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恐嚇」孩子有百害無一利

綁架、恐怖事件、性侵犯……想到這些,危險就似乎離你近了一些,使你不由自主地全然不顧孩子的感受,將他嚴嚴實實捂在自己的雙翼之下。而這樣「 護犢」,是不是就能萬無一失呢?  小威才5歲,卻已經顯示出對交際的濃厚興趣。有時候,他媽媽會為此感到欣慰,但更多的時候卻是擔心。「他會跑到陌生人身旁,告訴人家自己的全名,然後就和別人攀談起來」,這位38歲的媽媽如是說。有一天,小威又自己跑出去了。對此,媽媽對他說:「下次你再自己跑掉,壞人就會把你拐走,他再也回不了家、見不到媽媽了。」聽到這句話,小威內心惶恐不已。小威的反應告訴媽媽,他再也不用擔心孩子自個兒跑出去了。但是,這位媽媽這樣處理問題,似乎有點過分了。  在那些不斷傳出孩子丟失和恐怖襲擊消息的歲月里,母親對孩子的安全給予十分的關注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有一點我們不得不弄清楚:媒介對負面事件的報道,很容易讓人產生錯覺,其效果是擴大了負面事件實際發生的幾率。專家說:「這是彌散在我們文化當中的戲劇性幻想症,搞得家長們一個個膽戰心驚、神經兮兮。」當這些過度的擔憂被傳導給孩子時,他們也會變得焦慮,並且膽怯。  到底是什麼在持續刺激父母們那緊張的神經?真正的危險到底是什麼?如何讓時刻揪著的心放鬆下來?如何既保護好孩子,又不因此而抹殺孩子們快樂和好奇的天性?來看看下面的專家意見吧。  什麼讓我們憂心忡忡?  世界是如此地危險,已經超出我們應該擔憂的程度,我們如何能放心地讓孩子一個人應對各種情況。但是,很多專家認為媽媽們不敢放手的原因是:我們太習慣於生活在一個相對和平的世界了,而父母們則對於孩子們可能面對的危險過於敏感。幾輩以前,孩子死於致命疾病的幾率並不像今天這樣小;人們更為經常地面對各種威脅。但是在八十年代以後,這些威脅似乎變小了。再往後,就是2001年的「9·11」事件。「世貿中心襲擊事件尤其經典地代表了這一代父母的看法:相對於這危險的世界,人類太脆弱了。」  面對全球性的威脅,父母們感到無助,於是試圖減小自己力所能及範圍內孩子所可能遇到的威脅,比如綁架或其他兒童犯罪事件。而現在社區關係的淡化,更加重了他們的擔憂。隨著人們工作和生活流動性的增大,與我們比鄰的常常是陌生人,或者我們不斷建立的是與陌生人的鄰里關係。而生活的忙碌,更使我們幾乎不可能去了解社區中的每個人。  然而,給父母們背負上如此過分焦慮的第一大禍首,並不是人與人關係的疏遠或一件件駭人聽聞的事件,而是——電視新聞。它通過將遙遠的地方偶爾發生的危險事件傳播給人們,讓人造成一種事件就在自己身邊的感覺。專家說:「父母對孩子的安危擔驚受怕,主要是他們看電視新聞太多了。」  真正的危險何在?  兩年前,美國有個孩子被拐騙失蹤,電視上經常放有關的新聞。結果,很多美國媽媽便十分擔心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拐跑。但是,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多年中,美國被陌生人拐走的孩子只有100多個,其中還包括了滯留一晚又被找回來的孩子。孩子被拐走的確不幸,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這樣的不幸。孩子被拐騙,在一些情況下,會受到性攻擊,而且這樣的情況比例很高。在美國,每年都有5.8萬件此類事件發生,而大多數受害者是十幾歲的孩子。事實表明,十幾歲的孩子比幼兒面臨更多的危險,父母必須增強讓孩子樹立安全紀律觀念的意識。  專家說,對於恐怖事件,由於發生幾率基本跟中彩票的幾率差不多,父母們根本不必而為此過分傷神。  大人在焦慮,孩子們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承受著來自精神和肉體的壓力——依賴性、晚上害怕、頭痛、胃疼……有的時候,孩子們還會將這些壓力轉化為施暴。但是,羸弱和攻擊性不是必然相關的。孩子們需要基本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能全神貫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否則,當孩子處於不熟悉的環境時就會主動選擇迴避,比如新到一所學校、參加新工作的面試、會見陌生人等等。孩子還會失去判斷和識別真正危險、風險的能力,而這是他們自我保護的根本法寶。  要教育孩子保持警惕,但不是毫無區分地懷疑一切。隨著孩子越長越大,父母對孩子的看護也應擔負起越來越大的責任。只有這樣,孩子才會讓父母們真正感到塌實。具體要擔起多少責任,與孩子的成熟程度有關,但也有一些可以參考的意見。  保護孩子,你能做些什麼?  ● 保持平靜。最好讓孩子不要被你的焦慮打擾,這是保護孩子最應該做的。邁阿密大學對一些在經受痛苦的藥物治療的孩子進行研究,發現他們都生活在父母的緊張情緒之下。  ● 建立牢不可破的規則。不坐陌生人的車。拒絕那些自己感覺有問題的東西。逛商場的時候要和爸爸媽媽在一起,並且要講秩序——這些都是好的規則。在告訴孩子必須遵守怎樣的紀律時,不要說一些不好的話,諸如如果孩子怎麼樣就會怎樣之類的「詛咒」和恐嚇,一般性的警告就能奏效。  ● 小心的語言警告。如果過分灌輸「陌生人危險」的信息,孩子在遇到危險時就不敢求助陌生人。曾經有個孩子因為不敢向陌生人求救,結果錯過了營救隊員,最後消失在大森林中。告訴孩子,有些情況不能跟陌生人走,而不是不能跟陌生人接觸。告訴孩子,如果需要幫助,必須找穿制服的人員、穿工服的銷售人員或者帶孩子的母親。  ● 讓孩子了解大人。如果你的孩子要跟某個大人相處較長時間,如保姆或家庭教師,在定人之前應向其他媽媽諮詢如何與這些人相處,併到有關部門查閱保姆或家庭教師的情況。  ● 避開電視新聞。專家建議人們不要讓12歲以下的小孩看新聞。在電視劇中,壞人往往遭報應。但在新聞中,無辜的人卻常常是犧牲品,這對孩子實在是太殘酷了。  ● 誠實而簡單。如果你的孩子問一件讓他恐慌的事,要解釋給他聽,但是不要再次嚇到他,同時也不要嚇到自己,以不破壞兩人的安全感為宜。解釋過後,問他怎麼想的,及時糾正和驅除那些錯誤的想法,然後離開。這能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了什麼,生活還是會繼續下去。穩定而持續地增強孩子的安全感,有賴於父母們妥善處理生活中不斷發生的這些事情。相信自己,這些,也是你們能夠做到的。  孩子們需要基本的安全感,這樣他們才能全神貫注地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否則,當孩子處於不熟悉的環境時就會主動選擇迴避,比如新到一所學校、參加新工作的面試、會見陌生人等等。
推薦閱讀:

女子被男子錯認為前女友遭騷擾近一年|前女友|恐嚇
韓國新防長收帶刀恐嚇包裹 前任也曾接恐嚇包裹
香港浸會大學學生「佔領」辦公室恐嚇老師 校方退讓
對俄新一輪制裁已啟動 普京:沒人能恐嚇俄
男子持精神病鑒定為所欲為 多次偷竊恐嚇他人

TAG:孩子 | 恐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