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湯文與名言警句
4 人贊了文章其實之所以想到寫這個,是因為平時的自己經常編一些雞湯文字出來。(好像有點自戀)
在這之前我沒有查過雞湯文的定義,因為查了之後我很容易就跟著別人的思維走了,就寫不出自己的感受。所以我自己給雞湯文下了一個,「不一定都為人人所接受,但對於當時的創作者卻很受用」。在我心中的雞湯文,並不是一個含貶義的東西。它其實就是作者的生活感悟,只不過他剛好寫出來了,又恰好被你看到,你正好產生了相同的共鳴,而已。
我年紀小一點的時候(好像我很老了一樣),也很喜歡看雞湯文,最近的就是「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誰的青春不迷茫」之類一看標題就窩心或者熱血沸騰的。喜歡是因為說得不僅有點道理,而且不會給人以壓迫感,而更加貼近生活實際。看的時候總能產生共鳴,聯想到自己的生活。 但是現在卻沒那麼喜歡看了,可能原因有三個。以前看過一篇文章,標題是「喜歡雞湯文的人一般智力較低」。(大家可以自己搜來看)據說這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心理學家調查過的,有說服力的。當時看了那報道愣了老半天,從此決定少看雞湯文,以證明我智商不低(有點自欺欺人的意味)。現在我自己偶爾也自我創作一些,雖然不成文卻還有點意思的句子,所以也沒那麼想看別人寫的了(這個理由好像不太好)。而且長大了,選擇也發生了改變。更喜歡看一些大家的言論,譬如王小波、周國平、陳忠實、林清玄的(居然都是男的)。他們的散文大多具有思辨性,與雞湯文一樣能讓我有所觸動,但卻更能引起我的思考。
雞湯文大多是一些不算很出名的作家或者業餘愛好者寫的。因為同樣是生活感悟,當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在遇到相同處境時去讀,就會有很大的觸動。而且這些文字淺顯易懂,作者通常現身說法,不會刻意引用一些很生僻例子。所以雞湯文還是受到很多「普通百姓」的推崇。 這也使雞湯文有一個弊端,看了之後啥用也沒有。當時的心境一變化,雞湯文的撫慰作用就消失了,留在你腦袋裡的很少。同時有些雞湯文真的是清湯寡水,根本不像「雞湯」,也不像一碗別人喝過的水,就是作者不知道在哪口井裡抽出來髒水。通篇都是些扯淡的「哲理小故事」(我很懷疑就是作者自己在童話故事上看到改編的),完全不能上檯面(作文素材怎麼辦)。
名言警句就不太相同。所著者都是名人(廢話嘛),往往是「人已去話卻留」。空間朋友圈裡大多數人的喜愛,一條就能賺幾十個贊,「網紅」甚至拿這個賺人氣(其實網紅髮的更像雞湯文)。 名言給人的感覺與雞湯文不同。雖然同樣源於生活,但是因為述者的生活閱歷與文學素養不同,多了一種口味,「耐人尋味」。有些詞句雖然不太懂(比如「踟躕」),但卻覺得很高大上,這是好聽點的說法:難聽點就是,但凡看不懂的都是好的。雖然這麼評價有點開玩笑的性質,但許多人應該都是這種心態。在我看來,名言警句里許多詞我們可能都沒聽過,但由於述者的搭配得當、押韻等等技巧,使得讀者感受到詩意與美感(「即使天寒地凍,路遠馬亡」),這種未知的情愫才是它優於雞湯文的根源。不得不承認,名言警句的適用範圍似乎更加廣泛,因為它還是述者反覆推敲後下的結論(有些人出口成章你也沒辦法 水平擺在那裡),因此更經得起光陰的打磨。
但是有很多人不屑於看雞湯文,盲目崇拜名人名言,我認為這是很不公平的。難道這些人就能保證他們喜歡名人名言的原因之一,不就是因為它們是「名人名言」嗎?發到社交網站,隨口說說,別人一詢問起來,就甩一個鄙夷的眼神,「哎喲喂,你怎麼連三毛都不知道?海子都沒聽說過?」這明顯就是戴著高帽裝知識分子。何況,現在很多名人名言,都是雞湯文的投胎轉世。只要經得起推敲,被大多數人所認同,雞湯文同樣可以不僅只是雞湯,給你一時的慰藉,也完全有資格成為你信奉的準則、人生的座右銘。
我的態度就是:雞湯不可不喝,名言不可不拜讀。雞湯喝多了容易成水貨,名言說多了容易成自視清高的蠢貨。平時多品品名言,受挫時多喝點雞湯,增智又強身。多試著寫寫雞湯文,指不定哪天其中的哪句話就成了名言了呢?
推薦閱讀:
※你丫閉嘴!
※我靠一個人的力量做到了月收入N萬
※讀點|雞湯文流行的背後,你可看到老年人的困惑恐懼
※絕望時,再堅持一會
※你做事的態度,決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TAG:雞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