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慈法師開示——「佛法在生活中」

作者 : 崇慈法師  一、 關於「迷信」十問:  1.問:如果我信仰佛教以後,周圍的鄰居、朋友、同事等人不能理解,甚至說我是信迷信,我該怎麼辦?  答:是不是信迷信,不在於別人清不清楚、理不理解,而在於自己是否清楚明白。別人對我的信仰不能理解,是很正常的現象。不要說信仰佛法,即使是生活中許多普通事情,也不見得都能得到別人的理解。甚至生活中有許多庸俗、卑劣、荒唐、不成體統的言行,根本不可能得到別人、特別是高品位大智慧的人的理解和支持,不也照樣都做得那麼「有勇氣」嗎?為什麼把堂堂正正的學佛變成非要得到別人、甚至是無知無識的人的理解以後,才能學呢?把不能理解的人歸納為兩種:第一種是有智慧、通情理、能夠交流溝通的;第二種是無智慧、不通情理、不值得相談也不可能溝通的。對第一種人就可以相互談心、交流,即使依然不能理解或不贊同,但起碼是因為人各有志,儘管信仰不能一致,相互之間都是欣賞和尊重的;對第二種人大可敬而遠之就行了,因為他的理解與不理解對我都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2.問:究竟什麼是迷信呢?   答:迷惑、盲從、糊裡糊塗地相信,不分善惡、不識好歹、不辨邪正地人云亦云,就是真正的迷信。 從佛法的眼光來看,世間那些「鬼迷心竅」的人,由於貪、嗔、痴等煩惱習氣的牽引,大到對財、色、名、利的迷醉痴狂,小到成為花迷、酒迷、戲迷、舞迷等等,輕則如痴如醉、神魂顛倒,重則整個身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甚至迷到心靈扭曲變態、不惜自害害人直到亡家敗國的地步,真是可嘆可憐這一「迷」!

 

  佛法經常強調的一句話——「破迷開悟」。從迷茫、迷悶、迷惑的烏雲當中透出來,身心將得到一片碧藍浩瀚的天空!  3.問:世間上說要想在某一領域、某一事業上取得傑出的成就,一定要有幾分「痴迷」精神。學佛是否也是如此?  答:世間所說的這種「痴迷」精神,實際就是強調身心的專註、投入、勤奮、執著、孜孜不倦,這樣的「痴迷」精神是可欽可佩的,也是值得學習借鑒的。但如果把「痴迷」二字理解錯了,變成不顧一切、不計後果的發痴發狂,做出種種荒誕、恐怖甚至可恥的行為,那就真是連「痴迷」這個詞語都對不起了!

4.問:當自己的家人、親友都不能理解我對佛法的信仰,而說我是迷信,我該咋辦?

  答:不用著急,也不用苦惱,就這樣辦:①找一些淺顯易懂的佛法書籍給家人看;②把自己學到的佛法正知正見道理講給家人聽;③把佛門當中古往今來一些高僧大德的崇言懿行講給家人聽;④和家人平心靜氣地探討、切磋一些珍貴的人生哲理;⑤多拜訪、親近、求教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善知識,或可與家人共同學習;⑥通過對比的方法辨別邪正、衡量取捨。總之,要切記關鍵的兩點:①不要以急躁火爆的方法強行要求家親眷屬在短時間內理解接受,只要互相尊重和體諒就好了;②要以自己的言行來證明自己不是在搞迷信。如果自己的言行舉止給別人、尤其是給有相當智慧水平的人留下的完全是「迷信」的印象,那就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問題出在哪裡?  5.問:學佛以後,回頭看那些不學佛的人,覺得他們迷惑顛倒很可憐,可以去度化他們嗎?  答:站在佛菩薩的角度,看芸芸眾生都是迷惑顛倒,都是荒唐可憐。當我們嘗到佛法的智慧喜悅、自在洒脫的時候,可以把這一份法喜與更多的人分享。但一定要記住:自己是一個薄福少慧的凡夫,自己還有滿身心的習氣煩惱業障,自己遠遠不具備度化眾生的大力量。度化眾生,如同下河去拯救許多溺水快死的人一樣,是要具備很強的本領才辦得到的。千萬不要沒有本領而硬充好漢,變成自己沒有把眾生度了,卻讓眾生用習氣煩惱把自己給「度了」,那就糟了!  6.問:當遇到有人說話寫文章,用很尖刻的語言來罵我們是迷信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答:迷信不迷信,不是決定於有沒有人罵我們。也就是說,我們真是迷信,沒有人來罵也是迷信;我們不是迷信,就算來罵的人罵到昏死過去的地步,我們也不是迷信。  對於來罵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講道理的人,另一種是沒法講道理的人。對可以講道理人,即使他用詞尖刻,我們也可以和他解釋、探討甚至辯論,即使辯論到一定的深度高度還是不能融通,但起碼雙方都收到了「理越辯越明」的效果;對那種根本無法進行通情達理溝通的人,甚至只會一味污言穢語亂罵的人,就只能敬而遠之,讓他儘管去「罵遍天下無對手」吧!  作為佛弟子,完全不必要用「以火氣對火氣,以煩惱對煩惱,以尖刻對尖刻」的方式來應對別人的理解和不理解;因為就算 「以大火氣征服了小火氣」、「以最尖刻壓住了更尖刻」,其結果都是與學佛宗旨不相符合的。只要我們踏踏實實按照佛陀的教誨去行持,當我們福德具足、智慧深廣、清凈莊嚴的時候,自然就具備攝受眾生的力量了! 7.問:佛教相信算命、看相嗎?  答:對於算命、看相,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有「命理」、「相學」的說法。佛法對命理、相學用兩句話作了非常精闢圓滿的詮釋。這兩句話就是——「相由心生」,「命自我立」。相由心生,就是一切外相通通都是由心所生,外在的正邪、美醜、凈穢、定亂、善惡、忠奸、慧愚等等,都是其內在的流露和寫照;命自我立,就是每個人乃至每個眾生的命運都是由自己創造和建立的,不是別人能夠給予和剝奪的,也就是無論「成龍」還是「成蛇」,都是自己「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算命、看相,其實就是運用一些知識技巧對「命運」作一番機械化似的推算。從學佛的角度來看,與其追尋外相,不如抓住內相;與其推測命運,不如踏踏實實創造和建設美好的命運!  8.問:佛教相信風水嗎?  答:說起來,「風水」也算是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一門大學問。由於這門學問所涉及的知識面很深很廣,所以一般不具備相當深厚學問功底的人很難弄清楚其中奧妙,在表達的時候也由於懂和不懂、有意無意被說成「玄而又玄」的樣子。但無論其理論多麼玄妙龐雜,落到實處就是要有實用價值,這個實用價值就是與人的生活健康息息相關。說白了,就是「風」和「水」都要恰到好處,才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  佛法,既講究風水,又不在乎風水。說講究風水,就是要「擇地而居」,許多名山寶剎、佛門聖地都是絕好的「風水寶地」就是例證;說不在乎風水,即強調「人傑地靈」,如果不是「傑人」而是一個「敗家子」,再好的「靈地」也會被敗壞得「不靈」了!  9.問:經常聽到一些學佛的人說要「樂天知命」,這種觀點是宿命論嗎?  答:學佛的「樂天知命」與世俗的「樂天知命」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世俗的樂天知命,往往是為了財、色、名、利等煩惱慾望而想方設法去「拼搏」,到拼搏得身心憔悴、苦不堪言甚至一敗塗地的時候,說一句「樂天知命」,作一個無可奈何的「退讓」!  學佛的樂天知命,不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假謙讓,不是氣極敗壞、心有不甘的假撤退,更不是無所事事、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所謂「聽從命運安排」。學佛的人堅信命運是「三世因果」,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堅信三世因果,實際上就是一種達觀、超然的生活態度,決不等同於世俗聽天由命的宿命論。 堅信三世因果是這樣的:過去,從小到一剎那、一秒鐘之前即為過去,無數個一剎那一秒鐘積累起來即成為宏觀上的「過去」,現在、未來的概念同樣如此;因為相信過去,才有勇氣和毅力面對過去,做對了的要面對,做得不對的也要面對,勇於承擔、勇於改正、勇於創建,這樣才是正確的面對過去,也同時就是正確的面對現在和未來。  10.問:「三世因果論」和「宿命論」的差別在哪裡?  答:宿命論,即被動的、盲從的、無奈的「聽從上天安排」,認為一切都是由「上天註定」,努力不努力都是白費;如果長期將這種觀點鬱結於心,就會使人變得萎靡、頹廢、絲毫不思進取,完全一副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樣子。  要明白三世因果論,首先要懂得什麼是三世。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從微觀到宏觀,從一秒鐘、一分鐘到千萬億年,是一個完整的三世概念;「過去」在不斷地過去,「現在」也在不斷成為「過去」,「未來」正在以每天每分每秒的「現在」形式走來,而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才叫做「未來」;宏觀上的過去、現在、未來,是由微觀上的前一剎那、今一剎那、後一剎那真實詳細演繹出來的。  比如:過去(昨天)沒有休息好,現在(今天)就會顯得精神欠佳,如果現在(今天)再不休息好,未來(明天)就會精神更差。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如此。  所以,相信三世因果,就是以積極、坦然、真誠的態度面對生活,把微觀上每天每分每秒的「生活」完成好了,自然就組構成一個宏觀上完整美好的「生命」! 二、關於「懺悔和感恩」十問:  1.問:「懺悔」是什麼意思?  答:懺悔,是對自己過去所有說錯了的話和做錯了的事,作一次真心誠意的面對——承認和悔過。無論是有意或無意,也無論自己是否還記得,都必須坦然面對。因為凡是說錯了話和做錯了事,都給他人、給眾生造成了傷害,也給自己留下了諸多陰影和障礙;掃除陰影就顯現光明,清除障礙就得到坦途,唯一的方法就是——懺悔。  2.問:如果不懺悔,而採取「過去的就讓他過去了,忘記了就算了」的態度,可以嗎?  答:說可以也可以,說不可以也不可以。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①說可以,是因為如果一個人或群人對自己所犯的過失和給別人造成的傷害,死活都不肯承認或不作懺悔,而擺出一副「我就這樣,你能把我怎樣」的樣子,那就只能由他自己因果循環、報應自受,誰也不能強按著他的頭來作懺悔!  ②說不可以,是因為「過去的並沒有過去,忘記了也決不等於算了」。給別人造成了傷害,時間雖然過去了,但傷害並沒有過去;自己雖然忘記了,但別人並沒有忘記。更何況由於凡夫的自私狹隘和缺少智慧,往往是把別人傷害自己記住了,而把自己傷害別人忘記了;更甚者還有痛在自身則小痛都不得了,痛在別人則再大的痛都覺得「沒關係」。這樣就變成彼此互為因果,冤冤相報,永遠扯不清的討債還債。必須通過懺悔以後,身心才能得到坦坦蕩蕩的解脫自在!  所以,可以和不可以,都是自食其果、咎由自取,只看當事人何取何舍。  3.問:有許多過失已經無法當面懺悔,還有許多過失「不好當面懺悔」,該怎麼辦呢?  答:由於時間久遠、記憶模糊、事態變遷等原因,確實有許多過失已經無法找到被傷害的對方來進行當面懺悔;由於社會生活中紛繁複雜的人際關係,確實也有許多過失不便於或不好意思當面懺悔;但這些都不應當成為不懺悔的理由。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佛菩薩面前進行真誠懇切的懺悔。只有佛菩薩能夠接受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的懺悔,也只有佛菩薩的慈悲威德才能夠洗滌一切眾生的身心垢穢,所以佛菩薩又被尊稱為「懺悔功德主」。  4.問:應當以什麼方式進行懺悔呢?  答:懺悔的方法和形式各種各樣,不拘一格。這裡列舉常見的幾種方式:放生、賑災、印經、布施、供養三寶、扶貧濟困等等。 5.問:如果經濟條件很差,該以什麼方法懺悔呢?  答:懺悔最重要的,是有一顆極其真誠懇切的懺悔之心。所有的方法和形式,都是這顆心的具體演繹。經濟、物質條件確實很差的情況下,甚至哪怕是一貧如洗,都可以至誠懇切的態度拜佛、念佛,求佛菩薩為自己解冤除結、消災免難。  6.問:父母恩、師長恩都比較好懂,如何認識「佛恩」?  答:就從父母恩、師長恩的角度,好好用心體察、思考和追問,就認識到「佛恩」了。佛門把釋迦牟尼佛尊稱為「三界導師、四生慈父」。從這個尊稱就看出佛陀與眾生的關係就是父子關係、師生關係。  茫茫人海,芸芸眾生,我們每個人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分子」。一切人、一切眾生的生命現象都在不斷重複著「生了、死了,來了、去了」的自然規律。作為有思想有認知的人,只要稍微靜心問一下:生命有什麼意義?生命從何而來,往何而去?難道作為「萬物之精靈」的人,生到世間來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飲食男女、逞強鬥狠、爾虞我詐嗎?如果人生一世真的等同於草木一春,那麼人生還有什麼價值?如果人生的價值僅僅是追求貪取一些虛幻不實的假象,或者說一些自己都不相信的鬼話,這樣的人生價值又「值」在什麼地方?諸如此類的問題,多返觀自心追問幾次,我們就會明白:健康、完美的軀體生命固然重要,懂得用智慧和福德來善待生命、呵護生命、莊嚴生命更重要,只有這樣才不至於糟蹋生命、作賤生命、淺薄生命;而這個偉大的道理只有佛菩薩才能夠告訴我們、利益我們!  世間上講「滴水之恩,當湧泉答報」、「受人一飯之恩,應當沒齒不忘」。我們因為修學佛法而懂得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莊嚴生命;佛陀的慈悲教誨使我們不再迷惑顛倒,不再虛生浪死;佛陀的加被護佑使我們逢凶化吉、遇難呈祥;這樣的恩德,豈可用蠻不在乎、弔兒郎當的態度來對待?  7.問:法律規定「父母有養育兒女的義務和責任」,既然是義務和責任,為什麼還要強調報父母恩?  答:法律是道德的最後底線。如果做什麼事情都要以法律條款為依據,這樣的人本身就已經成了「賤胚子」,不用槍押著他就不好好走路;其次,當人們心目中絲毫不敬畏尊重法律、而想方設法鑽法律空子的時候,法律也就顯得蒼白無力、也永遠都不會完善了。報父母恩,將來必定得到下一輩對自己的報恩;不報父母恩,也會成為下一輩學習和效仿的「榜樣」,將來會連本帶利回報到自己身上。  8.問:佛法講要報眾生恩。眾生那麼廣泛,對我有什麼恩?  答:從人的範疇來講,人際社會的關係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但事實上是「人人為我」的份量很大很多,「我為人人」的份量很小很少,我享受和佔有了許許多多人對我的付出,所以必須隨時心存感恩、儘力回報。如果不明此理或假裝不明白,而擺出一副地主老財的樣子,把別人所有的貢獻和付出都當成是「活該」,那他就要變牛變馬來償還,那也是活該!  從眾生的範疇來講,那就更加是「眾生為我,我卻沒有為眾生」了。我們的一看一聽、一呼一吸,花香鳥語、山清水秀,梅蘭竹菊、林泉溪澗等等,無不是廣大眾生為我們作出的奉獻,當我們看得順眼、聽得順耳、滿懷愜意的時候,可曾想過對眾生、對大自然應該有一份感恩之心?  9.問:在生活中,如果周圍的人都沒有感恩之心,自己一個人處處懷著感恩之心,豈不是很吃虧?  答:①這個「周圍」,是指多大範圍?是一個街道、一個片區、一個小鎮,還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所以,「周圍的人都沒有感恩之心」的假設是不太可能成立的。②即使這個假設成立了,那也是這個區域內的人群相互之間惡性循環造成的結果,那就更需要「痛定思痛」和「改過自新」。  懷感恩之心,是佛弟子應有的起碼生活態度。這是自發的、自願的,而不是強扭的、偽裝的。不  要老是先設想別人怎麼樣我才怎麼樣,如果等到別人都有感恩之心而自己卻沒有、甚至還在夸夸其談的時候,就很慚愧了!  如果真的能做到「周圍的人都沒有感恩之心,就只有自己一個人(或一家人)處處懷著感恩之心」,那恰恰不是「很吃虧」,而是「很佔便宜」了。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試想:當周圍所有的人發現這一個人或一家人的品行、涵養、素質都比他們高的時候,所產生的敬慕、佩服和效仿等連鎖反應,豈不是非常令人感動和欣喜!  10.問:對我有恩情恩德的人固然應當感恩圖報,可是學佛還提到「感恩曾經絆倒過我、傷害過我的人」,這又怎麼理解呢?  答:人們往往認為,對於那些曾經絆倒過我、傷害過我的人,我能夠做到不以牙還牙、不跟他計較就算不錯了。殊不知,這個說法在學佛看來還是有些欠妥——因為做到了「不以牙還牙、不跟他計較」,卻很容易變成「跟自己計較」,而且計較得很厲害!長時間跟自己計較,老是用悔恨、自責、憂怨的方式來苛求自己,對身心健康非常不利!  學佛所講的「感恩曾經絆倒過我、傷害過我的人」,並不是要求我們「化傷痛為笑臉」、不以傷痛為傷痛,反而買來鮮花水果、帶上豐厚的禮品去登門感謝那個傷害過我的人。如果這樣理解甚至這樣做,哈哈!那就感恩得「太嚇人了」!  所以,這裡所說的感恩,是一種寬慰、一種慶幸和一種化解。只有化解了心中那一團令人難過的「亂麻」,身心才能真正的健康自在!
推薦閱讀:

出來聚:體驗||滑翔傘運動帶來的好處
(52)不吹不黑真生活
《我不是潘金蓮》有哪些看點?
怎樣系鞋帶不容易松?
筷子可以引發癌症?

TAG:生活 | 佛法 | 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