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五種典型的管理類型

    任何一個管理者的領導行為都會涉及這兩個關心維度的方向和關心程度的高低。有的領導人偏於關心工作,有的領導人偏於關心人員,有的則能夠兼顧二者。從這一構思出發,得克薩斯大學的教授羅伯特?布萊克(Robert R. Blake,1918-2004)和簡?莫頓(Jane S. Mouton)建立了一個坐標體系,作為研究領導行為的基準,即著名的「管理方格」。    在布萊克和莫頓的「管理方格」中,橫坐標表示「對工作的關心」,縱坐標表示「對人員的關心」。按照關心程度高低各分為9個檔次,1為最低,9為最高,縱橫交錯,總共構成81個方格。其中有5個方格具有管理學上的典型意義,即貧乏型管理(1,1),權威型管理(9,1),鄉村俱樂部型管理(1,9),中庸型管理(5,5),團隊型管理(9,9)。布萊克和莫頓針對這五種典型模式,歸納總結了相應的定位特徵和評價指標。人們可以根據領導者對工作的關心程度和對人員的關心程度不同,在圖上找出自己所處的(或接近的)坐標位置,進而找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五種管理類型    貧乏型管理(1,1)。這是一種既不關心生產,也不關心人員的管理方式。這種方式的領導者並不是組織的叛逆,恰恰相反,他們對組織有高度的依戀,而僅僅是缺乏熱情和上進心而已。他們是理性的而不是糊塗的,其行為總是試圖以最小的付出來保住自己的職位。他們往往具有「熬」出來的資歷優勢。國內的書籍在介紹這一類型時,經常出現一些誤導性的解釋,如把貧乏型管理者理解為能力低下者,這是有偏差的。    管理水平低下不等於領導人的能力低下,不努力工作不等於不依賴組織。有時情況恰恰相反,領導人能力很高卻管理效果不好,越是混日子的職員對組織的依附性越強。在中國,判斷是否為貧乏型管理,有一個簡易標準,凡是那種把「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沒有苦勞也有疲勞」掛在嘴邊的領導者,恰恰是布萊克和莫頓強調的貧乏型管理者的寫照。    貧乏型管理者會用漠不關心的態度,最小的努力去完成必要的工作並維持人際關係。他們所求不多,但付出更少。他們只是按符合規定的標準去做事,且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用八個字形容最合適——「無精打采,放任自流」。他們的心理是要抓住現狀,而不是抓住未來。他們為自己辯解的理由往往是:「現代化的激烈競爭會導致人性喪失」、「公司追逐利潤是錢迷心竅」、「不遺餘力向上爬肯定會不擇手段不講道德」等等,其實不過是給自己無所作為尋找一個借口,實現心理平衡。    這種領導人,往往會以授權的名義把工作交給部屬。與其說是授權,不如說是棄權。他們的理由是,工作要靠部下,一線工作者比領導者更清楚問題所在和關鍵環節,上級不宜對工作目標和進度加以硬性規定,傳遞信息要儘可能準確(實際是上轉下達的傳聲筒而已),人員安排上給誰都行,上面說什麼就是什麼,下面做什麼就是什麼。決策靠上級,幹活靠下級,舒適靠自己。    凡是那種遇事就聲明「我不對這事負責,我只是在這兒工作」的人,就是這種類型領導者的口頭禪。他們多數希望避免使自己處於被關注、被議論的地位。當組織內爆發衝突時往往會保持中立,擺出與世無爭的姿態,不會激起別人對他的過分不滿。只有在涉及自身利益時,他們才會緊緊盯著。    可以說,是對自身利益「與世無爭」,還是對事業發展「與世無爭」,是對領導責任「難得糊塗」,還是對組織使命「難得糊塗」,是判斷貧乏型管理與其他類型管理的分水嶺。這種領導者,在組織發展史上不會留下自己的業績,組織的記憶中也沒有他們的空間。    從身心健康角度看,一個人從某種積極狀態突然轉向放棄努力的消極狀態,有可能導致健康急劇惡化甚至猝死。這種類型的管理者容易感染肺結核,有些癌症似乎也與這種喪失信心的心態有關。      權威型管理(9,1)。這是一種「一心撲在工作上」的管理方式。這種領導人可能表現出對工作非常關心,但忽略對人的關心。他們往往強調工作環境對工作效率的影響,而不大重視人的因素對工作效率的影響。這種方式的領導者往往有極強的控制欲,希望可以有效地控制部屬。    從個性上看,這種領導者通常具有堅強的信念,不易屈服,並且有信心做好管理工作。所以他會主動選定工作方向,命令下屬去服從。若有人不服從便會被他認為是工作中的障礙。當遭遇失敗時,他會以暴怒來發泄。當組織中發生衝突時,他會以壓制的態度來對待。    權威型管理者在潛意識裡懼怕失敗,他們總要顯示出自己的強大和優勢,所以,一旦遇到挫折,他們往往會把失敗的原因歸於別人,不能反求諸己。因為承認自己失誤,就等於否定自己的能力。同樣,他們常常不大聽得進去別人的忠告,儘管在內心裡也有可能覺得別人的意見有道理,但接受別人的意見似乎就會顯得自己沒有能力或者失去獨立性。這種人遭到失敗的典型特徵是發怒。如果有人說:「他是一個容易被激怒的人」,那麼,八九不離十他就屬於權威型管理者。他們往往在外表上喜歡充當硬漢,缺乏實力時則採取虛張聲勢的策略。    權威型管理者往往對等級制度極為重視,他們習以為常的是「命令-服從」關係。在對下級的指示中,他們會儘可能把工作內容細節、時間地點、方法技術都交待清楚。而且在部屬工作時總是頻繁地檢查,流露出幾分不放心。當然,這中間會夾雜著一點父輩對子女的真誠。他們的信條是「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在他們眼裡,為了搞好工作肯定要得罪人,領導者不可能討好每一個下級,優勝劣汰是十分合理的。他們喜歡出成績的部下。如果要推行目標管理,他們會拋棄員工自主性的內核,而把目標管理變成限額管理。在聽取部下彙報時,他們往往以懷疑的甚至是挑剔的眼光打量部下,毫不客氣地打斷他們的發言,要求用翔實具體的數據說話。他們的提問往往是進攻性的,而傾聽往往是防禦性的。在工作中,他們不浪費自己的時間也不浪費部下的時間。這種人容易固執己見。他們的口頭禪是「決不」、「必須」、「應該」。有時候,即使在開玩笑時也能顯示出爭強好勝。比如說:「打個賭,如果我錯了賠你多少?你先把你的賭本放下!」對待出錯的下級,他們就像貓撲向耗子。有意思的是,這種人一般語速較快,聲音較大,絕少慢條斯理。運用位置和權力上的強勢壓服下屬是他們的拿手好戲。    在權威型管理的支配下,部下要麼形成服從的習慣,要麼採取對抗的措施。常見的對抗反應,就是部下的積極性受到打擊,撤退到貧乏型管理的領域,表現出中立和冷淡,甚至麻木不仁。而這時的權威型管理者,看到下屬果如自己所料,還會對自己預料準確而沾沾自喜。他真誠地認為,對懶惰和麻木的部下就應該來點強硬手段,卻不知道很可能是他的強硬手段引發了部下的懶惰和麻木。有人認為,正是權威型管理,製造了依賴、歸順和服從,壓抑甚至扼殺了部下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而反過來又促使領導人進一步採取權威型管理方式。在工業化社會裡,權威型管理是十分常見的,組織中的厭倦、疏遠、冷漠以及效率下降,往往是這種管理類型的長期反應。    從身心健康角度看,權威型管理者往往處於高度緊張狀態。正常情況下,人總有一定的健康的緊張,但權威型領導人的緊張則達到了病態。他們的惟一消遣,可能是競爭型的網球或高爾夫。對於他們來說,這只不過是工作中競爭的擴展而已。即使有病,他們也往往不願承認。如果遇到挫折和失敗,他們拼爭到最後,如果不能扭轉局勢,容易走向疲勞和消沉,而這種疲勞和消沉帶來的是仇恨,不是仇恨別人破壞了自己的事業,就是仇恨自己本身的無能和不夠強大。這種人的心理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虐待狂行為。輕微些的,則會萌生不信任和猜忌心理。據醫學研究,這種人具有偏頭痛和心臟病的高發率。      鄉村俱樂部型管理(1,9)。這是一種追求下級擁戴和同情的管理方式。這種領導人對人非常關心,十分重視自己與下屬、上司和同僚的關係,但忽視工作的狀況。這類領導者往往認為下屬的態度和情感是自己進行管理工作的支撐,如果得到下屬發自內心的支持,他就是安全的。因此,他會主動去關心下級的需求是否滿足,避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人,致力於搞好上下級關係,創造一個友好的溫暖的氣氛。    鄉村俱樂部型管理的本質,是領導人擔心遭到抵制。恐懼使他們儘可能對別人表現出默許和順從。他期望得到他人的感情和認可,卻又害怕失去擁戴。直觀地看,這種領導人是用「討好」的方式來增強他人的認可。他們的信念是只要我對別人好,別人就不會傷害我。用中國話來說,就是以「多栽花,少栽刺」為宗旨。冠冕堂皇的理由,是領導者應當維持組織中的融洽氣氛並保持高昂的士氣,做到人人心情舒暢。他們外表上是笑面彌勒,而內心卻充滿焦慮。在表象上,他們能夠給部屬儘可能的支持和幫助,而在實質上,他們把部屬看做自己的最重要財富,其目的是要換取部下投桃報李式的追隨。所以,這種組織會形成懶散、自由、類似於中國鄉村「老碗會」式的氛圍。「鄉村俱樂部」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這種領導者在下達指令時,往往會採取委婉並鼓勵部下的方式,笑容可掬。「我相信你能把這件事干好,我只是給大家跑腿服務。」他們常常對部下標榜:「有事沒事都歡迎大家來我這裡坐坐,我的門永遠是敞開的。」在他們眼裡,控制就意味著不信任,心裡總是盤算著如何對「眾口難調」的部下熬出一鍋人人都感到美味的好湯。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強調「我們是一個融洽的大家庭」,而且還會對員工的家人、親屬表達出足夠的關懷。    如果這種領導人主持會議,那麼,他會等人到齊了再宣布會議開始,哪怕有人遲遲不來,他也有耐心等下去。這意味著會議的主題已經由工作變成了社交。正因為如此,他們更重視會前的私下溝通和協商。有意思的是,權威型管理者開會總是最先講話,而鄉村俱樂部型管理者開會總是最後發言。這種領導人最擔心組織內部發生衝突。所以,他們常常力圖製造出組織內的愉快氣氛來,不斷的閑談就是增進友誼的有效方式之一。他們特別注意「禮讓三先」,總是讓別人走在前面。在他們口裡,很難聽到「你錯了」、「我不同意」等否定性辭彙。一旦有不同意見,他們一般會保持沉默;必須表態的情況下,他們會模稜兩可;實在不能中立時,則會把要否定的意見用「但是」予以適度肯定。當工作業績下降或出現明顯問題時,他們會向大伙兒道歉並表示承擔責任,但同時又會強調「下不為例」。即使是真心想解決問題,也會設法掩飾產生問題的原因,大事化小,追求皆大歡喜的效果。    如果說,有些權威型領導人靠「罵」,那麼,有些鄉村俱樂部領導人則靠「騙」。他們對面帶難色的部屬,往往不是用紀律威脅,而是許諾給他一個自己也把握不大的未來好處。所以,他們不輕易說「不」,但卻常常「遺忘」。對於這種領導人,部下可能先是愜意,繼而失望,最後則發展為蔑視,有雄心的人會選擇離開。在無需努力競爭就能獲得高額利潤的企業,或者是缺乏競爭壓力的壟斷性組織,都容易滋生出這種管理方式。    從身心健康角度看,鄉村俱樂部型管理者有著向受虐狂發展的潛在趨勢,也有可能形成多疑症。還有些專家認為,支氣管哮喘和功能性結腸炎(尤其是過敏性結腸炎)、高血壓、糖尿病等病症都同這種管理類型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在性格表現上,這類管理者從來不吝嗇表揚甚至吹捧,但儘可能避免批評,而且對受到排斥比較敏感(布萊克和莫頓稱其為「長腳趾」,意為總擔心別人踩了自己的腳)。對上面,則往往唯唯諾諾。      中庸型管理(5,5)。這是一種介於「鐵麵包公」(9,1)式和「笑面彌勒」(1,9)式之間的管理方式,不走極端。這種領導人對工作的關心和對人的關心兼顧,尤其重視群體歸屬和組織人格。他們很重視同僚和員工對自己的評價,力求在群體中稍有優勢。所以,他們往往健談,喜歡交友,善於應酬,不失風趣,儀態得體。他們的適應性很強,流行的意見就是他的意見,別人抵制東西他也抵制,大家的看法等於他的看法,始終能夠與多數人保持一致。但他們還是努力的,如果得到別人好的評價,會使他們感到發自內心的喜悅。他們的信念是,只要能站在大眾一邊而且比較出色,就是一個地位牢靠的經理。所以,他們的管理風格是組織化的,很少形成鮮明的個人特色。    中庸型管理者往往採取「應答式」策略,力圖與大家保持一致,辦事有度,處理適中,不標新立異。所以,他的工作往往不是開拓式的,而是修修補補式的。這種領導的實質,是突出「權宜」二字。他們在領導方法上,不太贊成命令式,也不大喜歡放任自流式,而是以激勵和溝通為主。    在制定計劃時,他們重視部下的想法和意見,儘可能做到實施阻力最小。在布置工作時,他們常用說服甚至懇求的方法,對部下以鼓勵為主,也樂意給部下以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幫助。人事安排上,注重能夠配合的程度,技術能力反倒在其次。在他們眼裡,多數人都是通情達理的,偶爾有怪話和牢騷也很正常。    這種領導一般不會著眼於最大產量,而是把定額控制在人們樂於接受同時又要適度努力的界限內。「講求實際」、「權衡」、「不僅……而且……」是他們的口頭禪。他們不是尋求最佳,而是尋求妥協。在溝通中,他們更樂意採用非正式的和輕鬆的方式。在他們看來,領導活動不過是催化劑和促進劑。所以,他們在表揚部下時不忘記還要附帶提出更好的希望,而在批評部下時則特別要強調還有哪些是可取之處。    一旦有什麼疑難或衝突,這種領導人往往求助於傳統和慣例,所以他們非常重視組織中長期形成的不成文規則,要儘可能迴避和減少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如果拿不準,往往採用民意測驗或者市場調查作為依據,看重多數人的反應,信奉「法不治眾」。    為了減少不確定性,他們有廣泛採用非正式系統的偏好。他們與部下的關係通常比較融洽,而部下也不知不覺中會受到感染。部下在工作中的第一反應,往往不是問「怎樣做最好」,而是考慮「我的頭兒希望我怎樣做」。創新力會大大削弱,誰要打破常規,則會承受被視為異端的風險。如果在工作中受挫,有可能滑向貧乏型管理。    從身心健康角度看,中庸型管理者往往具有程度不同的自卑感。在心理上,有可能產生「我是誰」的困擾,因為他們缺乏個人獨立的信念和價值標準。這種人容易患消化道潰瘍,所以有人把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戲稱為「實務工作者的職業病」。在性格表現上,他們往往圓滑靈巧,討人喜歡,最起碼不會輕易招人反感。所以,布萊克和莫頓把這種人稱為「競技場油子」。      團隊型管理(9,9)。這是一種個人與組織、工作與情感達到高度和諧的管理方式。領導人不但對工作和人員都予以高度關心,而且還會把二者融為一體,他們的才智和熱心兼備,能夠推動自願合作、自主創新、組織開放和責任分擔。他們尋求組織發展與個人成長的吻合,追求做出重大貢獻的喜悅和興奮。他們也有可能在複雜問題面前受挫,從而出現短期的心神不寧甚至沮喪,但他們不會氣餒,而是相信採取慎重態度、通過獻身精神和進行多種探索,能夠解決真正的棘手問題,走向成功。    團隊型管理的本質是建立個人發展與組織成長之間的內在聯繫,個人通過組織目標凝聚為團隊,組織在個人自我實現中獲得成就。這種類型的領導人,會把自己的精力集中於決策上,計劃的制定要同利害相關者一起完成,組織構架能做到責任明確、程序清晰、規則完善。對部下,富有前瞻性的指導和真誠的幫助同步進行,組織的目標控制和員工的自我控制互為補充。在人事配置上,把工作要求和員工能力開發結合起來。總之,這種管理,是要在員工參與中實現對組織目標的理解、贊同和支持,從而實現真正的協作(這需要把協作與妥協折中加以明確區別)。按照布萊克和莫頓的觀點,只有這種團隊型管理,才能真正推行目標管理。    即使在團隊型管理中,也不可能沒有衝突。但在這種管理方式下,衝突是可以預防和解決的,而且有可能成為創新的契機。預防衝突的手段,首先是開誠布公、以信任為基礎的自由溝通。領導人善於採用雙向溝通方式,比如說,對有不同看法的員工提出:「我們能不能協商一下,我不能保證會贊同你的意見,但卻對你的意見很感興趣。」這種雙向溝通,可以大大降低信息誤解的幾率。團隊的管理,能夠通過講清道理,尋求事實,推演邏輯,鼓勵人們思考、分析和評價相關問題。    在發生對立意見甚至發生對抗時,領導者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探究分歧產生的動機、理由和原因。所以,這種方式很少發生憤怒、恐懼和敵意。部屬能夠在這樣的管理下產生骨幹精神,勇於承擔責任。當然,有時也會出現對領導者要求過高的不理解,對過於激烈的創新認為不切實際,但這都屬於可解決的問題。    要從其他管理方式轉變為團隊型管理,有五個必不可少的要素。①團隊成員要掌握管理方格理論,能夠準確辨認不同的管理方式;②團隊在價值觀上能夠取得一致,對管理的好壞可以形成公認的評價標準;③團隊所有成員都要克服自欺心理,這一點最重要,因為許多人認同團隊式管理,但他們自己總會把不屬於團隊管理的行為解釋為團隊式管理,這種自以為正確的防衛式心態會嚴重妨礙管理方式的改進;④能夠準確判斷自己的管理方式與真正的團隊管理還有多大差距以及是什麼差距;⑤能夠得到同事、領導人的外在支持。具備了這些因素,就可以有效地實施管理方式轉型。    從身心健康角度看,團隊式管理能夠促成良好的健康水平,包括體質上的健康和精神上的樂觀向上,甚至真誠得有點「傻」。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的人就是如此。他們富於愛心,對別人能夠予以高度信任,心地坦蕩,行為磊落,舉止自然,所以也很有可能輕信和上當,但他們很少有內心焦慮,即使產生焦慮也能很快釋放或化解。在性格表現上,布萊克和莫頓把這種類型的管理者稱為「穩健的實心人」。他們具有堅韌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可以用兩個短語來形容,一是講原則,二是死心眼。      現實中的管理類型    管理方格理論提供了一個解析管理行為的理論框架,現實中的管理活動不完全是上述五種類型的純粹形態,而是這五種類型的混合體。我們可以運用管理方格理論的不同組合方式,來認知現實中的管理類型。常見的管理類型組合有以下幾種。      家長作風。家長作風是權威型管理同鄉村俱樂部型管理的第一種組合,既具有(9,1)型的強制,又具有(1,9)型的體諒。這種領導人會把他麾下的組織當做一個大家庭,對部屬兼具「嚴父」和「慈母」兩種身份。比如,他可以毫不留情地訓斥某個工人,但當這個工人下班時,他又會遞上一支煙,對他表示出真誠的關心。他常常鼓勵部下要負起責任,但又不會真正放權。    比如,他會對副手說:「你就不能膽子大一點?這樣下去怎能成就大事?」但副手一旦自作主張違反了他的意圖,則會遭到他毫不留情的批評。「叫你膽大也要看是什麼事,這麼重要的事你怎能自作主張?」正是這兩種風格的組合,會使部屬陷入不確定性的泥沼,部屬只能私下揣摩,把握不準就只好請示彙報。而這種請示又可能招致膽小怕事的訓斥。部屬在這種情況下,就會逐漸形成唯唯諾諾的習慣,還有可能退縮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貧乏型管理。凡是抱怨部下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領導人,都有必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從歷史上看,仁慈開明的君主,堅韌而又執著的傳教士,都能反映出這種管理風格。    家長式管理下,領導人會根據自己對部下的滿意程度,對部下給予家長式的關懷。包括優厚的工資、令人羨慕的福利、廉價的住房等等。但是,這些關懷是家長的恩賜,而不是工作的回報。正如一個家庭中,幹活最多的往往不是享受最多的,父母最擔心的是能力不強的子女。於是,就會出現感恩情結。「公司是我的再生父母」——這是美國的一句歌詞,是家長式管理的寫照。到此,家長制就走到頭了。長期的家長式管理,可以逐漸形成一個高度穩定的組織,可以形成較強的吸引力,但總會發生臃腫、混亂和低效。而組織運行的不良會使領導人行使恩惠的手段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就可能積累起不公、怨恨或反抗。      大弧度鐘擺。大弧度鐘擺是權威型管理同鄉村俱樂部型管理的另一種組合。同家長作風不同的是,這種組合不是同步的,而是在兩種管理類型之間盪鞦韆,也可稱之為蹺蹺板式管理。當一個領導人因為推行權威型管理而積累了一定程度的怨恨和反抗時,為了穩定局勢,他有可能會擺到鄉村俱樂部型管理一邊。隨著員工關係的恢復,生產下降,利潤減少,他又可能會擺到權威型管理的一邊。周而復始,等到領導人與部下的關係再度繃緊了弦後再擺回去。這種周期性震蕩在由選舉產生的領導人中比較典型。投票之前,領導人會面帶笑容,噓寒問暖,管理部門為贏得選票而放鬆管制,改善生活,發放福利用品。選舉一結束,領導人當選以後,面孔隨之變化,強硬的管制行為開始起作用。兩手交替,一手軟一手硬。在經濟繁榮和衰退的周期中掙扎的企業,也會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出現這種兩手交替現象。    這種蹺蹺板式管理確實能解救組織運行中的燃眉之急,但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政策的周期性震蕩,員工會由於政策多變而不再信任管理當局,每一次擺動的背後,都會帶來相應的管理水平下降,相互信任沖減,對立情緒加深。      平衡。平衡是權威型管理同鄉村俱樂部型管理的第三種組合。與前兩種組合不同,這種組合表現在管理組織的分工和管理人員的配置上。假定一個企業的直線指揮系統採取權威型管理方式,那麼,很有可能會產生出對立和緊張,人際關係惡化。而為了彌補這一問題,企業往往用參謀組織推行鄉村俱樂部型管理方式,以緩解壓力。    比如,在工廠除經理外,往往設置人事福利部門,這種福利機構以為員工說話的面孔出現;在車間除有車間主任和工段長外,還有勞資關係協調員。企業僱用的精神病專家、心理學家、牧師等等,就起這種作用。最典型的是二戰期間的美國軍隊和軍工企業,員工在繁重任務壓力下積聚了不愉快,找管理部門,管理部門會不耐煩地給他一張心理諮詢卡讓他去找企業僱用的牧師或心理專家。當然,也有把這種平衡倒過來運用的。例如,要對員工實行苛刻的考評,直線部門不願意干這種得罪人的活兒,常常用組織分工把這種考評交給人事部門,人事部門則做出嚴格的資格判斷和晉陞控制。    平衡式管理是有效的,使用也較為普遍。但其問題在於治標不治本,而且會形成兩種部門或兩種管理人員的效能互相抵消。      雙帽方法。這種組合同大弧度鐘擺類似,不同處在於擺動的幅度和頻率有差別。有些領導人,不能夠把對生產的關心和對人的關心融合到一體中,而是分別使用,就好像有兩頂帽子輪換著戴。比如,一個經理,周一開會專門討論生產效率問題,這時他戴的是工作帽子,採用的是權威型管理方法,專門討論提高效率等等。而到了周三,他又換上了人際關係帽子,還是同一批人,甚至還是同一個會議室,而議題卻變成了人際溝通的改善。    這種方法的問題是割裂了兩種管理的關係。很有可能生產效率問題追根究底最終原因在人際溝通上,而脫離了生產管理討論人際溝通可能會隔靴搔癢。人為割裂二者的聯繫,並不能取得好的管理效果。      統計的中庸定向。這種組合同前面的不一樣,它不是固定模式,而是一種權變形態。如果一個領導人的管理風格不好確定,瞬息萬變,那就很可能是這種組合。它的具體做法是看人下菜,對症服藥。如果部下是工作好手,領導者會要求他再加一把勁,鞭打快牛;如果部下是個窩囊廢,領導者會不給他派重要工作,晾在一邊。對心高氣傲的部下和顏悅色,對唯唯諾諾的部下頤指氣使。總而言之,這種組合嚴格意義上不是組合,而是在不同的管理方格上跳來跳去,就好像小孩玩的「跳房子」遊戲。具體到每一種管理措施,可能多數都不是(5,5)中庸型的,然而統計平均,卻能表現出(5,5)中庸傾向,所以把這種組合稱為統計的(5,5)定向。    領導人是這樣,管理部門也是這樣。如果一個企業具有高度分權的傳統,或者是通過併購組合起來的集團,它的部門之間或者子公司之間,就會表現出不同風格的組合。A部門是(1,1)式的,只能起維持作用;B部門是(9,1)式的,負責人在那裡罵罵咧咧;C部門是(5,5)式的,可能小心謹慎左右逢源;D部門是(1,9)式的,負責人可能像個好心腸大嫂行事。    這種權變式管理,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有其存在理由,但是,它無法形成統一穩定的管理風格,尤其是在不同人員、不同部門、不同子公司之間會造成差別,有失公正。      布萊克和莫頓認為,現實中的各種混合型管理方法,儘管有其存在的緣由和道理,但都沒有認識到關心人和關心生產的一體化原理,所以必須用行為科學理論加以整合改造和發展。
推薦閱讀:

星雲大師的管理學
從整車開發項目會議中的「問答團」現象看管理效率
護理部如何加強質量管理
年前,績效管理該做些啥
知識管理:從管理和技術視角看知識轉化

TAG: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