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烈:紀實寫作就像理工男 要嚴謹

葉永烈新書發布,與讀者交流。京華時報記者 譚青 攝

昨天,《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在京舉行新書發布暨讀者見面會。該書通過數百張歷史照片和名人書信,重現了那些叱吒風雲的政壇人物、知名作家、藝術明星、科學大家的歷史命運。

發布會後,葉永烈接受了京華時報的專訪。談及紀實文學的寫作,這位觸碰過「四人幫」「陳伯達」等敏感題材的作家表示,「紀實寫作需有『理工男』的嚴謹,必須像寫論文一樣,掌握大量可靠的一手材料」。他認為「真實」是紀實文學作品的生命線,「也是吸引讀者最重要的地方」。

關於新書

呈現名人書信背後的故事

當拿到新書時,記者被該書的厚度驚到了,「一共70餘萬字,達628頁」。葉永烈說,本來計劃寫100個名人,但寫到70多位時趕緊打住了,「沒想到這麼多字了,如果再寫下去就沒法裝訂了」。

儘管是本大部頭,但翻開後發現這是一個大寶藏,不知道的以及想不到的名人故事都在這裡:陳雲夫人于若木、毛澤東長媳劉松林、蔣介石女婿陸久之、陳獨秀機要秘書鄭超麟、「中央文革小組」組長陳伯達、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數學家華羅庚、「童話大王」鄭淵潔、「三毛之父」張樂平、著名詩人汪國真、音樂家賀綠汀等等,葉永烈用溫情的筆觸清晰記下了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故事,不僅有料,而且趣味性強。

本書是以大量的名人書信為基礎,「家中擁有那麼多名人書信,但我從未從拍賣行購買過一封名人書信」。這些名人書信均寫著「葉永烈同志收」「葉永烈先生收」,均是他當年長期從事紀實文學創作時穿梭於名人叢林留下的。作為文學界出了名的「記者」,葉永烈採訪過的人數用「成千上萬」絕不為過,「有時候寫一篇文章,我就需要採訪過百人」。那麼,該書中呈現的70多位名人,有何選擇標準呢?葉永烈說,「首先這些對象得是名人;其次是跟他們交往的內容,需要有文化和歷史雙重價值」。

為陳伯達出獄後唯一的採訪者

書中提及的名人涉及政壇人物、知名作家、藝術明星、科學大家,是葉永烈曾經直接採訪過的人物,甚至有的是獨家採訪,如陳伯達。

「最初的採訪十分艱難」,葉永烈通過各種努力聯繫到陳伯達後,對方的態度是拒絕的。「後來我採訪一圈他周邊的人,包括他的子女、歷任秘書、警衛員、他的司機等等,最後我就直接採訪陳伯達」。當時陳伯達已83歲高齡,「到他家後,他愛理不理,這個時候,我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怎麼稱呼他,過去都稱『伯達同志』,那會兒就不合適了;叫陳先生?顯得有點見外;如果喊他『陳老師』,也不倫不類;後來我想到了『陳老』」。葉永烈通過其早期在北大讀書時的一次見面,拉近了他與陳伯達之間的距離。「後來采了很多次,在他去世前幾天,他還用毛筆在宣紙上題詩贈我。想不到,這成了一生的絕筆」。

葉永烈慶幸,「在陳伯達人生的最後一年,從刑滿到去世,我作為唯一的採訪者,多次採訪了他」。葉永烈說,與之有過書信往來的名人大多已經離世,而紙質書信也日薄西山,退出了歷史舞台,「我是國內最早使用電腦的那一批人,留不下什麼手稿了,現在也沒有人寫信了,都是發郵件」。他認為,書中那些泛黃的書信,折射出的時代悲歡,已成歷史的絕筆,這也是該書取名為《歷史的絕筆》的原因。

名人書信

大批量書信捐給上海圖書館

長期以來,葉家儼然就是一個重要的「私人檔案館」,但隨著葉永烈和老伴步入晚年,「我和夫人必須考慮家中大量書信、手稿、採訪錄音帶的未來去處」。在徵得兩個兒子、兩個兒媳的同意之後,他們決定無償捐贈給上海圖書館。

2014年4月28日,上海圖書館舉行「葉永烈專藏」捐贈儀式。「從那以後,我分批向上海圖書館捐贈。截至目前,已經捐贈32箱。接下來,我還會以每次10箱繼續分批向上海圖書館捐贈」。

除了名人書信,葉永烈還有不少名人字畫。「多次採訪之後,很多名人與我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甚至將自己珍藏的東西送給我」。葉永烈說,梁實秋夫人韓菁清生前與他家交情甚篤,「有時候就會寄來五花八門的卡片,有時候卡片上有她拿著一朵黃玫瑰的照片,然後照片的反面俏皮地寫著『送你一朵黃玫瑰』,這是她經常唱的一首歌」。在韓菁清在去世以前,「她把4百多張照片及其他重要的東西都送給了我」。

在名人書信、字畫有「軟黃金」之稱的今天,葉永烈卻大批量地送往了國有文博機構。他笑說,「我如果把陳伯達送我的那幅字拿出去拍賣,還不知道要拍多少錢呢?」

離開科普

那是寫作生涯的「華麗轉身」

在昨天的新書發布會現場,來了不少中年讀者。記者隨機采了其中幾位,均提到了葉永烈早年的科普作品,如《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等。但翻看葉永烈的簡介,這位早年被大家熟悉的「科普作家」,在1983年後,再也沒有科普文學作品了,取而代之的是《紅色的起點》《歷史選擇了毛澤東》《陳雲之路》《傅雷與傅聰》等傳記和紀實文學。

談及寫作上的驟然之變,葉永烈用了「華麗轉身」四個字,「完全是升了一級,從創作上走向更重要的階段」。葉永烈也坦承,當時並非自主求變,「我被迫的,1983年在批判『精神污染』時,我是科幻界受批判的頭號人物,那麼多批判文章朝著我來,尤其是《中國青年報》,還在第一版批判我那篇叫做《黑影》的小說,稱那思想上的『黑影』,我從那個時候就決心離開這個領域」。

如果沒有那件事情呢?「那可能會是另一種方向。我也有幾次差點改道,比如1981年,當時我一篇名為小說《腐蝕》在《人民文學》雜誌上發表,當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選』評選時,差幾票就可以入選了。一旦入選了,我肯定一輩子寫小說了,就不會從事紀實文學寫作了」。

說到紀實文學的寫作,學化學出身且觸碰過「四人幫」「陳伯達」等敏感題材的葉永烈表示,「紀實寫作需有『理工男』的嚴謹,必須像寫論文一樣,掌握大量可靠的一手材料」。他認為「真實」是紀實文學作品的生命線,「也是吸引讀者最重要的地方」。

寫作計劃

首部長篇小說有心搬上熒屏

有趣的是,在紀實寫作熱的今天,這位常年從事紀實寫作的作家,卻投入了創作純文學的行列。葉永烈透露,其首部長篇小說即將問世,「年後就會和讀者見面」。

葉永烈邊描述新作,邊打開微信,「這是出版社編輯發來的」。記者注意到,小說基本完工了,題目為《東方華爾街》。葉永烈說,「這還不是最後的名字,還要推敲一下」。新作近40萬字,聚焦上海,「主要寫上海的外灘跟陸家嘴」。

葉永烈告訴記者,他寫就的故事可以說是1937年出版的一部小說《冒險家的樂園》的續篇,「那部小說描寫的是20世紀初一大批冒險家來到上海闖蕩的故事,而我這個是寫今天,寫那些冒險家的後代,也就是『冒二代』們來到上海所發生的新的故事」。整部小說的核心是美國歸來的三位「冒二代」分別與上海本地姑娘發生的愛情故事。

葉永烈說,他打算圍繞上海來個「三部曲」,「第二部長篇小說的框架也出來了,叫《海漫漫》,寫上海跟台灣之間海峽兩岸的愛情故事」。他表示,三部小說寫完後,會分別拍成電視劇,推上熒屏。

京華時報記者易小燕


推薦閱讀:

我把念字寫作無,你把情字下了毒
詩歌的形式和寫作方法
關於《我將永生》與房昊先生在「陷入同一天,記憶不循環,人會發瘋嗎?」下的回答內容相似的一些說明
專欄作家一般是怎麼得到第一份專欄的?
陝西官員「寫作成風」?引起網民熱議

TAG:寫作 | 理工男 | 理工 | 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