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李雪山:千里江山寫雄渾 萬壑溪谷墨可潤
工商導報、安徽經濟新聞網記者 范為民 發布——
千里江山寫雄渾 萬壑溪谷墨可潤
付秀宏
李雪山,號可潤堂主,志鳴山人,河北邯鄲人,水墨山水畫家。1984畢業於河北工藝美術學院,2009年進修於北京畫院,師承李小可,為北京畫院李小可工作室畫家,並得益王明明、楊延文、石齊、王文芳、李澤民、韓羽、邱玉祥、鄭今東等藝術名家的教誨。現任邯鄲畫院山水畫藝委會主任、邯鄲山水畫藝術聯盟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北美協會員。
2009年以來,李雪山在《藝術界》《中國收藏》《中國藝術》《中國書畫》《今日美術》等雜誌刊發作品,出版有《李雪山畫冊》《李雪山作品集》,並被選入《影響中國100位藝術大家》。2009年,作品《崖上人家》《王莽嶺神韻》參加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展,《秋情》參加百名藝術家回顧展。2011年,李雪山的系列畫作《太行春雪》在建黨90周年著名畫家作品展上榮獲金獎,同年參加「三蘇金秋」北京畫院李小可工作室畫家邀請展。2012年至今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和多家專業雜誌圖書的刊登,得到了業界的認可和收藏。
氣貫古今墨醉人,道法自然傳山魂
李雪山的山水畫創作路數,是遵循李可染先生的三步精神的,即「傳統、生活、創作」。李雪山大量研讀臨習中國歷代山水作品,從北派的高遠到南派的平遠,從荊關到董巨,從元四家到清四僧,再到近代的李可染、黃賓虹、陸儼少等。研習歷代大師們的作品奠定了李雪山山水畫基礎。近十年來,李雪山師從李小可老師,到大自然中寫生,感受生活,用心靈感受千山萬壑。深入自然研究千變萬化的山石、樹木、溪雲的精神特質及相應的筆墨變化。得意頗豐。李小可是李可染之子,善於發現自然美,並運用到自己的筆墨之中。李雪山深得李小可老師的繪畫精髓,不僅僅從構圖、筆墨上,更是在樸實無華的人格精神上得到了升華。真誠面對自然景觀,以自然為師。
李雪山的創作題材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太行山曾是歷代畫家們寫生、創作的聖地,當置身雄奇險峻的太行山時,他說;「如同進入天然學堂,也是歷代大師們學堂,所有的筆墨符號無不來自山川的提煉,感悟到了與大師們的老師在交流。這種激動與快樂他人不會懂的」。他讀懂了太行山精神,不怕艱辛,多年來常在春秋季節連續幾個月在太行山村莊里生活、寫生,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將太行山的精、氣、神用筆墨表現出來。」
作為山水畫專業畫家,李雪山心懷對傳統的虔誠和對自然敬畏,刻苦修行……書畫同源,近些年李雪山同時迷戀書法,期間大量習練隸魏和行書,深知書法給他山水畫帶來的益處,線條質量提高了一大步。作品筆法入筆、線條張力十足,所描繪的大塊奇絕裸岩、陡壁懸崖挺拔蒼勁,樹榦樹枝頓挫有秩、舒展有續、雲煙飄逸洒脫,筆下的房屋、小亭、小船都彷彿有了生命一般。
在寫生中李雪山觀察物像的特點感悟傳統的皴法,活學活用斧劈皴、披麻皴、折帶皴等,他的松葉點、竹葉點、胡椒點攢三聚五舒密到位,把太行山的特點及樹木的變化表現的淋漓盡致,習而久之,他胸中自有丘壑,熟練掌握了太行山的形態,皴擦點染總相宜。李雪山的山水畫創作,主要以水墨為主,輔以淡淡的淺絳、青綠,正如孫書正先生所說「筆墨蒼潤、渾厚華滋」。山是雲之根,雲是山之魂,李雪山所畫雲霧,大多採用留白之法,飄渺於半山之中或遠山之外,更加襯托出山石的巍峨與險峻。
李雪山不但精於繪畫、書法,而且詩詞功力深厚,他的《念奴嬌·太行寫生》頗有前賢遺風:「太行千里,問古人,何處可容墨客?西南磁州,爐峰山,濃淡兩漳相匯。冀豫兩岸,石壁掛渠,點染小三峽。鍾情山水,寫生何如遠走? 承蒙群主相約,伴八仙雲至,駐丁岩村。半坡桃花,垂柳綠,小酒野菜鯽魚。遠離市井,望北斗星空,溪聲東去。道法自然,細數風流人物。」這正是他作於涉縣丁岩村的詩詞名篇,自然洒脫,從容風趣,其間景色,令人神往。
坐忘山川真本色,胸中塊壘吐銅鐜
李雪山的山水畫多是注重「以物觀態」、「道法自然」的修為,用自然之景表現人之心境,高遠、深邃、開闊,有沉雄之氣,奇峰大嶺,令人叫絕。李雪山講究物境、情境、意境的升華,將自然與心靈結合,不斷用心靈感受自然,遠承傳統、近學小可、升華自己。他在繪畫圖示上得高遠、平遠、深遠三法,造成畫面空間的多層次迭加。在筆墨運用上靈活掌握了乾濕、濃淡,造就渾然蒼茫的氣息,達到了天人合一境界。
太行山的山山水水是李雪山作品創作的源頭活水,這裡像一座富礦讓他欲罷不能,山水人文、情感元素和歷史情韻的「君臨現場」讓李雪山的繪畫更有厚度,非常「受看」。李雪山真誠「行走」之內,發掘獨特情感、心弦和共鳴,這是他邁步走向藝術大家的真諦所向。
李雪山作品是寫出來的,他的書法筆法用筆令人稱道,他將書法線條、精神位格和山川風物的個性氣韻交融一起,突出中鋒用筆的書寫性,皴擦點染,蒼潤樸拙,風格獨步,收放有度中卻又不乏隨機生髮的渾沌之氣。
李可染先生倡導,到生活和大自然中沉潛下去,從感情深處貼近生活,貼近大自然,在深入探索自然規律的同時,深入開掘自身的內心世界。正所謂「浴天地之道,發自然之魂」,以虔誠之心領受大自然的教誨。多年來,李雪山走南闖北,將大自然的靈氣轉化為胸中山水,其筆墨融北派山水的雄渾、蒼勁和南派山水的氤氳、清逸於一體,在體驗、感知、想像、理解、沉思與山川對話中提升高度,既接地氣又富才氣,更具靈氣。
說到山水畫的靈氣,李雪山並沒有看山寫山、看水繪水,而是在骨力層次中將輕靈秀逸寫透,最大限度地高於自然山川。脫化而不遠離,是李雪山看盡八百里太行之後的凝聚與升華。我們可以從他《細流松下通四海幾帆煙雲上接天》《靜觀風雲》《悟自然大道得天地清氣》《煙波不動影沉沉野渡無人舟自橫》《清溪流過碧山頭白雲紅葉兩悠悠》等一系列作品中得到證明。
李雪山天性敦厚,為人洒脫真誠,追求真情、真意、真趣、真氣。他的作品以山形為主體,飽滿充實,穿插以樹木寒林、山嵐溪流,描繪出獨到的景緻與神韻,盡得真山真水的情韻。他的山水畫大氣渾厚,無論是動感的雲煙水瀑,還是敦實的石、峰,總在形象之中暗含著大自然的無窮生命力,表現太行山水渾厚、硬朗的意境,帶給人無窮的震撼力。
冰雪勝境猶琴機千里江山潤如春
李雪山,畫如其人,其氣脈與雪山境界相互連通,因雪內蘊其心,覆蓋乾坤萬象。李雪山是一位「畫雪大師」,他創作的《太行春雪》系列雪景山水——堪稱扛鼎之作。「冰雪勝境猶琴機,千里江山潤如春」,李雪山運用原創性的「文化符號」,由寫生向寫意轉化,由具象向抽象轉化,由形質向神韻轉化,致力發展李家山水畫藝術的博大沉雄、靜穆幽邃、明凈高潔的特點。
他對雪景山水畫的涉及,是步入中年之後,這皚皚白雪,挺立的峰巒,正所謂「太行春雪情深厚,天路之上尋溫柔」。在雪中太行山的溝溝壑壑有了春的味道與暖的感覺。在那些曾經傲風斗霜的太行山人心裡,開始了對春天的夢想。
李雪山喜歡拍雪景,在雪花飄落山間時又會是怎樣一番壯觀氣象色?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是他對雪山水情結所在。冬雪畫春雪,春天的信息在太行山打下伏筆。他更多憧憬的是春雪裝扮下的太行魂魄,一望無際,開圖千里,威武不屈,猶琴韻叩心,既有儒家的奮力呈現,更兼道學的心靈寄託、佛家的仁慈開悟。
李雪山的太行雪景山水,清涼幽遠,寧靜深邃,一派北國冰雪風光。凝重而縹緲的雲靄,在黑白對比中加強了景物間的縱深感,延展著更為廣袤的雪山空間。他以人的生存本質開悟坦蕩心境,融通自然又超離於自然。借白茫茫一片雪景而言語;雪山有道,借冰雪琴機彈早春曲而佈道。賞心悅目之餘,彷彿琴音餘音裊裊。
寧靜和諧的藝術意象源自親身觀瞻、體驗和塑造,李雪山的雪景山水作品深刻地感悟了這一畫理。《太行春雪》系列雪景作品,出手不凡,是一位非常有說服力、征服力和感染力的畫家。
山為骨肉水為脈統領筆墨寫高遠
在繪畫創造中,李雪山以他的博識學養,運用自己的情感和沉思方式,把對太行先民、家國地域的尋根式心弦一一呈現,給予太行風物以寧靜尊嚴,賦予了太行山靈魂內涵,創造了人化移情的廣闊空間。
李雪山先生用生命和激情去擁抱山水風物,使美的個個節點在瞬間復活,定格於畫面使其永恆。但太行山外表粗獷,繪畫表述必須精緻,熠熠為光,以精美的繪畫語言去統領這方天地。細讀他的作品使人如臨其境,體會大自然的神奇奧妙,而山水畫從構思到山體、樹木、瀑流和雲霧的設置,再到遠近虛實和物與物間的大小比例都要符合自然規律,「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
李雪山反覆精讀《畫山水序》《敘畫》《山水松石格》《山水論》,從中領略山水崖岡峰巒主次,平衡樹木雲霧、流泉澗水、道路人物諸種細節,精準掌握了以顏色表現山水氣度的訣竅,用襯托、反襯、抑揚、對比等技法以至融會貫通,他的山水畫不僅寫出峰石樹木建築水霧關係,更有一種「執一管筆墨揮灑萬里河山」的氣勢,鑄就了李家山水畫的雄渾生氣。或霧鎖煙籠,長煙引素,水如藍染,山色漸青;或巨擘通天,山嵐如帶,穿雲瀑布,近水幽亭;或天如水色,路似羊腸,山盡風骨,石狀精靈;或鋪山為雪,萬籟俱寂,瓊枝倚崖,水淺沙平。
巍巍太行雄渾、樸素,但在李雪山筆下卻顯得極富情趣和勃勃生機。他的山水作品構圖簡練,筆墨舒暢,尤其對溪谷、山居、人物等處理得惟妙惟肖。這些描繪體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表現技法,顯示了他以自然之心關注山川萬物的赤子之心,表露出他清淡恬靜的心態和太行山野逸無華的自然之美。
筆墨縱橫寄荊關一山渾成無斷絕
太行山上的北斗星空像先賢夜坐,幽遠深邃,此時千山靜默,溪聲東去,只有星在天宇微笑。站立在太行山腳下,擷取太行山周遭的珍貴、清香和不屈,沒有一絲傲慢和狂妄,越是接近太行山,他越能感覺到它身上的渾然天成之美。
李雪山的《萬仙山郭亮村絕壁長廊寫生》也非常亮眼,一個絕壁山洞豁開大窗,視野突然開闊,把畫面分成左右兩個部分,左部是絕壁山洞,山石黑硬如骨,線條剛勁有力,凸顯了李雪山的篆隸書寫功力,右部大窗顯露出不遠處的另一座雄峰壁立的山體,尤其中間兩條山石酷似並肩而立的郭亮村鑿石工,右邊鑿石工的右手握有一鐵釺,郭亮村精神幾乎填滿了整個畫面,而在右上部留一線雲煙和空白,頓覺全畫通透。整幅畫所表現的是一種北方山川凝重的陽剛之美,有一種高山仰止心嚮往之的景仰之情。
李雪山的太行寫生作品,使觀者從自然景物的有限時空進入精神化的無限時空,完成自然與心靈的銜接。僅憑一幅山水畫,在山洞裡突然寫出絕佳風景,那是超越天人的妙道。正是由於李雪山的美學意識,超越了眼睛,抵達心靈,但不脫離視覺,又不局限於視覺,從眼睛到心靈,超越了視覺的局限,這是一種無形距離的延伸,一種無盡的遠。
李雪山說:「北派荊關兩位先賢,講究一山渾成無斷絕之形,尤其講究一體山勢與細部刻畫相得益彰。」太行山水畫鼻祖荊浩,隱居太行山沁水洪谷,面對大山大水之境,露水苔徑,怪石祥煙,古松蟠虯,偃截巨流,盤溪掛岸,峽谷中有山溪過境,兩岸峭壁,充滿豐富的繪畫細節,著有《筆法記》,從側面記錄了神鉦山、大岩扉、石鼓岩的人文地貌,正是「雙峰突兀三千丈,孤月圓明萬里天。人間紅塵飛不到,白雲深處老僧眠。」
荊浩有詩曰:「恣意縱橫掃,峰巒次第成。筆尖寒樹瘦,墨淡野雲輕。岩石噴泉窄,山根到水平。禪房時一展,兼稱苦空情。」李雪山以傳承之筆深入太行研磨,不急不躁,深得其法,尋丈之墨得千頃之勢,咫尺之筆藏生秀絕倫,「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李雪山從《筆法記》中深入領會墨與筆的辯證法,頓悟到墨勢求取圓通,大起意處出天趣;筆法講工,求取多線律動,在運動感中精描細雕。
山水之眼畫嶙峋,太行風雲墨可潤
李雪山的山水畫作品,具有天地將帥之氣,又富個人情感之微,既富強烈的震撼力,又充滿豐富細節,耐人尋味。他放眼於廣闊空間的雄偉氣象,把峰、頂、巒、嶺、岫、崖、岩、谷、峪、溪、澗等統領麾下,上部峰巒崢嶸雄峙,危峰突兀,其下岡嶺相連,重岩疊嶂,其間林泉掩映,依稀可辨。正是在從上下、遠近、虛實、賓主以及各種物象的全方位審視中,形成了「山水之象,氣勢相生」的浩大風範。
一幅又一幅山水畫卷具有多大的時空感,這位畫家就有多大格局。這個格局是人文風物與學養光芒的亮度,是精神摹寫的尺度,是人世經驗的深邃迴響力。李雪山在生命情感與思想的行走與傳統、寫生、創作之中,統攝以往、現在、自然、人文,最終發散為一種時空一體隱隱迴響的格局。唯如此,山水畫家才能不斷展開博大的畫卷。
付秀宏寫於唐山市曹妃甸
推薦閱讀:
※揭秘明代著名畫家張宏作品是什麼樣的風格?
※樹葉上的名畫
※著名畫家:俞致貞、劉力上花鳥畫集
※著名畫家馬濤 藝術作品賞析
※世界名畫5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