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嗦,是最無效的教育

啰嗦,是最無效的教育

來自專欄家庭教育5 人贊了文章

前幾天在一家餛飩店,和一對母子坐在了一起。

孩子大概10歲左右,身材微胖,神色倦怠。母親倒是眉毛挑得老高,一副打滿雞血的模樣。

起先還挺安靜,但從孩子的筷子進入餛飩碗里開始,這位母親就像小馬達開動一樣:

「兒子,昨天老師說了,你上課不太積極發言,你今天記得要改正啊,不懂的就舉手問,懂的更要舉手回答。」

兒子說:知道了。

母親又說:「你數學小測驗因為粗心丟了幾分,你今天測試的時候,一定要記得檢查啊。不檢查兩遍,不要交卷子。」

兒子:知道了。

母親還說:「你的鉛筆還有幾支沒有削,記得到了教室里趕緊削好,否則就影響書寫了。」

兒子:知道了。

「你一直都說你知道了,你到底聽見我說話沒有啊?」

兒子:你今天已經說第九遍了,你說我聽到沒有!

我被孩子高分貝的音量震到了。

著名作家劉震雲提到自己的親子教育時,直言不諱非常反感嘮叨式教育,他說一切的啰嗦重複都是父母在發泄焦慮以及轉嫁責任的表現,反反覆復地叮囑,不是在促進孩子的進步和獨立,而是在消磨他們的生命活力。

再回到這個母親,孩子都不小了,她還各種囑託和啰嗦,讓這孩子連口安生飯都吃不好,輕則會影響消化,重則會破壞孩子身心健康。

其實,哪個孩子不是第一天入學就知道要舉手發言,要檢查作業,筆鈍了要把它削尖了再寫?

很多時候,好心情,比食物更重要。

以前看過一部電影:一個很窮的男人收養了一條流浪狗,他每天伙食很差,住的房子還經常漏雨,但是他性格卻十分開朗,而且有個美好的愛好,就是吹笛子。

他每天去工地幹完苦活,將工友們吃完的剩菜剩飯打包回來給狗吃。

接下來的場景是這樣的:他吹笛子消遣解乏,狗呢,聽著音樂美滋滋地吃那些剩飯。

有一天,一個鄰居來了,說這狗給我吧,你看看你自己都養不活,怎麼養狗啊。

他說:「不要,我除了剩飯,還有其他東西可以養活它。」

狗似懂非懂地看著他,日日吃著粗食,聽著笛聲。沒想到一個月過去了,狗的毛變得油光水滑,身體也增了膘。鄰居看見了,感到萬分神奇:「小夥子,你這房子風水很好嗎?就你這條件,居然能將這狗養得這麼健康!」

男孩說:「因為我有法寶啊。一個是快樂,一個是笛聲。」這回,趴在地上的狗突然撒歡似地跳了起來,朝鄰居看了一眼,又朝主人乖順地點了點頭,像是在應和主人:我喜歡這快樂,我喜歡這笛聲!

狗尚且如此,何況人呢?

心理學有個金句:要想做得好,先要情緒好。

如果想讓自己的話「值錢」、有效,就別整天在孩子面前嘮叨;

想要給自己減負,不操勞那麼多事情,首先得給他人足夠的信任和尊重;

想要生活得幸福,有時並不是拚命賺錢就能夠做到,還要在工作和心情之間,找到平衡點。

剝奪他人快樂,等同於犯罪。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的同時,不干擾和侵犯別人的情緒,這應該是文明社會人人要遵守的守則。


推薦閱讀:

早教是必須的(三)
家庭傷害無國界
家庭教育兩分言傳,八分身教。
小時候被父母打,當時怎麼想,長大了怎麼想?

TAG:教育方式 | 家庭教育 | 啰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