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押注是成功的
從許多英國人乃至西方人的立場上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對英國為期4天的訪問是卡梅倫政府在過去3年里對日益崛起的中國曲意逢迎的回報。而從中國的立場來看,這次訪問可能是繼創辦亞投行以後中國對西方世界取得的又一次重大外交勝利。
這次訪問在習近平上月訪問美國之後不久,也是中國最高領導人10年來對英國進行的首次國事訪問。從「大年份」、「黃金年代」到「金色十年」,直至「黃金時代」……中英雙方用不斷升級的華麗辭藻來形容這次訪問將要開啟的兩國關係的嶄新階段。
在英國,習近平受到了英方精心策劃的最高禮遇:他和彭麗媛在白金漢宮下榻,乘坐皇家馬車,受到伊莉莎白女王(Queen Elizabeth)和整個王室的宴請招待;倫敦塔橋和格林公園分別鳴放62響和41響禮炮以示對中國貴賓的歡迎;他在英國議會對上下兩院的600名議員發表演講,還受邀前往英國首相的官方鄉間別墅契克斯(Chequers)莊園——這座建成於16世紀的別墅曾經接待過里根、戈爾巴喬夫、普京和默克爾,並在當地的傳統英式鄉村酒吧與戴維·卡梅倫小酌;甚至他訪問曼徹斯特也是由卡梅倫首相親自全程陪同;據說中國第一夫人彭麗媛的穿著品味得到了英國媒體的盛讚,《電訊報》稱她會晤女王時身著的藍色禮服是「優雅含蓄的巔峰之作」……
作為對這種最高規格禮遇的回應,習近平本次專程對英國一個國家進行訪問。這在中國領導人歷來對歐洲的外交中並不多見,2014年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時先後到了四個歐盟成員國。
按照英國政府的說法,在習近平主席這次訪問期間,中英兩國達成了總價值高達400億英鎊(約合620億美元)的一系列經貿合作協議,涵蓋金融、能源、零售、醫療、衛生、科技、、教育、汽車、地產、創意產業等許多領域。其中包括欣克利角核電站、英國石油公司(BP)、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皇家阿爾伯特碼頭、嘉年華集團、樂高樂園、阿斯頓·馬丁、羅爾斯-羅伊斯等與中國企業的合作,預計將為英國創造超過3900個工作崗位。
訪問期間,中國人民銀行還歷史性地在倫敦發行了首隻離岸人民幣債券,獲得逾6倍超額認購;中英兩國央行還將兩國貨幣互換額度上限擴大到3500億元人民幣,並將該機制再延長3年……
總之,上述這些項目無論是數量還是涉及金融均超過歷次領導人互訪的成果。
一.
英國是現代民主法治的搖籃,它也曾是中國政治最嚴厲的公開批評者之一。在擔任首相的最初兩年,卡梅倫對中國的人權狀況發出過嚴厲警告。2012年5月,他會晤西藏流亡領袖達賴喇嘛,招致了中國政府的強烈不滿,兩國關係一度跌入谷底。但自那以後,身受經濟蕭條重壓的卡梅倫及其內閣開始改弦更張,對中國展開了一輪又一輪外交魅力攻勢。
2013年底,當卡梅倫以首相身份第二度訪華時,他幾乎是急切地而又毫不掩飾地傳達了想要張開雙臂熱情擁抱中國的信息。為了不影響這次他期盼已久的應邀訪問,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特地將一年一度的秋季預算報告延後發布,以遷就卡梅倫的訪華行程安排。卡梅倫的那次有史以來最大的訪華代表團中有6名政府部長和120位英國商界名流,包括勞斯萊斯、捷豹路虎汽車、英國石油、英荷皇家殼牌石油、巴克萊銀行、滙豐銀行和維珍集團等知名企業的領導人,規模差不多是2010年11月他首次訪華時的兩倍。
在當時發表在中國的財新《新世紀》周刊上的署名文章中,卡梅倫表示,英國將中國的崛起視作機會而非威脅,英國樂見中國的成功,並歡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佔據一席之地。不僅如此,他還放言,「沒有哪個國家比英國(在全球各種組織中)更加適合與中國成為合作夥伴。」
而在敏感的西藏問題上,唐寧街對外界的回復是:英國已經「翻過了這一頁」。
此後,卡梅倫和他的閣僚抓住一切機會向中國示好——首相本人在新浪網上開了微博,並連同他的外交大臣在每年農曆新年向中國人民和全球華人殷勤拜年;2013年10月,極富個性的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 與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一同訪問中國之前明確地對媒體說,他在會見中國領導人時的開場白絕不會是:「夥計們,你們在自由方面進展如何?」英國政府在近來棘手的香港問題上基本上也做到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希望的「謹言慎行」,2014年6月,香港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和知名大律師李柱銘作為「泛民主派」代表前往倫敦請求英國政府支持時,甚至沒有獲得保守黨政府中任何一位部長的接見。就在習近平訪英前夕,卡梅還邀請中國電商巨擘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加入自己的商業顧問委員會,據說他是這個高級智囊團19名成員中唯一一位與英國沒有明顯關係的人。
2014年6月李克強在出任中國國務院總理後首次訪問英國時,得到了伊麗莎白女王的親自接見,這一相當於接待國家元首的禮遇凸顯了中國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今年3月初,作為近30年來首次訪華的王室主要成員,英國未來的王儲威廉王子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手將他祖母邀請訪問英國的信函交給習近平主席。
當然,對中國來說,英國在努力改善對華關係過程中所邁出的最重要一步,是在今年3月不顧美國的反對,帶頭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簡稱),這為其他西方國家的紛紛加入鋪平了道路。
而到今年9月下旬英國國財政大臣奧斯本抵達北京時,兩國之間的熱絡程度看起來達到了頂峰。在那次排場大得不亞於首相級別的訪華行程中,奧斯本不僅力挺正處於轉型難關中的中國經濟,還進一步將英國稱為「中國在西方的最好合作夥伴」。他頻繁地使用「(英國應該)奔向中國」、「(英國和中國)將粘在一起」、「西方沒有哪個國家比英國更歡迎中國的投資」這樣熱情洋溢的話語來形容英中關係。正是在這次訪問中,奧斯本第一次提出了後來得到兩國首腦廣為傳揚的中英「黃金關係」和「黃金十年」表述。
在奧斯本的那次訪華一周後,習近平踏上了出訪美國的旅程。與此相比更加耐人尋味的是,奧斯本在北京和上海之後還出人意料地訪問了近年來局勢相當敏感的新疆。他無懼新聞輿論的批評踏足烏魯木齊,顯然是為了呼應習近平倡議的「一帶一路」戰略,並為英國企業尋求其中的潛在機會。作為對舉的投桃報李,習近平將上周訪英行程中倫敦以外的唯一地點放在了曼徹斯特,顯然也是為了呼應奧斯本提出的將英格蘭北部(曼徹斯特一帶是其中心)打造成為繼倫敦之後英國第二個全球經濟樞紐的所謂「北方經濟引擎 (Northern Powerhouse) 」。
二.
卡梅倫和奧斯本知道大步走近中國對英國和他們自己意味著什麼,正如奧斯本曾經說過的:「我希望在對華關係上冒一點險,推動英中關係發展,從而真正為我國帶來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
他們很清楚這將使自己在國內面臨巨大的反對聲浪,在西方盟國那裡受到批評。的確,近年來,許多英國和西方的媒體和政界人士鋪天蓋地地使用「徹底投降」、「見利忘義」、「出賣原則」、「喪失底線」乃至「阿諛奉承」、「卑躬屈膝」、「下跪叩頭」等令人難堪的字眼來形容卡梅倫政府對待中國的態度,不由得令人聯想起1793年馬戛爾尼勛爵(Lord Macartney)覲見大清乾隆皇帝時拒絕「叩頭」的往事。
不過,他們更清楚,這將贏得北京方面的讚許,他們認為值得為此「冒一下險」。就在奧斯本訪華結束之際,中國官方的英文報紙《中國日報》(China Daily)滿意地稱讚中英關係呈現出「理想而和諧的景象」;就連習慣於擺出敵視西方姿態的民族主義小報《環球時報》也盛讚了奧斯本只談生意,不談人權的「謙虛務實姿態」。而習近平主席本人則在出訪英國前夕接受路透社書面採訪時讚揚道,「英國表示願做對華最開放的西方國家,這是一個明智的戰略選擇……」
但這似乎並沒有打消英國和西方大部分輿論的顧慮。
首先,質疑者認為,卡梅倫政府輕易放棄「普世價值」而「迎合」中國的軟弱姿態讓英國在中國面前得不到尊重。而且這不僅無助於實現英國在經濟上的訴求,反而會讓「素來只信奉實力」的中國政府認為英國「好欺負」而施加更大壓力。長期來看,這不符合英國的外交利益。一位在華英國官員曾經自嘲:「我們已被允許離開"罰站區",但處境也好不了多少。」
有評論者寫道,美國總統和德國總理都曾與達賴喇嘛見面,但它們與中國的經貿關係絲毫沒有因此而受損。還有媒體懷疑,從一開始的250億英鎊到後來的300億英鎊,直至最後的400億英鎊,英國政府向外界公布的本次習近平訪英所達成的水漲船高的協議金額存在明顯的誇大成分,目的是證明它向北京的示好正帶來豐厚回報。
第二,普通英國民眾還擔心中英經貿交往中技術性層面的許多問題。他們認為,目前雙方的經濟關係是缺少互惠和不平衡的——英國似乎準備向幾乎所有行業的所有中國企業敞開投資的大門,但中國卻依然實行嚴格的市場管制,不可能讓英國企業進入電信、銀行、汽車和能源等領域。他們還擔心中國企業投資英國只是為了擠入當地的供應鏈,向英國傾銷國內過剩產能,甚至引進大量中國工人……使英國幾乎無所收穫。
許多人認為,核電、高鐵等行業的開放有可能對英國的國家安全構成潛在的威脅,他們也信不過中國的相關工程技術和運營服務質量,甚至懷疑中國企業有可能利用這種緊密合作竊取英國的尖端技術。
中英雙方在習近平本次訪英期間簽署的所有合作協議中,最引人矚目的當屬位於英格蘭西南薩默塞特郡(Somerset)的欣克利角C(Hinkley Point C)核電站工程。這是一個總投資高達245億英鎊的項目,是英國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也是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後全歐洲新建的第一座核電站,2025年建成發電後將會滿足英國7%的能源需求。竭力想要促成中國投資的財政大臣奧斯本為項目提供了20億英鎊的英國政府擔保。經過數月的談判,最終在 10月21日習近平主席見證下達成最終協議,中國國有的核能集團中廣核公司聯合中國核工業集團,將投資60億英鎊,持有由法國電力(EDF)牽頭興建的這個核電站33.5%的股份。根據該協議,中廣核還將主導未來位於埃塞克斯郡(Essex)的布拉德韋爾(Bradwell)核電站的設計和建造,該公司將持有布拉德韋爾核電站項目66.5%的股份,並將持有薩福克郡(Suffolk)塞茲維爾(Sizewell)另一座新電站的一定股份。
英國政府的熱心主要是為了達到某種象徵性的效果,意在展示英國「沒有什麼領域是中國不可以涉足的」的開放態度。不過,這個項目本身卻因為工程期限、成本和風險而在英國引起了巨大爭議。
相形之下,計劃中連接倫敦、伯明翰、曼徹斯特和謝菲爾德等北方重要城市的HS2高速鐵路就因為用的全部是英國的納稅人的錢而未能對中國敞開懷抱。英國方面只是表示歡迎中國企業投標申請這條將於2017年開工、總價值118億英鎊的高鐵的運營權或投資沿線的外圍項目。到本世紀30年代這條鐵路正式啟用時,相信已經很少有人還記得,中國第一條鐵路正是英國商人於1876年在上海違規鋪設的(吳淞鐵路,後被中國政府買下並拆除,重建後稱為淞滬鐵路)。
三.
卡梅倫政府承受的最大壓力可能會來自西方盟國。今年3月,當英國政府宣布加入亞投行時,奧巴馬政府抨擊英國「不斷遷就」中國,「讓我們感到沮喪的是,英國幾乎沒有與美國協商就這麼做了。英國不只是削弱了美國,它還削弱了整個G7。」
長期以來,英國的對外政策一直建立在英美特殊關係基礎之上。現在,英國似乎已經堅定地認為,必須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形成一種新的「特殊關係」,否則就將錯過這班駛向明天的高速列車。
奧斯本相信,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聯繫對英國的未來至關重要。而學生時代法語學得就不好的卡梅倫現在甚至已經要求英國年輕人不要再緊盯著法語或德語,應該將漢語放在最重要的外語地位上。「我希望英國與全球增長迅速的經濟體建立聯繫,這包括讓我們的年輕人學習它們的語言,以締結未來的商業協議……等到今天出生的孩子從學校畢業時,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
但這兩種「特殊關係」可以同時維持嗎?或者說,它們能夠不相互衝突嗎?
卡梅倫和奧斯本似乎相信自己是能夠在中美之間左右逢源的,因為中國的地緣政治爭端集中在太平洋,英國離那裡很遠,而且也不像100多年前那樣在那裡擁有強大的軍事存在。他們可能還會認為,英國並非西方國家中唯一將對華將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已經踏上她當選德國總理以來的第8次訪華之旅,而法國人在與中國的交往中也經常把商業利益置於西方政治同盟之上,甚至美國自己也小心翼翼地試圖避免讓它和中國之間的政治爭端成為阻礙兩國間不斷擴大的經貿關係的障礙。
迄今為止,英國的押注似乎是成功的。我們並未聽到美國對它的公開非難或要求,但隨著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推進,英國目前這種「腳踩兩頭船」的機會主義式路線很可能會越走越窄。當然,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中國的前進方向。
而從中國這一方面來看,似乎也不能說卡梅倫及其閣僚的努力就已經贏得了自己的信任,這從媒體對英國的態度可以窺見一斑。
2013年底卡梅倫訪華時,《人民日報》旗下讀者眾多的《環球時報》以題為「中國輿論很難對卡梅倫熱情起來」的評論歡迎他。文章在宣布「我們不認為他的這次來訪會是中英『鬥爭』的結束」之後諷刺說,「卡梅倫政府應當知道,中國公眾發現,英國已不再是什麼『大國』,它就是一個歐洲老牌國家,適合旅遊和留學,有幾支好球隊。」
這顯然是還在為卡梅倫會見達賴喇嘛生氣,在此一年前,《環球時報》還曾因此抨擊德國總理默克爾,「在歐洲領導人中,默克爾曾帶頭與達賴見面。德國在全球政治中有能力領導一種更加獨立的外交政策。德國不應該把自己埋沒在舊歐洲中。」
半年後,當中國總理李克強訪問英國時,《環球時報》的語氣更加刻薄。因為英國媒體此前報道稱,中國方面曾揚言若英方不允許李克強與女王會面,中方將取消此次訪問。《環球時報》因而反擊道,「這輪炒作折射出英媒乃至整個英國的小家子氣,當年的大英帝國,如今要靠這種小動作彰顯自己的驕傲了。」……「英國的國家實力早已今非昔比,這一事實對那些想刻意對華展現高貴的英國人來說,是鐵面無情的。」……「對英國人發出的混亂對華信息,中國人或許確有必要給予寬容。」……「中國作為崛起大國,應體諒一個老牌帝國衰落的尷尬,以及它為掩飾尷尬所做出的一些古怪動作。」
只有今年9月奧斯本的訪華得到了這份報紙的表揚,儘管依然極其吝嗇:「(奧斯本的)特別之處,就是在對華問題上比較信奉現實主義……(外國領導人)不願同中國人當面挑起人權問題,這本是最起碼的外交之道。一位外國財長來華尋求商業合作,保持謙虛是應有姿態。」
甚至在習近平主席本次訪問英國之前,《環球時報》仍然在一篇評論稱,中英兩國關係「黃金時代」的概念令有些人不舒服,讓那些仍認為西方是全球中心的人感到有些傷自尊。
或許卡梅倫能夠「忍辱負重」地說「我並不在意怎麼形容不列顛,我更在意數據:這次訪華將帶來60億英鎊的合約,在過去18個月中,中國在英國的投資比過去30年的總和還要多……」但在中國擁有廣泛民意擁護度的一份報紙的言論,依然折射出兩國關係在情感基礎上的脆弱。
四.
作為一個昔日大國和新興大國的相逢,中英兩國的「黃金時代」有點像世界的過去與世界的未來之間的一場戀愛,雙方的訴求是存在顯著差別的。簡單地說,負債纍纍、尚未恢復元氣的英國更希望通過與中國發展更緊密的關係而收穫經濟上的得益,例如對中國的出口和中國對英國的投資;而渴望獲得承認的中國則可能更希望藉助英國在歷史和當代的獨特地位來謀求更多政治上的利益。
正如《衛報》在一篇評論中富有歷史意味地指出的,18世紀的文化差異,在今天的21世紀仍然存在,而且與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內在抵觸有關。「(馬戛爾尼覲見乾隆皇帝)那時,英國希望將自己的政治力量轉化為商業優勢;現在中國希望將自己的商業實力變成政治優勢。」
對中國來說,首先,英國與中國在21世紀的最大競爭與合作對手美國有著特殊的關係,中國既可以期待一個友善的英國扮演中美之間值得信賴的中間人角色,又能夠通過拉攏英國來在一些對中國至關重要的政治議題上分化西方的同盟關係,就像今年春英國無視美國的擔憂和反對加入亞投行。
其次,英國曆來是自由貿易和開放型經濟政策的最堅定擁護者,而這對深化中國和歐盟之間的經貿合作大有裨益。今年恰逢中歐建交40周年,卡梅倫也的確一再呼籲歐盟與中國開啟貿易協定談判。英國在歐洲的重要地位還有助於中國加強同歐盟的關係,這符合中國所一貫倡導的「多極世界」的理想藍圖。當然,這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英國在歐盟的未來,因此很少評論他國內部事務的中國政府一再表示,希望英國留在歐盟,並希望蘇格蘭留在英國。
此外,英國在英語、法治環境、領先技術、文化創意產業以及音樂、電視、流行文化等許多領域擁有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獨特優勢。這些都是重要的「軟實力」,也是中國所極其欠缺的和急需迎頭趕上的。
但在我看來,雖然《環球時報》說得也許沒錯,英國的確早就已經失去了它的「日不落」帝國,在與中國的合作中,英國可能也的確已處於地位較低的一方。但這絕不是我們可以不尊重、甚至輕視它的理由。英國仍然是一個世界大國,仍然有實力繼續在世界事務中扮演積極角色,相信這一點不僅中國,全世界都不會否認。更重要的是,英國就是一本世界現代化的鮮活的教科書,正在急速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幾乎可以從她身上學到一切需要的東西:大國的使命與責任,對待世界的睿智和遠見,對外交往中始終將現實利益放首要位置的理性態度,以及坦然接受世界歷史潮起潮落的心胸……
在結束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想起前幾天在微信里看到的一個段子:伊麗莎白女王要聽英國首相關於習近平訪問的彙報,於是卡梅倫前去拜見女王陛下:「老佛爺,洋人要來給我們修鐵路,洋人還要在我們這裡建一種叫核電站的危險之物……」
這個段子一下子把我們的思緒拉進大跨度歷史的視野中。中國官方編纂的歷史書將1840年確定為所謂「近代史」的開端,中英之間在那一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拉開了中國「百年屈辱」的大幕。在大跨度歷史的視野中,無論是今天的「黃金十年」還是昔日的「百年屈辱」,都只是文明興衰轉瞬即逝的瞬間。但它在令我們唏噓不已的同時,還能夠給我們帶來哪些更多和更有價值的思索呢?
我個人始終認為,理解英國的昨天和今天,就理解了現代世界的進程和命運。
作者:陳季冰
寫於2015年10月26-29日,發表於2015年11月2日出版的《經濟觀察報》「觀察家」版;見報標題:中英關係的新時代;鏈接:http://www.eeo.com.cn/2015/1031/280860.shtml。
推薦閱讀:
※閃電女俠生娃娃
※中國與英國大學教育理念的分水嶺從第一節課就開始了!
※實驗室醫學:澳洲這個高大上的移民專業你還不知道?
※不止倫敦,驚艷至死的還有這14個英國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