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研究性學習 - 內容 - 蕪湖教育信息網

陶行知教育思想與研究性學習2004-03-24來源:濟源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江澤民同志曾題詞「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促進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為中國教育事業「捧著一顆心來不帶一根草去」。他創立「生活教育」學說,提倡「創造的教育」,主張「教學做合一」,身體力行於師範教育和農村教育的改革。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所表現出來的超前意識和現實意義,至今仍有著積極的作用。 陶行知先生早年曾經認為,「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通的誤解是以為:用嘴講便是教,用耳聽便是學,用先干便是做。這樣不但是誤解了做,也誤解了學與教了。」「中國教育的第二個誤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到筆桿和書本、寫字之外便不是教育。」陶行知何曾想到當今中國教育的第三個誤解便是教育與做題,並由此衍生出所謂「應試教育」,培養出具有世界一流應試能力和考試水平的學生。這是中國教育的驕傲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  中國的文人歷來講「詮注」,讀一本書、學一篇文,不厭其煩地行批眉注、旁證博引、牽強附會、說文解字。「詮注」之於專家學者,未嘗不是一種做學問的辦法,但此風推至極致延及基礎教育則禍大於福,其表現於文則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填字改錯、標點注音;於理則理論體系、知識框架、題山卷海、月試年考。本人無意貶低傳統教育「數十年所取得的成功」和「基礎理論紮實的優勢」,因為這也是我自己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從教近三十年,多見此法似也試不爽,門下也不乏讀清華北大的高才生。然而當面對新世紀教育浩浩蕩蕩的潮流,面對進入WTO給教育服務所帶來的挑戰,我們終究不得不再次正視中國傳統教育之「優勢」的另一面的確正是舊教育之弊端。一個傳統(或老生常談)的詮注,為什麼在中學生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信息技術的競賽中,我們(應該說是經過國家集訓隊數月強化的中國中學生十字軍)能夠奪得那麼多金牌,而卻沒有一個土生土長經過土教育的土碩士土博士能問鼎一次諾貝爾科學獎的桂冠?都說我們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差、創新意識匱乏,然而創新精神何以產生?創造能力從何培養? 陶行知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並開具一付藥方,藥名:「教學做合一」。教育部關於《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中明確提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並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與社會實踐、社會服務、勞動技術教育共同構成『綜合實踐活動課』。」「設置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以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為主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構建開放式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的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然,「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方法、目的都在這裡得到了體現並賦予新的時代精神和內容,「教學做合一」與研究性學習是相通的,研究性學習是對「教學做合一」的繼承和發展。

   一、更新觀念、拆去「各人心中的圍牆」

  研究性學習作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新一輪改革已在各地展開,但由於各種原因,仍存在各種阻力,存在各種片面與形式主義的東西。究其根本,首先依舊是觀念問題。  「中國現在的教育是關起門來乾的,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的」。傳統教育的束縛,行政評估的壓力,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和對考試成績的過分偏愛,使「關起門來干」的圍牆至今還沒有被完全拆去。「這種圍牆不是真正的圍牆,是各人心中的圍牆,各人把他的感情、態度從以前傳統教育那邊變過來,解放起來。」惟有解放教師才能解放學生,解放學校才能解放教師,解放社會才能解放學校。存在決定意識,21世紀的中國社會已廣泛地融入以信息技術為媒體的國際大家庭,中國教育再一次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素質教育的推進,新的課程計劃的實施,高考制度的改革,都為中國基礎教育的解放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圍牆既已衝突,「全國學者,苟能盡刷其依賴天工、沿襲舊法、儀型外國、率任已意、偶然嘗試之舊習,一致以實驗為主,則施之教育而教育新,施之萬事而萬事新,開始非新國新民之大計也」。

   二、「提倡創造的教育」

  中國教育改革幾經磨勵,試曾尋找一條「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途徑,在教育改革的漫長道路上,有過以簡單勞動代替文化教學、以「三大革命」取代學校教育的沉痛教訓,也出現過在具體教學中理論脫離實踐的傾向;我們憎惡以政治扼殺科學文化考試的「白卷英雄」,也不願意看到教育的本質被「升學率」所扭曲。何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現代教育的本質是創新。江澤民同志立腳於現代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從我國的國情和我國教育的現狀出發,提出了教育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的論斷。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校慶會上的兩次講話中更進一步對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創業實踐相結合以培養創新人才的具有時代意義的課題再一次作出了精闢的論述。 陶行知學生早年主張:「『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陶行知在《創造的教育》一文中寫道:「因為慎其行動,到行不通的時候,方才覺得困難,困難而求解決,於是有新價值的產生。所以我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但是我們知道,單獨的行動,也是不能創造的。……所以要創造非你在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同時用腦去想不可。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陶行知實在不愧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澤東),遺憾的是我們那麼多年來走過很多彎路。當然無論是老子、兒子還是孫子,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行動、思想和創造,已更具有科技革命、知識經濟、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等信息時代的特點。但「由行動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新價值,這就是創造的過程」的創造教育的思想,仍然表現出超越時代的生命力。

   三、「教學做是一件事」

  「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而傳統教育「因為重教太過,所以不知不覺將教和學分離了」,陶先生曾大聲疾呼:「我們的教育非但要教,而且要學要做。教而不學,學而不做,叫做『忘三』。我們要能夠做,做的最高境辦就是創造。我們要能夠學,學從生活中去學,只知學而不知做,就不是真正的學。我們要能夠教,教要教得其所。」「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回顧我們的教育,也曾經在「做」上下過一番功夫,如「上山下鄉」、「「三機一泵教學」等。然而那並非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真正意義上的做,陶行知認為:「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的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一)行動;(二)思想;(三)新價值之產生」,「『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實驗,是建設,是生產,是破壞,是奮鬥,是探尋出路」。如果我們站在今天的高度上來審視「做」的含義,就是在社會實踐中,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去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就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類似於科學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善於置疑、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努力求知識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索創新的慾望」。 開展研究性學習需要營造「寬容和了解」的環境。「教育者要像愛迪生母親那樣寬容愛迪生……要像利波老闆寬容法拉弟」,以形成良好的科學民主的學習氛圍。為此陶先生認為,必須(一)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之能想;(二)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之能幹;(三)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之能看;(四)解放兒童的嘴,使之能說;(五)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之能接觸大自然和大社會;(六)解放兒童的時間,不逼迫他們趕考,使之能學習自己渴望學習的東西。教育部將研究性學習作為新的必修課納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的目的,就是要「從制度上保障這一活動的深化,滿足學生在開放的現實情境中主動探索研究、獲得親身體驗、培養解決問題能力的需要」。研究性學習對於教師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教師「在參與指導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必須不斷地吸納新的知識、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交流新型的師生關係」。即如陶行知先生所說:(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是教學做合一的三種理由。第一種和第二種理由是說先生的教應該和學生的學聯絡;第三種理由是說先生的教應該和先生的學聯絡。有了這樣的聯絡,然後先生學生都能自得自動。 陶行知先生堪為「萬世師表」(宋慶齡),他在半個多世紀以前提出的「創造教育」思想和倡導的「教學做合一」的方法,我們今天學習起來仍然能感到強烈的時代氣息和現實意義,而他為改造教育終身孜孜不倦探索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卻又是以那麼平易近人、通俗直白的語言表達出來,讀起來不僅茅塞頓開,尤感覺親切可敬。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也是中國教育的惟一選擇,「『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倘如此,則中國教育之進步,可操左券矣」。


推薦閱讀:

每天學習佛經,講經(普賢行願品)第四課  希望大家有興趣每天看完 受益匪淺
學習時報刊文:中國夢必須以個人夢為基礎
家長如何發揮在少兒英語學習中的作用
堅持一個月每天學英語成效如何?
學習不一定是件苦差事

TAG:教育 | 學習 | 思想 | 信息 | 內容 | 蕪湖 | 研究 | 研究性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