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飛躍:改變你工作和生活的7種量子技巧1
量子飛躍:改變你工作和生活的7種量子技巧
作者:(美)謝爾頓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編輯推薦
用量子技巧改變你的內在,從而進一步改變你看待生活與工作的角度和方法。
量子看見·量子思維·量子感覺·量子知曉·量子行動·量子信任·量子存在。
你是否也曾有此困惑——
我們生活在所謂的信息時代,可獲得的信息已經遠遠超過了用傳統的分析方法所能處理的數量……
我們希望有和諧的關係——基於接納和尊重的關係,但是這樣的關係卻總不在身邊……
我們知道有效溝通的原則,參加過研討會,讀過相關的書,但自我依然在評判和防衛……
公司中的種種變革努力,從共同願景、流程再造到扁平結構和授權,總是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只有20%的中層經理表示熱愛自己的工作。每4個普通員工中就有一個把工作場所比作監獄。如何使人們重新注滿能量?
飛速發展的世界讓每個人都有疲於奔命之感,我們不僅需要一種新的世界觀,也需要接受一套新的技巧。
量子世界觀所提供的7種量子技巧,將能夠為你帶來高速發展時代的全新體驗,幫助你從內而外地改變生活和工作。
量子飛躍:獨樹一幟,中西結合
秦 濤
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有云:"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西方也有同樣的認識,英國某主教的墓志銘足以為證:"年少時,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夢想改變世界;當我年事漸長,閱歷增多,發覺自己無力改變世界,於是縮小範圍,決定改變我的國家。但這個目標還是太大了。接著我步入了中年,無奈之餘,我將試圖改變最親密的家人。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個個還是維持原樣。當我垂垂老矣,我終於明白了一件事:我應該先改變自己,然後以身作則,影響家人。若我能先當家人的榜樣,也許下一步就能改變我的國家,進而,天曉得,我或者甚至可能改造整個世界!"
東方先哲,西方智者,跨越漫長的時間和遙遠的空間達到如此共識,強調自我管理的重要,而這本書正是專門探討如何自我管理。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封面上大大的四個字 "量子飛躍",我還以為是一本科普讀物,待細看副標"改變你工作和生活的 7 種量子技巧"才意識到這本書是講述管理理論的。這樣的誤會倒是引起了我很大的興趣,於是很快的讀完了這本書。讀完之後,我的總體的印象八個字可以概括:獨樹一幟,中西結合。
這本書介紹了改變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 7種量子技巧:量子看見,量子思維,量子感覺,量子知曉,量子行動,量子信任和量子存在。這本書強調了運用量子技巧改變我們的內在,進而改變我們看待生活和工作的視角和方法,從而最終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然,是向好的方面改變。如何改進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這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市面上有很多這方面的(或者和這方面相關的)書籍。如劉墉的散文系列:《超越自我》,《創造自我》,《肯定自我》;卡耐基的成功學叢書:《人性的優點》,《人性的弱點》,等等;以及近些年的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等等。這些書籍雖然講述類似的主題,但由於側重不同,作者視角及個人經歷不一,因而各有特色。無論你是否讀過這些書籍,當你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敢肯定,你會大吃一驚:這本書獨樹一幟,特色鮮明。這點從書的標題即可看出。在本科學習量子科學相關的課程的時候,從來沒有想到如此微觀世界的種種竟然能夠直接應用在宏觀世界我們的為人處事上。所以看到標題後我的第一感覺是這本書不會是 "標題黨",想靠標題來吸引人的眼球吧。讀完一遍後,我意識到我錯了。這本書不僅將量子科學和管理學有機的結合到一起,並且提供了一套切實可行的量子技巧,並輔以作者的親身經歷和實踐給於了最好的詮釋。例如,量子世界中,"孤立的物質粒子是抽象的,只有通過他們與其他系統的相互作用才能確定和觀測到他們的性質"。同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也都不是孤立的存在,人是社會化的產物(馬克思語),通過相互交往個人價值才得以體現。
這本書英文原版由謝爾頓教授所著。謝爾頓教授曾任 Rochhurst 大學 Helzberg管理學院管理、營銷及管理信息系統系主任,在人力資源管理、心理以及諮詢方面浸潤多年,對管理有著獨到的見解。這本書中文版經劉芊翻譯改寫。劉芊現任北大國際 MBA對外關係及國際項目部主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積累。兩位作者在管理方面都有著豐富的經驗,卻有著一西一中截然不同的兩種文化背景,因而,中西結合在這本書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本書介紹介紹 7 種量子技巧的章節都是從分析問題入手,介紹量子物理中相應的觀點,並輔以心理學佐證,然後引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與量子觀點遙相呼應,隨後水到渠成的引出量子技巧及其在工作中的應用。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之中,你會發現,近代物理中的很多理論、準則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早有體現,並且更加自然和廣泛。例如,近代物理認為能量和質量可以相互轉化(原子彈即是質量轉化為能量的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能量是無形的東西,而質量是有形的。《老子》有云: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句話其實很有意思,也可理解成有和無的轉化。《老子》里還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近代物理研究物質的組成,認為夸克是最基本的組成單元,夸克組成質子和中子,質子和中子組成各種原子,原子構成世間萬物。可見,《老子》用一種很抽象的描述表達了和近代物理中很相似的意思。讀完這本書,相信你會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兼容並包所而感到驚奇。
由於作者知識的廣泛,這本書涉及到多門學科的交叉,如管理學,量子物理,心理學,生理學,神經科學,中國古代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教傳統,佛教義理等等)。一方面,這可能會給讀者的閱讀帶來一定的困難,畢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夠有如此廣泛的知識背景。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未嘗不是給讀者帶來了一個了解廣闊知識世界的機會。拋開一些很複雜的量子理論,我發現自己從書中學到很多知識。譬如說,我以前不知道我們每月更換一層新的皮膚,每三月更換一付骨架,從生理上講更是每七年換出一個全新的自我(見第五章)。另外,書中引用了很多其他著作中的論述進行論證,這種行文方式很類似於學術著作。從這個角度而言,這本書可能顯得不是那麼容易閱讀。就我個人的經驗,遇到讀不懂的地方,或者不感興趣的地方,直接跳過即可。
這本書比較適合在兩種情形下閱讀。一種是很輕鬆的時候,能夠平心靜氣的讀書。因為由本身的內容所決定,這本書致力於成為一本有用的書,而不是一本娛樂性快餐讀物,再加上其中涉及到了比較前沿的近代物理和比較深入的東方智慧,因此比較適合在心靜的時候閱讀。另一種是在遇到挫折或者感覺很不順利的時候,可以讀讀這本書,或許從中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調節放鬆自己的心態,正如謝爾頓教授在書中所講述親身經歷。
量子飛躍
《管理學家》 ,
牛頓式的機械論統治了西方學界數百年,幾乎就是「科學」的代名詞,管理學界也深受其牢籠。量子力學的出現,將牛頓力學限制在了宏觀層面,微觀世界的微妙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量子與物體的關係、人與組織的關係,在很多情況下有驚人的一致性。管理是技術、科學和藝術,可惜的是,西方管理思維更多地體現了它的科學性,這在實踐中造成了一定的偏頗。這個偏頗已經逐漸被管理學人所重視,其中美國學人有瑪格麗特?惠特利(Margaret Wheatley)、蓋利?祖卡夫(Gary Zukav)、夏洛特?謝爾頓(Charlotte Shelton)等人,在東方有日本管理學人野中郁次郎。《量子飛躍》(Quamtum Leaps:7 Skills for Workplace Recreation)是夏洛特?
《管理學家》:書的緣起?
劉芊:
《管理學家》:舉個例子?
劉芊:舉一個企業文化方面的小例子。企業文化都說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國企,很重視這個事。在這本書裡面也提到了企業文化的問題。我們的企業文化是什麼?大多企業都要有自己的一些理念和口號。其實這些企業文化是什麼?還是把所有人的思想統一起來,統一到我這兒。實際上還是咱們傳統的集權制。他們把國外好的東西拿過來,說,行,我有這麼一個工具了,我們來搞企業文化吧,要怎麼怎麼著。這其實還是他自上往下管理人的一種方式。國外真正的企業文化,有很強的包容性。比如說什麼叫職業精神?職業精神就是說,不管別人怎麼樣,我要把事情做好,可能我跟你的理念不一樣,可能我跟領導的關係不好,可能我對公司有自己的看法。但是我來了,就要把工作做好。這就叫職業精神。這種精神本身不要求你統一人的思想。但是這個問題不光是中國有,國外也有。所以這本書就提出來了,企業文化是找幾個人開完會,大家討論一下,甚至是說廣泛的,全公司範圍內徵集企業核心理念,找幾個詞。完了領導確認就這幾個了。這樣東西還是自上而下的。
你的文化不能強加給我。如果你硬是要強加給我的話,那你可以想像,結果不會好的。這只是一個例子。很多管理上的東西,其實不只是這樣的,這些例子也反映了量子管理的,或者說量子技巧的一個方式問題。就是說如果沒有個體的積极參与的話,管理的目標是很難實現的。這本書的邏輯是企業的變革是可以實現的,但要每個人每個人逐步實現,而不是一夜之間大家都變了。每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了,最後,這個企業才能改變企業的行為。
文化建設一定是從底下上來的。對員工來說,這就是我的東西,是我參與的,是我的東西。如果有這樣的共同願景,企業的發展也會得到很大的支持。這是很好理解的。就像為什麼一個企業初創的時候往往會這樣。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奔著一股勁,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如果一旦超過這個初創期了,平行進入的時候,平穩的時候,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那時候大家不再有那麼集中的一個信念。想法就該散了,這時候開始抓企業文化了。一開始不抓企業文化的,文化就在那兒,文化不是抓出來的。為什麼大家說沒有企業文化呢?就是為了這個抓企業文化。
《管理學家》:如何創造一種新的工作環境?
劉芊:在書中,這個英文的原詞是工作場所,就是你的單位,改變你自己,改變你的單位。這個單位是中國的概念,有時候是工作場所,有時候是工作環境。針對你個人來講,就是你和你的外在環境。另外這個環境可大可小,小到最小就是你的辦公室,大的話可以是整個公司。一個是牧師說,就是想改變世界,而實際上能改變自己就不錯了。而中國古人要從修身開始,你改變自己你的家庭,然後你的小職業範圍,到國,到整個天下。所以中國人的思路是對的,你要改變大的,首先要從小的入手。而他這本書也是這樣的,只有你改變自己了,一切才會隨著改變,最後才會改變他人。從影響別人,最終改變了整個世界。這跟東方的思維是很接近的,而不是按邏輯性要怎麼樣怎麼樣。
放棄你對管理控制的需求。誰都想當指揮,然後覺得你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可是到最後,整個組織就不行了。其實這是很簡單的,只要你解決好了每兩個人之間的關係,30人就可以在一瞬間排好的。就是因為有的人要睜眼,有的人要指揮,它不自然了,打亂了現成的東西。其實我不是說我們中國人的問題,我在想是我們這個群體的問題。因為這個班級的學員都是一些中層以上的管理者,他們已經習慣於操縱,控制,這麼一套東西,而且中國人有時候不像外國人那樣聽話。外國人做這套遊戲的時候你告訴我規則了,我就按這個規則做。中國人有時候互相不太信任,還要想辦法來控制,結果就失敗了。這個事當時給我印象挺深。所以我覺得我們的管理上有一個欠缺的東西,我們還在這套預測,計劃、控制這套理論中兜圈子。
《管理學家》:企業不是機器?
劉芊:對於混亂要有一定的容忍度,這一種與傳統的西方理念,即所謂的牛頓式的管理思維相反的。事實上我們現在所學的管理課程基本上還是把企業當成一個機器的。這個機器有這麼多的零件,只要我每個零件都做好了,機器運轉就沒問題了。其實企業最後是人,如果人這個因素你沒有把它解決掉的話,所有的一切都是白做的。什麼建立企業文化,建立企業制度,就算有很多國外的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可以引進過來,但是只有通過人才能實現,而人不是機器。有一個不是機器的東西在這兒的話,你原來對付機器的那一套可能都不會好使。
我們不能否認,怎麼管理上萬人的企業?這個不得不向西方學習經驗,只是我們要避免其中的一些缺陷,但是更不要以我們這方面主觀的東西把他們的東西包過來,完全連它的一些基本的東西都脫離了。他都沒有學到家,就更不用說補他的缺陷。所以這是兩個層次,第一我們要學,而且要學到家。第二,要注意到他的一些缺陷。
《管理學家》:要以人為本?
劉芊:有很多很好的理念,比如質量管理。為什麼在最終執行中會有這麼大的問題?有的企業拿了有用,有的企業拿了就沒有用。這說明了不是這個工具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所以最後只要解決人的問題就是解決企業的問題,這是沒有矛盾的,裡面是相通的。
並不是所有人都重視人的概念。質量管理大師戴明在日本的影響力就很大,但是開始在美國就沒有太大影響。日本拿他的東西運用就很成功,最後才運用到美國去。就是因為戴明比較注重人。如果你一切都是以目標,以達到結果為出發點,這樣做的話,可能就會忽略一些因素,就會發生一些問題。如果你抓住人這個因素以後,其他的問題都可以解決了。另外也有很多比較新的一些管理做法,多多少少的考慮了人的因素,只不過是沒有把它抬到這麼高的位置。
書中觀點算是最徹底的以人為本,甚至於有一點矯枉過正。
目 錄
引言
第一章 量子時代
從牛頓到量子力學
一種全新的世界觀
量子技巧
量子技巧模型
模型在工作中的應用
量子組織
如何閱讀本書
第二章 量子技巧之一:量子看見
新的挑戰
新興科學
新的觀點
東方的智慧
量子看見的技巧
技巧培養
工作中的應用
技巧整合
第三章 量子技巧之二:量子思維
新的挑戰
新興科學
新的觀點
東方的智慧
量子思維技巧
技巧培養
工作中的應用
技巧整合
第四章 量子技巧之三:量子感覺
新的挑戰
新興科學
新的觀點
東方的智慧
量子思維技巧
技巧培養
工作中的應用
技巧整合
第五章 量子技巧之四:量子知曉
新的挑戰
新興科學
新的觀點
東方的智慧
量子思維技巧
技巧培養
工作中的應用
技巧整合
第六章 量子技巧之五:量子行動
新的挑戰
新興科學
新的觀點
東方的智慧
量子思維技巧
技巧培養
工作中的應用
技巧整合
第七章 量子技巧之六:量子信任
新的挑戰
新興科學
新的觀點
東方的智慧
量子思維技巧
技巧培養
工作中的應用
技巧整合
第八章 量子技巧之七:量子存在
新的挑戰
新興科學
新的觀點
東方的智慧
量子思維技巧
技巧培養
工作中的應用
技巧整合
第九章 量子技巧整合
重溫模型
模型的象徵意義
跨學科的聯繫
第十章 量子變化
新的境界
第一百隻猴子
思維模式的改革先鋒
量子組織
21世紀的工作
附一 思維地圖:一個樣本
附二 實踐和練習
引 言
「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榔頭,你易於把所有的問題都看成是釘子。」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Maslow)
我們已經再造了商業,徹底改變了政府,但原來的毛病仍然存在。壓力和工作中的疲憊數據在直線攀升,而員工工作滿意度持續下滑。一些授權的努力,如自主工作團隊和全員質量項目舉步維艱。我們在20世紀後期的組織調整似乎都沒有對工作業績和員工士氣帶來任何改變。
也許我們是如成語中所說的那樣本末倒置了。我們試圖改變工作場所的外部結構,卻不去改變我們思想的內在結構。簡言之,我們試圖創造21世紀的組織,但我們這些身在其中工作的人卻還依賴於17世紀的技巧。由於這個疏漏,我們的組織變革往往充其量也就是有限的改善,甚至更常見的只是表面文章。如果希望通過量子式的飛躍進入新的共同生活和工作的方式,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改變對於世界運轉的一些過時的信條,而學會一套新的技巧——能幫助我們創造平衡的生活和全腦組織的技巧。
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這些傳統的商業技巧從根本上講都是左腦技巧。它們源自300年前的世界觀——一個基於牛頓經典物理學定律的世界觀。牛頓定律的前提是如下的一些假說:世界是客觀的,作用是可預知的,知識是通過分析得來的。一個基於這類假說的世界觀要求邏輯性的、線性的左腦思維技巧,而過去的300多年中,這些技巧為人類社會提供了良好的服務。我們久經磨鍊的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能力幫助我們征服自然,發展複雜的技術,並使我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變化。沒有這些技巧,我們就不會過上今天的生活。
但是,這裡卻存在一個問題。這些機械的技巧是應付一個以邏輯性的、線性的、可預測的方式運轉的靜止世界中的生活的。而我們快節奏、不斷變化、相互緊密關聯的世界既不是靜止的也不是可預測的。我們在這樣一個世界中的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能力也就越來越打折扣了。這些17世紀的技巧根本就無法適應21世紀的生活和工作。在一個要求極具想像力和激進變革的時代,它們卻讓我們執著於老的行為習慣。於是我們現在面臨兩個問題:(1)到哪裡去尋找新的世界觀?(2)為了將新的世界觀應用到個人的生活和我們的工作場所,需要學會哪些技巧?
數不清的作者(如卡普拉、瑪格麗特·惠特利、丹娜·左哈爾、蓋利·祖卡夫)都提出,所謂的新科學更新了世界觀的概念和形象。這個新的世界觀把宇宙看作一個複雜、不可預測、相互作用的系統而不是一部靜止的客觀的機器。我們之中的很多人對於這個動態的世界觀產生了強烈的共鳴。但我們在實際應用方面不得其門而入。這本書致力於探討這個問題。它用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亞原子物理學)來借喻了一套全新的技巧——量子技巧,而我們可以通過這套技巧將新的、更全面的世界觀融入個人生活和組織機構中。
如同傳統的計劃、組織、指揮和控制一樣,這些量子技巧既可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可用在工作場所中。我將討論這兩方面的內容。本書的基本觀念是,工作和生活是緊密聯繫的。一般我們不會在生活的一個方面使用一套技巧而在另一個方面使用另一套。我們趨向於行為的一致性。因此,如果學會在個人生活中應用量子技巧,我們就也會在工作中應用它們。當然,反之亦然。我們一天天地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場所,如同滴水穿石。當有足夠的人選擇了新的技巧,量子的飛躍就產生了。而且,與牛頓定律相反,這些量子飛躍不需要外力的作用和操縱。它們來自內部意識的轉變。
本書記錄了我自身的很多量子式飛躍。為了提高本書的實踐性,我選擇盡量展示個人的經驗。很多事例來自我生活和工作的經歷。我試圖用這些事例啟發大家的思索,把對我適用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引出一些對大家或許有用的想法。我試圖盡量用描述而不用過多的說明,心中銘記著我的朋友和導師瑪格麗特·惠特利的話——有一說一。在一個充滿了無限多樣性的世界裡,把我個人的經驗推廣給其他人不僅毫無意義,而且是非常危險的。對我有效的未必對你有效。但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原則的宇宙中,因此我邀請你來探索這些技巧背後的基本原則如何能以你獨特的方式應用在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附錄中包含一些實踐和練習可以幫你探索每一種量子技巧。
在練習這些技巧時,你會發現生活遠比你所看到的這些要豐富得多。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陽光。它看上去是白色的,但通過一個稜鏡立刻就顯現出虹霓的色彩。沒有一個解碼設備,這些色彩是人所無法看到的。光是生活的一個很好比喻,因為就如在光線中一樣,在生活中也存在著看不見的潛力。這些量子技巧就像一個稜鏡,能破譯出你潛在的能力。學習了這些技巧你看到的會更豐富,因此你自己也會變得更豐富。你將重新創造你的生活,而我們將一起重新創造我們的組織機構。
夏洛特·謝爾頓(CharlotteShelton)
第 一 章 量子時代「在一個時期被視作異端的,在下一個時期變成正統。」 ——海倫·凱勒 從牛頓到量子力學
我們生活從一個在技術上可被稱作量子時代的年代。原子能、計算機、激光唱盤、條碼識別器、激光手術等只不過是叫做量子力學(quantummechanics)的20世紀物理學理論的非凡產品中的一小部分。這個詞是20世紀20年代為描述這門亞原子領域的新物理學而創造出來的。顧名思義,亞原子領域是指小於原子的物質世界中的一切。 「量子」這個詞字面上講就是「一定數量某種東西」,「力學」指「研究運動的科學」。因此「量子力學」就是研究亞原子級粒子運動的科學。但是,如果把亞原子級粒子想成一定數量的「某種東西」就錯了。亞原子的粒子不是物質的「東西」,而是可能性的趨勢——一種具有潛力的能量。如「力學(mechanics)」一詞所暗示的,這種能量是永不靜止的。它總是在連續的運動中,不斷地從波轉變為粒子,又由粒子轉變為波,組成原子、分子,最終形成物質世界。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我們在物質世界裡所看到的這些看上去穩定、靜止的東西實際上完全是由能量構成的。 量子力學,或稱量子物理學,與經典物理學有著天壤之別。量子物理學研究的是電子、質子、中子以及數以百計的更小的被稱為夸克的粒子的行為。經典物理學研究的是在三維世界中的物質對象。然而,研究範圍上的差異與工作原理上的差異相比就不算什麼了。支配經典物理學世界的定律與亞原子世界的運作方式完全對立。 例如,經典物理學的一個重要定律是,物質的運動是連續的。因此,如果一個物體沿直線運動,除非有外力作用,它將永遠沿直線運動下去。這一有關運動的基本理論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試不爽。於是我們就假設整個宇宙是連續的、穩定的和可預測的。但這卻是一個錯誤的假設。在亞原子級上粒子的運動不是連續的,而是一種不可想像也無法解釋的量子飛躍。 這種飛躍打破了牛頓理論,因為它們無法通過理性的分析來解釋。在亞原子級別,部分不決定整體的行為。恰恰相反,整體決定著部分的行為。同時,由於亞原子級粒子具有跨越巨大的時間和空間距離而相互作用的能力——這一概念被稱作非局部因果(nonlocalcausation)——整體與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永遠也無法被完全了解。因此,一切簡化式的、解析式的方法都無法用於亞原子級粒子的行為。 亞原子級粒子所具有的這種尚無解釋、也無法解釋的跨時空相互作用的能力不僅違反了牛頓的運動連續性定律,也違反了牛頓有關運動的第二條定律,那就是所有作用都伴隨著一個同等的反作用。牛頓第二定律讓我們能在我們每天所感知的這個世界裡預測物體的行為。但是,由於亞原子級的粒子有非局部相互作用能力,預測它們的行為是不可能的。這並不意味著它們的運動是完全隨意的,卻意味著它們不是由可辨別的本地原因造成的。在亞原子水平上,牛頓的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必須由較不確定的統計學可能性(probability)所替代。 也許在大量奇特的量子現象中最不可思議的是量子世界的主觀性。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者的行為不會影響觀測對象的性質。但在量子水平不是這樣。在那裡,人類的觀測卻顯示能影響無生命的粒子的行為。物理學家對於如何觀測一個光子或電子的選擇將決定它表現為波(非局部性振動的能量模式)還是粒子(時空中本地性的位置)。卡普拉(Carpra)在他的《轉折點》一書中說:「如果我問它一個粒子問題,它就給我一個粒子答案;如果我問一個波的問題,它就給我一個波的答案。電子沒有獨立於我的思維之外的客觀性質。」在亞原子水平,牛頓式的客觀性(objectivity)被量子的主觀性(subjectivity)替代。亞原子級的相互作用不僅不可解釋,不可預測,而且它們還以某種神秘的方式受我們這些觀測者意圖的影響。 直到最近我們在將量子原理應用到人類行為上時還是猶豫不決。當然,人們的看法已開始發生變化。心理學、生物學和神經生理學的最新研究顯示,我們的確是量子的存在。與宇宙中的所有物體一樣,我們也由源於同一共同粒子庫的亞原子級粒子組成。儘管我們是符合牛頓經典定律的物質存在,但我們也有一個看不見的非物質層面(精神或意識),可以按照量子的原理運作。 一種新的世界觀 在人的意識是否受量子作用支配這個問題上還存在很多分歧。但越來越多的人同意,至少用量子理論來比喻人類行為比用經典物理學定律要好。我們對於人的潛力以及由之而來的我們工作場所潛力的看法受到機械論、決定論、簡化論世界觀的嚴重製約。我們不僅需要準備好接受一種新的世界觀(表1.1),而且要準備接受一套新的技巧——一套能應對量子時代複雜性的技巧,一套讓我們展現生命中量子潛力的技巧。表1.1兩種世界觀
從牛頓式立場上看世界是:從量子立場上看世界是:1.物質的、可見的、具體的1.無形的、不可見的、抽象的2.靜止的、穩定的、被動的、惰性的2.動態的、振蕩的、不斷變化的3.可預知的、可控制的3.不可預知的、不可確定的4.不受觀察影響;現實是客觀的4.受觀察者的思維影響;現實是主觀的5.一部機器;最好的理解方法是將其分解為最簡單的部件;部分決定整體5.一個系統;所有事物都是一個整體的相互關聯的部分;整體決定部分6.本地性控制;因果是能清楚地區分的6.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其中絕大部分是我們看不到的;事件「遠距離」發生7.依靠來自外部的能量;沒有外部力量,物體就要瓦解7.充滿能量;能量是生命及其系統內在的量子技巧 量子世界觀(表1.1)提供了七種量子技巧的理論基礎。依據這個世界觀,世界是一個動態的、不可預知的、主觀的、自我組織的系統,而不是一部靜止的、可預知的、客觀的機器。這種觀點要求一套新的技巧,不但能讓我們從新的角度看世界,還能讓我們以新的形式在世界中生存。具體的量子技能是:量子看見有目的性地看見的能力量子思維進行矛盾性思維的能力量子感覺感覺到充滿活力的能力量子知曉憑直覺知曉事物的能力量子行動採取負責任行動的能力量子信任對生活寄予信任的能力量子存在存在於關係之中的能力 這些量子技巧既是老古董的又是未來派的,既是科學的又是神秘的,既是簡單的又是複雜的。它們是應對新千年的技巧,但又脫胎於古老的智慧。實際上,世界上很多古老精神實踐和眾多當代心理學理論都以類似於量子力學原理的理論為基礎。
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閃爍著東方智慧的光芒。中國人所擅長的整體思維、直覺思維和辯證思維都是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今天,參照量子力學的觀點,我們會對這些可能早已熟視無睹的財富產生新的認識。在東西兩大文明的交流中,在經濟高速發展、管理教育日益流行的背景下,或許我們還可以發掘出古老文化的新價值。量子技巧模型
這七種量子技巧不能單獨作用。它們是一套整體的技巧。圖1.1以直觀的形式描述了七種技巧之間的關係。第九章中還會對這些關係以及此模型的象徵意義做更深入的探討。但現在我們要先討論一下模型中倒三角形和三角形之間的基本關係。 圖1.1量子技巧模型。這個量子技巧模型顯示了七種技巧之間的關係。倒三角形上的三種技巧——量子看見、量子思維和量子感覺——從本質上講是心理學範疇的。而朝上的三角形上的三種技巧——量子知曉、量子行為和量子信任是精神技巧。中心技巧量子存在與其他的每一個量子技巧都交錯地聯繫在一起。 模型中的倒三角形顯示了心理技巧:量子看見、量子思維和量子感覺。這三種技巧是以下列廣為人知的原則為前提的: 1.看見是高度主觀的。過去的經驗、假說和信念決定了我們在物質世界中所見到的
東西。(量子看見) 2.非理性的思維可加強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理性、線性的左腦限制了創造力。(量子思維) 3.感覺不是由外界的刺激物引起的。他們是我們知覺選擇的副產品。(量子感覺) 這些心理學原則是在勵志研討會和自我調整的書中經常提到的。它們是重要的新範式概念。但光有它們還是不夠的。從這三個原則派生出來的技巧基本上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它們讓我們只專註於自己——自己的意圖、自己的創造性潛力、自己的感覺。它們幫助我們實現更多的人類潛力,但並不一定能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富有意義和成就的深切體驗。為此,我們還需要另外一些技巧——一些把我們的注意力從「什麼對我好」轉移到「什麼對我們大家都好」的技巧。量子知曉、量子行動和量子信任就是這種精神技巧。它們基於廣泛應用的四條精神原則: 1.我們生活在一個智慧的宇宙中(量子知曉) 2.宇宙中的一切相互作用(量子行動) 3.宇宙用混沌(混亂)來創造秩序(量子信任) 4.生命通過各種關係轉化自己(量子存在) 三種精神技巧——量子知曉、量子行動和量子信任——顯現在模型的正三角形中。第七種技巧,量子存在,放置在兩個交錯的三角形之間的六邊形正中。它的中心位置說明了它與其他六種量子技巧的錯綜關係。 在我們練習這些心理—精神量子技巧的時候,我們能學會更充分地利用大腦的兩個半球,並能大大提高大腦的最高處理區域——新皮質層的能力。這樣,我們可以將超越自己大腦中古老的爬蟲類(R—結構)的基本求生程序和腦邊緣系統的快樂/痛苦機械反應。最近的研究發現,如果我們學會更充分地利用新皮質層的能力,我們意識的知覺能力就會隨之提高。這樣,我們就有更強的能力來有意識地在生活和工作中作自己希望的選擇。模型在工作中的應用
圖1.2演示了量子技巧是如何和工作中的願景、價值、戰略和結構等概念相關聯的。組織的願景在模型的下方。它是結構、戰略和價值產生的基礎。當一個組織中的成員開始使用量子看見的技巧時,他們極大地擴大了知覺的可能性。他們開始設立生活的明確目標,並帶頭談論能夠一起創造出什麼。這樣的討論催生了組織的願景。這願景通過共同意願的力量來實現。 圖1.2模型在工作中的應用。這張圖顯示了量子技巧和工作中的願景、價值、戰略、結構等概念的關係。例如,量子看見技巧是實現願景的前提,而量子知曉和量子思維是戰略革新所必不可少的。量子感覺和量子信任是參與性的組織結構所需的技巧,而量子行為令員工將共同的價值轉化為每個人的行動。 量子思維和量子知曉是戰略性技巧。量子思維使人的眼光超越非此即彼而看到兩全兼顧的可能。當一個組織中的成員集體採用這個技巧,他們就能發掘出非凡創意和新穎的戰略。量子知曉將量子場的智能帶到了組織里,使組織能通過利用內部的智慧來分析外部的信息。量子思維和量子知曉的技巧大大加強了組織的能力。他們把高水準的創造力和直覺的洞察力注入了組織的解決問題和決策過程之中。 量子感覺和量子信任是結構性技巧。通過感覺來承擔責任(量子感覺)以及釋放控制他人的需要(量子信任)是新型參與性公司治理的先決條件。如果這些技巧不能得到應用,無論實施了多少授權項目,無論從公司結構圖中取消了多少層次,組織總是要回歸傳統的專制的結構。授權不會到位,而只停留在口頭的宣布。如果組織中的成員強調依賴和控制的必要,那麼就說明這個問題的存在。 價值存在於模型的頂點。各種價值形成一個包羅一切的場,影響組織中的做事方式。當我們每個人都明確最重要的價值並有意識地做出與這些價值相符的選擇時(量子行為),我們就共同重新創造了工作環境的價值。對整體的深切關照會滲透到商務計劃和日常行為中。原則將會變得和利潤一樣重要,我們會向一種新的協作方式進行一次量子飛躍。 量子組織 當我們開始應用量子技巧之後,我們便能創造量子組織——能夠開發頭腦無限潛能的全腦型組織。與這樣的組織有利害關係的人就會以一種與新的全息範式和量子世界觀相符的新方式來看待、思維、感覺、知曉、行動和存在。這樣他們可以為自己和自己所在組織當今所面臨的挑戰找到具有高度創新性的應對方法。表1.2列出了每種量子技巧和工作中問題的關係。 表1.2量子技巧與工作中主要問題/行為的關係 工作中問題——
量子技巧——定義關鍵行為——質量
量子看見——有目的性地看見的能力——專註創新
量子思維——進行矛盾性思維的能力——創造力激勵
量子感覺——感覺到充滿活力的能力——精力充沛/授權
量子知曉——憑直覺知曉事物的能力——信任/社會責任
量子行動——採取負責任行動的能力——道德變革/混亂
量子信任——對生活充滿信任的能力——靈活性團隊精神/多樣性
量子存在——存在於關係之中的能力——同情心
如何閱讀本書 本章介紹了七種量子技巧,概述了技巧模型,並簡要討論了這些技巧在工作中的作用。從第二章到第八章將深入探討這些量子技巧,每章介紹一個技巧。介紹技巧的這幾章都遵循以下體例: 1.新的挑戰:對現有世界觀提出疑問並提出本章要涉及的問題。 2.新興科學:簡要介紹本章量子技巧所依據的量子物理學原理。 3.新的觀點:討論科學新發現對世界觀的影響並以近期心理學的研究佐證量子觀點。 4.東方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中與量子觀點相呼應的思想。 5.量子技巧:詳細介紹本章量子技巧並提供應用的案例。 6.技巧培養:介紹學習和應用量子技巧的專門方法。 7.工作中的應用:推薦在工作中與量子技巧相符的一些做法並介紹在工作中應用的真實案例。 8.技巧整合:提供一個思考和消化本章技巧的機會。 技巧章節的體例如此設計為的是帶你從理論到實踐——從最前沿的科學理論到最先進的管理實踐。在這兩極之間你可以探索每種技巧對自己的適用性,因為本書基於一個基本的前提——我們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工作環境。
第二章 量子技巧之一:量子看見
「現實這個孩子有一對父母:無窮無盡的信息的環境、不可言喻的有意識的大腦。」 ——RobertJahn(普林斯頓大學的火箭專家) 新的挑戰 可以說,21世紀的首要問題是「什麼是真實」。如果你體驗過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的世界,你就能想像出全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能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時代:區別真實的物質和技術導致的虛擬幻象將變得越來越難。事實上,量子理論認為很多我們稱作現實的事物,其實遠沒有我們認為的那樣客觀。我們每時每刻的觀察雖然不是技術的產物,但卻是我們感知的產物。因此我們在外部世界所看到的很多東西是大腦產生的,就如同虛擬現實是通過技術產生的一樣。這就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如果我們能確信每個人的現實是自己創造的,那麼我們的生活將會有怎樣的不同?我們對工作的體驗又將變成怎樣? 新興科學 幾個世紀以來,哲學家和物理學家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什麼是真實?在20世紀,量子物理學通過對亞原子領域的探索,給這個古老的問題帶來了新的解釋。作為其探索的一個結果,我們現在知道物質世界不像其表現的那樣真實。在亞原子的水平上沒有穩定的粒子,沒有構成物質的磚瓦——只有永恆運動中的能量波,在特定的條件下能形成粒子。 圖2.1雙縫實驗。如果光子同時穿越兩個縫孔,兩條光波會在穿過之後相互影響,而在探測屏上留下干擾的圖案。如果關閉一個縫孔,這種明暗交替的干擾圖案就為一個光點——衍射圖案——所取代。雙縫實驗(doubleslitexperiments)是一個經常應用的反應能量雙重面目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物理學家用光槍向探測屏(感光版)打出一個光子。一個開有兩個開口,即所謂雙縫的中間屏被放置在光子源和探測屏之間(圖2.1)。如果實驗者打開兩個縫孔,光子在探測屏上交互顯示為亮和暗的波段。這種明暗的模式是波的相互干擾的結果,這就明確指示出每個光子一定是同時穿過兩個縫的。要想做到這樣,光子必須以波的形式移動,但當光子撞擊到探測屏時,它總是將能量以一小束粒子式的光傳遞出來。這樣,光以波的形式移動,但總顯示為一個粒子。與其他能量一樣,光也具有兩面性。 所有亞原子現象(如電子、質子、中子)都可以表現為波(振動的能量模式)或粒子(時空中固定的位置)。能量的波樣的特質讓我們可以在空間傳遞信息,從而使無線電、電視以及一大堆給我們帶來方便的技術成為可能。能量的粒子式的特質讓粒子可以和其他粒子結合,形成原子和分子。這些原子、分子又構成了我們在宏觀世界中所見到的「真實」事物,如人、南瓜、紫羅蘭和小狗。然而這些「真實」事物其實完全都是由能量構成的。 宇宙的實質是能量而非物質。這一被普遍接受的事實又提出了一個仍待解決的問題:是什麼觸發了能量的粒子形態?或者用更準確的語言說,三維的物質世界是如何創造出來的?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介紹一下概率波(probabilitywaves)的概念。亞原子的能量波不是水波和聲波一樣真實的波,而是用來測定在給定時間裡在一個特定的地方發現某個粒子概率的抽象的數學量。在雙縫實驗里,概率波的粒子面貌是由觀測行為所觸發的。這意味著我們物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源自能量的概率波。觀測(測量)瓦解了波的功能,導致能量的波樣面貌固定為粒子形態。 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大衛·玻姆(DavidBohm)把物質的產生描寫為宇宙舞蹈(cosmicdance)。在多年研究之後,他的結論是,人類的觀察是這舞蹈的編舞。這意味著我們所看到、摸到、聽到、嘗到、嗅到外界的一切活生生的事物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我們這些觀測者引起的。物理學家弗雷德·阿蘭·沃爾夫(FredAlanWolf)也同意這種觀點。他說:「物質顯現的狀態取決於我們大腦的選擇。現實實際上是一個選擇問題。」玻姆和沃爾夫並不想暗示我們這些物質世界的觀測者無中生有地創造了現實,而是說我們從一個看不見的能量場中引出了現實。這能量場就像一個能量的各種可能性的菜單。因此,被我們在任一時刻現實化的那一特定的可能性取決於我們觀測的性質。 量子理論的創始人之一,獲得過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Schrodinger)用一隻假想的貓來解釋觀測在營造現實中的作用。想像一隻貓被放在一個封閉的黑盒子里。盒子裡面的一個放射性的膠囊有50%的幾率衰變解體,釋放出一種將貓殺死的毒氣。如果從矛盾的量子觀點來看,在觀測之前這貓既是死的又是活的。正如一個光子在被測到之前可以存在於兩個不同的地方,這隻著名的貓在真相大白之前處於一種重疊狀態。人類的觀察中止了懸念,將能量的多種可能性坍縮為單一的現實。 不過,在薛定諤的盒子里我們是能發現一些真實東西的。當我們向盒子里看時我們總會看到一隻貓而不是一條狗。但在我們打開蓋子關注於其中之前是無法知道那貓的命運的。同樣,從量子角度來看,在我們選擇和關注之前,宇宙是一鍋充滿各種可能的能量場。用諾貝爾獎獲得者普里高金(IlyaPrigogine)的話來說:「我們所稱為現實的一切,都是通過我們所參與的積極營造來顯現的。」 新的觀點 「觀察即現實」是具有深遠意義的一句話,而且無論是根據量子理論還是人類神經學方面的研究,這句話都是準確的。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學家魯道夫·李納斯(RodolfoLlinas)博士指出,我們所看到、聽到、觸到、嘗到和嗅到的一切實際上是純粹的精神營造,雖然可能是基於外界的信息(能量振動)。他認為: 光不過是電磁輻射。顏色不存在於我們大腦之外,聲音亦然。森林中一棵樹倒下如果沒有人聽到那麼它有聲音嗎?沒有。聲音是外部的振動和大腦之間的關係。如果沒有大腦也就沒有聲音。(轉引自美國《時代》雜誌1995年7月17日期GlimpsesofMind一文) 李納斯的研究使用了一種高度靈敏的儀器叫作腦磁描記儀,用來測量大腦中的電流,其研究結果支持了他的觀點,即人的知覺是一種與外部現實緊密相關的狀態,但由於人腦的局限性從來不能完全把握現實。大腦的設計實際上是減少其處理的信息量,它以選擇性感知的方式來達到這種效果。雖然我們所看、聽、觸、聞、嘗到的一切都可以作為潛在的感覺材料,但最終進入我們意識知覺的只是篩選出來的一小部分。我們所感覺的比我們所感知的要多得多。 在我們的感覺器官收集了原始信息(能量振動)之後,神經的感知程序選擇、組織和詮釋這些感覺。至少有三個非常主觀的選擇點: 1.從這無限的可能性能量場里選出什麼信息 2.這些信息是如何組織的(編碼、標籤) 3.如何詮釋 我們的各種知覺狀態(如假設、信念、思想、感情)決定了我們在感知的每一個階段所作的選擇。實際上我們的感知更多地形成於我們大腦中已有的信息而不是外部的刺激。惠特利1996年的研究顯示,建立感知的信息中至少80%來自大腦內部,只有20%的信息來自外部世界。 我們自身對連續性和穩定性(知覺連貫性)的強烈心理追求對我們感知的選擇有巨大的影響。甚至人眼就是為支持這一心理需要而設計的。哈曼(Harman)等在1984年的研究表明,瞳孔「在我們看到希望看見的東西時擴大,而在看到不希望看見的東西時縮小(以減少視覺輸入)」。這使得我們篩除了從外界可以得到的很多信息。
這種對知覺連貫性的需求導致了被既是醫生又是作家,同時也是《時代》雜誌選出的20世紀100位頂尖偶像與英雄之一的喬布拉(DeepakChopra)稱為「過早認知約束(prematurecognitivecommitment)」的現象,即人類在探究我們感官提供的各種可能性之前,早早地把潛在的感官信息固定為一個確定的知覺現實的傾向。喬布拉鼓吹通過停止賦予我們有限的感知如此巨大的權力來「打破物質的符咒」。不管怎麼說,如果我們只是靠感覺的話,那麼就會停留在認為地球是平的和靜止不動的狀態。 催眠是人類感知主觀性的又一絕好例證。被催眠之後,人可以在摸一塊冷的物體時被燙傷,或者把味道難吃的調和物當作美味。這些催眠反應表現出我們的感知更多的是由內部的信念而不是外部的現實構成的。 心理學家喬瑟夫·休伯爾(JosephHubel)和大衛·維瑟爾(DavidWeisel)通過一個對新生小貓的著名實驗為感知的主觀性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明。在新生的小貓剛睜眼時,實驗者隨機把它們分成3組。第一組小貓被放入一個畫有黑色水平線條的白盒子,第二組被放入一個畫有黑色垂直線條的白盒子,第三組被放入一個全白的盒子。早期的環境塑造了小毛的感知能力。從水平線條環境中出來的小貓看不到任何垂直的東西。它們會撞在椅子腿或者其他垂直的東西上。第二組小貓有著完全相反的問題。它們看不見水平的東西。早期生活中完全垂直的世界使它們對其他的事物視而不見。三組中受到影響最嚴重的是從全白的環境中出來的第三組。它們無法正確接觸環境中的任何物體。這些小貓在一個三維的世界裡毫無判斷能力。 和這些小貓一樣,我們童年的經歷對我們的感官有著巨大的影響。出生時我們的中子結構極為靈活,但隨著每一次經驗的增加,其聯繫變得緊密。最後,我們形成了限制我們感知可能性的思維定式。當我們成年時,我們出現了感知危機。但是我們能通過集中注意力重新激活休眠的中子聯繫,而大大提高我們的感知能力。通過這樣做,我們走出了舊的感知習慣的盒子,學會以新的眼光看世界。 東方的智慧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佛家否認外部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認為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並非實有,也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從現代科學把一切物質最終分析為能量的角度來看,佛道兩家對世界的看法是很有趣的。 美國作家蓋利·祖卡夫(GaryZukav)1979年出版的《物理之舞》(TheDancingWuLiMaster,又譯《跳舞的物理大師們》)是一部暢銷書。他以淺顯的語言描述了量子物理。祖卡夫將量子物理與東方的神秘主義相提並論。他從量子物理的觀點來看待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及萬物相互依存。 在東方思想中,有很多關於現實相對性的思考。人們認識到主觀意志和經驗往往局限了,也最終決定了自己對世界的認識。正如蘇東坡詩中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佛家認為萬法唯心。世間百法中,包括自身內外全部物質世界的「色法」只佔十一種,而與各種心理活動相關的「心所法」卻佔了五十一種。因此,佛家對於人們主觀意志可以說是非常重視的。因為主觀的選擇既決定了你的感覺,也決定了你的世界。「天堂地獄」只在一念之間。 本章中下面所說的「社會的訓練」,以及我們通過學習和遺傳所獲得的一切人類的知識和經驗,既是鋪到我們腳下的道路,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阻礙我們繼續前行的障礙。經驗成為了習慣,用佛家的話說是一種「染污」。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為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境所左右時,日積月累的「染污」使我們無法「六根清凈」,因此也無法以一種平和真實的心態來感知世界。 量子技巧是否能讓我們找回失落的「童心」? 量子看見的技巧 量子看見是有目的性地看的能力。這種技巧使我們能夠從童年訓練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而注意到以前沒有看到的刺激物。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改變了對現實的經驗。現實(reality)一詞源自希臘語中表示思(revi)和物(res)的兩個詞。現實,至少我們個人經驗中的現實,與我們的所想有直接的聯繫。祖卡夫總結得很好,他說: 現實是我們認為真實的東西。我們認為真實的是我們所相信的。我們的信念基於我們的感知。我們感知的取決於我們所尋找的。我們所尋找的取決於我們所想的。我們所想的取決於我們所感知的。我們所感知的決定了我們所相信的。我們所相信的決定了我們認為是真實的。我們認為真實的就是我們的現實。 這樣,信念加強了感知,而感知又加強了信念。於是,我們陷於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以慣常的眼光來看世界,使我們的生活局限在一個狹小的可能性空間。這並不是因為生活是有局限的,而是因為我們的感知是有局限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但是我們能打破它!第一步就是先承認我們所生活的是一個主觀的宇宙——一個通過感知的選擇共同創造的宇宙。 對很多人來說,承認這點並不容易,儘管有大量的科學數據和精神傳統支持這一量子觀點。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社會的訓練。我們已被訓練以牛頓式世界觀來相信外在的客觀現實。這種信念有很多好處,首先是推脫了責任。如果我們所生活的是一個固定的、客觀的世界,我們只是無法控制的外界環境的犧牲品。然而,如果這個三維的物質世界是主觀的,我們——作為感知的存在——扮演著所見所感的一切事物的共同創造者這一重要角色。 我們中的很多人想到如此重大責任會畏縮。我們可能更喜歡牛頓的觀點而對量子理論所引申出的觀點敬而遠之。而我們中的另一些人則渴望拓寬感知的現實。我們希望看到全新的世界。然而要學習改變感知並不是那麼容易。這些能力是我們早期學來又基本上以無意識的層次來控制的。但是我們能學習更有意識地關注我們的意念,可以預見,當學會改變意念時,我們的感知就自動隨之而變了。 芝加哥大學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克岑特米哈伊(MihalyCsikszentmihalyi)稱意念為「使意識中的信息排列起來的力量」。意念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事物上而忽略多餘的感知可能性,並因此而左右我們的生活。量子看見使我們能有意識地選擇意念,從而使我們的感知與我們的慾望一致。例如,如果我們有一個明確的意念要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就會開始注意到通常為我們所忽視的一些信息。我們會開始閱讀所購食品上的標籤;注意到當地健康俱樂部的廣告;或者忽然發現了可用於體育鍛煉的時間。這些信息自然早就在那裡了。它們一直為我們的感知所忽視,直到我們有意識地改變了注意力。明確的意念就像一個放大鏡。它給人一種超感官的感知,使我們能作新的感知選擇——這些選擇本來是會被錯過的。 簡單地說,意念是我們用以創造現實的心理機制。因此,當我們希望催生一個新的現實的時候,首先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意念,知道我們希望創造的是什麼。定出一個清晰的意念並不意味著要有詳細的策略。詳細的計劃是一個機械的概念。它包括設立目標和制定戰略。某些作者,尤其是動機論者,甚至提出正是期望的結果和目前現實之間的張力促成了實現目標的過程。這屬於牛頓式的思維。它基於力或動量是改變過程的一個必要因素的假設。這類思維認為當前現實與期望現實之間的差異會產生實現目標所需的蒸汽(動力)。
量子理論提供了另一種新的解釋,那就是創造是注意力而不是動力所產生的。張力和努力是機械論概念。從量子觀點來看,當我們改變注意力時,生活就顯出了不同的樣子。在雙縫實驗里,實驗者並沒有制定一個詳細的實施計劃讓光產生某種效果。實際上,你在隨後章節(第五章)會發現甚至在光子穿過某一縫或兩縫之後,在探測屏上的光的圖案(干擾和衍射)仍能被改變。看不見的能量世界是靠觀測者的意念成為現實的。
認知醫學家經常建議採用思想重構的方法。這是一個監控、截取和改變非建設性思維方式的技巧。肯定是其經常使用的輔助手段。肯定是一種簡單、短小、正面的意念表述,如「我有充分的時間來做完所有對我來說重要的事」或者「我正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引來絕好的機會」。把它們寫下來,一天讀上無數遍效果會最好。
集體願景的發展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同時,也需要深厚的信任感——人們在分享心底的願望時必須有安全感。創造一個有利於願景式對話的氛圍和空間的確是很有好處的。彼得·聖吉(PeterSenge)寫過很多關於共同願景的力量的文章。他相信共同願景的能量是可以感受到的。他認為:「沒有什麼人類事物中的力量能超過共同願景的力量。」共同願景使團隊中的不同成員校準同樣的視距,創造出統一的形象和相同的目標。用一個比喻來說,有願景的人把自己看作是教堂建造者而不只是石匠。他們成為有目標的人而不只是有活乾的人。 有目標的人會引起人注意。好的質量是有目共睹的。成功的生活和出色運轉的團隊如屹立於平庸的組織機構大海之上的燈塔。這些團隊又成為組織機構中其他部分的催化劑。如同電腦通過連續地重複簡單的數學公式而形成不規則碎片形,高性能的團隊同樣能通過成功的事例對組織進行反饋。高一級的組織甚至會複製這樣的團隊,因為個人的意念經常會因與模仿新可能性的其他人交往而改變。
第三章 量子技巧之二:量子思維
「我們的任務並不是看到人們沒有看到的東西,而是想到人們沒有想到、但每個人都看到的東西。」 ——叔本華 新的挑戰 我們中的很多人為自己能進行邏輯的和理性的思維感到驕傲。在總體上講,社會環境的熏陶,特別是教育的經歷,使我們對這些技巧非常重視。因而,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收集、分析數據,總是試圖找到正確的答案。不同的選擇被分為好的和壞的、對的和錯的。在一個邏輯化的世界裡沒有多少灰色的地帶。但是,量子理論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主觀的充滿矛盾的世界——一個非邏輯的世界。 這對於學習新的思維方式有什麼意義呢?我們這些一輩子都在進行邏輯思維的人還願意學習新的思維方法嗎?我們能在學會進行矛盾的思維之後讓行動的可能性成指數形式地增長嗎?如果我們都能學會顛倒和逆向地看世界,那麼我們的工作環境會變成什麼樣子? 新興科學 量子王國不僅是共享的而且是充滿悖論的。亞原子世界是高度非邏輯性的,常常讓人無法理解。最顯而易見的量子悖論是,可見的三維物質世界是由不可見的能量構成的。正如雙縫實驗所顯示的那樣,不可見的能量可以表現為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波或粒子。 使其更加複雜的是,量子的能量波和水波一樣可以重疊或交織。當兩個或更多的能量波重疊時,其粒子的一面(位置)變得模糊。在矛盾的量子世界裡,這使得一個電子能在同一時間既在此處也在彼處。我們可以迫使電子讓我們看到它在哪裡(例如從其中撞出一個光子),但是,這樣一來,我們就喪失了測量它速度的能力,即海森堡(Heisenberg)非確定性原理(測不準原理)。 在任何一個亞原子粒子中都有潛在的位置和動力,但這些屬性直到我們觀察(測量)它們之時才真正存在。而且,我們每次只能觀測一個屬性。這就進一步削弱了我們相信自己感官的能力,因為我們所看到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暗藏的補充性的一面。在這個最基本的水平上,宇宙有兩套互為補償的存在(極性),我們越是確定和定義其中一面,就越不了解另一面(互補原理)。 命名「補償性原理」的丹麥物理學家玻爾(NielsBohr)總結說:「一個人如果能思考量子力學而不感到眩暈,那他就還沒有真正懂得它。」愛因斯坦同意這種觀點。他曾評論說,量子理論讓他想到「一個絕頂聰明的狂想者的錯覺,因為這是一個混合了不連貫思想元素的理論」。量子現象根本不能用邏輯來解釋。科普作家K.C.推薦閱讀:
※量子糾纏還是智慧糾纏?
※又一偉大技術即將誕生「量子區塊鏈」
※愛因斯坦說:上帝不擲骰子。擲骰子可以計算出圓周率,是否證明上帝擲骰子?
※科學家製造宇宙最稀薄的液體,這意味著什麼?
※關於量子力學「:上帝讓人類擲骰子,所以要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