。因為這種人不可能安分守己。

⑤源自《論語·里仁第四》四:「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意為倘若能夠誠心誠意地立志實行仁德,就不會有使人厭惡的事情發生。

⑥引自《論語·里仁第四》五。意為如果君子丟掉了仁,又怎麼能稱作君子呢?

⑦源自《論語·里仁第四》五,筆者加「志於仁者」四字。志於仁德的君子,即使只是一頓飯的功夫也不會違反仁,倉促之間也總是不忘掉仁,在生活困頓、東奔西走之時也一定在實行仁。

39知恥近乎勇

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者一也。

註:本文皆取自子思所著《中庸》。

40不可不學禮

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①。行修言道,為禮之質②。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辨訟,非禮不決③。倘人而無禮,不亦禽獸之心乎④?是故,聖人作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而自別於禽獸⑤。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⑥。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⑦。

注釋

①引自《禮記·曲禮上》。意為,禮是用來制定人與人關係上的親疏,判斷事情之嫌疑,分辨物類的同異的。

②引自《禮記·曲禮上》。意為,品行修整而言行一致,那就是禮的實質。

③引自《禮記·曲禮上》。意為,像道德仁義、教學和訓導、分辨事理等等這些東西,如果沒有標準的行為準則,不按照一定的規則行事,就無法規範。

④源自《禮記·曲禮上》,中間省去「雖能言」三字。意為,如果人沒有道德仁義規範其行為,不是就跟禽獸一樣了嗎?

⑤源自《禮記·曲禮上》:「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意為,所以聖人制定一些標準行為教給人們,使得人人的行為有了準則,而知道自己不同於禽獸。

⑥引自《禮記·曲禮上》。意為,有了禮的約束,人與人的關係就能平衡安定;而如果沒有禮的約束,就會發生危機。所以說,禮是不可以不學習的。


推薦閱讀:

春之賦的【勵志人生】
人生需「四有」
經典人生感悟生活感悟(推薦)(8)
人生除以七
人生就是一條路,走一步有一步的景觀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