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原上海照相機總廠總工程師 DM
網易財經:在您印象當中,60年代我們國家的照相機產業處在一個什麼樣的水平?
孫晶璋:我們照相機應該是58年開始搞的。德國萊卡3B型號是1936年出來,我們是58年開始做,比他們晚了20多年。但是我們一起步就到這個水平了。這種照相機蘇聯也剛剛開始搞。他僅憑自己的力量也生產不出,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把德國的工廠、工程師搬回去,才開始的,大概1950年左右就有照相機出來。美國的照相機工業規模很小,我看他不是不能搞,可能是它的重點不在相機,而在汽車。比中國先進的還有日本,日本在二戰時已經有照相機了,而且有幾個照相機廠。除此之外,我們算是先進的了。當時,香港、台灣根本差太遠了,我們起步得比較快。
上海不能落後北京、天津
網易財經:國家開始重視照相機產業的背景是什麼?
孫晶璋:我聽老師傅們講,當時,北京、天津都有照相機廠很簡單的照相機,而上海作為工業大城市,不能生產照相機,覺得落在人家後面,太說不過去了,所以要搞就搞得好一點,起步高一點,就搞了徠卡。剛開始時在南京路、四川路拐角上有叫惠羅公司公司,六樓有一個小閣樓,搞幾個金工的老師傅敲敲打打。
網易財經:六十年代初時,照相機廠的產值是多少?
孫晶璋:63年的時候產值產量還不高。三年大躍進,三年困難時期,基本上都垮了,沒有人要,產量上不去,就很困難。廠里有些人回鄉了,有一部分人去另外一些行業,比如說電池,跑了很多人,剩下來的人就是設計一個新的照相機,就是4型照相機,雙鏡頭的。到64年照相機開始出口。
網易財經:出口到哪些地方?
孫晶璋:開始出口到中東這些地區。因為我記得很清楚,當時出口說明書都設計好了,結果進出口公司要我們重新印刷,第一,上海作為地域名不能作為商品名註冊。後來就改成海鷗,這海鷗也是進出口公司提出來的,到國外註冊了,第二,明書上印的熊貓圖案也不能用。因為中東大部分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他們看著熊貓像豬,所以不行。我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全都改掉了,之後就順利出口了。
網易財經:為什麼會選擇海鷗作為品牌形象?
孫晶璋:最早是進出口公司定的。我們沒有選擇權。而且我聽說,在國外海鷗名聲不怎麼樣,說海鷗是很懶的一種鳥,專門跟在油輪後面吃船上掉下來的東西。
網易財經:那時購買照相機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孫晶璋:到我們4型星出來以後,特別是4B型之後80塊錢一架,所以應該說相當便宜。當我們的工資整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根本就沒加工資,我大學畢業的那幾年一直都是65塊6毛。但是有些家庭,可能勞動力比較多的也是能夠買得起。
網易財經:就是幾個月湊一湊。
孫晶璋:特別是上海,我覺得總的消費水平還是比較高的,買得起。到70年代初晚上還排通宵買照相機。有的親戚朋友托我買照相機,我也去排隊,穿一件大棉襖,晚上六七點鐘去排隊,排到明天早晨拿票買。
支援「小三線」
網易財經:六十年代,國內有沒有其他的品牌跟我們競爭?
孫晶璋:幾乎沒有,60年代底要支援全國各地。受到支援的是丹東照相機廠,我們把海鷗4型雙鏡頭反光相機的全部圖紙都給他。哈爾濱儀錶廠,我們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圖紙全部給他。江西光學儀器總廠69年搬到江西去了以後,我們把上海牌海鷗205圖紙全部給他。
還有重慶很多軍用光學儀器廠,很多以數字命名的軍工系統的廠,都是我們圖紙給他。那時候不講知識產權,這都是全部一盤棋,全國一盤棋,你要什麼通過正式手續我們就給什麼,所以圖紙工藝技術都給他們。但是做來做去還是不行,做不過上海照相機廠。為什麼?他們對照相機可能認識還比較淺一點。第二,很多軍用光學儀器廠搞軍品,軍品是肥肉,都是國家撥款。所以他成本沒辦法跟我們比,競爭不過我們。
網易財經:當時國家讓上海照相機廠支援全國各地的照相機廠的背景是什麼?尤其是69年上海照相機廠的技術、員工、設備支援建設江西鳳凰照相機廠?
孫晶璋:支援「小三線」。毛主席說過,他不放心,要好槍好馬支援三線。本來我愛人也去江西,我說我不是好槍好馬,家庭出身也不好,動用了一些關係才沒有去江西。(註: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其開始的背景是中蘇交惡與美國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攻勢。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
網易財經:60年代,我們還有一個軍用照相機的車間?
孫晶璋:有,叫第六車間,第六車間原來在英國領事館那邊,在外灘30號。後來搬掉了,成立照相機三廠,專搞軍用的。
提問:您有參加過軍用的研發嗎?
孫晶璋:我不可能參加,我是地主階級出身的,怎麼能參加呢?
八千元一架的「東風」照相機
網易財經:您還記得第一架單反嗎?
孫晶璋:64年、65年設計,66年成功。緊跟著文化大革命,進度就拖後很多。設計完成之後需要模具,一個照相機不簡單的,需要幾百副模具,單反要到70年代才開始真正地批量生產。那時候我們叫DF型,單反。後來又搞了DF1型,改進了一些地方。
網易財經:你們當時在設計DF單反照相機的時候,其他國家的水平怎麼樣?
孫晶璋:日本單反發展得很快,DF系列模仿的是美能達SR-7的結構和造型,但7型有自動測光系統,這些元器件我們國內都沒有,我們只能把它拉掉,相當於美能達SR-2。
網易財經:生產這款機器的時候,當時派什麼用場?是否軍用比較多?
孫晶璋:設計的時候沒有這麼考慮,但是後來用到了。69年珍寶島保衛戰,就用這個照相機了。我們專門設計了500毫米焦距的鏡頭,軍方要求三公里以外能辨別出一起行駛的兩輛吉普車。後來我們也做到了,數量不太多,但是錢賺得不少。
我們有個特殊情況,我們認為人家能夠辦到的,我們一定能夠辦到,人家不能辦到的,我們也要辦到。所以後來69年我們造了「東風」。
網易財經:聽說這個跟江青有關。
孫晶璋:跟江青有關。
網易財經:您當時參加研製了嗎?
孫晶璋:我參加了。說來話長。69年文化大革命,我進不了研發小組。後來他們快門做不了,快門我自己有點專長,所以讓我去搞個快門,我就去了,快門搞好了以後大概生產了一百多架。
網易財經:「東風」當時賣到多少錢?
孫晶璋:當時有8千塊錢吧。
網易財經:基本上屬於國家級的禮品待遇了。
孫晶璋:江青也要走了,陳阿大也要走了,陳阿大就是上海造反隊的頭目,跟王洪文他們一夥兒的。
網易財經:之後又造了「紅旗」?
孫晶璋:我們做「東風」的時候,照相機二廠造紅旗。東風是仿瑞典單反相機哈蘇造的,鏡頭是德造的,快門也是德國的,德國工藝非常精。這個快門也就德國能夠造,最高速度六百分之一秒的大口徑快門,只有德國能辦到,那裡面有根彈簧,我們造不了。當時想了很多辦法,包括鋼研所、上鋼五廠、鐘錶材料廠都一起攻關,最後鋼絲也壓出來了,但是我們鋼絲彈力達不到德國的要求,我們只能稍稍放鬆一點。我們的工藝水平也達不到德國的工藝水平,德國的工藝水平快門彈簧做得很平,我們的有一點弧度,最後做出來了。
當時江青要求快門速度最高要達到一千分之一秒,我們做五百分之一秒都非常吃力,更不用說一千分之一了。後來我就想了個辦法,在一千分之一秒的時候,光圈縮小一點,快門原來開的那麼大,我就開小一點,一下子就達到了。但是光圈原來是2點8,我只能用到4了,江青也不懂,就混過去。
網易財經:最終還是滿足了他們的需要。造東風、紅旗應該說佔去技術人員很大的精力了。
孫晶璋:很大精力。
網易財經:那是否會耽誤了其他相機的開發?
孫晶璋:當時無所謂,這是政治任務,最重要的,壓倒一切的。
錯失發展良機
網易財經:您在海鷗這麼多年,您覺得海鷗發展最好的是哪一段時間?
孫晶璋:工廠搬到松江以後,80年代的末期發展是比較快的。83年、84年,那時候產量達到42萬架,4型達到42萬架,DF達到2萬架,總共50萬不到一點。後來因為大家在對產品開發上有些分歧,後來沒有發展好。
網易財經:是什麼樣的分歧?
孫晶璋:60年代底,我就跟廠長提出,我們應該發展小型照相機,傻瓜照相機。我也是從國外的雜誌上看到當時的這股趨勢的。我經常看日本的《寫真工業》,發現日本也是小型照相機銷售數量遠遠高於單反,單反佔百分之十幾,小型照相機佔百分之八十,還有一些大幅面的佔7%。
我記得很清楚,60年代末,我們到閔行去挖石頭、造防空洞。休息時,我跟廠長提建議發展小型照相機,他沒聽進去。他覺得4型做得很好,高檔的單反也已經設計出來了,就先不考慮發展小型照相機。事實上,我這個建議被照相機二廠接納了,就是205相機,好像一直到2000年還暢銷。
我是80年升工程師,82年升副總工程師,87年升總工程師。我和廠長現在經常談到這個問題,他說:「當時我很為難,到市經委去,申請引進美能達300型單反,市經委就拿出上海科技情報所的雜誌,裡頭有一篇你的文章,他說你們副總工程師建議引進小型照相機,你怎麼引進單反啊,我沒辦法回答他。」但現在為止,我都覺得我當時的想法是對的。
後來也做了個樣子,要跟美能達引進小型照相機,後來根本就沒有錢了,也不敢借,借了以後還不了,後來工廠效益下來了。
網易財經:是不是國門打開了之後,很多進口相機進來,對海鷗造成了一定衝擊呢?還是說海鷗本身的問題更多?
孫晶璋:其實剛打開國門的時候,新華社根本就不用我們海鷗的,一些報社也不用。新華社是國家單位嘛,國家單位可以申請購買國外照相機。國內照相機不行,就用國外好的。外國記者看到中國記者用這麼好的相機,都很驚奇:「你們中國人很窮,但是用的相機都比我們好,我們都用不起。」因為他們是自己掏錢買,我們是國家買的,所以(國門剛打開)根本就不影響一般的大眾消費。
基礎技術薄弱是硬傷
網易財經:一般的大眾買不起進口的好的照相機。
孫晶璋:根本買不起,除了特別有錢的人。為什麼我們照相機到最後不行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我們國營企業的體制問題。
第二個是客觀原因,照相機是應用技術,要靠基礎技術支撐。如果沒有基礎技術支撐的話,就發展不起來。電子技術不行,材料技術不行,機床技術不行,什麼都不行,那麼沒辦法,我們只能全靠引進,全都是日本過來。這樣的話你能夠引進一個,你能夠引進兩個,但你不可能引進三個四個,你不可能什麼都引進過來。
網易財經:就是基礎技術研究的水平一直沒有上去?
孫晶璋:我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美能達X300,這個很有名,後來是海鷗DF300,裡面有兩塊集成電路,大規模集成電路,一個是48腳,一個是56腳的,這兩個集成電路我們當時進口的時候200多塊錢。然後我們花500萬國產化,請上海中國科學院冶金研究所,有一個微電子技術分院給我們做,最後做出來以後,一百多塊,但是價格已經降到一百多塊了,我們也可以到深圳去進,深圳他有辦法,他有管道,他進來的時候跟你一模一樣的,但是不打商標,才60塊錢。如果是我們靠自己做的話200塊,成本就下不來,要不我們到深圳買水貨,他肯定是走私進來的。走私就犯罪,這事我們搞技術的不管。
比如說我們曾經搞了合作所,當時還在90年代中的時候,我還沒有退休,我說是不是搞個討論研究,我說現在照相機發展有兩個方向。一個就是APS(Advanced Photographic System),這是日本的七家照相機廠跟柯達一共八家照相機廠討論,最後發展出來的一個系統,這個系統把膠片比「135」再小一點,有很多好處,照相機能小一點,重量也能夠減輕,解析度也能夠達到,膠片也能夠節省,這是一個系統。
第二個系統就是digital camera數碼照像機,我說這兩個系統我們發動全國照相機的企業,大家來討論一下到底走哪個方向。結果討論下來,大家跟我們想法一樣,否定APS,認為是沒有出路的,APS大概曇花一現就沒有了。今後肯定是數碼,但是數碼技術我們當時是零。
網易財經:這時國外數碼相機的發展如何?
孫晶璋:也不先進,剛剛出來。我96年退休以後到柯達做總工程師。柯達當時也沒搞數碼,也是搞傻瓜機,搞了幾年傻瓜機以後才弄幾個技術人員、幾個工程師去研究數碼。其實再研究也不解決問題,後來柯達採取什麼辦法?他就把日本的一個Cosina買回來,由這個廠專門給他開發數碼相機。所以柯達的照相機也生產了很多。美國的技術是很高明的,但是運用技術比不過日本人。我跟美國人也接觸過,跟日本人也接觸過,日本人特別認真,美國人大大咧咧,中國人更大大咧咧。因為中國人跟自己利益掛不起鉤來的,掛起鉤來的話,我覺得也不會大大咧咧。
我退休的時候,台灣照相機也剛剛發展,現在台灣遠遠超過我們。當時60年代初期的時候,我們4型照相機到外灘去試拍,裝出來以後我們都要試拍,看到人家拿香港的Halina相機,一拍太粗糙了,跟我們不能比,現在香港的超過我們了。
網易財經:您走的時候廠裡面是怎麼樣的狀況?
孫晶璋:那時候還能過得去,我們引進了美能達X300。最後只進來了機身那一部分的生產技術設備,鏡頭沒有引進,因為沒有錢了。87年我們到日本去的時候談這個問題,日本人以為我們先引進機身,再進鏡頭,所以準備了很多鏡頭的資料,圖紙給我們看,其實我們知道自己沒有錢了,不可能進的。
那鏡頭怎麼辦?我們把鏡頭的資料拿來了以後,就自己弄。我從重慶引進一個工程師時。他大概是90年來的,從90年到94年、95年的時候搞了五個鏡頭,這五個鏡頭賣得非常好,後來我們搞的變焦鏡頭,國內還沒有,所以這幾年比較好。96年底97年初我就走了。(周紅) (本文來源:網易財經 )1968年 海鷗照相機飛向世界http://money.163.com/09/0819/09/5H2PVTS900253JP2.html文/周紅
文革期間的1968年,32歲的孫晶璋從上海照相機廠的技術科工藝大組的大組長被下放到了金工車間大件組當工人,加工大直徑的金屬零件。畢業於浙江大學光學儀器專業的孫晶璋,1957年在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實習,1963年由北京輕工業部研究院機械設備研究所調回上海照相機廠,親歷了上海照相機廠自58年正式成立以來主要產品的研試。後來他成了上海照相機總廠的總工程師。
上海照相機廠是上海海鷗照相機有限公司的前身。1963年,該廠生產的相機90%是上海牌4型雙鏡頭反光照相機(即方鏡箱照相機)。這也是中國第一款出口的相機,以德國羅萊弗萊克斯(Rolleiflex)雙反相機為原型,1963年底開始批量生產,1964年出口中東地區。
和新中國成立後籌建的其他工業部門一樣,照相機工業也承擔著突破、趕超的使命,關係一國光榮。從58年建廠並推出58-1型相機,到4型雙反相機出口,上海照相機廠僅用了六年時間。
飛出上海
1968年,上海牌照相機正式使用海鷗牌註冊商標,從此「海鷗」飛出上海,成為新中國照相機工業的標杆。這是為推動出口而做的改動。據孫老先生回憶,4型系列相機出口後,得到出口地一些反饋。原來按照國際有關規定,以地名「上海」作為商標不能在國際上註冊,相機說明書上的熊貓圖案亦不能用。因為多數照相機出口到信仰伊斯蘭教的中東地區,熊貓的圖案在伊斯蘭教徒看來酷似豬。為避免造成誤解,熊貓圖案也被換下。
這時,上海輕工進出口公司提議採用其註冊的「海鷗」牌,海鷗與上海有關,又有「飛向世界」的含義。不過,這或許都是後來人們的美好附會。那時,叫「海鷗」的產品多得是:「海鷗」牌洗滌、化妝品……。
孫老後來才聽說,海鷗是被西方人看不起的海鳥,「又懶又饞,老是跟隨在輪船後面,搶吃船員倒在海里的殘羹剩飯,後來才知道對海外宣傳並不十分有利。當時沒得選擇,要出口,必須得用輕工進出口公司指定的商標。」
「上海4型可以說把當初從事照相機事業的人們的精神傳給了我們……儘管已經生產了40多年,我手頭上的上海4型相機依然動作輕快、從裝膠捲、設快門、調焦、按快門、上膠捲、到最後去除膠捲都是暢通無阻。和其原型祿來相機一樣,動作安全簡便。即使是早期產品,做工也很結實,不愧為後來大為流行的海鷗系列相機的開頭。」日本相機收藏家陸田三郎在其著作《中國古典相機故事》中,對40多年前生產的4型照相機,仍不吝讚美之詞。
4型系列在國內有眾多模仿者,風靡一時。4型系列中,被仿造最多的是4B型,重慶寧江機械廠在1968年生產的峨嵋SF-1相機,丹東照相機廠於1974年至1980年生產的牡丹雙反相機系列,武漢照相機廠1973年生產的黃鶴相機等,都證明了4型系列流行之廣。
少數人的「玩具」
「那時候,上海300萬人口,玩相機的最多只有3000人。」和相機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林家瑞告訴網易財經,五六十年代,能玩得起相機的是極少數人,即使玩也是「窮玩」。林師傅受父親影響,從小喜歡相機,退休後在上海最大的星光攝影器材城開了一家二手中古相機店。
當時,拍照還是項挺有「危險性」的昂貴愛好。「有很多人拍照後,自己沖自己洗,那時候人民群眾警惕性很高的,我自己沖洗相片,暗室里開著紅燈,只要有紅光透出去,里委幹部要報告派出所,派出所再來調查。」林師傅笑著回憶,在吳淞口端相機拍照,都會被懷疑成特務,而聚會討論拍照更是不敢想,「一活動就說是裴多菲俱樂部。」
膠捲也很貴。「膠片都是蘇聯匈牙利的,上海電影製片廠拍電影剩下的零碎片頭,卷好了,1塊5毛錢一卷,匈牙利的片子5塊錢一卷,等於現在四五百元了吧。」林師傅擁有的第一個國產相機,就是上海牌58-1,當時他已參加工作,月薪74元,買得起80元的58-1。
在國內,雖然相機仍是奢侈品,不過4型的價格是工人一個多月工資,為更多人接受。「到4型出來以後,接著有4A型、4B型、4C型,特別是4B型出來之後,80塊錢一架,應該說相當便宜。我大學畢業的那幾年每月工資一直都是65塊6毛。整個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根本就沒加工資。但是有些勞動力比較多的家庭也是能夠買得起。」孫晶璋說。
而到70年代初,「海鷗」牌照相機緊俏到需要通宵排隊才能買到。孫晶璋也曾受親戚朋友委託,裹一件大棉襖,晚上六七點鐘去排隊,直到第二天早晨才拿票買。
起步晚,而不落後於人
從無到有的的第一架58-1型相機,充滿了當時工匠的樸素和執著。它是由一群當時相機店的學徒和中央商場修鐘錶的手工業者,聚集到南京路四川路口惠羅公司六樓的一個小閣樓里,參照著德國徠卡(Leica)3B型相機敲敲打打,摸索出來的。
負責製造的是一支雜牌軍:相機的金屬部分由技術人員仿萊卡製造,鏡頭由長春光學機械研究所設計,鏡頭加工委託給了上海吳良才眼鏡廠。
現已80歲的海鷗公司老員工孫雲清,當時跟著自己的鐘錶師傅,見證了第一架上海相機的誕生。「相機做出來後,在中蘇友好大廈工業陳列館展示,外國人看到很驚奇,讓講解員拿出來看看,但我們只有一隻照相機,擺擺樣子的。」58-1和其後繼上海58-2成為中國照相機產業首批大量生產的高級相機。
而負責給58-1照相機畫設計圖紙,為大批量生產做準備,正是孫晶璋57年在上海照相機廠籌備處的畢業實習作業。
「德國萊卡3B型號是1936年出來,我們是58年開始做,比他們晚了20多年。但是我們一起步就到這個水平了。這種照相機蘇聯也剛剛開始搞。他僅憑自己的力量也生產不出,主要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把德國的工廠、工程師搬回去,才開始的,大概1950年左右就有照相機出來。美國的照相機工業規模很小,我看他不是不能搞,可能是它的重點不在相機,而在汽車。比中國先進的還有日本,日本在二戰時已經有照相機了,而且有幾個照相機廠。除此之外,我們算是先進的了。當時,香港、台灣根本差太遠了,我們起步得比較快。」孫晶璋回憶道。
同樣在六十年代初,中國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能生產135膠捲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的國家。1964年上海照相機廠開始仿製日本美能達(Minolta)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當時模仿的是1962年問世的美能達SR-7型的結構和造型,但SR-7型的自動測光系統的元件當時國內都沒有,只能把這部分去掉,因此最後實現的性能大致相當於1958年推出的美能達SR-2。
通過了試製定型後的相機被命名為上海DF型,1966年開始批量生產後又改名為海鷗DF型,世人熟知的「海鷗單反」由此誕生。海鷗DF型單反相機以及其各種改型連續生產了數十年,產量以十萬計,記錄了無數珍貴時刻,也成為了許多攝影人的啟蒙助手。
「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中國人也要有」
誕生於大躍進趕英超美年代的上海照相機廠,擺脫不了浮誇風的影響。文革中七十年代初的「東風」、「紅旗」相機更是嚴重脫離現實,只為滿足某些自我膨脹的要求而造。1968年底,上海照相機廠接到任務,仿照瑞典「哈蘇」500C(Hasserblad)照相機研製「東風」相機。孫晶璋介紹,這是當時世界上唯一的一款使用120膠捲的單鏡頭反光照相機,日本的勃浪尼卡(Bronica),瑪米亞(Mamiya)645等同類型照相機均尚在研製中。
同時,另一艱巨任務——仿製西德萊茨照相機廠生產的徠卡(Leica)M4照相機,(這在當時也屬於世界上最高級的35毫米照相機之一,和瑞典的哈蘇都是各自類型的頂級機),落在上海照相機二廠。1969年,正值國慶20周年,上海照相機二廠將仿製徠卡M4 的照相機稱為「紅旗」。這些據說都是喜歡攝影的江青的意思。
後來,江青又下達了新的「聖旨」:「哈蘇原型機的快門只有1/500秒,我們必須達到1/1000,外國人沒有的,我們中國人也要有,也能有。我們既然能做1/500秒,為什麼不能做1/1000秒呢?」
現實是,當時的中國照相機工業總體技術水平還很落後,沒有高純度的光學玻璃,沒有合格的、精度較高的金屬材料,沒有高精密度的機床設備,光憑一股熱情,怎麼能生產出世界一流的產品呢?負責快門設計的孫晶璋內心質疑,可面對這一無理的要求,也只能用點小聰明矇混過關。他的辦法是,在1/1000秒時,快門的最大通光口徑從鏡頭的最大光圈f/2.8縮到F4,這時大於F4的幾檔就不能用,但最高1/1000秒的快門速度是達到了,用孫晶璋的話說,是總算「將江青糊弄過去了」。
進入九十年代,海鷗錯失了數碼相機的發展機遇,受進口照相機的夾擊,走下坡路已是不可避免。孫晶璋指出了海鷗衰落的兩個原因,國企體制問題和基礎技術的薄弱。
「照相機是應用技術,要靠基礎技術支撐。如果沒有基礎技術支撐的話,就發展不起來。電子技術不行,材料技術不行,機床技術不行,什麼都不行,那麼沒辦法,我們只能全靠引進,全都是日本過來。你能夠引進一個,你能夠引進兩個,但你不可能什麼都引進過來。」孫老感嘆。
而眼下的海鷗,不知何時才能再度展翅高飛。 (本文來源:網易財經 )
#tieArea { background:#E7E1CE none; }#tieArea #replyBody { background:#E7E1CE none; border:1px solid #BC9797; clear:both; color:#555555; } #tieArea { background:#CBC3A9 none repeat scroll 0 0; border:1px solid #BC9797; }#tieArea .login .input { background-color: #E7E1CE; border: 1px solid #BC9797; }#tieArea #replyNickname { background-color: #E7E1CE; border: 1px solid #BC9797; }#tieArea a { color: #474747; }#tieArea .title h2 { background:transparent url(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michina090717/img_21.jpg) no-repeat left 50%; font-size: 12px; }#tieArea { background:#E7E1CE none; }#tieArea #replyBody { background:#E7E1CE none; border:1px solid #BC9797; clear:both; color:#555555; } #tieArea { background:#CBC3A9 none repeat scroll 0 0; border:1px solid #BC9797; }#tieArea .login .input { background-color: #E7E1CE; border: 1px solid #BC9797; }#tieArea #replyNickname { background-color: #E7E1CE; border: 1px solid #BC9797; }#tieArea a { color: #474747; }#tieArea .title h2 { background:transparent url(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michina090717/img_21.jpg) no-repeat left 50%; font-size: 12px; }
推薦閱讀:
※上海玉佛寺
※上海28個小資最喜歡的聚會好去處
※一小孩在上海迪士尼樂園內走散時差點被「抱走」,如果在大型遊樂園家長與孩子走散該怎麼辦?
※譚居士上海大圓通寺參學-上集
※小辰光的上海(二)【46P】