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現代主義

20世紀現代主義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37 人贊了文章

20世紀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個世紀,它的文學史突出一個光怪陸離。我個人對這段文學史不是特別熱衷(老實說,除了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和20世紀類型小說,我對文學史整個就沒什麼興趣,更何況20世紀通俗小說還沒進文學史;除了20世紀文學理論,我對文學理論史也沒啥興趣),但是畢竟耳濡目染也了解一些人物,看過一些作品。比如,馬爾克斯已經有名到爛大街的作家,他的百年孤獨有名到我們這個寫網文書評的小團體里,大部分都讀過的程度……

我個人對於20世紀文學史的認知是基於兩個劃分,一個是通俗-嚴肅的劃分,另一個則是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的劃分。於是20世紀小說就被分為了三條脈絡:類型小說(尤其是美國,但似乎只有美國)、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後兩個當然是正規文學史都會講的啦,但是類型文學入史卻是沒有被廣泛接受的事情,要想了解就要專門去找一些書來讀了。

我個人讀過的類型史裡面,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叫做私塾小課的三卷本叢書,分別是曲暢寫的奇幻史,肖星寒的科幻史還有儲盟的推理小說史,尤其是曲暢大大的奇幻史,實在是精鍊流暢,可讀性甚高。不過恐怖小說史我是沒見到有人做過,其實我是很好奇的。其實這種書講真是良莠不齊啦,我前兩天剛買了一本劍橋科幻文學史,編得就很爛。

說著說著就跑偏了,算了,讓我們就此進入20世紀的文學史吧,之後的一個月,大概就是要整理這一段內容了,雖然我個人興趣不是太濃,但畢竟還是有學習的必要的。

我們從現代主義開始,因為現代主義相對來說,更出名一些。現代主義的流派繁雜,主張不同,但是也有共通的氣質,以及對創新的追求(雖然這種追求,唔,有時候很病態,為了創新而創新,刻意求新求變)。他們的探索增強了文學的表現力,擴大了文學的視野。

我個人了解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史立足於這樣一個目的,將那些有用的表達技法加以「通俗化」,把它們編入創作和作品設計的工具箱,希望能讓任何一個一般讀者都能體會到它們的魅力——當然,「先鋒性」什麼的,並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開過一些腦洞:或許在某種程度上,文學也存在像理工科一樣的知識生產體系?關於文學創作的知識,由理論研究探索,由工科加以應用化,最後隨著產品散布到千萬家,我對這種宏大敘事尤其迷戀。

|20世紀中前期現代主義

社會背景就是舊時代的徹底崩潰,和資本主義理想的崩潰。代表了這兩個崩潰的事件就是兩次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將歐洲各國的封建殘餘扔進垃圾桶,第二次世界大戰則突出了工業文明極度激化的自身矛盾。於是整個世紀都籠罩在精神危機的背景下,這便是現代主義的文化背景。

與此相應的則是各種各樣的非理性主義,叔本華的唯意志論,尼採的超人哲學,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還有伯格森的直覺和綿延理論,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現代主義文學。

科學危機和人文宗教也是一個挺重要的文化背景,人們把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歸結於科學和理性的發展,之後樹立起一個新的更荒謬的偶像,這個偶像就是人文精神,以人文理論家和藝術家為主,以神秘的方式扮演現代社會的先知角色,這使得現代主義充滿了晦澀難懂的深度模式。有趣的是,唯科學主義在資本主義最強音的美國開花結果,在二戰後誕生了規模宏大的科普和科幻文學寫作。

現代主義包括象徵主義、未來主義等等繁雜的流派,但其總體上也有一致的特徵。

比如現代主義常常具有強烈的文化批判傾向,對現代文明和理性的批判尤甚,而批評總是集中在現代文明的各種異化上面。其有明顯的內傾化特徵,強調錶現內心的真實,具有主觀性。熱衷於藝術技巧的創新和實驗,普遍使用象徵隱喻的表達模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還有一個就是以丑為美,熱衷於表現醜惡。現代主義有些人的追求帶有執念性質,比如刻意求新求變,耽於病態醜惡,還有精英主義的批判論調,這些是令我極度反感的。

1後期象徵主義

前期象徵主義結束於19世紀90年代馬拉美周二聚會的停止,之後在20世紀20年代,象徵主義越出法國,在歐美廣泛流行,在20年代到40年代形成後期象徵主義流派。後期象徵主義依然堅持憑藉直覺把握內在真實的創作方法,但是其表達的思想更為深邃寬廣,力圖展現文學傳統和時代意識,超越了個人的生活和情感。

英國的艾略特和葉芝(愛爾蘭),法國的瓦雷里,奧地利的里爾克,美國的龐德,比利時的梅特林克,還有俄國的波洛克和勃留索夫,他們都是後期象徵主義的代表人物。

艾略特有《荒原》,關於他我們會單獨開一篇進行介紹。

葉芝成熟時期的詩歌不光體現了象徵派的手法,還有現實主義和哲理性兩個另外的特色。代表作有《基督重臨》《麗達與天鵝》《駛向拜占庭》等。

瓦雷里(瓦萊里)受到馬拉美的直接影響,他在《純詩》中認為,詩歌的極致是思想,他的創作因而以象徵派的精巧手法、古典派的嚴謹形式,來表達深邃的哲理主題。長詩《海濱墓園》《年輕的命運女神》是他的代表作,也有短詩集《幻美集》。

奧地利的里爾克曾經給羅丹當秘書,他的詩歌創作特色在於將雕塑的美引入文學,以對客觀事物的精確描述來象徵人的主觀感受。其最出色的作品是詩集《杜伊諾哀歌》,收錄十首表達哀傷和哲理的詩歌,藝術成就很高。

比利時的梅特林克有劇作《青鳥》,通過兄妹倆尋找青鳥的故事,表達了對現實的美好憧憬,抽象深奧的哲理通過象徵,在童話般的仙境中鋪陳開來,具有獨特的風格。

美國詩人龐德影響很大,不過他主要旅居歐洲各國進行創作和評述,他在倫敦發起的意象派詩歌運動影響深遠,強調用客觀準確的意象來表達觀念。他的重要作品有《休·賽爾溫·莫伯利》,對英國的文化現狀進行了嘲諷,後來又有長詩《詩章》,縱論世界文化,旁徵博引,氣勢恢宏。

俄國的象徵主義也很激烈,由梅列日科夫斯基的雄文《論現代俄國文學衰落的原因及新流派》發起,首倡象徵主義。勃留索夫是俄國象徵主義的代表人,他編輯的詩集《俄國象徵主義者》影響很大,他自己的詩歌創作重視表達自我感受。後期的俄國象徵主義也有現實主義的傾向,比如勃洛克的《十二個》用象徵主義的手法謳歌革命。

俄國的象徵主義後來發展為阿克梅詩派,代表人物有古米廖夫和阿赫瑪托娃等人,核心陣地是雜誌《阿波羅》,他們有濃重的唯美主義傾向,但是反對象徵主義的對神秘精神來世的追捧。學者常用「白銀時代」來代指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這段俄國文學歷史,大抵就是指象徵派的成就。之後俄國文學因為政治等原因和外界缺乏聯繫(蘇維埃嘛),有自己的發展道路。

2未來派

未來主義是20世紀初誕生於義大利的一種極為激進的藝術思想,從1909年從文學領域誕生起,迅速擴展到幾乎所有的藝術門類,然後以同樣驚人的速度的衰落(233)。其帶有否定一切傳統的特質,要求拋棄一切傳統,丟棄所有文明成果,創造屬於未來的新藝術,在形式創新方面標新立異。他們歌頌現代機器文明的速度和力量,認為直覺和潛意識才能把握飛速變化的真實。

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是未來主義的創始人,09年發表的《未來主義的創立和宣言》是這一運動誕生的開始,他有劇作《他們來了》,對後來的荒誕派戲劇有很大影響。法國的阿波利奈爾從浪漫主義轉向未來主義,借鑒立體主義繪畫而創立了立體未來主義,有《醇酒集》。

俄國的未來主義分成兩支,一支是自我未來主義,開端是謝維里亞寧發表的《自我未來主義序幕》,;另一支是馬雅可夫斯基等人的立體未來主義,開端是《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兩者都宣揚絕對的創作自由和形式創新,對俄國形式主義的發展有直接作用(見之前俄國形式主義的筆記)。馬雅可夫斯基早期致力於未來派創作,是這一派的代表人物。

3超現實主義

其來源於法國,是從達達主義發展而來的,《超現實主義宣言》是這一派正式開始的起點。其受到弗洛伊德思想的影響,重視表現超理性而位於潛意識深處的意識世界,要用自動寫作法和夢幻記錄法,通過直覺進行寫作,追求迷離詭異的藝術效果。

法國的布勒東是超現實主義的開創者,他與蘇波合寫的《磁場》是超現實主義的第一部作品,他創刊的《文學》雜誌是超現實主義的陣地,他自《超現實主義宣言》開始的一系列理論著作是超現實主義的理論基礎。他有代表作《娜迦(加嘉)》(什麼狗屎翻譯,能不能把譯名統一一下呀喂),還有一些其他的詩歌和散文。阿拉貢也是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人(明明是人族皇帝),他的創作從超現實主義轉向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最後轉向新小說寫作。

4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是對自然主義的直接反叛,反對自然主義過分強調客觀精準的思路,提倡對於主觀真實的表現,用誇張扭曲的手法,突出主觀的感受,追求強烈的藝術效果。

19世紀末瑞典的斯特林堡是表現主義的先驅,有《到大馬士革去》和《鬼魂奏鳴曲》等劇作。後來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的卡夫卡和美國的奧尼爾,他們都要單獨介紹。

還有就是捷克的科幻作家恰佩克,有科幻小說《鯢魚之亂》,善於用虛構幻想的故事層來諷刺現實。

5意識流

意識流來源於心理學,心理學和哲學家威廉詹姆斯(實用主義哲學那個),提出意識流這個術語,認為人的意識死一片不可分割的流動之物。伯格森的生命哲學認為真實存在於意識的不可分割的波動之中,影響也很大。另外,伯格森聽說還是挺重要的,好像還和愛因斯坦就量子力學有過著名辯論(雖然事實證明是愛因斯坦錯了,但是伯格森的意識哲學,老實說插手物理談論也很神秘),但是在中國卻不怎麼火。

意識流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盛行一時,其使用心理邏輯來組織作品,表現人心理的真實,從而在敘事和結構上做出了突破。意識流小說在敘述層的貢獻,已經成為現代小說的基本創作方法。愛爾蘭的喬伊斯,英國的伍爾夫,美國的福克納,還有法國的普魯斯特都是意識流的代表人物。

喬伊斯和福克納會專門開文章說,這裡就省略了。

普魯斯特的代表作是《追憶似水年華》,一共有七部,後三部在作者死後才發表。以敘述者我的追憶和聯想構成整本書,但是又不限於個人的單線回憶,而是枝杈橫生,講述的現實只存在於回憶當中。

伍爾夫致力於小說形式的革新和探索,認為文學應當描寫人的內心世界,其《牆上的斑點》是意識流經典的實驗作品。她之後有成熟的《到燈塔去》和《達洛維夫人》兩部意識流作品。

|二十世紀後期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歐美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機,後期現代主義也呈現出這種悲觀來。二戰後存在主義哲學風靡一時,來自於克爾凱郭爾、雅思貝爾斯和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被薩特發揚光大,其敘述模式被廣泛接受。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將世界描述為荒誕而無意義的,而將人的自由以「回歸存在」的方式加以張揚,認為人要在荒誕中為自己創造和選擇意義,從而導向一種個人主義的介入行動,總體上是積極的。

之後流行的則是後結構主義,這一派的思想更加極端,完全無視現實而走向徹底的自娛自樂,反對一切整體性的權威。在文學上,後期現代主義接著現代主義的方向接著進行反傳統的文學實驗。到了八九十年代,反對現實和純粹創新這兩者各自被推至極端,形成了完全不關心現實和徹頭徹尾解構的創作思路,也就是反文學的浪潮。

刻意的反文學創作被當代一些亦步亦趨、拾人牙慧的垃圾用作標榜自我身份、樹立鄙視和區隔的手段,有極為不良的影響。

1存在主義文學

以存在主義哲學為知識背景,直接表現存在主義思想,表達世界的荒誕,關注人的生存狀況,宣揚人自我選擇的自由。從法國興起,二戰後擴展到全歐美。代表人物是薩特加繆和波伏娃。

薩特和加繆單獨總結,只說波伏娃。波伏娃有《女客》《他人的血》《官員》等小說作家,她的女權主義理論著作《第二性》也很出名(我買了到現在還沒讀)。

2荒誕派戲劇

二戰後誕生於法國,是存在主義在戲劇方面的表現,不僅在故事層和思想層上承接存在主義的部分觀念,表現世界和人生的荒誕和虛無,更刻意使用荒誕走板的戲劇形式,丟棄了明晰的情節人物等,以便同故事層相一致。法國的尤內斯庫和貝克特的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人物。此外,法國的熱內和俄國族裔法國國籍的阿達莫夫也是荒誕派的代表。

50年代以後,荒誕派傳到全歐美,有英國的品特和美國的阿爾比。

3新小說

新小說盛行於50年代的法國文壇,和荒誕派戲劇大概在同一時代。荒誕派戲劇是反戲劇,而新小說是反小說,他們認為巴爾扎克式現實主義的寫法已經無法適應當代現實,必須要用反意義反情節反人物的新小說來取而代之,他們在技巧和表現手法上的創新有目共睹。不過他們的內部也各自有分歧,有的認為真實應當是心理內在的,有的認為驅趕主觀對外物做精確的描述,還有的進行語言革新。

薩洛特、格里耶、布托爾和西蒙是重要的代表人。薩洛特有理論著述《懷疑的時代》,這是新小說公認的宣言書,她小說的代表是《無名氏肖像畫》。格里耶的《橡皮》《窺視者》,布托爾的《變》,西蒙的《弗蘭德公路》都是重要的新小說。

4垮掉的一代

在美國寂靜的50年代,垮掉的一代衝破沉寂,集中體現了戰後青年否定一切的虛無主義精神。他們關心的是人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存境況,抗議社會的壓抑,創作講究無節制無拘束,多用粗鄙的語言。金斯堡的《嚎叫》和凱魯亞特的《在路上》被視為這一派的經典。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與其聲氣相通,主角用叛逆和墮落來反抗成人世界的無聊和虛無,顯示了一代青年的苦悶,因而風靡全國。

5黑色幽默

6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小說流派,受到存在主義的影響,認為世界是荒誕的,而孤獨軟弱的個人只能通過玩世不恭來加以嘲弄,以表面的輕鬆調侃,寫恐怖壓抑的故事,造成悲喜交加的效果。有時候作者有意識地突出故事層各種不合理的東西,以指明世界的荒誕。

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還有《出了毛病》是黑色幽默的代表,而馮尼古特的《第五號屠宰場》和《冠軍牌早餐》也很出色。除此之外還有品欽的《萬有引力之虹》以及約翰·巴斯的《煙草經紀人》和《信件》。

6後現代派

據說美國有一些作家拋棄了現代主義作家艱深的文學實驗,轉而從通俗小說等體裁中汲取養料,不是特別了解。

|俄國非主潮文學

20世紀下半期的蘇聯文學除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之外,也有一些被邊緣化的「非主潮文學」,其中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採用現實主義的方法,僅僅是因為政治原因被打壓,就不在這裡介紹了。

非主潮文學大部分和現代主義有共通之處,比如僑民文學中舊有大規模的現代主義創作。僑民文學來自於蘇聯成立後流亡國外的作家,共有三波浪潮。

第一波是十月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時間長人數多,西方的柏林、巴黎和紐約各自都是僑民的基地,在東方則有哈爾濱。俄國首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布寧(蒲寧?),詩人茨維塔耶娃,創作出象徵主義碩果、長篇小說《彼得堡》的安德烈·別雷等。

第二波是二次大戰前後,不是很重要,但是有納博科夫這樣的知名人士。

第三波是八九十年代,大多為因為政治原因而被驅逐的人士,比如揭露勞改營狀況的索爾仁尼琴,再比如寫了一系列流亡詩歌的布羅茨基,這倆人均獲諾貝爾文學獎。還有阿克肖諾夫的現代主義長篇小說《克里米亞島》,以及早在60年代就寫成的《帶星星的火車票》。

異樣文學是因為借鑒表現主義、意識流等手法而與蘇俄文壇格格不入的文學流派,有葉羅菲耶夫的《莫斯科-別圖什基》,還有塔·托爾斯泰婭的《彼得斯》皮耶楚赫的《彩票》等(一個都沒聽說過)。七八十年代有索科洛夫的《傻瓜學校》,安·比托夫的《普希金之家》。90年代有赫赫有名的《命運線,或者米拉舍維奇的小盒子》。

|拉美文學爆炸和魔幻現實主義

拉丁美洲的文學發端於40年代革命風起雲湧的時代,成熟於六七十年代。拉美的社會革命強調兩個方面,一個是移植,一個是壓縮,拉美要把外國已經發展到成熟的革命經驗應用到自己的國家建設中,而且要在一個時期內同時接納歐美幾百年要走完的道路,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混雜在一起。而拉美文學的爆炸也是這兩個特點,一方面要在移植外來文學的基礎上尋根,結合拉美自身的經驗,另一方面要以此文學運動內,走完從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的,兩個世紀現代文學成熟期的道路,這些形成了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獨特的風格。反對殖民主義的革命運動使得拉美文學形成了「拉美意識」,這是其民族文學崛起的底色,歐美成熟文學的新方法和拉美錯綜複雜的文化背景結合在一起。

瓜地馬拉的作家阿斯圖里亞斯是初期拉美文學的代表作家,有《總統先生》和《玉米人》兩部重要作品。五六十年代的墨西哥作家胡安·魯爾福的名著《佩德羅·巴拉莫》被看做是魔幻現實主義成熟的標誌,將印第安神話傳說和現代主義方法加以結合。

之後就是我們頂熟悉的那些作家了,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阿根廷的博爾赫斯(我從舍友那裡撈到一整套博爾赫斯全集的——盒子),以及著名的米拉昆德拉和略薩。

頭大,二十世紀這個現代主義,總結的時候念叨的最多的就是,卧槽這是誰,我怎麼一點沒聽說過……十九世紀的那些名字個頂個地如雷貫耳,二十世紀這些人呢,明顯知名度差了不是一點半點……

推薦閱讀:

《尤利西斯》第六章——紀念和死亡
意念三部曲之二——靈魂出竅
張旭東: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現代性 (第2頁)
新現代主義建築
西方心理學中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及其超越

TAG:現代主義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