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紅》原名《移民歌》
07-26
《東方紅》的作者李有源
□ 榆文
陝北民歌流傳於榆林的山坡、溝窪、田野、村落,是世世代代的陝北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用攔羊嗓子回牛聲吟哼吼喊出的山野之聲、里巷之曲。陝北民歌的歷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調,並與古來有之的春節「鬧紅火」的習俗緊密關聯,如綏德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中有樂舞百戲和秧歌的內容,可見當時陝北歌舞已經盛行,民歌必然隨之濫觴。 1935年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以後,陝北成了中國革命的指揮中心。此時陝北民歌主要反映「鬧紅」、土地革命、抗日戰爭等內容,形成革命歷史民歌。1942年興起的大生產運動和新秧歌運動,對陝北民歌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大生產運動中,佳縣、綏德、米脂、清澗等革命老區人民,積極響應邊區政府的號召,大規模、有組織地移民到人煙稀少、土地較多的延安地區,開梢林、墾荒地,其中許多人以後就定居延安各地。移民們將許多民歌和民間藝術帶到延安。如《東方紅》原名《移民歌》,歌中唱道,「佳縣移民走延安,一定要開老南山,不過幾年再來看,儘是一片米糧川」。再如橫山說書藝人韓起祥到延安後,說新書、唱工農,受到毛主席讚揚。陝北民歌經革命文藝工作者的採集和改編,出現了《東方紅》、《翻身道情》、《綉金匾》、《擁軍秧歌》等一批享譽全國的陝北民歌。 陝北人民唱著《東方紅》和《翻身道情》迎接了新中國的誕生。這一時期除了革命民歌,榆林又有了《三十里鋪》、《趕牲靈》、《黃河船夫曲》、《跑旱船》、《五哥放羊》等經典陝北民歌相繼問世。1952年中央歌舞團在綏德縣數千名歌手中精選了三十多人,組建了陝北民歌合唱隊,使陝北民歌有了國家級演唱團體,讓陝北民歌不僅唱響了中國大江南北,而且享譽國際舞台,這在我國民歌發展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總之,1935年以後至1965年是陝北民歌的紅盛期。推薦閱讀:
※康熙時期日本漢語教材《唐話纂要》中載錄的民歌
※行歌手記(1)——紀錄片《行走的歌謠》導演手記
※藏語流行音樂都是在哪裡製作的?藝人主要在哪裡活動?如何找到他們的作品?
※曹旭:樂府民歌:「舊瓶」可以釀出「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