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認識的五臟生理

中醫認識的五臟生理肺  肺居胸中,在諸臟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稱"華蓋"。華蓋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車子的傘形遮蔽物,在此引申為肺的位置最高,居於諸臟腑之首。  肺葉嬌嫩,不耐寒熱。易被邪侵,故又稱"嬌臟"。肺在五行屬金,專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協助心君調節氣血運行,故稱"相傅之官"。  其附屬功能為:在志為憂(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肺的經脈與大腸相連,互為表裡關係。肺的生理功能 (一)主氣,司呼吸.主,即主持、管理之意。肺主氣,即指全身的氣均由肺來主持和管理。肺主氣包括主呼吸之氣與主一身之氣兩個方面。 肺主氣,與呼吸功能有關,即肺主呼吸之氣。呼吸功能是人體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人體一生中,都在不斷地進行著新陳代謝,在物質代謝過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清氣,同時又不斷地產生大量的濁氣,清氣需不斷地進入體內,濁氣需不斷地排出體外,都要依靠肺的生理功能。肺既是主司呼吸運動的器官,又是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功能,從自然界吸入清氣,又把體內的濁氣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了新陳代謝的順利進行。 肺主氣司呼吸功能正常,除了肺本身的生理功能正常外,還與氣道的通暢與否有關。"氣道"包括氣管、支氣管、咽喉等。氣道通暢,也是維持呼吸正常的重要條件。肺主一身之氣,是指肺有主持、調節全身各臟腑經絡之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特別是宗氣的生成方面。宗氣是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氣與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結合,積於胸中而成。因此,肺的呼吸功能正常與否,直接影響到宗氣的生成。而宗氣通過心脈布散到全身也要靠肺氣的協助。所以肺通過宗氣的生成與布散,起到主持一身之氣的作用。其次還體現在對全身的氣機具有調節作用。實際上,肺的一呼一吸運動,就是全身之氣的升降出入運動。 肺主氣的功能正常,氣道通暢,呼吸就會正常自如。若肺有了病變,不但影響到呼吸運動,而且也會影響到一身之氣的生理功能。例如,肺氣不足,則呼吸微弱,氣短不能接續,語音低微。若肺氣壅塞,則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息。此外,如果影響到宗氣的生成和布散,失去對其它臟腑器官的調節作用,則會出現全身性的氣虛表現,如疲倦、乏力、氣短、自汗等。若肺一旦喪失呼吸功能,則清氣不能吸入,濁氣不能排出,宗氣不能生成,人的生命也隨之告終。 (二)主宣發與肅降 "宣發",即宣布、發散之意。肺主宣發,即肺臟具有向上、向外升宣布散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在:一是通過肺的氣化,使體內濁氣不斷排出體外。二是使氣血、津液輸布至全身,以發揮滋養濡潤所有臟腑器官的作用;三,宣發衛氣,調節腠理之開合,通過汗孔將代謝後的津液化為汗液排出體外。若肺失宣散,即可出現咳嗽、吐痰、喘促胸悶、呼吸困難以及鼻塞、噴嚏和無汗等癥狀。"肅降",即清肅下降之意,清肅又包含有肅清的意思,即肅清、排出肺內毒邪與異物的作用。肺為嬌臟,屬清虛之器官,異物不容,毫毛必咳,肺內不能容有任何水濕痰濁和異物停留。由此可見,肺的清肅功能,乃是機體自衛功能的表現。而下降是指肺氣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 肺主肅降作用主要體現於: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氣;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轉輸來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肅清肺和呼吸道內的異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潔凈。若肺的肅降功能失職,則可出現呼吸短促或表淺、胸悶、咳喘、咯血等病理現象。 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功能是肺的生理功能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在生理情況下,兩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制約,使呼吸保持平穩狀態。在病理情況下,它們經常相互影響,沒有正常的宣發,就沒有正常的肅降;沒有正常的肅降,也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宣發。如果二者失調,出現"肺氣失宣"、"肺失肅降"等病變,則見胸悶、咳嗽、喘息等癥狀。 (三)通調水道 人體的水液代謝在生理活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水份的攝入、在體內的轉輸利用和代謝後水液的排泄等幾個環節,是在多個臟腑參與下共同完成的,肺是其中之一。肺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稱為"通調水道",主要體現在下述兩個方面: 一是肺主宣發,調節汗液的排泄。排泄汗液,是人體水液代謝的一部分。有人估計,每天每人通過汗液排出400毫升左右的水分。肺主宣發,將水谷精微和津液宣散於周身,特別是使布散到體表的津液,通過汗孔,以汗的方式排泄於體外。在生理情況下,肺的宣發功能正常,則汗的排泄適度,起到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肺的宣發功能失常,就會引起水腫、小便不利等病變。 二是肺氣肅降,使水道維持通暢。"水道",即指體內水液運行、排泄的道路。水道的通行暢達,流通無阻,是維持水液代謝平衡的重要條件。因此,有"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如果肺病,通調水道功能減退,就可發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飲,甚則水泛為腫。對此,臨床上多採用宣降肺氣,疏通水道以利水的方法治療。

(四)肺朝百脈、主治節 在古代,全身之脈稱為百脈,肺朝百脈,即全身血液都朝會於肺。肺朝百脈的生理意義在於:全身血液通過肺脈流注於肺,通過肺的呼吸功能,進行氣體交換,然後再輸布全身。肺主一身之氣,調節全身之氣機,而血液的正常運行,亦賴於肺的敷布和調節,故有"血非氣不運"之說。 《素問》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這是將肺比喻為輔助一國之君主的宰相,協助心君,調節全身。肺的治節作用,體現於:一是肺主呼吸;二是肺有節律地呼吸運動,協調全身氣機升降運動,使臟腑功能活動有節;三是輔佐心臟,推動和調節血液的運行;四是通過肺的宣發與肅降,治理和調節津液的輸布、運行與排泄。因此,肺的治節功能,實際上是代表著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若肺主治節的功能失常,則既可影響到宗氣的生成與布散,又因肺氣虛衰,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既可影響到津液的調節與排泄,又可影響到氣機的升降運動。

  肺的附屬功能 (一)在志為憂(悲) 憂愁和悲傷,均屬非良性刺激的情緒反映,對於人體的主要影響,是使氣不斷地消耗。由於肺主氣,所以悲憂易於傷肺。反之,在肺氣虛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下降,而易於產生悲憂的情緒變化。 (二)在液為涕 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並有潤澤鼻竅的功能。鼻為肺竅,正常情況下,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寒,則鼻流清涕;肺熱,則涕黃濁;肺燥,則鼻干。 (三)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合",即配合之意。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為一身之表,是抵禦外邪侵襲的屏障。肺與皮毛的相合關係體現在:一是肺主氣屬衛,具有宣發衛氣,輸津於皮毛等生理功能,從而滋潤、溫養皮毛;二是皮毛與肺配合,協調肺的呼吸作用。皮毛汗孔的開合,具有宣散肺氣和調節呼吸的作用,《內經》稱汗孔為"氣門",即氣體出入之門。因為肺與皮毛在生理方面具有相互配合的密切關係,所以在病理方面,也常相互影響。例如,外界邪氣傷人,常先從皮毛而入,首先影響到肺的生理功能,出現惡寒、發熱、鼻塞、咳嗽等癥狀;若肺氣虛弱,宣發功能失職,衛氣、精津布散障礙,則肌膚蒼白、憔悴,皮毛枯槁;或衛氣機能虛弱,則自汗出,易於感受外邪;若肺氣閉塞,毛竅閉斂,則可出現無汗而喘等癥狀。 (四)在竅為鼻 鼻是肺之門戶,為氣體出入之通道,其生理功能包括通氣和嗅覺,而鼻的功能主要依賴肺氣的作用。肺氣調和,則鼻竅通暢,呼吸通利,嗅覺靈敏。正因為鼻為肺竅,肺與鼻有密切聯繫,所以若肺或者鼻發生病變時,常相互影響。例如邪氣犯肺,肺氣失宣,則鼻的功能失常,可見鼻塞,流涕,不聞香臭,或鼻衄等。另外,外邪傷人,多從口鼻而入,可直接影響到肺,特別是溫熱邪氣,多首先侵犯肺臟,從而出現發熱,口渴,咳嗽,痰黃,鼻翼煽動等癥狀;而鼻的癥狀亦多從治肺入手。 肺的生理特性,歸納為三個方面: 1、肺為華蓋,與外界直接相通。肺屬里,但與其它四臟不同,它不但居於胸腔內,處於五臟之高位,被稱華蓋,且還通過喉和鼻與外界直接相通。因此,肺的生理功能,往往直接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影響。自然界之風、寒、燥、熱等邪氣,尤其是溫熱邪氣,多直接從口鼻而入,影響到肺,出現肺衛失宣,肺竅不利等病變。 2、肺為嬌臟,不耐寒熱。肺之所以嬌嫩,一是由於肺為清虛之體,開竅於鼻,外合皮毛,外界邪氣常直接傷及於肺,使之功能失常。另一方面,肺為五臟之華蓋,凡其它臟腑有病變,其氣多上熏於肺,導致肺病出現,產生咳喘等癥狀。故《素問·咳論》說:「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獨肺也。」肺雖在五行屬金,反不如肝木剛強,寒邪能傷肺之陽氣,熱邪能傷肺之陰液,因而產生多種肺的病變。 3、肺與秋氣相互通應。根據「天人相應」理論,肺氣旺於秋,肺病在秋季,得到自然界之氣的滋助,可以好轉,病人感到舒適。當然,秋季氣候過於燥烈,又容易損傷肺,耗傷肺之陰津,產生乾咳少痰,皮膚乾燥,鼻咽乾燥等病證。肝   肝位於腹腔,膈膜之下,右脅之內。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動主升,被稱為「將軍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為主疏泄,又主藏血,與人的情志活動有關,並促進人體的消化和氣、血、水的正常運行。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為: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肝喜條達而惡抑鬱。  肝在志為怒,在液為淚。主筋,其華在爪,開竅於目。其經脈絡於膽,與膽相表裡。 肝的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疏泄",即指疏通、暢達、宣散、流通、排泄等綜合生理功能。古代醫家以自然界樹木之生髮特性來類比肝的疏泄作用。自然界的樹木,春天開始萌發,得春風暖和之氣的資助,則無拘無束地生長,舒暢條達。肝就象春天的樹木,條達疏暢,充滿生機。其舒展之性,使人保持生機活潑。 肝主疏泄這一生理功能,涉及範圍很廣,一方面代表著肝本身的柔和舒展的生理狀態,另一方面主要關係著人體氣機的調暢。人體各種複雜的物質代謝,均在氣機的運動"升降出入"過程中完成。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脈通利,所有臟腑器官的活動正常協調,各種富有營養的物質不斷化生,水液和糟粕排出通暢。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不但會引起情志、消化、氣血水液運行等多方面異常表現,還會出現肝鬱、肝火、肝風等多種肝的病理變化。肝主疏泄的主要作用如下: ①調節情志活動.人的情志變化,是大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人的情志活動,除了為心所主宰外,還與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關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氣機調暢,方能保持精神樂觀,心情舒暢,氣血和平,五臟協調。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礙,氣機失調,就會導致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表現為:一是肝的疏泄功能減退,導致人體氣機阻滯不暢,不但出現胸脅、兩乳的脹悶疼痛,同時還可出現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情緒低沉,多疑善慮等病理現象,稱之為"肝鬱",或"肝氣鬱結"。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太過,情志亢奮,出現頭脹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甚則不能卧寐等癥狀,稱之為"肝火亢盛"。此外,肝調暢情志與肝藏血密切相關。"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肝體得到肝血的滋養,則疏泄功能正常,方能很好地調節情志活動。若肝血虧損,疏泄無權,則出現種種情志活動異常的病症,如驚駭多夢,卧寐不安,夢遊等。肝疏泄失職,可引起情誌異常。反之,也可因外界七情的刺激,特別是郁怒,或在長久反覆的不良刺激下,引起肝的疏泄功能失常,產生肝氣鬱結或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因此又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暴怒則傷肝"說法。 ②助消化吸收.人體的消化功能,包括對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水谷精微的輸布和吸收等生理、生化過程。這些生理活動,雖然主要由脾胃主管,但也需得到肝主疏泄的促進作用,方能維持消化的過程順利進行。肝助消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肝能促進膽汁的生成和排泄;二是維持脾胃氣機的正常升降。 膽附於右肝葉之後,膽內儲藏膽汁,具有較強的消化飲食物的作用。膽汁的生成、排泄都依靠肝之餘氣,通過疏泄作用,溢入於膽,聚合而成。肝疏泄正常,氣機調暢,膽道暢通,膽汁方能順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若疏泄失職,膽汁分泌和排泄異常,常出現黃疸,口苦,嘔吐黃水,脅肋脹痛,食慾減退等症。這說明膽汁的分泌和排泄代表了肝疏泄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外,肝助消化作用還表現在協調脾胃的正常升降方面。脾與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協調,飲食物的消化過程才能正常。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僅與脾胃本身的生理活動有關,而且還和肝主疏泄的功能活動有密切聯繫。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維持消化機能旺盛的一個重要條件。若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則不但影響膽汁的生成和排泄,而且還會導致脾胃的升降機能紊亂。如脾不升清,在上發為眩暈,在下發為飧泄;如胃不降濁,在上則發為嘔逆噯氣,在中則為脘腹脹滿疼痛,在下則為便秘。前者稱為"肝脾不和",後者稱為"肝氣犯胃",二者可統稱為"木旺乘土"。對此,臨床常採用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方法予以治療。 ③促進氣、血、水的正常運行.氣、血、水等物質在體內處於不停的流行狀態。氣、血、水流行通利狀態,除了和心、肺、脾、腎等臟腑的生理活動有關外,還和肝的生理功能有密切的關係。例如,氣的正常運行,要依靠肝的疏泄功能,因為疏泄功能直接影響氣機的調暢。肝主疏泄,氣的運行通利,氣的升降出入才能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失職,氣機不暢,氣的運行則發生障礙,可出現氣滯不行的病理變化,出現胸、脅、乳房脹痛等癥狀,對此,多採用疏肝、理氣的方葯治療,常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氣是血的運行動力,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這裡所說的氣,除了與心氣的推動、肺氣助心行血、脾主統攝血行等作用有關外,還與肝主疏泄的功能有關。若疏泄正常,血液循環則保持通利狀態。若疏泄失職,通利作用失常,則出現血瘀等種種病症,如胸脅刺痛,並積腫塊,月經不調等。 肝的疏泄通利作用在促進水液代謝、保持水液代謝平衡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肝調節水液代謝,主要體現在調暢三焦氣機,維持三焦水道通暢,使水液易於流行等方面。如肝的疏泄失職,氣機失調,不但影響到三焦水道的通利,使水液的輸布排泄障礙,而且氣滯則血瘀,瘀血阻滯脈道,進一步阻遏氣機,而致水濕停留於人體某些部位,留而為飲,凝而為痰,痰氣互結,又可形成痰核、瘰癧。如水濕停留於胸腹腔,則形成胸水和腹水症。 肝主疏泄的三方面是相互密切聯繫的。例如,情志障礙可影響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同樣又可影響脾胃的消化功能。膽汁的分泌排泄功能障礙也可影響消化功能。情志不調,又可影響氣血、水液的運行,反之,氣血運行不利,也可影響情志活動。故三者不能孤立地看待的,只有互相結合全面去看,才能在臨床實踐中正確理解肝的疏泄功能。 (二)主藏血 肝臟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人體的血液由脾胃消化吸收來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血液生成後,一部分運行於全身,被各臟腑組織器官所利用,另一部分則流入到肝臟而儲藏之,以備應急的情況下使用。 在一般情況下,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血流量是相對恆定的,但又必須隨人體的機能狀態及氣候變化的影響,而發生適應性調節。如人體在睡眠、休息等安靜狀態下,機體各部位對血液的需求量就減少,則一部分血液回歸於肝而藏之。當在勞動、學習等活動量增加的情況下,人體對血液的需求量就相對增加,肝臟就把其儲藏的血液排出,從而增加其有效血循環量,以適應機體對血液的需要。 正因為肝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生理功能,故又有"肝為血海"的說法。所以人體各部位的生理活動,皆與肝有密切關係。如果肝臟有病,藏血功能失常,不僅會出現血液方面的改變,還會影響到機體其它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藏血功能失常,主要有兩種病理變化:一是藏血不足,血液虛少,則分布到全身其它部位的血液減少,不能滿足身體的生理需要,因而產生肢體麻木,月經量少,甚至閉經等;二是肝不藏血,則可導致各種出血,如吐血、咳血、衄血、崩漏等。 "肝藏魂"。魂乃神之變,是神所派生的,它們都以血為其主要物質基礎。心主血脈而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則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虧損,則魂不守舍,可見驚駭多夢,夜寐不安,夢遊,夢囈以及出現幻覺等症。 綜上所述,肝能藏血,又主疏泄,而這兩種功能之間,又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密切關係。表現在生理方面,則肝主疏泄,調暢氣機,氣行血行,血方能歸藏。肝血充足,肝之陰血又能制約肝之陽氣,使其不致於疏泄太過。表現在病理方面,藏血與疏泄的病變常相互影響。如肝失所藏,血虛陰不足,血不養肝,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表現為情緒易於激動,煩躁不寧或性情抑鬱沉悶,睡眠多夢,同時又可見到胸脅隱痛,月經不調等症。

肝的附屬功能 (一)主筋,其華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韌帶等組織結構。筋膜附於骨而聚於關節,是聯結關節、肌肉,專司運動的組織。肝主筋,是說全身筋膜的弛張收縮活動與肝有關。人體筋膜的營養來源於肝臟。如《素問》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因此,肝的血液充盈,筋膜得養,功能才能正常,從而使筋力強健,運動有力,關節活動靈活自如。故又說:"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若肝有病變,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可引起肢體麻木,運動不利,關節活動不靈或肢體屈伸不利,筋脈拘急,手足震顫等症。在熱性病中,若邪熱劫傷陰津、血液,筋膜失其滋養,則可引起四肢抽搐,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稱為"肝風內動"。故《素問》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諸病強直,皆屬於風"。正因為風證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故又有"肝為風木之臟"的說法。 由於肝主筋,與運動有關,因此,又有"肝為罷極之本"的說法。"罷極",即指耐受疲勞之意。人的運動能力屬於筋,又稱之為"筋力"。因肝藏血,主筋,所以肝為人體運動能力的發源地。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爪甲是筋延續到體外的部分,故又稱"爪為筋之餘"。肝血的盛衰,常反映於爪甲。肝的陰血充足,筋膜得養,則爪甲堅韌,光澤紅潤,富有華色。若肝血不足,爪甲失其滋養,則爪甲蒼白,軟薄,或枯而色夭,容易變形,脆裂。故《素問》說:"肝之合筋也,其華在爪。"在臨床上即可根據爪甲色澤的榮枯等變化,來推論肝的氣血盛衰。而爪甲的病變,也多從肝臟辨證論治。 (二)開竅於目 肝的經脈上聯於目系,目的視力主要依賴於肝血的滋養。故《素問》指出:"肝受血而能視。"由於肝與目有極為密切的關係,所以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常常可以從眼目中反映出來。在臨床實踐中,很多目疾常從肝治療。肝血不足則視物昏花,或夜盲;肝陰虧耗,則雙目乾澀,視力減退;肝火上炎,可見目赤腫痛;肝陽上亢,可見目眩;肝風內動,可見目睛斜視和目睛上吊;肝膽濕熱,可出現鞏膜黃染等。 目雖為肝之竅,但其它臟腑之精氣盛衰亦可從目上反映出來。故《靈樞》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目與五臟六腑皆有關係。雙目明亮有光,則反映臟腑精氣充盛。在臟腑之中,除了肝與目有密切關係外,心和腎與目關係也很密切。例如,心火上炎可引起眼睛腫痛,腎陰虛虧可引起視力減退。 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有: 1、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剛」,有剛強躁急之意。古人把肝比喻為「將軍」,用將軍的剛強躁急、好動不靜的性格來形容肝的生理特性。正由於肝為剛臟,所以肝有病變時,則其氣易動易亢。因此,又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體陰」,一是指肝為藏血之臟,血屬陰;二是說肝屬臟,位居於下,故屬陰。肝的生理功能,依賴於肝的陰血滋養才能正常。肝為剛臟,非柔潤不能正常。「用陽」,一是說在生理上,肝內寄相火,為風木之臟,其氣主升主動,動者為陽;二是說在病理上,肝陰、肝血易虛,肝陽易亢。當肝有病時,常可見到陽氣亢逆及動風之象,如眩暈,筋膜拘攣,甚則抽搐等。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氣滯血瘀。肝氣鬱久化火,耗傷肝陰、肝血,肝之陰血虛損又可引起肝陽上亢。一般而言,在病理過程中,諸臟之陽氣皆易偏於虛,唯有肝之陽氣易亢。而肝陰和肝血又常偏虛。所以又有「肝氣、肝陽常有餘,肝陰、肝血常不足」的說法。

2、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肝屬木,應自然界春生之氣,宜保持柔和、舒暢、升發、條達,既不抑鬱也不亢奮的充和之象,才能維持正常的疏泄功能。而暴怒,或抑鬱的精神狀態,低沉的情緒,最易影響肝的疏泄功能。暴怒可致肝陽亢逆,出現面紅目赤,頭脹頭痛;情緒低沉,則肝氣鬱結,氣鬱日久,又可化火生熱,導致肝火、肝風等病變。3、肝與春氣相應。人與天地相參,則肝應春氣。春季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有利於肝氣升發、調暢。肝的病變,在春季,得自然界少陽之氣滋助,可逐漸好轉。但如果自然界春季風氣太盛,則可對肝產生不利的影響。脾  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源,故被稱為"倉廩之官"、"後天之本"。  脾氣主升,具有運化水谷、水濕之功,並能統攝血液,是消化系統的主要臟腑之一。其在志為思,在液為涎,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在竅為口,其華在唇。其經脈與胃相連,形成表裡關係。

脾的附屬功能(一)在志為思思,即思考、思慮,是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一種狀態。正常的思考問題,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並無不良影響,但思慮過度,所思不遂則傷脾。《素問》說:"思則氣結。"脾氣結滯,則見不思飲食,脘腹脹悶,影響運化升清和化生氣血的功能,而導致頭目眩暈、煩悶、健忘、手足無力等。(二)在液為涎涎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它具有保護口腔粘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在進食時分泌較多,有助於食品的吞咽和消化。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故說脾在液為涎。(三)在體合肌肉、主四肢《素問》說:"脾主身之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能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而脾之所以能維持肌肉的正常功能,是和脾主運化的功能分不開的。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津液,以化生氣血,並將其輸送布散到全身各處之肌肉中去,以供應肌肉的營養,保持肌肉活動的充足能量,使肌肉發達豐滿,壯實有力。若脾的運化功能失職,肌肉失去滋養,則肌肉逐漸消瘦,甚則痿軟松馳。臨床上,對某些慢性病,特別是消化系統慢性病變,使身體逐漸消瘦者,大多根據"脾主肌肉"這一理論,從健脾益氣入手治療,往往能改善身體虛弱狀態,取得滿意效果。四肢,相對軀幹而言,是人體之末,故稱為"四末"。四肢也需要脾氣輸送水谷精微,以維持其正常生理活動。脾氣健運,營養物質充足,則四肢肌肉豐滿,活動輕勁而有力。若脾虛,運化功能失職,四肢肌肉失養,則肌肉痿軟,四肢無力,甚則產生痿證。(四)在竅為口,其華在唇脾開竅於口,是指人的飲食、口味等與脾的生理功能有關。若脾氣健運,則食慾旺盛、口味正常。反之,若脾有病變,則容易出現食慾的改變和口味的異常,如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若濕困脾氣,則可出現口甜、口粘的感覺。脾主肌肉,又為氣血化生之源,口唇亦由肌肉所組成。因此,口唇的色澤不但是全身氣血盛衰的反映,又與脾運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關係。脾失健運,氣血旺盛,則口唇紅潤,有光澤。若脾虛不運,氣血不足,則唇淡白不澤,或者萎黃。脾的生理特性為以下三方面:1、喜燥而惡濕。脾之所以喜燥惡濕,是與其主運化水濕的生理功能有密切關係。脾胃在五行中屬土,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的陽氣易衰,陰氣易盛,脾又主運化水液,然濕邪侵犯人體,最易傷害脾陽。脾陽虛衰,不僅可引起濕濁內困,還易引起外濕侵襲。故《臨證指南醫案》說:「濕喜歸脾者,與其同氣相感故也。」脾喜燥惡濕的理論,具有臨床指導意義,即在治療脾虛濕滯的病證時,宜用燥濕化濕之品。2、脾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位於人體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腎居其下。所以人體氣機升降運動,皆以脾為其樞紐。心腎相交,水火既濟,心陽下降,腎陰升騰,也以脾為升降之樞。五臟之精,悉運於脾,脾旺才能清氣上升布散。肝氣升於左,肺氣降於右;肺氣通調水道,腎之氣化蒸騰,無不以脾為樞紐。故脾胃互相配合,升降協調,則使氣血水津布散通利,氣機升降得宜,生髮之機旺盛。若脾虛氣弱,樞機不利,則種種病變莫不由之而生。對此種病變,總以調整脾胃,轉動樞機為要。3、脾與長夏相應。春夏屬陽,秋冬屬陰,而長夏季節居於夏秋之交,為陰之始。長夏季節,濕氣當令,而脾為至陰之臟,故脾氣旺於長夏,脾病則在長夏季節可以好轉,但長夏濕氣過盛,又容易損傷脾臟。腎  腎位於腰部,在脊柱兩旁,左右各一,故《素問》說:「腰者,腎之府。」由於腎藏先天之精,為臟腑陰陽之本,生命之源,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腎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長發育和生殖;主水液、腎主納氣。其與其它組織器官的關係是:腎主骨、生髓、通於腦,齒為骨之餘。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

腎的附屬功能(一)腎主骨、生髓、通於腦,齒為骨之餘腎之精氣具有促進機體生長發育功能。腎藏精,精生髓,髓藏於骨腔之中,髓養骨,促其生長發育。因此,腎-精-髓-骨組成一個系統,有其內在聯繫。腎精充足,髓化生有源,骨質得養,則發育旺盛,骨質緻密,堅固有力。反之,如腎精虧虛,骨髓化生無源,骨骼失其滋養。在小兒,就會骨骼發育不良或生長遲緩,骨軟無力,囪門遲閉等;在成人,則可見腰膝酸軟,步履蹣跚,甚則腳痿不能行動;在老年,則骨質脆弱,易於骨折等。髓,有骨髓、脊髓、腦髓之分。藏於骨腔內之髓,稱為骨髓。位於脊椎管內之髓,稱為脊髓。位於顱腔中的髓,稱為腦髓。這三種髓,均由腎精所化生。因此,腎中精氣的盛衰,不僅影響到骨的生長與發育,而且也影響到髓的充盈和發育。"腦為髓之海",因為脊髓上通於腦,聚而為腦髓。腎精充沛,髓海滿盈,腦得其養,則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耳目聰明,記憶力強。反之,若腎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兒,則表現為大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或形成傻呆病;在成年人,多表現為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頓,思維緩慢,頭暈,眼花,耳鳴,失眠;嚴重者,則可發展成為健忘症。牙齒屬骨的一部分,故稱"齒為骨之餘"。既然牙齒與骨同出一源,所以牙齒也依賴於腎中精氣所充養。腎精充足,則牙齒堅固、齊全。若精髓不足,則牙齒鬆動,甚或脫落。對於牙齒鬆動等病證,臨床上亦常採用補腎的方法治療,多能獲效。腎主骨這一理論,近年研究發現,某些補腎藥物,能增加骨的堅韌度,對於某些骨折的病人,採用補腎的方葯治療,多能加速骨質癒合。根據腎主骨的理論,從治腎入手,治療多種骨的病變,都取得滿意療效。(二)其華在發"發"指頭髮。腎其華在發,是指腎的精氣充盛,可以顯露在頭髮上,即發為腎之外候。故《素問》說:"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發的生長與脫落,榮潤與枯槁,不僅和腎中精氣的充盛程度有關,而且還和血液的濡養有關。所以,又有"發為血之餘"的說法。但頭髮的生長,根本在於腎,這是因為腎藏精,精能化血而充養頭髮的緣故。因此,頭髮的榮枯、黑白等變化常隨著腎中精氣盛衰的變化而變化。從幼年時期開始,腎的精氣開始充盛,頭髮開始生長;青壯年時期,腎的精氣旺盛,因而頭髮烏黑髮亮,到了老年,腎中精氣漸衰,故頭髮變白,枯槁少華,容易斷落。這些都屬於正常的生理變化。在臨床所見,凡未老先衰,頭髮枯萎,或早脫早白者,多與腎中精氣虧損有關。

(三)開竅於耳及二陰腎竅和其餘四臟之竅不同,它有上竅和下竅之分,在上開竅於耳,在下開竅於二陰。耳是聽覺器官。聽覺靈敏與否,與腎中精氣的盛衰有密切關係。只有腎精充足,才能使聽覺靈敏。故《靈樞》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若腎精不足,則可引起耳的聽力減退,甚或耳聾。至於老年人的耳聾失聰等,則是由腎中精氣生理性衰減所致。尿液排泄雖由膀胱所主,但仍靠腎的氣化功能才能維持正常。排尿異常的病症,如小便清長,尿頻,遺尿,尿失禁,少尿,尿閉,尿餘瀝等,常責之於腎氣虛。生殖系統功能也受到腎功能影響,如腎虛則會出現陽痿,遺精,早泄等症。糞便的排泄,雖然主要和大腸、脾等有關,但也與腎的氣化、溫煦、封藏功能有關。腎病時,常影響到糞便的排泄。如腎陰虛,可見大便秘結;腎陽虛則大便溏瀉;腎氣不固,則久泄滑脫。

腎的生理功能 (一)腎藏精,主人體的生長發育與生殖精是人體內最寶貴的物質之一。精的運用甚為廣泛,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人體的各臟腑組織器官,均由精這種物質構成,先有了精,才有胚胎的發育,生命的產生。故《靈樞》說:"人始生,先成精。"二是指精為人體生長、發育及各種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出生後,由幼年、青年到壯年、老年,都不斷地消耗精微物質,"精"即是對這些精微物質、營養成分的概括。藏精,是腎的主要生理功能,即是說腎對於精氣具有閉藏作用。腎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兩部分。所謂"先天之精",即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構成胚胎髮育的原始物質,具有生殖、繁衍後代的基本功能,並決定著每個人的體質、生理、發育,在一定程度上還決定著壽命。在出生離開母體後,這精就藏於腎,成為腎精的一部分,它是代代相傳、繁殖、生育的物質基礎。所謂"後天之精",即指臟腑之精,是飲食水谷所化生的各種精微物質。因為這精來源於出生後,依賴於脾胃所化生,故稱之為"後天之精"。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營養物質,主要分布到五臟六腑、皮毛筋骨,以發揮其滋養濡潤作用。其通過代謝平衡後所剩餘的部分,則輸注到腎臟,成為腎精的一部分。後天之精的化生,依賴於先天之精的資助,先天之精亦依賴於後天之精的補充,才不致耗盡。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從而保證了腎精的充盛。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的來源雖然有異,但均藏於腎,二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所以腎精的盛衰,除了和先天條件有關外,還和後天營養是否充盛有密切關係。腎藏精的生理功能十分重要,是生養身體的根本。而腎所藏之精屬於物質,這種物質又可轉化為功能,即腎精能化氣,腎精所化之氣,稱為腎氣。腎氣保證了人體的健康功能。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育過程和生殖機能的旺盛與衰減。腎主生殖.人體的生殖機能包括兩個方面,即性功能和生殖能力,它是繁衍後代、代代相傳的根本保證。人體的生殖機能,主要和腎有關。一方面,腎藏精,腎精是人體胚胎髮育的基本物質,是生命起源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腎精又能促進生殖器官發育,使生殖機能成熟並維持生殖機能旺盛不衰。人在出生以後,由於先天之精不斷得到後天之精的滋養,腎的精氣逐漸充盛,發育到青春期,體內就產生了一種促進生殖機能成熟的物質,中醫學稱之為"天癸"。所謂天癸,乃是一種促進性腺發育成熟的物質。腎主生長發育.人體的整個生長、發育過程,均和腎中精氣的盛衰存在著極其密切的內在聯繫。人從幼年開始,腎中精氣開始充盛,人體生長、發育迅速,生機活潑,在七、八歲時,由於腎中精氣的逐漸充盛,出現了齒更髮長的生理變化。到了青壯年,腎中精氣更加充盛,不僅具備了生殖能力,而且身體強壯,筋骨堅強,精神飽滿,牙齒堅固,頭髮黑亮,處於人生中身體最強壯的時期。進入老年,由於腎中精氣開始衰減,人的形體逐漸衰老,不僅生殖機能喪失,而且頭髮斑白,牙齒動搖,彎腰駝背,步履不穩,耳聾失聰,面憔無華。既然腎中精氣的盛衰,決定著人體的生長、發育,那麼在腎中精氣不足時,往往出現生長發育方面的異常。如在幼年時期,腎中精氣不足,則可致生長、發育遲緩,智力低下,或"五遲"(立遲、行遲、齒遲、語遲、發遲)、"五軟"(手足軟、頭軟、頸軟、肌肉軟、口軟);在成年時期,如腎中精氣虧損過度,則可未老先衰,表現為發脫齒搖,頭暈耳鳴,記憶力減退,性功能衰弱。因此,臨床上常採用補腎精的方法治療,能獲得一定療效。另外,在腎主生長發育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對於抗衰老的預防,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調補腎臟,目前研製的抗衰老藥物,尤以補腎者為多。腎精與腎氣互為體用,二者合稱為精氣。腎中精氣是機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對機體各種生理活動均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故腎被看作"先天之本"。從陰陽屬性來分,精屬有形,為陰;氣屬無形,為陽。所以亦稱腎精為腎陰,稱腎氣為腎陽,又稱"元陰"和"元陽"。腎陰是一身陰液的本源,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滋潤、濡養作用。腎陽是一身陽氣的根本,它對機體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溫煦和推動作用。腎之陰陽是人體各臟腑陰陽的根本。由於陰陽同居腎中,故腎又被稱為"水火之宅"。(二)主水液人體水液代謝的調節,雖然與肺、脾、肝、腎等多個臟腑有關,但起主導作用的是腎,腎對水液代謝的調節作用,貫穿在水液代謝過程的始終。腎主水液功能主要是通過腎的氣化作用來實現的。所謂"氣化",是指腎中陽氣的蒸化作用。腎陽蒸化水液,使水能氣化,又能使氣聚而為水,以利於水液在體內的升降出入、布散排泄,從而使水液代謝維持正常。腎主水液的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升清降濁。在水液代謝過程中,水液有清濁之分,"清者",即指含有營養成分的部分水液;所謂"濁者",即指含有各種代謝廢物的水液。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是水液在體內氣化的基本規律。水液代謝,首先是通過脾胃的受納、消化和運化,其精微部分轉輸於肺,通過宣發肅降,使清者上升,濁者下降歸於腎。歸於腎的水液雖名為濁,但其中仍含有清的部分,故在腎陽蒸化作用下,濁中之清可進一步蒸騰氣化,復上升於肺,再次布散周身,這種生理過程,稱為"腎的升清功能"。而其中的濁中之濁,則注入膀胱為尿,這個生理過程稱為"腎的降濁功能"。因此,在腎的氣化作用下,清升濁降,促進著體液的代謝,維持著人體水液代謝的平衡。其次是司膀胱開合。膀胱的主要功能是貯尿、排尿,與腎的氣化作用密切相關。貯尿要依靠腎氣的固攝能力,排尿也要依靠其控制能力,故稱此作用為腎司膀胱開合。開,則使尿液順利排出體外;合,則使水津保留於體內,維持體內水液量的相對恆定。另外是對肺、脾、肝、三焦等臟腑的功能活動有促進作用。腎陽為一身陽氣的根本,是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強大動力,只有在腎中陽氣的溫煦和蒸化作用下,脾運化水濕,肺通調水道,肝疏泄水液,三焦司水道之決瀆,以及上述膀胱適度開合等,方能並行不悖,各守其職,協調一致,維持水液代謝的平衡。若腎有病變,失去主水之功能,往往會影響水液代謝,使之發生紊亂,出現尿少,水腫等病理表現。若腎陽不足,失去溫化蒸騰作用,則表現為小便清長或尿量明顯增多等症。(三)主納氣腎主納氣,是指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之清氣而調節呼吸的功能,防止呼吸表淺,保證體內外氣體的正常交換。人體的呼吸雖然由肺來主司,還必須有腎的參與才能維持正常。由肺吸入之清氣必須下達於腎,由腎來攝納,方能保持呼吸運動的深沉和平穩,從而保證體內外氣體得以正常交換。只有肺腎協調一致,呼吸功能才會正常。實際上腎主納氣是腎的封藏作用在呼吸運動中的具體體現。因此,腎的納氣功能正常,則呼吸均勻和調。如果腎的納氣功能減退,攝納無權,則肺吸入之清氣上逆而不能下行,即可出現呼吸表淺,動則氣喘,呼多吸少,或呼吸困難等病症。從臨床實際來看,往往在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等疾患中,可見到"腎不納氣"的徵象,治療常用補腎納氣的方法,多可獲得較好的效果。腎的生理特性,主要有:1、腎性潛藏,為固攝之本。在五臟之中,腎的位置最下,而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蓄陰精,又主命火。腎精宜藏,最忌耗泄損傷,命火宜潛於水中,不宜升騰。在古代,以潛藏蟄伏之意比喻腎的生理特性。正是由於腎的封藏固攝作用,使體內精微物質得以保留,元陰元陽得以閉藏,人的生命力才能旺盛,身體才能健康。若腎有病變,使腎的封藏、固攝機能失職,就會引起陰精過度耗損妄泄病症,表現為遺精、帶下、滑胎、尿濁、尿甜等。2、腎與冬氣相通應。在五臟之中,腎屬陰中之陰,而冬季陰氣最盛,故腎與冬氣相通應。表現在病理方面,腎的病變,在自然界之氣的滋助下,在冬季易於好轉,病人的自我感覺亦較為舒服些。當然冬季氣候變化過於劇烈,對腎也容易產生損害作用。

  心位於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護於外。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配合其它所有臟腑功能活動,起著主宰生命的作用。故說:「心者,君主之官。」  心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血脈和主神志兩個方面。其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心的經脈與小腸相連,互為表裡關係。  心外面有一層包膜,稱心包絡,簡稱心包,為心臟的外圍組織。其經絡與手少陽三焦經相連而成為表裡關係。在生理功能方面,心包能通行氣血,保護心臟免受傷害。因能代心行令,故又稱為"心主"。  由於心包裹護心臟,為心之屏障,邪氣傷心時,必首先傷害心包。故溫病學中,將外感溫熱病中因熱邪引起的神志昏迷、譫語等神志癥狀稱為"熱入心包"、"痰蒙心竅"。這些癥狀實際上是心臟的疾病。因此,一般認為心包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它是附屬於心臟的。

心的基本功能  (一)主血脈.包括主血和主脈:全身的血,都在脈中運行,依賴於心髒的推動作用而輸送到全身。脈,即血脈,是氣血流行的通道,又稱為"血之府"。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它推動血液在脈管內按一定方向流動,從而運行周身,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動。心臟的正常搏動、推動血液循環的這一動力和物質,稱之為心氣。另外,心與血脈相連,心臟所主之血,稱之為心血,心血除參與血液循環、營養各臟腑組織器官之外,又為神志活動提供物質能量,同時貫注到心臟本身的脈管,維持心臟的功能活動。因此,心氣旺盛、心血充盈、脈道通利,心主血脈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脈管內正常運行。若心的氣血不足,推動血液循環的力量減弱,則產生種種病變。如心血瘀阻、血脈阻滯,則出現心悸、胸悶,甚至心前區劇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調的癥狀。  (二)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稱心藏神。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神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對生命活動的高度概括,如整個人體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語、反應等,無不包含在神的範圍。而心主神志之神,是指狹義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等。現代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屬於大腦的生理功能,是大腦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但是,中醫認為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是各臟腑生理活動的反映,因此把神分為五個方面,分別與五臟相應。故《素問》說:"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人體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雖然與五臟都有關係,但主要還是歸屬於心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動的發源地。  "心主神志"與"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也有密切的聯繫。血液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心的氣血充盛,心神得養,神志活動才能正常,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考敏捷,反應迅速,能與外界環境協調統一。若心有病變,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現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異常。例如,心的氣血不足,則必然影響到心神,表現為失眠、多夢、健忘、神志不寧;如血中有熱,擾動心神,則表現為煩躁、譫語,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若痰火擾動心神,神志昏亂,則表現為狂躁不安、哭笑無常、打人毀物、登高而歌、棄衣而走。以上這些論述,都表明心有病變,則會出現神志活動的異常表現。 

心的附屬功能  (一)在志為喜.是指心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情志的"喜"有關。喜,對外界信息的反應,是屬於良性的刺激,有益於心主血脈等生理功能。但是,喜樂過度,則又可使心神受傷。從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狀況來分析,又有太過與不及的變化,一般說來,心主神志的功能過亢,則使人喜笑不止;心主神志的功能不及,則使人易悲。但由於心為神明之主,不僅喜能傷心,而且五志過極,均能損傷心神。

(二)在液為汗.由於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說。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為心之液"之稱。汗出太多則心慌的現象,也表明了這一點。

(三)在體合脈,其華在面.脈是指血脈。心合脈,即是指全身的血脈都屬於心。心氣的強弱,心血的盛衰,可從脈象反映出來。心合脈,成了切脈的理論根據之一。

內在臟腑的精氣盛衰、功能強弱,可以顯露在體表組織器官上,稱為榮華外露。五臟各有其華。心其華在面,是說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氣血的盛衰,可以顯露於面部色澤的變化上。人的面部血脈豐富、皮膚薄嫩,又易於觀察,所以望面色常作為推論心臟氣血盛衰的指標。若心的氣血旺盛,則面色紅潤有光澤。若心臟發生病變,氣血受損,則常在面部有所表現。心的氣血不足,可見面色(白光)白、晦滯;心血瘀阻,則面部青紫;如血分有熱,則面色紅赤;心血暴脫,則面色蒼白或枯槁無華。

(四)在竅為舌  "竅"原意為孔洞,即孔竅。在中醫學理論中,用來說明臟腑與體表官竅之間的內在聯繫,亦屬於中醫學整體觀念的一部分。竅主要指頭面部五個器官,即鼻、目、口、舌、耳,包括七個孔竅。習慣上稱為五官五官七竅。另外,前陰和後陰亦稱為竅,故又有九竅的說法。五臟六腑居於體內,官竅居於頭面、體表,但臟腑與官竅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這種聯繫不僅表現在生理方面,而且在病理方面,也相互影響。  心開竅於舌,是指舌為心之外候,又稱舌為心之苗。舌主司味覺、表達語言。心的功能正常,則舌質柔軟、語言清晰,味覺靈敏。若心有病變,可以從舌上反映出來。故臨床上常通過觀察舌的形態、色澤的變化,來推論心的病理變化。例如,心血不足,則舌質淡白;心火上炎,則舌尖紅赤,甚至舌質糜爛生瘡;心血瘀阻,則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熱入心包或痰迷心竅,則可見舌強語謇。

 心的生理特性概括為以下兩方面:1、心為陽臟,主陽氣;2、心與夏氣相互通應.


推薦閱讀:

認識神的教會——第九章  教會的特性 (四)使徒性
傳教士路易十四時代歐洲對於中國的認識
我對灸療的認識(總匯)
科學認識儒學正確判斷本質(上)
認識你,真好!

TAG:中醫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