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道家持手印打坐及練功層次(非常重要)

清陽子(即田誠陽)按:由於不斷有些網站讀者,發來電子郵件,請教掐訣的具體做法,特由巴塞羅那清靜宮,撰文加以闡釋。當今許多人學習道教靜坐,但是往往苦於念頭難除,及無法得氣,其實這與靜坐時的手印要訣,存在極大關係。倘若得法,則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於道教修鍊的手印,自古以來都在師徒間秘密傳授,因而世人罕知。為了使大家不再疑惑,現在打破框框,將其中要訣,詳細公開於此。修鍊時雙手結印,道教稱為「掐訣」,又稱「抱訣」或「抱印」。修鍊手印,在道教內部稱為「太極陰陽八卦連環訣」,又稱「太極訣」或「太極印」。具體做法是:兩手掐訣之時,男子以左手虎口,抱右手四指(女子右手虎口,抱左手四指。因為男子左手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居內),而以右手虎口,抱左手大指(女子以左手虎口,抱右手大指)。同時,兩手大指梢,各自接觸另一手心的勞宮穴(在手心正中凹陷處)。這樣兩手拇指在虎口形成「太極圖」形狀(大指相互在另手的手心,就是太極圖的兩個眼睛,用來接通自身陰陽二氣),其餘四指代表「八卦」,兩手一陰一陽,故此稱為「太極陰陽八卦連環訣」。如是陽手護陰手,陰手抱陽手,即是《道德經》「負陰抱陽」之義。兩手合在一起,就象接通了電源的正負極,陰陽二氣自然接通。而且陰陽結合之後,馬上就會形成一個封閉的氣場,心情自然平靜下來,兩手迅速感到發熱發脹,奇妙無比。如此心自然靜,念自然停,身自然安,氣自然行,對於靜坐修鍊有不可思議的效果。不惟如此,即在平常工作和生活之中,如果有片刻清閑,或者在地鐵和乘公共汽車之時,兩手結印,平靜養神,亦常常出現神奇的效果。但是坐車的時候要注意,不要因為入靜,而坐過了站。盤腿的方法,一般人認為「五心朝天」的坐姿最好,其實這種方法的最大作用,在於穩固不倒,坐三天、五天甚至一個月,都不會倒。但是一般人,如果不是專門修鍊或者閉關,沒有必要強制自己,把兩條腿壓得生疼,來學習這種坐式,不光難以入靜,弄不好容易把韌帶拉傷,反而多走彎路。盤腿的目的是為了修鍊,而修鍊不是為了盤腿。所以我們提倡自然的方法,兩條腿可以單盤(即一條腿壓在另一條腿上),也可以便盤(即兩腿交叉),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如果盤腿太痛苦,也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但是無論如何盤腿,都要注意手和腳是相反的。即男子結印左手在外,而盤腿時右腿在外;女子則相反,結印時右手在外,盤腿時左腿在外。女子丹法,亦有專門的「跨鶴坐」式,亦遵此原則。退符法,一般人也稱為收功,請參看《修道入門》或《中華道家修鍊學》中關於吐納一節的講述。或問道教修鍊與佛教禪定的手印,有何不同?佛教禪定印是佛陀入定時所結的手印,又稱為法界定印,即兩手心向上(右手背平放於左手掌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禪宗偏重於修性,所以這一手印,使人較易進入靜態。而道家是性命雙修,所以修鍊所用的太極印,不光是容易入靜,更加能夠連通人身陰陽二氣,使其自然運行,因此會比較容易得到氣的感覺,有利於補充人體精氣神,並與天地之氣合為一體。結印手式,可以參照下圖:

靜功法訣--田誠陽道教修鍊學 --- 靜功法訣靜功的內在法訣(1)聽息靜功的目的,在於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教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於內,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注,專心養靜;並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於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後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2)觀光「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鍊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性之根,在於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裡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已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鍊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鍊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道教修鍊學的階次--田誠陽道教修鍊學的階次 中華丹道修鍊,包括築基煉己、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等五層階次。下面作以簡要介紹:一、築基煉己築基煉己階段,天元丹法稱為「築基」,人元丹法稱為「煉己」,其實均為築基之義。此步功夫如同蓋房子打地基的階段,是一切修鍊的基礎工作。築基的程度越深,往上修鍊的層次也就越高。此步功夫的方法一般包括止念、入靜、聚性、回光、獨立、調息、吐納、咽津、導引等等,因為老師傳授不同而略有差異。築基的作用是為了補足精炁神三寶之虧損,為修鍊內丹作好藥物方面的準備工作。可以初步達到祛病健體、調和身心、延年益壽之效果,享受現實的人生。 二、煉精化炁煉精化炁,是將自身元精化為陽炁,通過周天火候運行任督二脈,采入丹田,使得神炁合一,又稱「小周天」。采煉日久,可以煉丹。此步功夫主要針對中老年人說法,補足後天虧損,達到返老還童、恢復青春的目的。 三、煉炁化神 煉炁化神,是在返還童體之後,周身關竅進一步打開,經脈俱通,又稱為「大周天」。此時人身之炁進一步與天地之炁相合,天人感應,而後採取太虛中先天之一炁,配合自己元神而修鍊之。使得神炁摶結,結胎於中下二田之間,和合凝集,以養大丹。丹書云:「金丹一粒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此時陽神成就,可證肉體長生。性命合一,進入混沌,如同胞胎嬰兒,稱為返老還童。 四、煉神還虛 經過煉精化炁的階段之後,即由肉體修鍊(又稱仙功)轉入精神修鍊(又稱道功),進一步涵養自己陽神,使其歸於虛無,又謂之「真空鍊形」。是為返童還嬰。此步功夫,可以達到陽神出竅,謂之「出神」。 五、煉虛合道 煉虛合道,又稱「粉碎虛空」。進一步將先天虛無之陽神,合於遍布萬化、無所不在之大道,出現「百千萬億化身」。即《莊子》所云:「上與宇宙同體」是也。此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可謂返虛合道,功成道備。靜功止念法--田誠陽靜功的關鍵,在於入靜;入靜的關鍵,在於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後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麼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兩種情況講述: 1、平時如何止念 我們所講的修鍊法,是一個廣義的概念,這和一個的日常的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都可以進行修鍊聯繫在一起,當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個專門靜坐之時一本正以,下坐之後又去胡思亂想或者大動肝火,不光靜坐得到的益處就此賠個一乾二淨,再去煉功肯定也不會煉好。所以,一個人的煉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煉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對於在外部環境之中,平時如何才能做到修養心性?自己內部的心態修養,如何才能保持開闊的胸懷和豁達的人生觀?這一方面,道家的處世哲學和為人之道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借鑒。為此,筆者在此講述道家的三項準則: (1)欲正人,先正已;欲人敬,先敬人。 為了處理好人際關係,保障個人的功修,著先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從我做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想要修正別人,首先就應當修正自己讓別人接受;想讓別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應當尊重別人。這樣一種推已及人的人生觀,並非是一種軟弱無能的表現,也不是一種自賤自卑的消極態度,而是表現也一種發自內心的曠達胸懷,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來干擾,精進修持自己的功夫。那麼,如果修正不了別人,也沒有必要生氣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機。這種事情本身,就是對於靜功修持者的一種考驗。只有在實際生活之中不斷磨鍊心性,才能逐漸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隱居塵」、「何必深山守靜孤」,就是這個道理。 (2)事情則應,事過則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許多事情要做,那麼,如何才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呢?就是要在事情來了之後,應當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並且盡量爭取做得圓滿無缺,這樣心中就不會留下遺憾。同時,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不要去考慮其他的事情,如果背著其他的負擔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這件事情做好,也許節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煩,同時也擾亂了內心世界的平靜。事情完成之後,有了空閑,就把這件事情徹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負擔,就象沒有發生這件事情一樣。這樣事後無心,即可心中無事,思想上沒有負擔,雜念也就同時跟著減少,無形之中功修隨之精進。 (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麼就會歡天喜地,自己失去什麼反而煩惱憂傷,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隸,不能自已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覺察。修鍊的人,內心的境界高尚,一塵不染,萬慮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所謂:「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一般所自己認為的得與失、禍與福,其實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蓋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間的關係並不絕對,可以相互轉化,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中國古代有「塞翁失馬」的典故,說是邊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馬丟了,鄰居很替他著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是一件好事。」後來這匹馬自動回家了,並且帶來一匹馬,鄰居又向他祝賀,他卻不以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好事。」後來他的兒子騎這匹馬把腿斷了,鄰居又替他難過,他卻不能為然地說:「也許這不是一件壞事。」後來邊疆徵兵上前線,他的兒子由於摔斷了腿,就沒有被拉去當炮灰,這個故事說明了「禍福無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失去了也不一定會是壞事,得與失都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是身心不應當為外界事物所役使。對於修鍊的人來說,應當跳出世俗圈子,不為外稱所動,以保持身心清靜,增益功修。從以上所述幾點可知,道家修鍊與流行氣功不同,修鍊首先要求人們應當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高尚的人,也可以說是首先要做一個好人,先盡人道,再修仙道。修鍊有著嚴格的道德標準,即人道為丹道之基,無德則不能培道,這一根基,決定了道家丹法修鍊的現實性與真實性,仙道貴實,絕非空談。這與宗教家的神權迷信和玄學家的口頭空談大異其趣,不可同日而語。 2、靜功如何止念 初做靜功,雜念紛擾,這種情況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心中有念,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慣性。以至於有錯誤地認為,心中無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達到。其實平時不覺得心中有念,乃至做功之時始覺念頭攪擾,這已經是心中初步進入靜態的一種標誌,因為惟其心中有靜,才能體會到念頭之動。那麼,對於這些起伏不定的念頭如何處理,才能達到一念不生的入靜狀態?據筆者的經驗,這裡講述幾種道家修鍊所用的辦法: (1)有念即止 靜坐之中,始終保持警惕,如有雜念生出,隨即除去,這樣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當下無念,即是清靜。或者有的念頭,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麼可以考慮一下,有了結果馬上停止。這樣心中不抱負擔,停止這後一般不會再來。倘若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考慮,仍用這個辦法解決之。實在考慮不好的問題,就先放下再說,不必苦思冥想,耽誤做功。這樣逐漸減少,自然達到無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經》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損者減少之意,無念即無為境界。 這種做法的好處,比較便於掌握。就怕雜念太多,腦子不斷地思考問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旦急躁,雜念更多。所以還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試行,短時間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這種方法,屬於心法,需要有點司性才能做到。靜坐之時如有雜念,即用微意歸身內,然後忘悼,一忘而雜念自無。可以想像自身如同大冶洪爐,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雜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爐即為消熔。這樣雜念生出,即收歸身內,「忘」了之後,化為烏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漸漸導心入靜,自臻清靜無為之妙境。為什麼說修鍊需要悟性,這個「忘」字需要「悟」(領會)了才能做到。所謂「忘」,非是一般人什麼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對於自性心性層次的一調節,即由雜念叢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靜地。馬丹陽祖師曾言:「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於清靜之域,耐我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同也。」此中「無心」即「忘」之本義,「邪心」即邪忘之心,可見「忘」字,非貓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無心之忘,乃是修鍊所要深入所要深入的一種境界。以「忘」的境界來行持入靜,這是道家內丹獨有的心法。 (3)順其自然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靜。假若浮游亂想,縈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裡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悼」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在做功夫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清境。中間猛然一覺,雜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就象不聽話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份,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系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辦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烈。 以上三種辦法,以最末一種辦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示。因為做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裡吵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和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者要因勢利導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於意念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於無意法,我們練習止念入靜的功夫,當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優。故以第一法為下善。根據實際情況,可以相互配合使用。
推薦閱讀:

道家金口訣測來意
道家的跑步方法zt
這幾道家常菜, 好吃又下飯, 趕緊來學吧
道家隱蹤奇門中五寄宮直指
貔貅開光認主

TAG:道家 | 打坐 | 轉載 | 重要 | 手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