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營口市史志辦追蹤「龍骨」紀實

營口市史志辦追蹤「龍骨」紀實

7 人贊了文章

一直在知乎上看到營口墜龍事件~

營口市史志辦曾經去查訪這段歷史,把過程發在了營口春秋網上,不過沒有得出結論就是了………

轉自營口春秋網(營口市史志辦公室主辦)

營口春秋網-營口市史志辦公室主辦?

www.ykcqw.com圖標

1934年8月8日,濱城營口發生了一件震驚東北的大事件,一農民在營口河北東小街附近之葦塘中竟然發現一體長三丈(11米)多、有角兩隻,各四尺長的「巨龍」,隨即向警察署報告。警察署接到報告後,第六警察分署署長率人前往現場。隨後,在警察的監視下,「巨龍」遺骨被運到營口西海關碼頭,然後在西海關門前展出。營口市民聽說營口「天龍降」後,紛紛前來以一飽眼福,當時「觀者塞途」。面對接踵而來的觀者,當局只好派出三名警察維持秩序,僅次日就有2000餘人參觀。看後,世人皆認為此物為「龍」之骨。而營口水產高級中學校張教授認定此物為「蛟類」(蛟,《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傳說中能興風作浪的龍」――編者注)。當時,《盛京時報》先後以「天龍降」、「巨龍」、「營川墜龍」、「『龍骨由縣發給師校作為標本」、「龍降釀災」等為題連續報道了此事。隨後,東北各地前來營口觀「龍」者絡繹不絕,開往營口的火車票價也作了上浮。一時間,營口遊人如織,觀者如潮。當時的營口「美大」和「英明」兩家照相館將展出的「龍骨」拍成照片,沿街叫賣,很多外地觀者為了讓家人也能一睹「龍」容,紛紛購買「龍」照,帶回故里。後來,該「龍骨」標本由營口縣(營口市當時稱營口縣)公署轉交給位於通惠門街的縣立師範南校作為動物標本,以為研究生理學之用……

歲月輪迴,一轉眼時光逝去了70年。在這70年間,營口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等戰事。如今「龍骨」標本已不知去向,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遺憾,使70年前的「龍骨」去向成了人們眼前的一道迷霧。面對重重迷霧,出於研究和考證營口歷史的職業需要,營口市史志辦公室成立了由主任周叢一,副主任王帛、韓曉東,方誌科科長李占坤等同志組成的「龍骨」之迷破解小組,開始了艱難的「龍骨」追蹤歷程。於是,一段塵封70年的歷史再次被翻開……

2003年11月8日,「龍骨」課題研究小組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會上,周叢一主任提出,千百年來,龍一直是炎黃子孫的圖騰,中華民族一直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感到自豪和驕傲,如果我們能用科學的手段解開營口「龍骨」之迷,證實營口「龍骨」為何種動物的骨骸,也算為研究遼河這段地域文化做出了結論,並給了營口老百姓一個交待。

   接著,方誌科科長李占坤根據《營口市志》(第一卷)等史料整理出了《「龍」降營口,轟動東北》一文,並發表在11月9日的《營口日報》上。此文發表後,再次喚起了濱城人對「龍骨」的關注。次日,周叢一主任的叔叔周**來電話說:「自己一工友***的家中收藏有『龍骨』照片,並可以協助尋找此工友。」周叢一聞知此事後,立即與副主任韓曉東一同前往周**老人處。在老人的陪同下,他們來到營口道叉子附近尋找***老人。他們走街串巷,一路打聽***老人的下落。時近傍晚,他們終於找到一位知情人,但遺憾的是***老人已經故去,而且其家人也已經動遷離開此地。後經多方打探,他們獲知老人的女兒在市內一家養老院附近開饅頭店。可是,待他們幾經周折找到老人的女兒時,其女兒說,她家屬以前確實有『龍骨』照片,而且還鑲在鏡框里,掛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但在動遷時不知散落何處了。說罷,她不無遺憾地說:「最近我聽說『龍骨』的事兒,又找了一遍,還是沒有找到。

為了儘快揭開營口「龍骨」之迷,市史志辦主任周叢一主持召開了課題小組會議,指示一定要設法將營口「龍骨」之迷解開,以給關注此事的營口老百姓一個滿意的答覆。此後,副主任韓曉東立即與營口電台交通文藝頻道節目副總監王潔平、主持人佳音取得了聯繫,讓李占坤走進直播間,講述1934年營口「降龍」事件,並希望知情者協助提供線索,破解營口「龍骨」之迷。節目正在進行時,一楊姓男子打來電話,聲稱其父親楊義順少時曾親眼見過「龍」。這一信息讓課題小組的同志興奮不已。2004年1月31日(星期六)一大早,韓曉東和李占坤在楊義順兒子的引領下,來到了位於營口市西市區繁榮里渡口附近已年屆80的老人家裡。在老人家裡,李占坤一邊詢問,一邊作筆錄;韓曉東則一邊攝像,一邊錄音。楊義順詳盡地講述了自己在10歲時,親眼看到「龍」在遼河北岸擱淺後的骨骸的過程,描述了「龍」的模樣,並介紹了幾件發生在營口與「龍」有關的事情。當詢問到老人是否知道「龍骨」的下落時,老人說有三種傳說:一種傳說是由於當時營口處在日偽當局的統治之下,而且日本人又非常重視對生物的研究,因此當時傳說日本人將「龍骨」運到了偽滿洲國國都新京(今長春),而後運回國內;第二種傳說是「龍骨」標本由位於通惠門街的師範南校作為動物標本後,轉到營口水產高級中學作標本,後來水產高級中學遷移到大連,「龍骨」也隨學校遷往大連;第三種傳說是「龍骨」被市內某中藥商買去做了藥材。最後,楊義順老人還說認識幾位當年曾親眼見到「龍骨」的見證人,願意幫助尋找。從楊義順老人家裡出來,史志辦的同志對進一步挖掘「龍骨」去向增強了一份信心。

2004年2月5日,恰是農曆正月十五的元肖佳節舞龍燈的日子,就在這一天周叢一主任得知早年的《盛京時報》上對營口「龍骨」事件有記載,並刊發了照片後,立即給在遼寧省檔案館工作的同學***掛電話,希望其幫助查找當年記載「龍骨」的史料及照片。***經過連日和幾次反覆查找終於找到了刊登照片的1934年8月14日發表在《盛京時報》上的文章和照片。3月9日,周叢一主任聽到這個消息後非常激動,次日就帶上王帛、韓曉東等同志趕到省檔案館。在省檔案館裡,他們又在《盛京時報》上找到了「天龍降」、「巨龍」、「營川墜龍」、「龍降釀災」等幾篇有關營口「龍骨」的報道。史志辦的幾位同志如獲至寶,將幾篇文章一一複印下來,準備回去繼續研究。

一日,周叢一主任給大連水產學院(營口水產高級中學是其前身的一部分)的標本室的張元慶主任掛電話,向他詢問是否知道「龍骨」的下落。張主任聽完周叢一主任的談話感到可笑,他認為營口史志辦一定是搞錯了,世界上根本沒有「龍」。待周叢一主任將「龍骨」照片傳真給張元慶主任時,張大吃一驚,並提出有機會親眼看一看原始照片。

5月末的一天,王帛副主任從曾經在《營口史話》中發表過「『龍』骨之迷」的於阜民老師處得到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營口市西市區五檯子辦事處啟智街61-1號居民孫正仁老人當年看到過「龍骨」展出,如今收藏有「龍骨」照片,而且還藏有幾塊「龍骨」。難道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真的有「龍骨」存世?孫正仁老人手中的是否就是當年「龍」的骨骸?一連串的問號刺激著課題小組成員的每一根神經。5月31日,韓曉東與李占坤迫不急待地來到了孫正仁老人家裡向老人詢問了當年觀看「龍骨」的場景,老人異常興奮地向他們講述了兩次觀看「龍骨」的盛況。當問到老人是否收藏有「龍骨」照片時,老人說:「當年確實收藏有『龍骨』照片,但後來遺失了。」就這樣,老人越談興緻越濃,他們竟不知不覺談了一下午。最後,李占坤詢問老人手中是否收藏有「龍骨」時,老人遲疑了一會兒,然後又審視了我們一會兒。見此情景,韓曉東遞上證件,老人看了看後說:「說句實話,我的『龍骨』還從來沒有讓外人看過。既然我們很談得來,就讓你們看看吧!」說罷,老人從柜子里拿出一個布口袋,從裡面掏出一個白紙包,只見他慢慢地一層一層地打開紙包。五塊白黃相間的「龍骨」呈現在韓曉東和李占坤面前,兩人把「龍骨」拿在手中,從不同側面細細地觀看。他們平生誰也沒有看到這樣的「龍骨」。當韓曉東看到紙包的里還有一些由於「龍骨」之間磨擦後掉下的碎沫,便提出能否將碎沫給我們。老人同意了他的請求。這時,在一旁看熱鬧的老人的兒子大方地說:「你就給他們一塊得了!」老人聽後瞪一眼兒子說:「你胡說什麼,他們來了兩個人,我怎麼給呀!」韓曉東接著老人的話茬說:「我們不是給自己要,是要帶到單位保存的。」老人聽後沒有說話,從抽匣里拿出一個尖嘴鉗子,對著一塊最小的「龍骨」就砸了一下,「龍骨」沒有碎。接著,老人又用力砸了幾下,隨著一聲清脆的聲響,「龍骨」斷為兩截。老人拿起斷裂中的小塊,遞給韓曉東後說:「你們一定要保管好啊!」兩人表示:請老人放心,一定會將「龍骨」保管好。「龍骨」拿回史志辦後,同志們爭著搶著一睹「龍骨」風采。至此,70年前的「龍骨」之迷初見端倪,如果此「龍骨」系真的「龍」骨,那麼有一天營口人也可一飽眼福啦!

從孫正仁老人家回來後,史志辦的同志並沒有停止與老人的聯絡,韓曉東隔三差五就與老人通一次電話,詢問一下老人的身體情況(孫正仁因頸椎壓迫,行走吃力)。他的關心讓老人十分感動。一日,老人突然給韓曉東打來電話,說他連續多日吃不好飯,睡不好覺。當韓曉東詢問緣由時,孫正仁老人回答說,他左思右想,總是覺得「龍骨」放在自己手中不能發揮作用,還是應該把「龍骨」捐獻給國家,並通過相關部門鑒定,得到科學的答案。聽完老人的話,韓曉東非常激動,並提示老人是否考慮捐出其中的部分「龍骨」,留一部分給後人,以免將來後悔。老人略微思考了一會兒,然後毅然決然地說:「不用了,全部捐給國家」。 

6月16日,李占坤專程到孫正仁老人家把老人接到了史志辦。這時,遼瀋晚報、華商晨報、北方晨報、營口日報和營口電視台、營口人民廣播電台等眾多媒體的記者已經等候在辦公室里,等待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因為他們當中還沒有一人見到過「龍骨」。

只見,孫正仁老人從手提袋裡拿出一個鮮艷的小紅盒,然後打開盒子,頓時五塊「龍骨」呈現在人們面前。當老人將裝有「龍骨」的盒子遞到周叢一主任手中的那一瞬間,攝像機的立即對準這一刻,照相機的閃光燈也在不停地閃爍。接下來,幾位記者圍住了孫正仁老人,詢問起「龍骨」來歷。老人不停地解答著一個又一個問題。

營口市孫正仁老人捐獻「龍骨」一事在華商晨報發表後,立即傳來有一撫順老人收藏有當年「龍骨」照片,但史志辦的同志幾經周折,沒有聯繫到這位老人。

就在這時,瀋陽今報記者找上門來要求採訪課題研究小組。當史志辦的同志將「龍骨」拿給記者們看時,他們提出可以與國內有關專家進行聯繫,以便對「龍骨」有一個說法。很快,1934年《盛京時報》的「龍骨」圖片被傳到了北京史前生命與環境所古生物系劉建波教授處。劉教授看到認為「龍骨」排列可能有誤,而且頭上角的真實性值得懷疑。接下來,圖片又被傳到中國科學院無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科技處張處長手中。張處長認為,「龍」是絕對不存在的,營口孫正仁老人捐獻「龍骨」應為哺乳動物的,而且屬於偶蹄類大型動物,如象、鹿等。當聯繫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技處王利敏處長時,他認為《盛京時報》中出現的骨骼不可能是龍的,最大的可能是深海動物死亡後漂浮到了營口,但究竟是哪種海獸則還需作進一步研究。聽完幾位專家的作出的結論,課題研究小組的同志們認為,只有最後帶上圖片和「實物」上門請專家作鑒定了。

6月17日,史志辦的同志聽一老人說,20世紀30年代在營口生活一位牙醫當年曾收藏有一斤多「龍骨」碎片。18日,韓曉東和李占坤等人找到了該牙醫的孫女,但她不願意提供其父親的電話,史志辦的同志只好另想辦法。下午,史志辦的同志經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牙醫的老兒子,他向史志辦的同志講述了幼時聽父親講看到「龍骨」展出的事情。接著,史志辦的同志又來到了牙醫的另一個兒子家,他講述了當年同父親一起在營口西大廟偏東方向觀看「龍骨」的情景。並說當時有很多人對著「龍」的骨骸燒香、磕頭,西大廟裡的和尚還為「龍」念經超度,希望「龍」能夠重返天庭。

6月21日,韓曉東在重新翻閱《盛京時報》時突然間發現,營口發現的「龍」除了頭部有兩隻角,頭部左右各有三支甲外,而且還竟然有「爪」。文中描述「龍」在擱淺後,「有被爪挖之寬二丈長五丈之土坑一,坑沿爪印清晰存在……」這更增添了史志辦同志要把「龍骨」之迷解開的興趣。也就在這一天,瀋陽晚報記者發表了一篇名為《古脊椎動物專家道破「玄機」――5塊「龍骨」應是「原始牛」牙齒》的文章。該報記者在沒有到營口採訪,沒有親眼見到「龍骨」和當年圖片的情況下,竟然根據其它媒體上發表的圖片請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多年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的研究員傅仁義先生進行鑒定。傅仁義先生看後認為,5塊骨頭早已石化,應該是「原始牛」的牙齒。而且「原始牛」生活在陸地上,適應寒冷環境,體態比現在的牛壯大,有兩隻長角。他同時認為,這5塊「原始牛」對研究營口的古地理、古氣候等均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6月23日,韓曉東接到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劉錦生的電話,說他的一位如今任中國文物學會會員、營口分會會長的同學高楓的岳父趙喜耕當年親眼看到過「龍骨」展出。但可惜的是,高楓岳父已經故去了。趙喜耕老人雖然已經故去,但從她的後人身上是否能了解到一些有關「龍」的消息?於是,韓曉東和李占坤來到了高楓的家裡,高楓和他的愛人向史志辦的同志講述了當年趙喜耕老人給他們說的「龍」的故事。

6月24日,營口日報社記者韓瑞祥告訴韓曉東,說營口日報工作人員梁世賢的父親親眼見到過「活龍」。「活龍」?難道世界上真的有「龍」存在?聽罷此信息,韓曉東和李占坤立即又趕到梁世賢那裡,梁世賢興緻勃勃地講述了當年父親與大伯在田莊台上游親眼看到「活龍」的過程,而且說當時為了防止「龍」被曬死,人們給「活龍」搭了架子,蓋上葦蓆,並往「活龍」身上澆水,並說自己的父親和大伯都曾給「活龍」身上澆過水。

6月28日,星期一一大早,史志辦的劉素英就向大家報告了一個好消息:曾經在《家有敝帚》中發表「有『龍』起兮」的營口日報社記者姚志剛曾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編輯過一篇名為「我在營口見過『龍』」的文章。文章發表在《營口日報》上,作者是國內著名漫畫家李濱聲先生,並配發了他根據當年記憶畫下的「憶寫童年奇觀――於營口所見」的漫畫。但具體是八幾年,幾月和幾日已記不清楚了。得到這個消息,韓曉東和李占坤等人立即又趕到營口圖書館,開始翻閱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報紙。時間在一分一分地過去,報紙在他們手中一張接一張地翻過……轉眼已經快到了中午。突然,李占坤高聲喊到:「找到了!」這興奮的一喊不要緊,嚇得周圍其他查閱資料的人一大跳。「就是它!」幾位同事的目光同時對準了1987年10月28日的《營口日報》――「我在營口見龍」。

找到這篇文章後,韓曉東立即上網查找有關李濱聲先生的信息,並了解到李濱聲先生目前生活在北京。7月9日,為了找到李濱聲先生的工作單位和聯繫電話,韓曉東先後給中國文聯等單位掛電話,詢問李濱聲先生聯繫方式。工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方聯絡,終於找到了李濱聲先生的工作單位――北京市文聯,並得到了李濱聲先生家中的電話。當韓曉東播通李濱聲先生家中的電話時,剛剛從桂林回來的他正好接電話,韓曉東詢問了有關其在營口見過「龍骨」的經過。李濱聲先生在電話中講述了當年從瀋陽的外祖父家到營口與家人團聚,並親眼看「龍骨」的過程,當年自己的舅舅和表姐還特地從瀋陽來到營口,他們不但觀看了「龍骨」展,而且舅舅還用老式玻璃板相機照了一張「龍骨」照片,並送給自己一張,他保存了很多年,後來由於歷史原因「龍」骨照片沒能保存下來家。此後,他再與別人說起小時候見過「龍骨」的事,人們都只是付這一笑,自己也很無奈,因為唯一能夠證明他見過「龍骨」的證據不在了。

6月29日,韓曉東得到一個信息:《北京科技報》發表了有關營口「龍骨」的消息和專家鑒定意見。很快,他找到了「遼寧營口『龍骨』再現,70年前謎團又起」這篇報道。該報記者張星海拿著「龍骨」的照片請教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著名專家徐星副研究員和董副研究員。徐星副研究員比較慎重,他說沒有親眼看到化石,很難判斷這是什麼動物。董副研究員認為,如果是化石的話,這有可能是一種象的化石,而不是什麼恐龍之類。看到這則消息,課題研究小組的同志們一頭霧水,1934年《盛京時報》所載照片和孫正仁老人捐獻的「龍骨」到底是什麼?他們不得而知。不日,《深圳商報》也轉載了這篇文章,一個古老的話題在新興的城市裡傳播開來,人們急切地喝望有人能揭開這個謎底。

7月的一天,王帛副主任從劉書牛老師處獲知,市公安局的鄭德庫曾經在20世紀90年代時,好像是在《奧秘》雜誌上看到有一篇介紹關於一位老人在黑龍江省某地親眼見過「活龍」的文章,但具體時間和期號都記不清楚了。得到這一線索,課題小組的同志們又來了精神,韓曉東立即給鄭德庫打電話,詢問具體情況,而後「龍骨」課題研究小組的同志又趕到市檔案館和圖書館等單位,但遺憾的是,這些單位都沒有留存該雜誌。於是,李占坤又與《奧秘》雜誌社聯繫,請求編輯同志給予協助。但由於具體年代和期號不清,編輯同志查找後告知沒有查到。面對困難,課題組的同志沒有放棄,而是利用一切手段進行徵集。韓曉東有一位黑龍江籍網友,當這位網友聽到讓他查找這條線索時,爽快地答應了韓曉東的要求,而且在第三天就有了迴音。《考證大慶「掉龍」傳說》終於在網友的幫助下找到了。文章介紹了已故杜爾伯特人任殿元,在牡丹江(為松花江某段的舊稱)南岸(當時這裡歸肇源縣管轄,位於肇源縣城偏西北15公里處)陳家圍子村看到「活龍」 的事兒。文中所描述的「龍」與營口當年人們見到的「龍」體態、形狀基本一樣。上海人民出版社編輯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書摘》第3卷第4期的《人間奇事》專欄里,還發表了由杜爾伯特縣對山奶牛場退休幹部任殿元口述,杜爾伯特縣博物館任青春整理的題為《我所看到的黑龍》一文。這一發現,使課題小組的同志們感到,「龍」並非只有營口才出現過,更促使他們要把此事搞清楚,以給營口的父老鄉親一個交待。

很快,韓曉東通過中國科技報記者找到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所的電話,李占坤開始與該所聯絡,終於與邢老師取得了聯繫。邢老師說「龍」是根本不存在的動物,但他答應可以看一下當年的史料、照片及孫正仁老人捐獻「龍骨」的照片。當韓曉東把照片通過電子郵箱傳過去以後,邢老師說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他們只看到資料中有記載頭上長一隻角的海洋動物,但長有兩隻角還沒有發現,對營口「龍骨」照片需要會同海洋生物所的幾位專家一起研究論證。隨後,李占坤多次與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的邢老師聯絡,但答案一直是:還沒有結果。

就在這時,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走進科學」欄目編導奚洋給韓曉東打來電話,她說在有關媒體上看到了一些有關營口「龍骨」的報導,希望韓曉東能夠把相關的史料及「龍骨」照片給她用電子郵箱傳過去。資料傳過去以後,中央電視台很快決定拍攝一集《「龍骨」之迷》紀錄片。並將隨「龍骨課題研究小組一同到有關部門進行鑒定。

9月6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走進科學」欄目編導奚洋、攝像趙發仲帶著攝像設備風塵僕僕地來到營口,開始了緊張的拍攝工作。營口市史志辦的周叢一主任、王帛、韓曉東副主任及李占坤與中央電視台記者當晚就研究了《「龍骨」之迷》拍攝方案。奚洋認為,迄今為止,還從來沒有其它地方發現所為的「龍骨」和「龍」的照片,世界上有好多未解之迷,營口「龍」的傳說就是其中之一。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欄目就是想把自然之迷用科普的形式,從科學的角度揭示出來,以給觀眾一個滿意的說法。周叢一主任說,我們課題研究小組特別希望通過央視這次來營口,幫助他們破解營口「龍骨」之迷。

第二天,韓曉東、李占坤陪同中央電視台記者開始了拍攝活動。他們陪同央視記者先後到市檔案館、圖書館和少兒圖書館查找有關「龍」的資料,然後又前往幾位當年的見證人及其後人。9月8日,他們又在楊義順老人的陪同下來到了當年「龍」擱淺的河北岸葦塘中,並找到一位群眾演員進行紀實拍攝。在很少有人進入的蘆葦塘中,蚊子們可算開了葷。它們不顧一切地飛到他們的身上,瘋狂地叮了起來。不一會兒,他們的手上、腳上被叮滿了包。奚洋的腰上也叮了好幾個大包。他們在葦塘中穿梭,蚊子隨著他們前行,但是他們沒有顧及這些,而是把一組又一組的鏡頭圓滿地拍攝好了。從河北岸回來後,奚洋提出要拍一組海水漲落潮及岸邊的鏡頭,周叢一主任不由分說立即陪同他們前往遼河上游,用了半天多時間拍攝了一組滿意的鏡頭。中央電視台記者在營口拍攝期間,記者們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課題小組的同志,大家每天都是陪同記者從早晨緊張地工作到午夜。

9日早6時,周叢一、王帛、韓曉東等同志陪同中央電視台記者,帶著當年的《盛京時報》發表的「龍骨」照片和孫正仁老人捐獻「龍骨」前往大連水產學院。學院辦公室張元慶主任為他們請來了兩位專家,進行了初步分析。但水產學院的專家考慮到營口「龍」為大型水族動物,因此建議他們到大連自然博物館請專家進行鑒定,並為他們聯繫到了博物館的館長。

大連自然博物館的劉館長把他們一行介紹給館裡的趙永波副研究員和劉金遠高級工程師。兩位專家先對孫正仁老人捐獻「龍骨」進行了肉眼和顯微鏡下鑒定,他們基本取得了一致意見,認為營口「龍骨」為史前第四紀,距今約一萬多年的野馬化石,而與《盛京時報》發表的「龍骨」非一體。要對「龍骨」進行準確年代鑒定需要到北京用C14進行同位素鑒定;但他們對《盛京時報》上的「龍骨」照片究竟為何物卻產生了意見分歧。趙永波副研究員認為:有可能是當年一條擱淺的鬚鯨;而劉金遠高級工程師認為:因為照片不是特別清晰,但根據形狀看有可能是恐龍。

在大連自然博物館的標本室里,周叢一和韓曉東分別拍攝了一組各種恐龍和各種類別鯨的標本。

課題小組回到營口後,把各種標本照片與營口「龍骨」照片進行了認真細緻的分析和比較。全體成員得到了比較一致的看法。即他們認為,營口「龍骨」照片上的海洋生物有可能是鬚鯨。具體分析如下:

一、成年鬚鯨的長度一般是一二十米長,而營口「龍」的長度是13米左右,這是第一個相近的地方;

  二、鬚鯨的胸鰭腐爛後暴露出來的刺狀骨像爪子,而營口「龍」在發現時恰有「爪」,能不能是鬚鯨的胸鰭?這是第二個相近的地方;

  三、鬚鯨的下額骨腐爛暴露出來後,非常像兩個彎彎的「角」,而人們發現營口「龍」時,他已經腐爛,能不能是他的下額骨由於腐爛而與頭部分離,使人們誤認為他是「龍」的角,然後人工將下額骨安裝到了鬚鯨的頭上,這是第三個值得注意的事情;

  四、關於有些人曾說看見過「活龍」,唯一健在的當年只有9歲的肖素芹(主女)老人稱沒有注意「龍」長沒長角,但肯定有爪。課題小組的同志想如果她看到的「龍」有角,恐怕不應該忘記。至於已經故去的兩位親眼見過「活龍」的老人的後代聲稱其父曾經見過「龍」有角、爪子和鱗片,而且與畫上的「龍」長得非常相象,因為有鱗的海洋生物不應該是哺乳動物,因此也不可能是鯨。實際上最主要的,當年的「龍」沒有遺骨和鱗的照片留下,我們也就不能妄加評論了。

課題小組的同志們深感遺憾的是,當年《盛京時報》上刊登的「龍骨」至今仍然沒有找到下落,現在他們特別期企當年在營口縣立師範中學校和營口水產高級中學校從教和讀書,如今仍然健在的師生們能夠提供「龍骨」的線索和實物去向。

2004年9月,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欄目組到營口拍攝了《破解七十年謎團》專題片,講述了1934年營口發現龍的整個過程,並提出營口龍是鯨魚。12月4日播出當晚,柴壽康老人即給筆者掛來電話,質疑中央電視台結論他反對。因此他當年曾親眼在天空中看見過龍,並說有童年的小夥伴作證。隨後筆者隨同他費盡千辛萬苦(因為這些童年小夥伴已經多年沒有與柴壽康聯繫了。在兩個「小夥伴」的住處,我沒有讓柴壽康說話或者誘導,我問他們發現龍的經過。他們都說:八九歲的時候,幾個小夥伴在一起玩兒。突然,柴壽康喊叫了一句:「你們看,天上有龍!」這時大家向天空上望去,真的有一條龍在天空中遊盪。它的顏色是黑灰色的,模樣和畫中的龍相似。龍有爪、角和鱗。他們講述中所不同的是,龍在天空中遊動的時間不一,有的說十多秒,有的說二十多秒。這個可以理解,因為當年他們的家中都沒有鍾或者表,時間差異應該不算什麼。因此說,筆者從講述和他們的更好看,他們事先沒有串通,更沒有撒謊。央視節目播出後,柴壽康老人執著地認為龍在現實空間是絕對存在的。為此他專門給北京國家古動物館寫信,並寄去了回信的郵票。同時專程到中央電視台,講述他當年看見龍的經過,可惜啊……

2005年9月,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再次來到營口拍攝了《龍骨遺影》。12月底播出,而且又於2006、2007、2008重播了9次,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這次中央電視台沒有確認營口的龍就是鯨魚,而是留下了一個懸念。

2006年,日本朝日電視台記者來營口拍攝了專題片《龍的故事》。可惜我們沒有看到片子拍的怎麼樣。

與此同時,營口電視台拍攝了《營口龍之謎》電視專題片,遼寧電視台拍攝了《龍出遼河》,都在國內較強反響。今天,課題小組的同志們認為,雖然不能用已經科學去評判未知科學,但龍終歸在歷史上有過記載。難道是多年來,由於營口從來沒有過大型水族動物出現,因此一旦出現,人們難免不認知,從而誤認為是「龍」現世?這種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在整個尋訪「龍」和「龍骨」過程中,課題小組認為:傳說中能夠呼風喚雨,給人帶來吉祥的龍應該是永遠不可能存在的。但絕不可否認有可能有一種動物和龍相象。比如說,我給你們提出幾個問題。你們家新買來的好大米有蟲子嗎?你們家新買的白面應該也沒有蛾子吧?你們家的拖布用水洗乾淨後放幾天不動,應該沒有蟲子吧?但夏天大米會生蟲子,拖布下面會生潮蟲。

朋友們,我問你們一個老話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可以說大家回答不一,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但又都沒有道理。但卻敢證明這個道理,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們,先有雞!為什麼呢?上述例子就是說,科學家說:人是猿變的,但我不這麼認為,我認為人就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的。

  還比如說,熊貓是珍惜動物,現在我們很多小朋友都看到過,假設我們現在的技術手段不能為其拍照和錄像,有一天熊貓滅絕了。若干年後,我們都七八十歲了,對晚輩們談起當年看到過熊貓的事情,可惜沒有實物,更沒有照片和錄像,晚輩們會相信我們嗎?

最近幾年,筆者陸續接到一些外地的電話,有山東的,有黑龍江的,有遼寧的,他們都說本人看到過或者長輩們看到過龍,而且他們根本沒有必要花費自己的數十元長途電話費,既浪費時間又浪費金錢地給筆者掛電話說這些事情,他們都願意留下電話和有關信息,有的還願意帶筆者去見這些老人。

至此,營口市史志辦追蹤「龍骨」紀實告一段落。雖然龍到底是否存在對我們來說還是個謎,儘管以上分析結果可能不太令人滿意,而且和炎黃子孫的美好願望相背離,但是科學終歸是科學,誰也不能用憑空想像去下一個讓大家都滿意的結論,但我也不贊成隨意去否定龍的存在。如果這樣就沒有科學而言了。但願有一天人們能夠發現營口「龍骨」的下落,以便為我們給營口「龍骨」之迷一個更加科學和合理的答案。


推薦閱讀:

不該出現的寫作混淆現象——對報告文學與紀實文學的辨析(李炳銀)
國軍抗戰全紀實(第二部)50集全
花甲阿姨2017年貴州自由行紀實⑷——貴陽
人類探月曆程紀實

TAG: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