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篇學術造假論文全部來自中國,到底是誰的錯?
德國知名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社曝光一則消息:經查在2015-2016年間,有107篇刊登在出版社旗下的學術期刊《腫瘤生理學》上的論文涉嫌造假,證據充足。以虛構審稿人和同行評審意見。
這次雖然將家醜揚到了門外,但據調查製造這次醜聞的卻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機構,而是中國的醫院行業和大量的臨床醫生。糾其原因:都是醫院一刀切的考核制度。
對於患者來說,醫生能不能說英語,是不是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是不關心的,他們關注的是醫生能不能解決病痛,妙手回春,手到病除。但那些在一線工作的醫生根本無暇去寫論文,但論文考核又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與職稱、晉陞相勾聯。要求他們清心寡欲,從善如流,不忘初心也是不人道的。這關乎職業尊嚴,自我認定,也是生計所在。
作為技術型人材,應該給他們」一招鮮,吃遍天」的權利。要他們治病救人,還要他們發表高端論文,做個長袖善舞的通才,現實很骨感。2013年初,著名作家鐵流為評副高職稱,考職稱英語和計算機連考12年未通過,這一消息曾引發社會廣泛議論。這只是一種化蛇添足,無事生非的舉動。
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里就批評過這一種況:檔案館裡的那一捆捆發黑的論文,比墓地還要凄慘……文化就在大批的製造、言語的泛濫、數量的失控中逐漸消亡。
學術論文造假屢見不鮮,衍生出代寫的黑色產業鏈。明碼標價。泛濫之情境可見一斑。
在2016年3月,中央又印發了《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不再將論文等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條件,更要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
但好的政策如不實行也是廢紙一張。評定標準巍然不動,臨床醫生獨木難支,市場需要催生畸形產業。丟人丟出國門只是表象,牽動我們神經的不是國外友人的評價,而是唯好的政策使用的有命必行。
《儒林外史》講過這麼個例子,在一場考試中,名叫魏好古的人,說是「詩詞歌賦都會」,想要顯擺顯擺,請考官司當庭面試。那周學道答道: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周學道開始噼里啪啦的訓斥: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該用心做文章,那些雜覽,學他做甚麼!看你這樣務名而不務實,那正務自然荒廢,都是些粗心浮氣的說話。把這魏好古點了第二十名,誡以「用心舉業,休學雜覽」。衛生系統不妨學學周學道,使上情而下達,令醫生務正業,救民生。教育機構使老師傳道授業解惑為正途,而不是蠅蠅苟苟求關注。
當今國策重實績,莫要人為設路障。
推薦閱讀:
※加華人教授談王志國事件:學術造假是學者的自殺行為2
※台灣中研院所長辭職,涉在美期間8篇論文造假
※中國學術論文又造假?代寫公司與巴西SCI合作「淘金」
※賄賂科學家讓脂肪做「替罪羊」,製糖業這50年來都作了什麼惡?
※武漢大學調查長江學者造假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