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轉載】真正的VR並未到來,未來世界將被ER顛覆?
07-26
134、【轉載】真正的VR並未到來,未來世界將被ER顛覆?
推薦閱讀:
來自專欄前沿科技的道德哲學反思
真正的VR並未到來 未來世界將被ER顛覆?
2016-08-30 來源: 中國青年報(北京)舉報
如果你在紐約,我在北京,約好在虛擬世界的某個地址見面。5分鐘後我們穿過地球,拍拍肩膀,握握手。這有可能會實現嗎?或者不久後的某個清晨,你可以起床後甚至不必洗漱,穿著舒適的拖鞋,不用出門就可以與同事召開會議。這也可能實現嗎?
這一切有關未來世界的顛覆性構想,有可能由VR(虛擬現實)和ER(擴展現實)來實現。8月28日,在理解未來第19期講座中,中山大學人機互聯實驗室主任翟振明教授給出了從VR到ER的假想路徑圖,描繪出有關未來世界的無限可能。
顛覆性的技術,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從誕生到無所不在,往往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從電視誕生到電視行業興盛,人類用了30年時間;從行動電話出現到手機無所不在,用了40年。那麼,從「VR元年」2016年,到每一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阿凡達」,需要多少年?市場上大熱的VR不是真正的VR不久前谷歌掌門施密特宣稱「互聯網即將消失」,未來人們將從文本圖像的交流變為物與物的連接,互聯網將被「物聯網」取代。翟振明提出了ER的概念。
VR是一種嶄新的人機交互手段,它綜合了計算機圖形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感測器技術、顯示技術等多種科學技術,實現在多維信息空間上創建虛擬信息環境,令體驗者身臨其境;而ER則是將虛擬現實與物聯網進行整合、打造人造環境、實現無縫銜接。翟振明解釋,在ER技術支持下,人們將通過「人替」,也就是類似電影《阿凡達》中的阿凡達,以實現虛擬場景與現實世界的無縫銜接——科幻小說里的世界似乎已經向現實世界中的我們敞開了一道門。在未來的新世界,人和組成人類生活的很多基本概念都要被重新定義。虛擬現實的探索在上世紀的50年代即已開始。如果把由此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的探索稱為「VR1.0」,上世紀90年代「VR之父」拉尼爾帶起的第二輪熱潮稱為「VR2.0」,2016年開始的「VR元年」,其實已經是歷史上的第三次。面對如今大熱的「VR概念」,翟振明認為,很多不是真正的VR技術。有這種感覺的不是他一個人。在此前召開的一個高層次的VR峰會上,就有不少專家向他抱怨:現在啥都叫VR!翟振明直接給出了VR的三個關鍵字:3D、互動和沉浸感。
他強調,VR技術第一要素是3D,一定是兩眼成像。人類的眼睛,兩邊看同一個東西是不一樣的,這樣才能形成3D形象,才能有空間感。VR要虛擬整個物理世界,3D是其中的關鍵要素。第二是要有互動,要有動作捕捉,動作捕捉反饋到電腦,經計算後刷新畫面,使體驗者看到的圖像,和真實世界一樣。第三就要有沉浸感,不單要360度,還要求有縱向的變化,人在動,場景是不動的,這樣才能感覺人就在那個世界裡面,而不僅僅是看。美國工程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凱認為,像很多技術一樣,VR也想在計算機工程裡面或者計算機工業界進行大規模的應用。但是,在大規模應用之前,我們還需突破硬體軟體的瓶頸。這個關鍵點何時能被激發出來?李凱認為,需要很多年的技術積累。下一代馬上「集體移民」進入虛擬世界前不久,一位小朋友參觀了翟振明教授的實驗室。他戴上翟教授特製的頭盔後,不到3秒鐘就摘了下來,「媽媽,人呢?」看到媽媽在這裡,他又戴上了頭盔,過了一會,又摘了下來,哭了。這次他的身邊是新的人,媽媽又不見了。小朋友的世界被換來換去。「整個宇宙都被換了,所有東西都不一樣了。這就是衝擊。」翟振明說。
他所在的實驗室做的就是虛擬與現實之間無縫穿越體驗系統。上世紀翟振明在美國一所大學的哲學系任教期間曾撰寫英文專著《有無之間:虛擬實在的哲學探險》,被美國評論者認為「有可能在虛擬現實技術和哲學兩個領域都成為里程碑性的著作」。這本書深入討論了機器對人類生活方式的顛覆性衝擊,對虛擬現實和擴展現實發展趨勢進行技術迭代預言並得到印證。什麼是真正的VR?翟振明舉例,一位教授坐在他的旁邊,他想看一下這位教授的後腦勺,就繞過去看一下。不僅如此,他推一下教授,教授會倒下;他打一下教授,教授有反應,「這就叫物理間互動,這才叫真正的VR」。這種虛擬的遠距離操作在醫療領域已經實現了。翟教授介紹,通過一種名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的手術平台,醫生可以在遠處或者在近處,用主從機器人,對真實病人做手術。
下一步,翟振明設想一個情景:如果家裡的洗衣機已經接上物聯網,那你在手機上可以遠距離完成操作。「所有屏幕都沒有了:手機屏幕沒有了,電腦屏幕沒有了。洗衣機還會以菜單的方式表現嗎?不會。你眼前就是一個洗衣機,你想怎麼操作就按下按鈕。」「VR把所有屏幕都代替掉,所有用眼睛看的地方以後都經過VR頭盔,以後叫VR眼鏡,或者變成隱形眼鏡,人們可能會把它當成自己器官的一部分,不是工具。」翟振明說,人類生活的界面全部被改變了。很多小朋友都在玩一種叫做Minecraft的遊戲——在三維空間里,每個玩家都可以自由地創造和破壞不同種類的方塊。孩子們在遊戲里創造自己的世界——房子、山、自然物,等等。翟振明說,小朋友如果再戴上「混合現實頭戴式顯示器」,就走進自己創造的世界。他們不是在扒拉大積木,而是改造視覺效果很真實的東西。 「我們的下一代馬上『集體移民』進入虛擬世界。」翟振明說,「我們作父母的再不進去,就要被他們甩了」。在思想上陷入盲區是比技術更大的挑戰洪堡大學法學院曾經專門請翟振明去做一個講座,講座內容就是新技術出來以後,憲法受到威脅了,基本概念已經不存在了,國界的概念要被重新改寫,人和機器的界限在哪裡?翟振明以電影《阿凡達》為例,主人公傑克在潘多拉星球還是地球?潘多拉星球提審的是傑克的身體還是他的工具?實際上這也是很多有識之士擔心的問題:當人沉浸在虛擬環境中,視覺感受代替了自然身體,人與機器的界限變得模糊,那麼最終我們將成為物聯網的附屬工具還是操控物聯網的主體?財訊傳媒集團首席戰略官段永朝也有相同的擔憂。他最擔心的是VR導致的多重人格。他說,今天在實體世界中,我們無論是社會規範、道德教化,還是書本知識,都在塑造所謂的健全人格。但是,一旦到了虛擬現實,活生生的每一個人可能「會有八條命」,他的八條數字生命在VR世界都是延續的,都是活著的。你在打理他們的同時,還必須承受巨大的痛苦——八條命的時間進程和男女性別都不一樣,每一條命是自己期待的,甚至自己某一個小願景,都要把它投射到虛擬空間,跟虛擬空間數字生命一起存活,還要負責營養它、呵護它,還要和它同喜同悲,這種肉體所承受的痛苦是非常可怕的。段永朝認為,在VR之後的這些知識結構,比如我們熟悉的社會學、倫理學、傳媒學、政治學、經濟學,學問的立足之本都動搖了,而且這個動搖不是和風細雨式的,而是顛覆式、塌陷式的。翟振明認為,從VR到ER,也許需要1000年的時間才能完成。在未來還沒有進入我們普通人生活之前,我們將需要「造世倫理學」,制訂出一個符合人性,讓大家更好體驗生活的規則框架,讓普通人在迎接未來時有更多美好的期待。李凱則認為,不要因為擔心很多領域被顛覆而停滯不前,「VR在教育、科研、安全等方面會對我們有益。我們要多考慮怎樣利用這一類的技術,推進人類向前」。引自:真正的VR並未到來 未來世界將被ER顛覆?
(2018.7.22)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